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游戏公司的市场部人员(尤其经理)需要会玩游戏吗?

回答
游戏公司的市场部,尤其是经理,是否必须会玩游戏?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很多非游戏行业朋友们好奇的。我的看法是:不一定非要“会玩”,但“懂”和“热爱”是至关重要的。 让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理解。

首先,我们得明确市场部的核心职责是什么。市场部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

了解目标用户: 挖掘潜在玩家的喜好、行为习惯、消费能力、社交网络等。
制定市场策略: 根据产品特点和目标用户,规划推广方向、渠道选择、宣传内容、活动设计等。
品牌建设与维护: 塑造游戏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与玩家建立情感连接。
用户增长与转化: 吸引新玩家,促使他们下载、注册、付费,并尽可能转化为忠诚用户。
竞品分析: 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市场动态、营销手段,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数据分析与优化: 监测市场活动效果,分析用户数据,不断调整和优化市场策略。

从这些职责来看,市场部人员,特别是经理,是否“玩”游戏,其实更在于他们能否深刻理解玩家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如何有效地触达和影响他们。

“会玩”和“懂/热爱”的区别:

“会玩”可能更多指操作技巧、游戏深度、某种特定类型的游戏经验。而“懂”和“热爱”则包含更广泛的含义:

理解玩家的“为什么”: 为什么玩家会喜欢某款游戏?是什么驱动他们投入时间、情感甚至金钱?是刺激的战斗?精美的画面?引人入胜的剧情?社交的归属感?还是挑战自我的成就感?一个真正懂游戏的市场人,能够站在玩家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
洞察游戏行业的趋势: 游戏行业变化非常快,新的游戏类型、新的玩法、新的技术、新的社区文化层出不穷。一个对游戏保持敏感的市场人,能够预判趋势,抓住机会。
理解游戏的“语言”: 游戏有自己的术语、文化符号、玩家社群的交流方式。市场人员需要能够理解这些,才能做出符合玩家习惯的宣传和沟通。
体验玩家的“痛点”和“爽点”: 玩游戏时,我们会遇到卡关的挫败感,也会有通关的喜悦。市场人员如果能亲身体验这些,就能更精准地抓住玩家的情感诉求,设计出更能引起共鸣的营销内容。

为什么“懂”和“热爱”是关键?

1. 更精准的用户洞察: 很多市场策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你是否真的懂你的目标用户。如果你自己是玩家,你更容易理解不同类型玩家的心理,比如硬核玩家追求深度和挑战,休闲玩家追求放松和社交。这种内在的理解,是外部数据分析难以完全替代的。
2. 更具吸引力的内容创作: 无论是广告语、宣传片、活动方案,都需要传递出游戏的魅力。一个热爱游戏的市场经理,会更知道如何用玩家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包装产品,而不是生硬的堆砌卖点。他们能捕捉到玩家真正关心的东西,并用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3. 更有效的渠道选择与合作: 游戏行业有独特的推广渠道,比如游戏媒体、直播平台、电竞赛事、KOL合作等等。懂行的市场经理,会知道哪些渠道对自家产品最有效,能和这些渠道的运营者进行更深入的沟通,甚至能与游戏KOL建立更自然的合作关系,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这个圈子的一部分。
4. 更敏锐的竞品判断: 很多时候,判断一款竞品好坏,以及它为什么成功,需要一定的游戏体验。市场经理如果能玩上几把,就能快速理解竞品的优势所在,以及它在市场上的定位,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应对策略。
5. 激励团队,建立共同语言: 市场部经理需要带领团队,而团队成员很多本身就是游戏爱好者。如果经理本身也热爱游戏,就能更好地理解团队成员的想法,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和目标,更容易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但“不会玩”就没有机会了吗?

