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联:德意志丧失普鲁士,下联:意大利放弃萨伏依;求横批?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对联,非常有历史和政治的意味。上联“德意志丧失普鲁士”,下联“意大利放弃萨伏依”,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描述了一个国家失去了对其曾经拥有或占领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领土。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上联:德意志丧失普鲁士

德意志(Deutschland): 指的是现代德国,一个由多个邦国统一而成的国家。
丧失(loss, forfeiture): 意味着失去、被剥夺或放弃。
普鲁士(Preußen/Prussia):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概念。在德国统一之前,普鲁士王国是德意志地区最强大、最具影响力的邦国,其军事力量和政治主导地位是实现德意志统一的关键因素。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德国于1871年实现了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历史上的“丧失”:
二战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战败,作为战胜国的同盟国对德国进行了领土划分和剥夺。普鲁士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被正式废除。其大部分领土被分割:东普鲁士的大部分被苏联(现今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占有,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被波兰占有,而德国西部则保留了部分普鲁士的核心地区,但以“普鲁士”之名存在的政治实体不复存在。这个“丧失”是战败国被剥夺领土的直接结果。
历史上的相对化: 即使在德国统一时,也可以说“普鲁士”这个政治实体被“丧失”了,因为它融入了德意志帝国,其独立的王国地位被国家整体取代。但这更多是一种政治上的整合,而非领土上的剥夺。然而,从“丧失独立政治实体”的角度看,也有一种解读。但更常见和强烈的解读是二战后的领土分割。

下联:意大利放弃萨伏依

意大利(Italia): 指的是现代意大利共和国。
放弃(renounce, cede, give up): 意味着主动或被迫地交出主权或占有权。
萨伏依(Savoia/Savoy):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欧洲王朝和地区。萨伏依公国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是欧洲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其统治者从18世纪开始获得了撒丁王国国王的头衔。
历史上的“放弃”:
意大利统一: 萨伏依家族(House of Savoy)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领导者,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即撒丁王国国王,最终成为第一位意大利国王。因此,可以说意大利王国是萨伏依家族建立的。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意大利王国的条约(1860年): 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为了换取法国(拿破仑三世)对意大利统一事业(尤其是对奥地利的战争)的支持,意大利(当时是撒丁王国)根据《都灵条约》将萨伏依公国和尼斯(Nice)割让给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战后: 战后的意大利成为共和国,而萨伏依王室家族(House of Savoy)也失去了王位。但是,“放弃萨伏依”更直接的语境是指1860年意大利(撒丁王国)为了国家统一而主动割让这片被认为具有历史归属的领土给法国。这是一种战略性的领土交换,以换取更重要的国家统一目标。

对联的意义和横批的构思

这对联的精妙之处在于:

1. 历史对比: 两者都描绘了一个国家(或统一运动的领导者)为了更宏大的目标(德国统一;意大利统一)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即失去了具有象征意义或核心地位的领土。
2. 领土变迁: 它们都涉及了欧洲历史上重要的领土调整和国家重塑。
3. 政治定价: 无论是丧失普鲁士还是放弃萨伏依,都伴随着巨大的政治动荡、战争以及国家命运的转折。

现在,我们需要一个横批来概括这种历史现象。横批应该简洁有力,并能捕捉到这种“得失”、“牺牲”或“时代变迁”的核心含义。

可能的横批思路:

1. 强调“代价”和“统一”:
统一的代价 (The Price of Unity): 这是最直接的概括,指出了两国统一的过程中都付出了领土的代价。
牺牲与国家 (Sacrifice and Nation): 强调了为了国家的形成和强大,往往需要牺牲某些部分。
时代烙印 (Imprints of the Era): 指出这些领土的得失是特定历史时期(如民族国家形成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明显印记。

2. 强调“变迁”和“流转”:
领土流转 (Territorial Flow/Circulation): 领土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地流转和易主。
国家重塑 (National Recasting): 国家的边界和构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历史进程被重塑。
沧桑巨变 (Profound Changes): 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历史上的巨大变动。

