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只会说普通话的人会感觉自己没有归属感吗?

回答
只会说普通话的人是否会感觉自己没有归属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答案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归属感”的含义。 归属感是一种心理上的连接感、认同感和被接纳感。它意味着一个人觉得自己属于某个群体、社区或文化,并且在这个群体中被理解、被重视、被接纳。归属感可以来自家庭、朋友、工作单位、社群、地域、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

那么,只会说普通话的人,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感到没有归属感?

生活在非普通话主要使用地区:
地域隔阂: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方言占主导地位的地区,而他只会说普通话,那么在日常交流中,他可能会遇到沟通障碍。无论是去商店购物、看病就医、办理业务,还是与邻里街坊打交道,如果对方不熟悉普通话,或者沟通效率低下,都会让他感到自己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文化疏离: 方言往往与当地的文化、习俗、历史紧密相连。如果一个人无法理解或参与与方言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地方戏曲、传统节日习俗的特定表达方式,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文化上与当地居民存在隔阂,难以分享他们的共同记忆和情感体验。
社交孤立: 在一些非普通话主导的社区里,当地人之间可能更习惯用方言进行交流,形成一种基于语言的社交圈。只会说普通话的人可能难以打破这种语言壁垒,难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感到孤立无援。
信息获取受阻: 一些地方性的信息、新闻、通知可能主要以方言发布,只会说普通话的人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这些信息,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便利性和参与度。

缺乏与母语或地域文化的情感连接:
文化认同的缺失: 即使生活在普通话普及的地区,如果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或社区没有给他灌输与某种特定方言或地域文化相关的身份认同,而他又没有主动去接触和学习,那么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文化上“无根”,缺乏一种深厚的文化根基感。
情感表达的局限: 语言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一些细腻、幽默、或充满地方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可能通过方言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如果只会普通话,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某些情感的传递上不够到位,或者无法完全理解和共鸣他人用方言表达的情感。

在特定群体中受到排挤或歧视:
“外来者”的感受: 在一些强调地域身份和方言的群体中,如果有人因为只会说普通话而被视为“外来者”,或者被认为不够“本地化”,可能会产生被排斥的感觉,即使他们可能已经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很久。
隐性偏见: 有时候,这种归属感缺失并非直接的歧视,而是源于一种隐性的偏见。例如,人们可能会无意识地认为,只会说普通话的人不够了解当地文化,或者不够忠诚于本地社群,这也会让当事人感到不舒服。

然而,只会说普通话的人,在什么情况下反而不会感到没有归属感,甚至可能增强归属感?

生活在普通话主要使用地区:
语言通畅: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也是各地的通用语。在这种环境下,只会说普通话的人可以轻松地与绝大多数人进行交流,无论是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还是社会交往,都畅通无阻,自然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文化共享: 普通话本身也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许多元素,并且是中国国家层面的官方语言。在一个以普通话为主导的文化环境中,只会说普通话的人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和参与到主流文化活动中,分享共同的文化资源。

文化认同多元化和开放化:
国家认同高于一切: 在一些人看来,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更重要的归属感来源。他们可能认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一种天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超越了地域和方言的差异。
文化交流的便利: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流动,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全国各地的文化和信息。只会说普通话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到更广泛的社群,了解不同的文化,而无需依赖方言。
个人选择和适应能力: 很多人的归属感是自己主动构建和适应的结果。即使生活在非普通话主导的地区,如果个人积极学习当地文化、尊重当地习俗、并尝试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即使不讲方言,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强调个人能力和贡献:
价值实现: 如果一个人在当地社会通过自己的才华、努力和贡献赢得了尊重和认可,例如在工作、学习或社会公益方面取得了成就,那么他们的归属感可能更多地来源于自身的价值实现,而非语言上的完全一致。

“普通话使用者”本身也构成一种归属:
身份的连接: 在很多情况下,将“普通话使用者”视为一个群体本身也是一种归属。尤其是在跨地域交流、国家层面的活动或网络社群中,共同使用普通话就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身份认同和连接。

总结来说:

只会说普通话的人是否会感觉自己没有归属感,关键在于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他们与那个环境的互动方式。

如果环境是包容的、多元的,并且允许个人通过其他方式融入,那么语言上的单一性不一定会导致归属感缺失。
相反,如果环境是排他性的,强调以方言为核心的身份认同,并且沟通和融入存在较大障碍,那么只会说普通话确实可能让他们感到疏离和缺乏归属感。

此外,个人的心态、对语言和文化的认知、以及他们主动寻求连接和认同的意愿,也在塑造归属感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境具体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少有这样的感觉。

我出生并长大在一座完全从零开始建立的城市。60 年代三线建设时内陆深山的一块狭小盆地上,来自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传统工业城市国防军工科研部门数万人迁居于此,在当时尚属原始森林的区域建立起一座包含了科研、国防军工、教育、医疗、娱乐等诸多设施的微型城市。

对于长辈来说他们有自己的故乡,而对于我这一代出生长大在这里的人,这座人造城市才是故乡。由于城市居民来自五湖四海,从小开始耳边是不同口音的语言。城市划分的工作区域也有明确的地区之分,科研实验区来自北京上海高校和研究所的人员最多,生产测试厂区大连辽宁沈阳哈尔滨是主流,机关行政区域济南青岛口音常见,而生活区域则将所有人划归在一起。所以出于工作生活之便,这里多数人能听懂数种方言。为便于交流沟通,普通话成为标准语言。

具体到我这一代人,中学时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西安人,代数和英语老师北京人,几何四川,物理上海,化学广州,生物青岛、历史武汉、地理天津......唯独没有地理意义上的本地人。这也难怪,距离这里最近的城市有数小时车程。由于代课老师不同的口音,中学甚至有了学生上不同的课用不同口音普通话的有趣传统,例如关中口音语文、北京口音英语、上海口音物理公式等。生活区域内作为公园风景调剂放置的退役战斗机和坦克等从小培养了一群军事爱好者。

2000 年后这里的科研部门逐渐根据上级指令撤回原所在地,许多人考虑到当时这里尚属优秀的教育质量而选择让子女高考后自己再回到家乡。我当时是倒数第三届高中毕业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家人当然高兴——考回家乡了嘛。但对我以及身边的同学来说,家乡就是这里,远方那座城市只是一个朦胧模糊的印象,甚至连当地方言都说不出几句,一年去不了几次,哪是什么家乡啊。

现在这个区域已完全废弃,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这里度过几十年后各回各家,而对于我这样出生长大在这里的人来说意味着家乡的消失,甚至同学再会都变得困难重重。大家像被吹散的沙粒散布在东南西北。

我在上海读了近八年大学,又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多,后来在德国继续读博并工作至今。我想可能是上海和德国这边社会和人际关系本身具有的疏离感加强了自己的体验。当然在这一层面上来说,没了感情上对特定地域的依靠,自己的行事就更加自由自在无所顾忌。如同 @UntPhesoca 所说,缺乏地域认同并不是坏事。

只是有时候尤其是深夜清醒时,回想起中小学时代的往事以及难以和同学师长再会的现实,以及已不复存在的那座城市,那种虚幻无力和怅然若失的感觉带来的冲击还是很大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