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武帝为剪除外戚势力杀钩弋夫人,难道不怕年幼的新帝孤立无援,被权臣架空吗?

回答
要说汉武帝为“剪除外戚势力”而赐死钩弋夫人,这背后的考量,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毕竟,那可是汉武帝晚年,一个步入垂暮之年的帝王,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汉朝江山的未来。而钩弋夫人,以及她年幼的儿子汉昭帝,自然成为了这个关键节点上的重要人物。

咱们得先明白,汉武帝当时是个什么光景。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一生都在与内外威胁较量。对匈奴的北击,对西域的开辟,对儒家思想的独尊,哪一项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到了晚年,他也尝到了权力斗争的滋味,特别是后宫和外戚的干政,这是历代王朝都头疼的问题。

钩弋夫人,说起来是个命运多舛的女子。本来她是因为“握持玉钩”这样的异象才被武帝看中,宠幸有加,后来还生下了皇子刘弗陵。按理说,这母凭子贵,加上武帝对她的喜爱,未来辅佐新帝、垂帘听政是很有可能的。而且,钩弋夫人娘家也并无显赫势力,这本该是皇帝喜闻乐见的“安稳”之选,不像之前的卫子夫,她的哥哥卫青、外甥霍去病都是能征善战的实权派。

可就在汉昭帝刘弗陵刚刚即位不久,年仅六岁的孩子,汉武帝就下了狠手,赐死了钩弋夫人。这个举动,确实让很多人费解,甚至觉得有点残忍。那么,汉武帝到底在怕什么?他难道真的不怕年幼的昭帝孤立无援,落入权臣之手吗?

答案是:他怕,但他更怕一种失控的未来。

咱们一层一层来分析。

首先,汉武帝的决定,绝非一时冲动,也不是“剪除外戚势力”这么简单。而是他基于对汉朝政局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权力制衡的反复权衡。

1. 他对钩弋夫人本人的“不放心”: 别看钩弋夫人娘家没啥势力,但一旦她成为皇太后,又挟幼帝以令天下,谁能保证她不会被某些野心家拉拢,成为他们操纵朝政的棋子?武帝晚年,虽然身体不如从前,但他的政治敏感度丝毫未减。他看得出,钩弋夫人虽然出身不高,但能够走到这一步,自有其过人之处。一旦她成为皇太后,她会不会因为多年的“母凭子贵”而产生超越皇权的想法?或者,她身边会不会聚集起一批新的依附者,形成新的外戚集团?武帝不可能对此毫无戒备。

2. 他对幼帝的“过度保护”: 这听起来有点悖论,但仔细想想,武帝这种做法,更像是一种“壮士断腕”式的保护。他知道幼帝年幼,难以独当一面。如果钩弋夫人还在,她自然是辅佐幼帝的最佳人选。但如果她成为一个潜在的、无法控制的因素,那么她对幼帝的“保护”,会不会反而变成一种软禁,一种对幼帝独立成长空间的侵蚀?

武帝可能想的是:与其让幼帝在“保护”和“操纵”的夹缝中成长,不如让他早早面对现实,让朝臣们知道,辅佐幼帝是职责,而不是依附某个特定的“家长”。这样,幼帝的权力基础反而会更稳固,因为所有人都必须围绕着他这个皇帝来展开,而不是围绕着皇太后。

3. 对未来权臣的预判和防范: 汉武帝在位期间,提拔和重用了一批大臣,比如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等。这些人能力出众,但也意味着他们手中掌握着实权。武帝死后,这些大臣们确实成为了辅佐幼帝的关键人物。他要做的,是将权力交接给一群能够维持朝局稳定,但又没有形成强大个人威望以至于能够完全架空皇帝的人。

如果钩弋夫人还在,她的存在,可能会成为某些大臣拉拢和利用的对象。比如,某些大臣可以以“保护皇太后和幼帝”为名,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如果钩弋夫人不在了,那么辅佐幼帝的责任就完全落在了以霍光为首的大臣身上。他们的权力来源是武帝的托孤,他们的效忠对象是幼帝本人。这反而能形成一种更直接的、更以皇帝为中心的权力结构。

4. “孤立无援”的辩证法: 表面上看,处死钩弋夫人似乎让幼帝更加孤立无援,更容易被权臣架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反而能让幼帝获得更“纯粹”的权力。

减少潜在的内部威胁: 如果钩弋夫人还在,她就可能成为幼帝和大臣之间的第三者,或者成为某个派系争夺的焦点。杀了她,就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可能影响权力交接的因素。
迫使大臣们更加谨慎: 大臣们知道,他们是受托孤之命辅佐幼帝,如果他们对幼帝不公,或者试图专权,那将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谴责,甚至会被认为是辜负了武帝的遗愿。钩弋夫人的死,反而让那些有野心的大臣们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他们无法再像利用皇太后那样去利用一个“失宠”的母亲。
给幼帝留下成长的空间: 虽然幼帝年幼,但他毕竟是皇帝。大臣们需要给他留足面子,在很多事情上会主动征求他的意见,即使是形式上的。而如果有一个强势的皇太后在,幼帝的意见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