当然不是。如果一个市场经理真的能做到以下几点,即使他本人不怎么玩游戏,也依然能够胜任:

极强的学习和分析能力: 能够快速学习和理解游戏的玩法、机制、核心乐趣,并能通过数据和用户反馈进行深入分析。
卓越的沟通和组织能力: 能够与产品团队、运营团队、玩家社群进行高效沟通,准确理解产品特性和玩家需求。
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即使不玩游戏,也能从宏观上把握游戏行业的流行趋势、用户行为变化,并制定出符合趋势的市场策略。
优秀的数据分析能力: 能够通过数据来驱动市场决策,弥补个人游戏体验上的不足。
找到并赋能懂游戏的团队成员: 组建一个了解游戏、热爱游戏的团队,并能听取他们的专业意见。

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游戏公司的市场部经理而言,“会玩”不应该是硬性门槛,但“懂”和“热爱”则几乎是必备的素质。 这种“懂”和“热爱”,能让他们从玩家的视角出发,更精准地理解市场,更有效地制定策略,更具说服力地进行沟通。

一个懂游戏的市场经理,就像一个懂车的汽车评论员,他可能不是顶尖赛车手,但他一定能说出这款车为什么好,它的目标用户是谁,以及它在市场上的位置。他能触及到产品的灵魂,并将其转化为与用户沟通的语言。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戏市场人,我建议,不妨多花点时间去体验不同类型的游戏,去理解玩家为什么而沉迷,去感受游戏带来的喜怒哀乐。这份体验,将是你最有力的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游戏行业(主要是手游和页游)堕落成这个样子,相当一部分责任就在这些不玩游戏的市场部人员身上。

这些市场部人员往往来自于非游戏的互联网行业,或者文科专业的校招。招他们进来也并不需要他们有什么游戏经验,只需要“懂数据、懂市场、懂营销、懂用户”即可。在他们的眼里是没有“玩家”这个概念的,所有的人不管是刷抖音的逛淘宝的还是打王者荣耀的都叫做“用户”,不管是微信还是知乎还是LOL通通叫做“产品”。你看现在游戏商城做得越来越像淘宝了,淘宝双11活动做得越来越像游戏了,就是因为在这帮人眼里,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

你看他们嘴里整天都是DAU(每日在线用户)、ARPU(平均每个用户的营收)、CCU(同时在线用户)、次日/七日留存这些词汇,把所有的艺术和情感全部消灭在大数据分析统计软件中。每个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玩家在他们的眼里就像是一个个小白鼠和一茬茬韭菜。对他们而言,游戏一个成功的迭代不是一个新机制让游戏变得更好玩更有挑战性了,而是一个节日商城优惠活动让付费率提高了。

你说这样的岗位需要懂游戏玩游戏吗?并不需要。也恰恰因为有这么一群不懂游戏不玩游戏的人在掌控着市场和渠道,一切以用户数据为中心,对玩家的游戏体验毫不负责。他们眼里的“好游戏”指的不是让玩家能够产生情感体验和得到快乐的艺术作品,而是“让用户愿意付费的互联网流量变现产品”,那也难怪这些游戏大多数都是没有灵魂的韭菜收割机。

而且恰恰是这些人才是资本家的心腹。研发部门呕心沥血加班一两年做出来的游戏,不管有多少创新点,在他们眼里只要一个星期就能因为“测试数据不过关”“市场模型尚未验证”等理由而毙掉。他们对于游戏是没有感情的,不会像研发人员一样把游戏当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而言游戏好不好玩并不重要,唯一在乎的就是“这个产品能不能将流量有效变现”。在他们看来,用户喜欢什么我们就得做什么,如果用户喜欢土味低俗的我们就得做土味低俗的,因为这才代表着最大化的营收,我们是不能去引导培养用户的审美的,顾客是上帝。

遇到垃圾游戏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喷游戏策划,而事实上大部分游戏策划(尤其是大厂)的游戏经验都远远超出普通玩家,他们完全知道什么样的游戏是好游戏。但是他们能做什么游戏,这个得靠不懂游戏不玩游戏的市场部门的人来决定,这才是中国游戏产业最大的悲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