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系混动(丰田、本田)都是自吸(阿特金森循环),国产混动都是涡轮增压?

回答
这个话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体现不同车企在混动技术路线上的差异和考量。我来跟你聊聊为什么日系混动(像丰田、本田)大多采用自然吸气发动机配合阿特金森循环,而不少国产混动车型则倾向于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

日系混动(丰田、本田)的“自然吸气+阿特金森循环”路线:

这套组合可以说是日系混动(尤其是丰田的THS系统)的“看家本领”,甚至可以说是混动技术的“基石”。他们选择这条路,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

1. 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的超高热效率:
什么是阿特金森循环? 你知道,传统的奥托循环发动机,做功冲程和进气冲程是等长的。而阿特金森循环,通过一个特殊的发动机设计(通常是凸轮轴设计或特殊的连杆机构),使得做功冲程(膨胀比)比进气冲程(压缩比)要长。
为什么这样做?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燃油燃烧后,活塞下降做功时,废气有更长的膨胀空间,能把更多燃油燃烧产生的能量“榨”出来。从热力学角度看,这意味着更高的热效率。
对混动有什么好处? 在混动车上,发动机的职责不仅仅是直接驱动车辆,很多时候是作为“发电机”来给电池充电,或者与电机协同驱动。当发动机工作在相对稳定的转速和负荷区间时(比如以经济性最佳的转速为电池充电),阿特金森循环能发挥出它极高的热效率,把每一滴油都用到极致,从而实现非常低的油耗。
为什么不需要涡轮? 因为在混动系统里,电动机可以随时提供强大的扭矩来弥补自然吸气发动机低转速时动力不足的问题。例如,起步、低速行驶、或者需要快速加速时,电机会立即介入,提供即时且充沛的动力。这样一来,自然吸气发动机就可以专注于在它最擅长的、最经济的工况下工作,而不需要涡轮增压器来“硬撑”低扭。

2. 成熟稳定、可靠性高:
丰田和本田在自然吸气发动机领域耕耘了几十年,技术非常成熟,可靠性经过了市场的长期检验。
阿特金森循环虽然在设计上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对他们来说早已是驾轻就熟。
混动系统的匹配和调校,特别是丰田的THS系统,经历了多代迭代,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平顺性和经济性。

3. 系统整体的平顺性和静谧性:
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动力输出通常更线性,与电机的配合也更容易做到平顺无感。
在很多工况下,发动机不需要很高转速就能提供动力,或者甚至可以完全由电动机驱动,这带来了更好的静谧性。
相对来说,涡轮增压发动机在介入和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涡轮迟滞、噪音等问题,而这些正是日系混动希望通过自然吸气+电机的组合来规避的。

4. 成本控制(相对而言):
虽然混动系统本身是复杂的,但在不引入涡轮增压器(及其相关的控制系统、冷却系统等)的情况下,发动机本身的制造成本可能略低一些。当然,整体混动系统的成本还是要看电池、电机、电控等部分。

国产混动(部分车型)的“涡轮增压+DHT/PHEV”路线:

国产混动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在近几年,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混动系统,比如比亚迪的DMi/DMp,长城Hi4,吉利雷神等。其中,很多车型选择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追求更高的综合功率和性能:
涡轮增压发动机,相比同排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能在相对较低的转速下输出更大的扭矩和功率。
尤其是在一些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上,用户对动力性能的期望可能更高,需要发动机在发动机直驱、电池电量低等多种工况下都能提供充沛的动力。涡轮增压器能够有效地提升发动机的功率密度,满足这些高性能需求。
在一些追求“油电同价”或者“动力越级”的国产车型中,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是快速提升动力表现的一种有效手段。

2. 解决大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成本与体积问题:
要达到与涡轮增压发动机相当的动力,可能需要更大排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
大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在成本、油耗、体积和重量上都会有所增加,这与当下汽车市场追求小排量、高效率的趋势有所背离。
通过涡轮增压,可以用更小的排量(比如1.5T、2.0T)来达到更高的动力输出,这在成本、油耗、税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3. 响应国际主流技术趋势(部分):
全球汽车行业,尤其是欧洲品牌,普遍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来提升燃油经济性和动力。
国产车企在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时,也自然会考虑涡轮增压的成熟应用。