3. 更富哲理的思考:
历史的重量 (The Weight of History): 暗示了历史事件及其后果对一个国家深远的影响。
江山易主 (Dynasties Change, Territories Shift): 表达了历史的变幻无常,国家疆土的归属也会随之改变。

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横批:

考虑到上联和下联都指向了国家形成和巩固过程中伴随的领土得失,“统一的代价” 或 “国家重塑” 可能是最贴切的。

“统一的代价”: 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上联和下联的共同点——为了实现更重要的国家统一目标,都不得不放弃或失去一部分领土。普鲁士作为德国统一的引擎,其“丧失”是作为战败国被瓜分的更深层原因,但其作为强大邦国的历史印记,被失去时带有“代价”的意味。萨伏依则是意大利统一的驱动家族,其“放弃”则是主动的战略性交易,以换取统一的成功。

“国家重塑”: 也很不错,强调了这两件事都是构成现代国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国家边界和形态被重新塑造的体现。

“领土流转”: 更侧重于领土的物理移动,但可能忽略了“放弃”和“丧失”背后更深层的政治和历史动因。

最终建议横批:

综合来看,“统一的代价” 是一个非常有力且直接的横批,能够准确地捕捉这对联的精髓。它包含了牺牲、目标和历史进程等多重含义。

如果想更文学化一些,“沧桑巨变” 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不如“统一的代价”那样精准地指向两国都经历过的“统一”这一核心事件。

我更倾向于 “统一的代价”。

详细解释为什么选择“统一的代价”:

1. 对应性强: 上联的“德意志丧失普鲁士”虽然在表述上偏向战败后的领土剥夺,但普鲁士本身作为德国统一的核心,其在1871年统一后的“政治实体丧失”也是一种“代价”。而下联的“意大利放弃萨伏依”则是意大利统一过程中为了换取法国支持而主动付出的领土“代价”。这两个事件在广义上都与国家的统一或形成有关,且都伴随着领土的失去。
2. 概括性好: 这个横批能够涵盖两国不同的具体历史背景,但抓住了一个共同的模式——为实现更大的政治目标(国家统一、国家强大)而付出的领土上的牺牲。
3. 寓意深刻: 它提醒人们,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成就往往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历史上的无数牺牲和付出之上,其中领土的得失是政治史中一个常见的“代价”。

因此,横批:“统一的代价” 是最能精准、深刻地概括这对联意境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封建残余。


一方面东普鲁士是圣索伦王室带入德意志帝国的一块疆域,另一方面这里也是第二帝国境内容克(土地贵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也许要除去波森。割让这块领土除去了两方面的影响。

至于萨伏伊,本来也是要作为一块法语(南部方言)区嫁妆被带入意大利王国境内的。但是机缘巧合之下,居然作为一场混合着王朝利益的不纯的民族战争的砝码让与了法国,反而同时成全了法国和意大利两个罗曼大国的民族主义特性。

