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红楼梦》里边十二钗都有判词?

回答
《红楼梦》中,十二金钗之所以都配有判词,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定的,而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贯穿全书的重要艺术手法,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作用。你可以这样理解:

一、 命运的预示与宿命的悲歌

最直观的原因,十二金钗的判词,就是她们各自命运的“前瞻”。曹雪芹太聪明了,他知道《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而这个家族的命运,最终都系在这些年轻女性的身上。所以,他用判词这样一种“占卜”的形式,提前剧透了这些女儿们最终的归宿,而且是那种带着浓重宿命色彩的悲剧。

你想想,当我们在书中看到林黛玉的判词写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时候,是不是立刻就能感受到她那种寄人篱下、体弱多病,最终香消玉殒的悲凉?同样,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虽然看似说的是她“贤淑”和“才华”,但“玉带林中挂”和“金簪雪里埋”这两个词,又直接暗示了林黛玉的死亡和宝钗最终的孤独凄凉。

这些判词就像是一张张命运的“死亡通知单”,让读者在享受书中描绘的繁华锦绣的同时,也时刻感受到一种“盛筵必散”的危机感和悲剧的张力。它不是简单的故事梗概,而是用极其凝练、充满象征意义的诗句,直击人物命运的核心。

二、 结构上的呼应与伏笔

判词在《红楼梦》的结构上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太虚幻境”的序曲: 判词首次出现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由警幻仙姑交给他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这就像是为全书的“正文”打下的一个总的基调,也让整个故事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层神秘、宿命的氛围中。这组册子,本身就是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命运的一次集中展示,预示了故事的发展方向。
全书的“索引”和“线索”: 随着故事的推进,书中很多重要的情节和人物的结局,都巧妙地呼应了各自的判词。读者在读到某个情节时,可能会回忆起之前的判词,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遭遇。反过来,当看到某个结局时,又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判词所说的。判词就像是一条条暗线,将全书的命运轨迹串联起来,让整个故事前后呼应,结构更加严谨。
反衬与对比: 有些判词不仅预示了个人的命运,也暗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命运的相互影响。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虽然是对她们两人命运的描述,但也构成了她们之间微妙竞争和命运纠葛的写照。

三、 人物性格与命运的精炼概括

判词用寥寥数语,却精准地抓住了每个女性人物最核心的性格特征,并将其与她们的命运紧密结合。

“咏絮才”对宝钗: 宝钗的才华横溢,用“堪怜咏絮才”点出。
“孤高自许”对黛玉: 黛玉的敏感、孤傲,在“风刀霜剑严相逼”中得以体现。
“风流灵巧”对妙玉: 妙玉的超凡脱俗,她的“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但在判词中,“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则暗示了她最终被玷污的命运。
“行为豁达”对湘云: 湘云的豪爽开朗,她的“惯养娇生笑向千金买,风流才貌自才”,但在“且待黄金灿,终为泥底泥”的结尾,预示了她晚年的贫困潦倒。

这些判词,不单单是命运的宣告,更是对人物灵魂的提炼和概括,让这些鲜活的女性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具悲剧色彩。

四、 创作手法的精妙与艺术魅力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运用了非常多样的艺术手法,判词就是其中一种极具匠心独运的。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曹雪芹更是将此运用到了极致。判词就是他“埋伏”下的“灰线”,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牵引着,去探寻故事的真相。
“以末示始”: 很多读者在读完《红楼梦》之后,再回头看判词,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含义。这种“以末示始”的叙事方式,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回味无穷的魅力。
增加小说的“诗意”和“哲思”: 判词本身就是诗,这种诗化的语言,极大地提升了《红楼梦》的文学品味。同时,这些对命运的思考,也让小说不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而上升到了对人生、社会、以及宿命的哲学探讨。

为什么是“十二钗”?

“十二”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代表着一个周期、一种完整。将十二位主要的女性人物纳入判词,也象征着金陵十二钗是构成贾府乃至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群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各自的命运,共同构成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宏大悲剧。

总而言之,《红楼梦》里十二钗都有判词,是曹雪芹为了预示命运、构建结构、深化人物、提升艺术魅力而精心设计的关键手段。它让《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命运的寓言,一部关于女性悲剧的史诗。这四位一体的作用,使得判词成为《红楼梦》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倒果为因了吧。