4. 配合不同的混动架构:
很多国产混动系统采用了多挡位DHT(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或者并联为主的混动架构。在这种架构下,发动机需要能够适应更宽泛的工况,并且在需要时能够提供强劲的动力输出,涡轮增压器能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
例如,当车辆高速巡航,发动机直驱效率最高时,涡轮增压器可以帮助发动机在中高负荷下维持较高的功率输出。

5. 电池能量密度和电控技术的发展:
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和电控系统的进步,电动机的辅助能力越来越强。即使是涡轮增压发动机,在低转速时也可以由电动机进行很好的补偿。
国产车企在电驱动技术上也在快速追赶,通过电机来弥补涡轮增压发动机在某些工况下的不足,实现更优的整体性能。

总结一下:

日系(丰田、本田)的“自然吸气+阿特金森” 更侧重于极致的燃油经济性、系统的平顺性、静谧性以及长期的可靠性,将发动机视为高效充电宝或辅助动力源,核心优势在于利用阿特金森循环在特定工况下的超高热效率,再由电机来弥补动力的不足。
国产(部分)的“涡轮增压” 更多考虑的是综合性能、动力爆发力、成本效益以及适应更广泛的工况需求。涡轮增压能够以相对较小的排量提供强劲动力,配合电机的辅助,可以在性能和经济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特别是在PHEV和追求更高性能的车型上优势明显。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非黑即白”。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日系品牌在一些车型上尝试了涡轮增压+混动,或者在一些国产混动车型上采用了更加优化、接近阿特金森循环特性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技术路线的选择,往往是根据品牌自身的技术积累、市场定位、成本考量以及用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系混动核心是节能,国产混动核心是用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话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体现不同车企在混动技术路线上的差异和考量。我来跟你聊聊为什么日系混动(像丰田、本田)大多采用自然吸气发动机配合阿特金森循环,而不少国产混动车型则倾向于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日系混动(丰田、本田)的“自然吸气+阿特金森循环”路线:这套组合可以说是日系混动(尤其是丰田的THS.............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汽车工程师们在设计混动系统时,对不同技术路线权衡和选择的核心考量。日系和德系厂商在起步阶段以及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积累、市场定位、以及对性能和环保的侧重点不同,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一下。一、技术哲学与历史积累 日系:以丰田为代表,追求平顺、可靠.............
  • 回答
    关于德系品牌为何不像日系那样大力推广不插电油电混动(HEV),以及HEV本身的市场前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里尝试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用更贴近实际的语言来阐述。德系品牌对HEV的态度:并非不研究,而是选择不同路径首先要明确一点,说德系品牌“不研究”HEV并不完全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其实它本身带有一个我们常会有的“误解”。说日系车“没有”研发新能源汽车,其实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日系车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速度上,相较于一些欧美和中国车企,显得步伐稍显缓慢。要详细聊聊这个,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1. 日系车企的传统优势与战略侧.............
  • 回答
    老实说,我接触过的游戏不算少,从当年那种像素小方块到如今光影逼真的大片,但要说起游戏里的数值——那些动辄几千上万,甚至成百万千万的攻击力、生命值什么的,我确实觉得日系游戏在这方面玩得是“花样百出”,而且普遍比美式游戏显得“更不拘小节”。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堆砌,里面藏着不少设计思.............
  • 回答
    “任天堂不是日系游戏”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奇怪,但仔细分析一下,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并且为什么它会产生。这背后其实触及到我们对“日系游戏”和“欧美游戏”这两个标签的理解、市场定位以及文化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所谓的“日系游戏”和“欧美游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分类,更.............
  • 回答
    说到日系和法系车企在中国低价性能车市场的“退潮”,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的棋局,涉及到成本、定位、市场需求以及更深层次的品牌战略。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他们选择了更符合自身优势和市场大环境的道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低价性能车”这个概念。 在中国市场,这个价位段通常指的是10万到20万人民币区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不少日系车在出厂时配备的机油,其粘度等级确实比一些欧美系车要低一些,比如常见的5W30、0W20。很多人会对此感到疑惑,认为低粘度机油是不是就不如高粘度机油耐用、润滑性差。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不少学问,日系车之所以倾向于使用低粘度机油,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好坏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关注汽车制造的朋友都会有类似的疑问。