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科学家们不考虑暗物质可能来源于真空?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前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研究中最核心的未解之谜之一。科学家们并非完全“不考虑”暗物质可能与真空有关,而是说目前主流的解释模型和最有效的探索路径,并不将真空视为暗物质的直接来源。这里面有很多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

1. 暗物质的核心特征与真空的“常规”理解之间的差异:

首先,我们对暗物质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其引力效应。我们看到星系旋转速度比可见物质预期的要快,星系团内部物质的运动速度异常,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图案等等,都指向了大量我们看不见的、不与电磁波发生作用的物质。这些“暗物质”表现出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非重子性 (Nonbaryonic): 暗物质不是构成我们熟悉的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重子。如果是重子暗物质,它在早期宇宙的核合成过程中会留下痕迹,但我们观测到的轻元素丰度与重子暗物质的预测不符。
冷 (Cold): 指的是暗物质粒子在早期宇宙中运动速度相对较慢,这对于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大尺度结构(例如星系和星系团)至关重要。如果暗物质是“热的”(速度快),它会倾向于均匀分布,难以形成这些结构。
弱相互作用 (Weakly interacting): 暗物质与普通物质(以及自身)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除了引力之外,其他力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为什么它如此“暗”。

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真空在物理学中的概念:

真空的定义: 在量子场论中,真空并非“空无一物”。它被认为是量子场的最低能量状态。即使在这种状态下,仍然存在着由量子涨落产生的虚粒子对的瞬时产生和湮灭。
真空的性质: 真空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可以表现为“真空能”。宇宙的加速膨胀被认为与真空能(暗能量)有关,但真空能的数值与理论计算存在巨大差异(宇宙学常数问题)。虚粒子对虽然瞬息存在,但它们的平均效应是零(或者说,它们是电中性的,没有净动量或能量传递到宏观尺度)。

现在矛盾点来了:

质量来源: 如果暗物质来源于真空,那么它应该是一种“场”的激发态,或者某种真空的集体激发。但我们寻找的暗物质粒子是具有质量的“实体”,需要能独立存在并表现出引力。
动量和能量传递: 真空涨落的虚粒子对是瞬时的,它们产生和湮灭的速率极高,且不对外传递净动量和能量。而暗物质粒子则需要有稳定的、能够聚集的质量,并在宇宙中运动、形成结构。
“冷”的性质: 真空涨落产生的粒子通常是具有一定动量的。即使考虑真空中的粒子场,其基本激发态的粒子属性(例如质量和速度)需要与暗物质的“冷”的特性相匹配,这一点并不直观。

2. 主流暗物质模型对真空性质的“利用”方式: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也在探索暗物质与真空之间可能存在的微妙联系。这里需要区分的是,是“来源于真空”还是“与真空有互动/起源于某个与真空相关的过程”。

粒子物理学中的新粒子: 目前最主流的暗物质搜寻方向是寻找一种或几种新的基本粒子,它们不属于标准模型,但具有暗物质所需的性质。例如,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就被设想为在早期宇宙的高能环境下,通过与标准模型粒子发生某种相互作用(可能与真空中的某个场有关联)而产生,并随着宇宙冷却而“冻结”下来。这种产生机制在早期宇宙的“热”环境中发生,而非真空本身的“固有”属性。
标量场与暗能量的联系: 有些理论会探索暗物质是否是一种与暗能量(真空能的一种表现)相关的标量场。例如,极小质量的轴子(Axions)就是一种候选粒子,它们的质量极小,但可能在早期宇宙的相变过程中大量产生。而一些关于标量张量引力理论的猜想,也可能将暗物质和暗能量统一起来,甚至让暗物质的出现与某个真空结构的变化相关联。但这并非说暗物质“就是真空”,而是说它可能源于某个特殊的真空状态下的动力学过程。
修改引力理论中的“暗物质”: 还有一类理论,例如修正牛顿动力学(MOND)及其更现代化的版本,它们并不假设存在暗物质粒子,而是认为在某些极端引力条件下,我们熟悉的引力定律需要修改。在这种情况下,“暗物质”效应被解释为引力本身性质的改变,而引力可能与时空结构(某种意义上的真空)的性质有关。但这同样不是说暗物质“来源于真空”,而是说我们对“引力”的理解可能需要修正,而引力与时空(真空)是密不可分的。

3. 实验和观测的挑战:

目前的实验和观测主要集中在直接或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例如:

直接探测: 在地下实验室里寻找暗物质粒子与普通物质原子核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微弱信号。
间接探测: 通过望远镜观测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时可能产生的伽马射线、中微子或其他粒子。
粒子对撞机: 在高能粒子对撞机(如LHC)中尝试制造出暗物质粒子。

