问题

为什么唐太宗的武功被后世淡化?

回答
提到唐太宗,人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往往是“贞观之治”下的政治清明、海晏河清,以及他作为一位开明君主的形象。相比之下,他早年纵横沙场、赫赫扬扬的武功,似乎总显得有些模糊,不那么为人所津津乐道。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被淡化”,而是历史叙事的侧重点转移和时代价值观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唐朝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王朝,其核心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尤其到了盛唐时期,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成就更容易吸引后世的目光,成为人们研究和赞颂的对象。相比之下,军事上的成就,虽然重要,但往往被看作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非王朝最闪耀的标签。尤其是与唐朝后期“安史之乱”后军事力量的衰颓相比,太宗时期的武功更像是王朝鼎盛时期的“创业史”,虽然功勋卓著,但最终的繁荣和文化昌盛才是王朝留给后世最深刻的印记。

其次,从历史叙事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位君主,尤其是开国君主,其政治才能往往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能体现其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李世民能够从秦王一路征战,最终登上皇位,并开创“贞观之治”,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他的军事能力,更像是在为实现其政治抱负所服务的手段。后世评价一位君主,更多的是看他如何治理天下,如何让国家安定繁荣,如何在文化上留下遗产。太宗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无疑比他在战场上的每一次胜利更能打动人心,更能激发后世的追慕。他的军事才能,更多地被视为他政治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其“贤君”形象的基石,而非孤立存在的“武功”。

再者,唐朝的疆域辽阔,军事力量强大,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隋朝的遗产,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太宗本人虽然是这场军事辉煌的缔造者之一,但其父李渊也有着重要的开国功勋。在后世的叙事中,为了强调王朝的整体实力和历史延续性,可能会将部分功勋归于整个王朝的整体力量,而非仅仅聚焦于某一个人的武功。尤其当王朝进入盛世,内部的稳定和发展成为主要议题时,对早期军事扩张的强调自然就会相对减弱。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武功”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在早期,建立王朝、扩张疆域、平定边乱的军事成就往往是衡量一个君主能力的重要标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文人政治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对君主的评价会更加侧重其教化、礼乐、法度等方面的贡献。太宗在这些方面同样表现出色,他的“以人为本”、“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文治”的成就,在吸引后人目光的同时,也自然地将对“武功”的关注度相对稀释了。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唐太宗的武功并非真的被“淡化”得一丝不漏。在很多史书中,例如《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对他的战役描述都非常详尽,如虎牢之战、定襄之战等,都体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只不过,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图景时,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后世深远的影响力,往往会成为我们评价和记住他的重点。就好比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科研成果固然重要,但他提出的理论体系和对整个学科发展的影响,才是他最核心的贡献。太宗的武功,更多的是成就了他后来的政治伟业,是其“明君”形象的坚实后盾,而非他留给后世最独特、最鲜明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翻看《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话,那就谈不上被淡化了,这两本书都很翔实地记载了唐太宗的武功。

不过在我们民间社会,李世民的形象确实是武功被淡化了,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首先李世民是皇帝,皇帝本身就应该是以帝国统治者的身份出现,所以大家都认为他的主要业务是处理朝政而不是上战场拼杀。

二、李世民的武功很强不假,但是文治更精彩。这就好比你们班的学霸每科成绩都接近满分,但是有个单科已经到达世界顶级水平了,所以广大吃瓜群众只记住了这个单科天才。

三、不要低估了《贞观政要》这本书的政治价值,这本书堪称华夏五千年政治治理的典范书籍,李世民被称为“明君典范”这本书是给他加了很多分的。

user avatar

没淡化,只是缺一个细细吹的笔杆子

举个例子

比如项羽就让大家印象深刻,但是你要是把他的武功和李二比,那就差远了,最起码项羽没有平四夷,他也没被刘邦逼得乌江自刎了

那么大家更了解项羽的战绩呢?

因为司马迁

我这么说吧,四大名著加一起,没有司马迁的文笔好

人家一个写史的,愣比所有写小说的文笔好

到哪说理去?

