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通胀升至 30 年最高,背后有哪些原因?

回答
美国通胀飙升至三十年之巅: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局面

近期,美国通胀数据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路飙升至三十年来未曾见过的水平,给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切实的压力。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必然结果。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原因,我们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审视。

需求侧的强劲拉动:疫情后的消费复苏与大规模财政刺激

新冠疫情的阴影逐渐消散,美国经济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复苏势头,随之而来的是被压抑已久的消费需求得到集中释放。在疫情期间,许多家庭的储蓄水平因居家办公、旅行受限以及政府发放的纾困金而有所提高。当经济活动重启,人们渴望重拾正常生活,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报复性消费”的威力: 积攒了一年的消费意愿在一夕之间释放,人们纷纷走出门,走进商店,享受久违的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这种强劲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实体店,也体现在线上购物的火爆。
财政刺激的“双刃剑”: 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美国政府推出了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计划,包括直接向民众发放纾困金、增加失业救济金、扩大儿童税收抵免等。这些措施虽然有效缓解了疫情初期的经济困境,但也向经济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进一步推高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形成了需求侧的强大动力。当供给无法及时跟上这种激增的需求时,价格上涨就成了必然。
低利率环境的催化: 在疫情期间,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历史低位,并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低廉的借贷成本使得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资金,进一步鼓励了投资和消费,为需求端的扩张提供了温床。

供给侧的瓶颈制约:全球供应链的脆弱与生产成本的上升

然而,与强劲的需求增长相比,供给侧却显得捉襟见肘,未能及时跟上步伐,成为推高通胀的另一重要推手。

全球供应链的“梗阻”: 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到产品的运输、分销,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疫情封锁、港口拥堵、劳动力短缺等原因而中断或延缓。
集装箱危机与运费飙升: 疫情导致全球贸易模式的改变,例如大量商品从亚洲运往北美,但回程的空箱却未能及时得到补充。这使得集装箱供不应求,海运价格一度翻了好几倍,直接增加了商品进口成本。
港口拥堵与劳动力短缺: 全球主要港口出现了严重的拥堵现象,大量船只滞留,货物无法及时卸载。同时,港口工人、卡车司机等关键岗位的劳动力短缺,进一步加剧了物流的延迟和成本的上升。
原材料供应不足: 许多关键原材料的生产受到疫情影响,例如半导体芯片的短缺导致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面临生产瓶颈。能源价格的上涨也直接推高了几乎所有生产活动的成本。
生产成本的普遍上涨: 除了物流环节,生产过程本身的成本也在攀升。
能源价格的飙升: 俄乌冲突等国际地缘政治事件,叠加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导致原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能源是几乎所有生产过程的基础,其价格上涨会传导至原材料、运输、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形成普遍性的成本压力。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美国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明显的紧张状况。在疫情期间,一些工人因健康担忧、家庭责任或职业转型而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同时,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失业救济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就业的紧迫性。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工人,不得不提高工资,这部分新增的劳动力成本最终也可能转嫁到商品和服务价格上。
企业利润率的调整: 在面对成本上升和强劲需求时,部分企业也可能选择扩大其利润率,将超出成本增长的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进一步助推了价格上涨。

结构性因素与预期管理:通胀螺旋的潜在风险

除了上述短期因素,一些结构性问题和人们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也可能加剧通胀的持续性。

“绿色转型”的成本: 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虽然在逐步降低,但转型过程中对新技术的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对现有能源供给的调整,都可能带来短期内的能源价格波动和成本上升。
地缘政治风险的叠加: 俄乌冲突等国际地缘政治事件不仅推高了能源价格,也影响了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的供应,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食品价格的上涨压力。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供应链的恢复更加困难,也增加了未来通胀的风险。
通胀预期的自我实现: 当人们预期未来价格会上涨时,他们可能会提前购买商品,企业也可能提前上涨价格以规避未来的成本增加。这种“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并固化,就可能演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螺旋,使得通胀更加难以控制。

总结

总而言之,美国当前面临的三十年最高通胀,是疫情后强劲的需求复苏与供给侧瓶颈制约相互作用的产物。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低利率环境为需求注入了动力,而全球供应链的脆弱、能源价格的飙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则限制了供给的弹性。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和不断上升的通胀预期也可能成为助推通胀持续的关键因素。解决这一复杂局面,需要政府和央行在控制需求、疏通供给、稳定预期等多方面采取审慎而有力的措施,以期在抑制通胀的同时,避免对经济复苏造成过大的损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之前美国底层的收入太低了,大大压低了劳动力小时工资水平。

首先我要说一句:收入和工资是2个不同的观察项。

工资是企业方的成本,收入是打工人的进项。很多人以为这个是一回事,其实并非如此。

举个例子,你开个企业,小时工资越低企业就越容易挣钱,但是对于个人,收入不是指你的小时工资水平,而是你的总收入。比如你一个小时100美元,但是一天只有2个小时有活,你的收入只有200美元。但是如果你的工资水平是25美金一个小时,一天8小时,你的收入还是200美元。同样的200美元,企业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因为后者企业可以剥削的更多。

过去10年(也许更久,但是那时候我没在美国),美国的底层劳动力很难充分就业,使得他们的收入很低。我见到过很多穷人收入只有小几千到1万美金一年,按理说纽约地区的最低工资是13-15刀(市内和市外),这个意味着按照1800-2000小时,也应该有25000-30000美金。不是他们被非法支付了低于最低工资的薪水(纽约一般是不敢的),是他们找不到稳定雇佣他们一年1800-2000小时的工作,一周只有1-2天或者每天工作半天。这也导致大量的劳动力被绑定在最低工资线上。

之前很多垄断级的企业沃尔玛麦当劳亚马逊几十年都支付最低工资给员工,不仅仅是因为剥削,也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就是这样。不是别的公司付的更低,而是那些公司不能提供足够长的工作小时。同样很多食品工厂也是这样。

对比美国的中产和中位收入,美国底层的收入低的过分。这个在发达国家里面是最明显的。

美国过去的低通胀除了进口大量的廉价工业品,本土的农产品补贴和廉价能源之外,其实很大因素来源于被绑定在物流和农业领域的本土廉价劳动力。

这一次疫情导致了大量劳动力暂时性/永久性的退出市场,导致底层劳动力价格大大提升,特别是食品工厂和物流,把通胀推到历史高点。

其实是在为过去10年还债,之前大家都奇怪为啥美国10年总和通胀率只有19%,原来被偷偷欠在这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