这些实验方法的前提是假设暗物质是由具有一定质量和相互作用的粒子组成的。如果暗物质是一种抽象的真空效应,那么这些实验手段很可能无法捕捉到它。

4. 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考量:

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我们倾向于寻找最简洁、最能解释现有观测数据的模型(奥卡姆剃刀原则)。目前,引入一种新的基本粒子来解释暗物质,是一个相对“简单”且具有预测能力的模型,并且可以与粒子物理的框架兼容。

如果将暗物质解释为某种复杂的真空现象,那么这个“真空现象”本身需要有非常精确的定义和可观测的特征,并且要能够解释暗物质的所有观测性质(冷性、非重子性等)。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理论模型能够令人信服地做到这一点。

总结来说,科学家们“不优先考虑”暗物质可能来源于真空,主要有以下原因:

缺乏直接的理论基础和模型: 目前的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框架下,并没有一个简洁、成熟的理论能直接将暗物质的观测特性(如质量、冷性、非重子性)与真空的“常规”属性联系起来。
实验探索的方向性: 主流的实验和观测设计都是基于寻找具有一定质量和相互作用的粒子的假设。
对“真空”概念的理解限制: 我们对真空的理解仍然是初步的,尤其是其能量和其可能存在的非平凡结构。虽然真空能与暗能量有关,但暗物质的性质与我们目前理解的真空能(或真空涨落)相差甚远。

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们完全排除了这种可能性。相反,许多前沿的研究正在探索更深层次的联系,例如,暗物质是否是某个尚未发现的真空场的动力学遗迹,或者某种真空“相变”的结果。但从当前的主流研究范式来看,将暗物质理解为一种新型粒子,是目前最可行、最有希望的解释方向。如果未来的观测和理论发展指向了真空的直接关联,那么科学家的关注点自然会发生转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题目里的假说与观测事实不符。

题目称“真空密度均匀时,其对实物粒子的引力相互抵消。而实物周围真空的密度比较大,就有了剩余的引力”,按这种假说产生的“剩余的引力”会出现在“实物周围”而不能脱离“实物”,对解释星系自转速度的问题帮倒忙:

  • 按照发光的常规物质的质量分布,在一定距离外环绕星系中心运动的天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应该依照质量分布递减,与轨道距离的平方根成反比。
  • 在常规物质周围追加有同样分布趋势的质量,会让这样的转速差异更加根深蒂固。
  • 观测事实是没有出现上述转速差异规律,用质量来解释的话,那些质量必须远离星系盘且不能被电磁波观测到。

用异常质量解释来历不明的引力透镜时,“看不见的质量”同样没有“出现在实物周围”的规律。根据引力透镜,星系团 CL0024+17 内部需要如下蓝色环状部分的异常质量分布,和发光物质的分布严重不协调:

还有,你打算让太阳怎么处理周围的真空“密度”带来的额外引力对太阳系稳定性的影响呢。

如果你说太阳还不够“实物”到产生明显的“剩余引力”,那么银河系 90% 以上的天体还没有太阳的质量大,都不应该产生明显的“剩余引力”,剩下的少量大质量天体周围的“额外引力”要怎么跟观测事实协调呢。

蜻蜓 44 等“发光物质看起来很少,转速却相当大”的星系的形态需要大量的异常质量来解释,而 NGC 4736 等星系的形态几乎不需要异常质量就能解释。在星系团合并时,引力透镜显示的异常质量能表现出“无视发光物质、在合并路线上继续前进”的举动。这都不允许将暗物质解释为真空的基础特性。