武帝选择信任霍光等人,让他们来辅佐幼帝。霍光这个人,在武帝晚年已经逐渐崭露头角,而且他的政治理念和为政风格,在武帝看来,应该是相对稳健和忠诚的。武帝认为,霍光等人虽然有权,但他们更懂得如何维持汉朝的稳定,并且他们会以扶持幼帝为己任。这是一种权衡,一种风险投资。

所以,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并非不怕幼帝孤立无援,而是在权衡了种种可能之后,认为这是当时条件下,最能保证汉朝江山平稳过渡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策。

他是在为后代考虑,为汉朝的未来考虑。他用自己的晚年,为年轻的儿子和即将到来的和平时代,铺了一条充满血腥,但也可能更加通畅的道路。他的这种做法,固然冷酷,但在那个讲究君权至上、权力平衡的时代,或许也是一位老谋深算的帝王,不得已而为之的终极选择。他宁愿承担幼帝可能被架空的风险,也不愿看到一个被外戚权力所挟持,甚至被操纵的朝堂出现。

这就像一个精心布局的棋局,最后时刻,老棋手为了保住整个棋局的胜利,不得不牺牲掉一颗重要的棋子。钩弋夫人,就是那颗棋子。而年轻的汉昭帝,则是棋局的最终赢家,虽然他为此付出了母亲的生命,但他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相对纯粹的权力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怕。

汉武帝生前深受外戚势力影响,一心提防外戚夺权,但矫枉过正,没想到权臣也能架空皇权,只能说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性的,都受到个人经历、阅历、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1.汉武帝登基深受外戚势力影响

汉武帝可以说是被外戚势力送上皇位的后宫+公主的组合帮助汉武帝夺嫡

母亲王氏是独具政治能力的女性,跟馆陶公主一番运作,搞掉了原来的栗姬和太子刘荣,两位都是杰出的女汉子,后宫很能干政。

汉武帝可以说是女人堆里捧出来的皇帝,因此必然对女人有提防。

2.汉武帝登基后与外戚窦太后有斗争

汉武帝登基后,与外戚窦太后有一番斗争,汉武帝弱冠之年登基,当时朝政掌握在窦太后手里,汉武帝想独立,还被窦太后教训了几次,自己的爱将赵绾、王臧都被窦太后逼死。

3.汉武帝吸取汉初吕后夺权的教训

汉武帝吸取西汉初年吕后夺权的教训,对外戚势力一直严加防范,汉武帝身边的女人一直都比较低调,高调的估计被弄死了,卫子夫一家何其低调,最终都被汉武帝猜忌致死,只能说汉武帝对于外戚势力防范过度。