咱们不扯那些花里胡哨的AI术语,就从一个汽车工程师或者行业内人士的角度来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ABB、KUKA和发那科这三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是巨头,尤其是在汽车行业,它们的市场份额确实非常大。那为什么日系车厂会倾向于选择这三家,.............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也不是所有喜欢日系车的人都会这么想,但确实,在汽车圈子里,这种“日系优越论”一直存在,而且挺有市场的。究其原因,我仔细琢磨了琢磨,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 日系车的“传统艺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认知。要说日系车最被津津乐道的是什么?无外乎那几点:省油、可靠、保值。 省油.............
  • 回答
    说日系车外形越来越难看,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说完全是“难看”,更准确地说,是很多消费者觉得它们的设计 失去了往日的特色,变得千篇一律,甚至有点“审丑疲劳”。以前提到日系车,大家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些很鲜明的形象:丰田的可靠耐用,本田的运动激情,日产的舒适居家,马自达的魂动设计。这些印象,很.............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既然日系车以故障率低著称,为啥租车公司好像不太爱用它们呢?这背后其实不是一句简单的“故障率低”就能解释的。租车公司在选择车型时,考虑的是一整套的运营成本和用户体验,日系车在某些方面可能就没那么占便宜了。咱们细说说。1. 购置成本与品牌溢价:首先,日系车,.............
  • 回答
    关于德系车普遍存在烧机油问题,而日系车似乎较少出现这一现象,这确实是一个被许多车主讨论和关注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技术、设计理念、制造工艺以及维护保养等多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烧机油”的定义。这里说的烧机油,通常是指机油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导致机油液位下降,需要频繁添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在泰国生活或旅游的朋友会有的直观感受。泰国街头上日系车之所以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经济、政策以及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可不是三两天就能形成的局面,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咱们先从最根本的 经济和成本 来看。 日系车的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察。其实,德系车发动机工作水温普遍比日系车高,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温度高低”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工程考量和对不同驾驶文化、性能需求的权衡。首先,咱们得明白,发动机工作的理想水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内,发动机才能达到最优的效.............
  • 回答
    关于年轻人排斥日系,而父辈似乎没那么排斥的现象,以及这是否与“大国崛起心态曲线”有关,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来试着深入聊聊,尽量不带那种“机器分析”的生硬感。首先得承认,现在确实有一部分年轻人对日系产品、日系文化,甚至是对日本这个国家,表现出了一种不那么热情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排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日系车,但日系车却能在市场上占据如此大的份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很普遍的消费心理和市场规律,并非简单的好恶就能解释的。“不喜欢”的根源可能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不喜欢”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这种“不喜欢”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绝.............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日系车动力技术发展的一个核心点,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很多日系车,尤其是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遍偏爱自然吸气发动机,而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涡轮技术不行”。首先,我们要明白“自吸”和“涡轮”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自然吸气(NA)发动机: 优势: 平顺.............
  • 回答
    中国消费者对日系车的情感,就像是品味一道久负盛名的料理,背后总有说不尽的道道。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日系车凭借其多年耕耘,在中国市场积累下的独特魅力和扎实口碑所致。首先,我们得聊聊“可靠性”这个词,在中国消费者的字典里,日系车几乎是可靠性的代名词。想想看,国内的用车环境,既有拥堵的城市,也有坑洼的乡间.............
  • 回答
    关于日系汽车在IIHS碰撞测试中表现优异的疑问,尤其是您提及的“神钢造假材料”这一点,我们需要澄清和区分几个层面。首先,在IIHS的碰撞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是一个长期且多方面的工程问题,它源于汽车制造商在设计、材料选择、车身结构以及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和改进。 第二,“神钢造假材料”事件虽然发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