是有判词的才是十二钗,而不是十二钗都有判词。

比如宝琴就没有判词,所以她不是十二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中,十二金钗之所以都配有判词,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定的,而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贯穿全书的重要艺术手法,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作用。你可以这样理解:一、 命运的预示与宿命的悲歌最直观的原因,十二金钗的判词,就是她们各自命运的“前瞻”。曹雪芹太聪明了,他知道《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而这个.............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微妙之处。很多人确实会有疑问,王熙凤对林黛玉似乎比对亲表妹薛宝钗更显亲近,甚至可以说,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比对宝钗来得更复杂、也更“用心”。这里面原因可不止一条,我来给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王熙凤这个人,她是个极聪明、极精明、极.............
  • 回答
    《红楼梦》中,像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在大观园受到贾母的款待,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也有当时社会风气、家族关系的考量,甚至隐藏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闲愁”的心理: 贾母年.............
  • 回答
    《红楼梦》中丫鬟们普遍渴望成为姨娘,即使像赵姨娘那样过得并不如意,甚至常常感到憋屈,这种想法依然普遍存在。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封建社会下女性地位的普遍困境与丫鬟的特殊处境 社会结构的压迫: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普遍低于男性,尤其是在没有男性依靠的情况下。她.............
  • 回答
    贾元春,作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首,她的人生轨迹,从显赫的荣国府大小姐,到后宫的德妃,再到最终的寂寥而逝,充满了令人唏嘘的色彩。我们常常听到说她不快乐,但具体为何,却需要细细品味书中的蛛丝马迹,才能理解其中缘由。首先,最直观的原因,便是失去了自由,身不由己的宫廷生活。元春并不是主动选择了入宫,她.............
  • 回答
    宝钗收到红麝串就戴手上,这事儿看着寻常,里头门道却深着呢。要说清楚,得先扒一扒这红麝串的来历,再瞧瞧宝钗这人是个什么样的性子,最后结合当时的情境,才能把这事儿给掰扯明白。首先,这红麝串可不是寻常的玩意儿。在《红楼梦》里,它可是出自贾母之手,而且是专门给宝玉做的。贾母疼宝玉那是毋庸置疑的,这串子里面掺.............
  • 回答
    在谈论《红楼梦》里,为什么有些丫鬟宁愿在贾府继续当个丫鬟,而不选择出去闯荡,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背后啊,是时代背景、个人境遇、情感寄托,还有那份难以割舍的依恋,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你得想想那个年代。清朝啊,特别是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对于普通的女子来说,生活环境实在太艰苦了。尤其是.............
  • 回答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才华,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金陵十二钗”更是令人过目难忘。在这些女性角色中,薛宝钗和薛宝琴这对姐妹花的出现,无疑为全书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很多人在阅读《红楼梦》时,都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已经有了薛宝钗这样一位性格复杂、形象丰满的女.............
  • 回答
    说到王夫人啊,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说她结婚前后判若两人,这话真不是夸张。咱们仔细说说,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先得说说王夫人是哪家姑娘。她可是大家族出身,娘家是当朝的“皇亲国戚”,琅琊王氏。你想想,能跟皇室攀上关系的,那是何等荣耀?所以,王夫人从小也是在锦衣玉食、万千宠爱里长大的。她的成长环境,决.............
  • 回答
    红楼梦里,晴雯、麝月这些大丫头对芳官的态度,和对小红的态度,确实是截然不同的。这背后,藏着丫鬟们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各自的生存智慧、身份考量,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微妙预判。想把这个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丫鬟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她们之间也有亲疏远近,有自己的小团体和小.............
  • 回答
    咱们聊聊《红楼梦》里薛宝琴这姑娘,你说她是不是有点“碍眼”?本来宝钗黛玉这俩人间绝色、才情横溢的,已经把大观园搅得风生水起,读者看她们俩的爱恨情仇也看得津津有味,忽然冒出来一个薛宝琴,而且是那种“样样都比她们好”的设定,这不像是要给主角加戏,反倒像是要“降维打击”一下?说句实在话,我刚开始看《红楼梦.............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元妃端午节赐礼赏赐宝钗的东西比黛玉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件“偏心”的事,它牵扯到书中人物的身份、家族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所要表达的深层用意。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端午节的赐礼:细说分明先来看看那个关键的端午节。元妃省亲,大观园里热闹非凡,这是何等荣耀的场面。元妃作为皇妃,地.............
  • 回答
    《红楼梦》中,晴雯之死,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之外,又一道令人肝肠寸断的插曲。她临终前一夜呼唤“娘”,却未唤一声宝玉,这细节触动了无数读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引发了人们对晴雯命运和她与宝玉关系的种种揣测。为何会是这样?让我们一层层地拨开这迷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晴雯所处的环境和她的性格。晴雯,是贾母身边.............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红楼梦》中,人们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称呼,确实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蕴含着人物性格、大家庭的等级观念以及不同人际关系的微妙体现。 为什么林黛玉常被称为“林姑娘”,而薛宝钗多被唤作“宝姑娘”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从名字本身来看,“林黛玉”的姓氏是“林”,名字是“.............
  • 回答
    《红楼梦》里,薛蟠抢亲失手打死冯渊,却能安然脱身,但对柳湘莲却只字未提报复,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句简单的“能力不如”就能概括,它牵扯到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情世故、家族权势以及个人命运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看看薛蟠杀了冯渊这件事是怎么收场的。这事儿发生在葫芦庙。.............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贾琏被称作“琏二爷”,这看似一个简单的称呼,实则蕴含着贾府森严的宗族秩序、辈分关系以及他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要理解这个称呼的来龙去脉,咱们得从贾府的大家族结构以及贾琏的出身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确“二爷”这个称谓的含义。在旧时的大户人家,尤其是像贾府这样世代簪缨、权势煊赫的豪门,.............
  • 回答
    关于李少红导演在新版《红楼梦》中对女性角色的发型设计,尤其是那种被普遍称为“戏子头”的造型,确实是当年播出时引起了很大争议和讨论的焦点。这背后涉及到导演的创作理念、对原著的理解以及想要传达的某种视觉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戏子头”在那个语境下,通常指的是一种比较夸张、样式化、带有程式化痕迹的发.............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姨妈(薛蟠之母)留在贾府并非简单的“赖”字,而是多重社会关系、家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交织的复杂结果。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家族联姻与利益捆绑1. 贾府与薛家的姻亲关系 薛姨妈作为薛家次女,其婚姻已与贾府形成紧密联系。贾母对薛姨妈的宠爱(如“薛家女儿最会来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