题目里的假说还无视已经测定过的真空能量密度(约 1e-29 克每立方厘米)。暗能量可以来源于真空能,产生负压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谈一个没有解释力的假说“既不用增加物理实体,也不用修正引力理论”是没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前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研究中最核心的未解之谜之一。科学家们并非完全“不考虑”暗物质可能与真空有关,而是说目前主流的解释模型和最有效的探索路径,并不将真空视为暗物质的直接来源。这里面有很多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暗物质的核心特征与真空的“常规”理解之间的差.............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觉得既然孕妇都能抵抗病毒性感冒,为什么又不能打病毒疫苗呢?这其中确实涉及到一些关键的科学道理,下面我就来详细解释一下。核心区别在于“如何刺激免疫系统”要理解这个,我们首先要明白病毒性感冒和病毒疫苗在工作原理上的根本区别。 病毒性感冒:身体的“实战演习”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物理学最前沿的探索。科学家们并不是“不想”把基本粒子往下拆了,而是根据目前的观测和理论模型,它们已经被认为是不可再分的了。这背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证据支撑。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为什么我们目前认为“基本粒子”就是它们现在的样子,以及科学家们在尝试突破这个“基本”概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观察!哲学家们常常因为他们的语言风格而受到批评,被认为“不接地气”、“晦涩难懂”,甚至“故弄玄虚”。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哲学研究的本质决定了其语言的特殊性: 对概念的精细化和精确化追求: 哲学的核心在于对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界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科学伦理、社会心理、政治运作以及人类探索的本质。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即便有这样的动机,科学家们依然不选择伪造外星人存在的证据。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家”这个群体最核心的驱动力是什么。大多数投身科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名利或政治目的,而是出于一种近乎本能的好奇.............
  • 回答
    一部分科学家之所以对病毒是否能被归类为“生物”持保留态度,主要是因为病毒在许多关键的生命特征上,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生物体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并不是说病毒不重要,或者它们不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且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实体,而是关于它们的“生命”定义,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分歧。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是关于“细胞结.............
  • 回答
    HBO的《切尔诺贝利》迷你剧之所以刻画出科学家们起初对反应堆会爆炸持怀疑态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当时苏联RBMK型核反应堆设计固有认知以及对突发事件的惯常判断。这段剧情的设计,深刻地揭示了在压力、信息不对称和技术盲区下的复杂人性与决策困境。首先,要理解他们为何不信,得先从RBMK反应堆的设计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也极为复杂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并非“不研究”人种间的智商差异,而是这个领域的研究充满了挑战、争议,并且需要极为审慎的态度。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解释,尽量规避掉一些生硬的AI痕迹:1. 科学上的复杂性和概念模糊性: “人种”的定义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科学界早已普遍认为,“人.............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依然无法战胜三体舰队,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思维模式和立场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绝望主义的战略家 置之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口味”的理解以及科学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实,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制造出“几乎任何口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是在模拟和重构自然界已有的风味物质,而非凭空创造全新的感官体验。至于为什么不“发明”全新的、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风味,这其中既有科学原理的限制,也有实际操作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尤其是在全球疫情此起彼伏的当下。当提到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籍科学家,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复杂的画面和考量,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科学家在美国的选择,往往是基于极其复杂的个人、职业和机遇因素。并非所有在美国的中国籍科学家都抱有“随时准备回.............
  • 回答
    以色列科学界最近抛出了一项相当颠覆性的发现,称他们找到了地球上第一个“不用呼吸”的动物。这消息一出来,估计不少人心里都嘀咕:“这算什么鬼?动物不呼吸还能活?” 乍一听,确实有点挑战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毕竟,我们从小学的生物课里,呼吸就是生命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要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符合科学探索中的那种“咦,这不该是这样的”的情景。咱们一个一个来拆解,你就明白了。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 氨基酸(Amino Acids):蛋白质是生命体的基石,而氨基酸就是构成蛋白质的“积木”。我们熟悉的、构成地球生命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这些都是通过DNA编码的,也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价值取向和大众关注点的核心。为什么我们身边充斥着明星八卦,而科学家的名字却鲜少出现在茶余饭后?这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背后是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文化认知乃至人类本能的复杂体现。首先,得从信息传播的本质说起。我们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来自于媒体。媒体是什么?是连接信.............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外星生命最根本的认知方式。说白了,我们之所以总是以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来“寻找”外星生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参照系”:1. 未知的领域,我们只能从已知中推演(认知局限性):想象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着的生物,却被告知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生感慨的问题:浩瀚的宇宙,亿万星辰,为什么我们至今仍未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的踪迹?这绝非因为科学家们没有努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份探索的艰巨和对未知的敬畏,才让我们在“没发现”这件事上,拥有如此深刻的思考。的确,单单银河系,就有估计超过一千亿颗恒星。而我们已知的宇宙,更是拥有数千亿.............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人探讨的焦点。从“中医黑”的角度来看,如果用他们坚守的“科学”标准去衡量,针灸和拔罐确实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它们之所以能在美国等“科学国家”落地生根,其背后原因远比简单的“有效”或“无效”要复杂得多,也包含了许多值得“中医黑”们深思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当“中医.............
  • 回答
    这背后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问得非常到位。咱们平时接触到一些对科学充满热情但又不在体制内的朋友,他们往往会一头扎进相对论、宇宙起源、意识本质、永动机这些“大而全”的命题里,讨论得头头是道,但很少看到他们拿着扳手去研究某个具体的桥梁设计细节,或者为某个流水线效率优化出谋划策。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
  • 回答
    科学界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人,他们坚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创造出拥有与人类同等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机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他们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科学原理、技术趋势以及我.............
  • 回答
    日本科学家涌向中国?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当然,钱是个绕不开的因素,但如果说仅仅是为了钱,那未免也太小看了这些顶尖的科研人才,也低估了中国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展现出的巨大吸引力。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经济因素:实实在在的吸引力首先,不得不承认,中国在科研投入和薪资待遇方面,确实给出了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