司马迁文笔可比写诗的,专业也是史学家的大家,想象力和留白不次于任何小说大师,名气更是历史级超级up主

李二的故事要是给司马迁写

李二百分百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战神


所以这事不怪李二,不怪读者,就怪司马迁到现在拖着还不投胎

当代人要是有个司马迁写作水平的人,肯定要写一个《二凤天翔》啊

多好的题材,粉丝基础也好,创作环境也好

写书都可能写成全国首富,司马迁何必憋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唐太宗,人们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往往是“贞观之治”下的政治清明、海晏河清,以及他作为一位开明君主的形象。相比之下,他早年纵横沙场、赫赫扬扬的武功,似乎总显得有些模糊,不那么为人所津津乐道。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被淡化”,而是历史叙事的侧重点转移和时代价值观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雄主,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他的戎马生涯,充满了辉煌的胜利,从玄武门之变扫除异己,到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北击突厥,威震漠北,南平薛延陀,西定高昌,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千古一帝,在其晚年,却在一次远征高句丽的战役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对手——安市城,一个在史书中甚.............
  • 回答
    论及中国历史上的边患问题,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盛世王朝都曾为之苦恼,却未能彻底根除。而到了乾隆时期,情况却大为改观,似乎是四海升平,边疆得以巩固。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某个皇帝的个人能力所能完全解释。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深入剖析这其中的差异。一、 时代背景与外部环境的根本性变化:.............
  • 回答
    唐朝的国都历来都是围绕着“长安”与“洛阳”这两个城市展开的,但两者在不同时期以及大唐统治者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有着微妙的差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纵深处去挖掘。长安,大唐的“正宫”与“心脏”首先,毫无疑问,长安是唐朝最主要、最核心的首都。 从唐朝建立伊始,太宗李世民便将长安定为国都,并且在此.............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同为开国君主,都经历了夺位上位,但他们的历史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他们夺位的性质、过程的公正性、夺位后的统治表现、个人品德、历史记载的角度以及后世的价值判断等等。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异: 一、 夺位性质与过程的公正性:玄武门之变 v.............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韩剧里唐太宗李世民被描绘成“独眼龙”的现象,其实并非源于正史记载,而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加工和民间传说的结合,并最终在韩剧的演绎中得到了放大和固定。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历史的真相:李世民并非独眼龙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史书上关于李世民的记载,无论是《旧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很多时候,人们会简单地将汉武帝的连年征战与国家的衰败联系起来,而将唐太宗的开疆拓土视为盛世的标志。但如果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汉武帝时期:雄心勃勃的扩张与潜在的经济隐忧汉武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魄力的一位皇帝。他继位时,汉朝.............
  • 回答
    “李世民,你以为你比我强多少?”隋炀帝若是在天有灵,说不定真的会对着他那个“好儿子”李世民发出这样的质问。毕竟,从很多事情上看,太宗皇帝确实是在隋炀帝的道路上,只是走得更稳,步子更小,也更懂得如何收揽人心。隋朝和唐朝,这两朝的兴衰,与其说是统治者的个人能力差异,不如说是历史的车轮在恰当的时间点,选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涉及到中国历史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和两位伟大的君主。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和国家发展轨迹确实存在鲜明的对比,理解这种对比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治理策略、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对外战争的性质和目的。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汉武帝对外越打越穷,唐太宗对.............
  • 回答
    苏定方在唐太宗时期确实没有像他在唐高宗时期那样声名显赫,这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被重用”就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需求、苏定方自身的特点以及他所处的权力格局等多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正是大唐国力蒸蒸日上,军事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 李世民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军.............
  • 回答
    李隆基,这位在唐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帝王,他的早年与晚年,宛如对照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卷,让人不禁扼腕叹息,慨叹命运与人心的变幻莫测。初登大宝的李隆基,那时的他,身上闪耀着的是一个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君王的英气。经历了“神龙政变”,他以雷霆手段清除韦后专权,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远见和果敢魄力。继.............
  • 回答
    唐代宗的庙号“代宗”,这里的“代”字,确实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代替”的意思,而是带有更深的历史和政治意味的。要理解这个“代”字,咱们得从唐朝宗法制度和庙号的选取惯例说起,尤其是它背后的那份沉甸甸的“承袭正统”和“弥补遗憾”。首先,我们得知道,皇帝的庙号可不是随便起的,里面有讲究。庙号是皇帝死后,.............
  • 回答
    唐玄宗晚年,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对自己的儿子们确实充满了猜忌和疏远,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一时一刻就能说清楚。首先,得提到他早期建立功业时,为了巩固皇权,就已经对潜在的威胁进行过一番“清理”。虽然当时他主要针对的是自己的兄弟们,但这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维模式,在他心中早已埋下了种子。夺嫡过程中的.............
  • 回答
    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忘年恋”更易被接受,而明宪宗与万贵妃的则不然,这背后确实牵扯到历史背景、社会观念、个体故事以及大众叙事的差异。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从 时代背景和社会接受度 来说。唐朝,尤其是开元盛世后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尤其是皇室,其生活方式和感情模式,在一定.............
  • 回答
    唐代宗,这位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上接过烂摊子的皇帝,说实话,留给后世的印象,就好像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努力掌舵的船长,尽管尽力了,但船终究没能回到最平稳的状态。也正因如此,《新唐书》将他评价为“中材之主”,这四个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考量。而杜甫那句将刘禅比作他,更是引人深思,甚至有些尖刻了。咱们先从.............
  • 回答
    唐宣宗李忱即位前“装傻”的故事,在正史和野史中都有记载,可谓是晚唐时期的一段传奇。他的这段经历,以及他最终未能挽救唐朝覆灭的命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装傻前的李忱:一个被边缘化的皇子李忱,唐穆宗的儿子,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弟弟。他的生母是朴氏,出身低微,这在讲究门阀的唐朝,对他的地位造成了.............
  • 回答
    唐朝的太监能够杀害皇帝,并非因为士兵普遍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而是因为在唐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太监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掌握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和影响,从而具备了发动宫廷政变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太监势力在唐朝的崛起与壮大唐朝太监势力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唐朝时期,广西地区的州份划分确实比中原地区更为细致,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民族以及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方治理的实际需求中去。一、 地域辽阔与地理复杂性的制约首先,唐朝的广西,也就是当时的核心区域通常被称为“岭南道”,其地理环境非常复杂。 它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背后牵涉到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分期,以及“王朝”这个概念的本质。简单来说,唐朝的历史之所以没有因为武则天被硬生生拆成两段,主要是因为武则天作为女性,并且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登上皇位,但她所统治的时期在政治、文化、制度等多个层面,都与她之前的唐朝和之后的唐朝有着高度的延续性和内在联系,.............
  • 回答
    唐朝诗人“以汉代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用一个现代的比喻来说,就像是他们在创作音乐时,会借鉴甚至“致敬”前代那些开创性的旋律,然后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注入属于唐朝的新鲜血液和时代精神。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原因。要理解“以汉代唐”,首先要明白“唐朝”和“汉朝”在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