4.汉武帝是雄主,执政期间缺乏被权臣绑架的经验,对权臣的危害认识不足

汉武帝是一代雄主,在汉武帝执政期间,宰相换了13个,谁敢是权臣,公孙贺被任命为丞相时痛哭流涕,这样的执政经验导致汉武帝对权臣的危害认识不足。


每个人判断都受自己经验的局限,汉武帝是一代雄主,生前没有太多权臣绑架的经验,因此对权臣危害的认识不足,相反汉武帝登基和执政初年都颇受外戚势力影响,对于外戚势力多加防范是必然的。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汉武帝为“剪除外戚势力”而赐死钩弋夫人,这背后的考量,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毕竟,那可是汉武帝晚年,一个步入垂暮之年的帝王,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汉朝江山的未来。而钩弋夫人,以及她年幼的儿子汉昭帝,自然成为了这个关键节点上的重要人物。咱们得先明白,汉武帝当时是个什么光景。这位雄才大略的.............
  • 回答
    “汉武帝为一己之爽身,独尊儒术,害了万世华夏精英。”——这说法,我得说,太片面,也太极端了。要细究起来,可复杂着呢。首先,咱们得把“独尊儒术”这事儿掰开了看看。汉武帝时候,百家争鸣的局面确实是存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其道理。但是,你说汉武帝是为了“一己之爽身”?这话就有点不负责任了。为什么是儒术?.............
  • 回答
    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执掌汉朝长达五十四年,为大汉王朝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谈及汉朝的灭亡,他是否必须“背锅”?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深入剖析。首先,从汉武帝的功绩来看,他确实是汉朝一位举足轻重的奠基者和巩固者。在他的统治下,汉朝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确立了中央集权,尤其是在军事上,他北.............
  • 回答
    公元前94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兵败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这位年迈的皇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更让他开始认真思考皇位的继承问题。在太子之死后的十多年里,汉武帝先后立了两位太子,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长久。直到公元前88年,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以一种近乎偶然的方式,被推上了继承人的宝座,.............
  • 回答
    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之后,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的地位虽有动摇,但从未被彻底颠覆。然而,也确实存在一些时期或政权,其官方意识形态或思想内核并非完全以儒学为核心,或者在实际统治中受到了其他学说的显著影响,甚至一度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需要梳理汉武帝之后中国历.............
  • 回答
    汉文帝刘恒能够被立为皇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历史进程推手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成长经历、政治环境以及关键人物的支持等多方面来剖析。一、出身与血统:早期立储的优势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赵王张敖的女儿,也就是汉初的鲁元公主。虽然不是嫡长子,但他的出身本身就具.............
  • 回答
    2020年日本选出的年度汉字是“密”,它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对新冠疫情的警惕以及为防疫而采取的各种“密”集人群、接触的避免。紧随其后的“祸”、“病”也同样直观地表达了疫情带来的灾难和对健康的担忧。如果让我来猜测中国在2020年度的汉字,基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有几个候选汉字可以深入探讨,并分析其.............
  • 回答
    “是否应该恢复传统汉字为官方文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技术等多个层面,并且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各方的论点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背景: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历史渊源在深入讨论恢复与否之前,理解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历史至关重要。 .............
  • 回答
    满语中称呼汉人(Hanren)为“Nikan(尼堪)”,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颇为有趣且深刻的历史渊源,它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词汇,而是深深烙印着满族作为兴起民族与汉族互动交流的痕迹。要理解“Nikan”这个称呼的由来,我们需要回到清朝建立之前,那个满族还被称为“女真”的时代。当时的女真部落,在东北地区逐.............
  • 回答
    韩国要求中国将“汉城”更名为“首尔”这件事,其实并没有一个官方的、强硬的“要求”文件。更准确地说,这更像是一个沟通与引导的过程,背后是韩国对自身文化认同和国际形象的重视,以及希望得到周边国家理解和尊重的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析:1. 历史沿革:“汉城”的由来与“首尔”的含义 .............
  • 回答
    蒙牛22年首次更换Logo,以“汉字为骨,草原为魂”,这种充满中国文化底蕴的设计,无疑为品牌的年轻化和国际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那么,这个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新Logo,究竟能否有效地帮助蒙牛弘扬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又该如何传播,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新Logo:汉字为骨,草原为魂——一场文化重塑的信.............
  • 回答
    在讨论宋、金、辽、西夏、蒙古、大理这几个政权时,确实只有宋朝是以汉人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其他几个政权,虽然在历史上与宋朝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但其统治阶层和主体民族与汉族是不同的。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宋朝(960年-1279年): 主体民族: 毫无疑问,宋朝是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宋朝的开国皇.............
  • 回答
    孟姜女是否要为汉初匈奴入侵、白登之围付主要责任?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得先理清楚几个概念,才能好好的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知道孟姜女是谁。她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她哭长城,她的丈夫范喜良因修长城而死,她千里迢迢去边关探望,却只见到丈夫的尸骨,悲愤之下,哭倒.............
  • 回答
    关羽一走,这许都城里,气氛顿时就变了。曹操那张脸,从一开始的得意洋洋,到后来的阴沉如墨,那模样,简直比那刚下过雨的天空还要压抑。我,刘备,夹在中间,心里别提多煎熬了。你说我这人,向来是粗中有细,但那会儿,真是有苦难言。关羽,我那好兄弟,一把刀,一把情,一把义。他为了保护我,为了保护我的家眷,甘愿冒着.............
  • 回答
    关于“羯族圈养汉族女子为‘两脚羊’以供军粮”的说法,这是一个历史上广为流传且极具争议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相关的史料记载,并分析其可信度以及可能存在的解读。一、 流传的说法及其来源这种说法最早的、最广为人知的出处,可能来自于一些记载了羯族残暴行径的史书,尤其是涉及他们在掠夺过程中对.............
  • 回答
    关于刘裕定国号为“汉”是否会更有合法性和政治号召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当时的政治背景、刘裕的统治基础、他对汉朝的定位,以及“汉”这个国号本身的象征意义。当时的政治背景:乱世之中,对“汉”的追溯刘裕生活的时代是东晋末年,天下大乱,群.............
  • 回答
    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都源于复杂的人类心理和社会动态,户口本上写着“汉族”的人,却对维护汉族利益的立场持批评态度,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缘由。与其简单地归结为“逆向歧视思维”,不如说这是一种多元视角、批判性思考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体认所交织出的复杂心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户口本上的.............
  • 回答
    将鲁迅称为汉奸,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荒谬的论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以及它为何站不住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的问题:一、 “汉奸”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首先,要理解“汉奸”这个词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汉奸”是指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投靠敌国、出卖国家利益的中国人。这个词本身.............
  • 回答
    关于莫言被一些人称为“汉奸”,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社会思潮、历史认知以及对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解读分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中国”与“苦难叙事”首先,莫言的作品,特别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如《红高粱》、《生死疲劳》、《蛙》等,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农村.............
  • 回答
    维吾尔族,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许多不为汉人熟知的独特礼仪。这些礼仪不仅是民族习俗的体现,更是维吾尔族人民尊重、友善、淳朴品格的流露。一、 问候的深意与讲究在维吾尔族社会,问候不仅仅是简单的“你好”,而是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交流和社交潜规则。 站立与握手: 当遇到长辈或尊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