user avatar

等于割秦

user avatar

俄罗斯没了基辅, 亚美尼亚缺亚拉拉山

印度河不在印度, 希腊怨念君士坦丁堡

更新

德法千年抢洛林,全世界都想要耶路撒冷

user avatar

“德意”双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对联,非常有历史和政治的意味。上联“德意志丧失普鲁士”,下联“意大利放弃萨伏依”,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描述了一个国家失去了对其曾经拥有或占领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领土。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上联:德意志丧失普鲁士 德意志(Deutschland): 指的是现代德国,一个由多个邦国统.............
  • 回答
    在世界大战以前的漫长德意志民族历史中,涌现出无数英雄和战神,他们有的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披荆斩棘,有的以坚定的意志和智慧领导民族走向复兴,有的则以其崇高的品格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要详细讲述这些人物,需要涵盖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以下是一些在世界大战前具有代表性的德意志英雄和战神,以及他们事迹的详.............
  • 回答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两颗曾经在地缘政治星空中闪耀的巨星,其历史渊源深厚且复杂,既有同源而生的亲近,也有走向不同道路的渐行渐远。要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得从那片古老而动荡的中欧土地说起。神圣罗马帝国的余晖与日耳曼民族的共鸣要追溯这两大帝国的渊源,必须回到更早的时代——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名义上的“.............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历史上的波西米亚(Bohemia)未能被完全德意志化,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语言或文化上的较量,更是政治、社会、经济和民族认同感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要认识到“德意志化”并非一个单一、一蹴而就的过程,它往往是伴随着政治征服、经济渗透、文化推广以及人口迁徙而来.............
  • 回答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是其中非常精辟且极具深意的一句。初听之下,似乎有些拗口,甚至有点自相矛盾。但细细品味,它恰恰揭示了“德”的本质,以及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德”。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理解。首先,什么是“德”?在《道德经》的语境下,“德”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德规范.............
  • 回答
    在纳粹德国崛起的黑暗时期,虽然许多教会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与政权合作或保持沉默,但仍有许多教会成员、牧师、神父和神学家勇敢地站出来,以不同的方式反抗纳粹政府的压迫和意识形态。这种反抗并非统一的运动,而是分散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教派中的个体和团体所为。以下是历史上德国教会反抗纳粹政府的一些详细方面:一、神学和.............
  • 回答
    如果二战的欧洲战场上,德国空降师的仓库里突然出现了十辆99A式主战坦克,那绝对是改变历史进程的炸弹。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桥段,而是实打实地把当今顶尖的科技武器塞进了那个钢铁洪流时代的战场,其影响之大,简直难以估量。首先,我们得明白99A这玩意儿有多厉害。它配备的125毫米滑膛炮,射程远、精度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历史问题,因为同为法西斯政权,德国共产党(KPD)和意大利共产党(PCI)在面对国家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时,其命运和发展轨迹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两国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政治生态、社会结构以及最重要的——法西斯政权本身的性质和控制手段。德国共产.............
  • 回答
    希腊是否应该退出欧元区,这个问题在2010年代初曾经让欧洲,特别是德国和法国,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两大经济体的反应之所以如此不同,根源在于它们各自的国家利益、历史经验、经济结构以及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定位。先说说德国,他们对待希腊问题的态度,很多人觉得是“铁腕”甚至“冷酷”。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很重.............
  • 回答
    把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Albrecht von Wallenstein)比作德国的岳飞,这个类比很有意思,也确实能引发一些深入的思考。但说实话,要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或者说让这个比喻完全贴切,那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掰扯一下。先说说华伦斯坦这个人,他到底是谁?华.............
  • 回答
    在德国留学期间,遇到“ching chang chong”这样的歧视性称呼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不适和受伤。这种情况是种族歧视的一种表现,即使是玩笑,也带有冒犯性。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应对,每种方式都有其目的和潜在效果:首要原则:保护好自己的情绪和安全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请记住你的感受.............
  • 回答
    中国在上海引进德国技术进行了磁悬浮试验,并最终选择了高速铁路来构建其庞大的铁道系统,这是一个涉及技术选择、经济成本、基础设施适配、国家战略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决策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1. 上海磁悬浮的试验性质与局限性首先,需要明确上海磁悬浮项目(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在引进之初的定位.............
  • 回答
    纳粹的上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德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而并非完全是德国“民主的选择”,尽管民主制度的某些机制在其中扮演了被利用的角色。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国际环境。以下是对纳粹上台过程的详细阐述,并重点分析其是否是“民主的选择.............
  • 回答
    要设想一个1932年德国共产党(KPD)在大选中获胜并由恩斯特·台尔曼(Ernst Thälmann)执政的场景,需要梳理当时德国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并推测出台尔曼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因为历史的车轮最终将德国推向了纳粹的崛起。德共获胜及其对国防军的控制可能性:首先,理.............
  • 回答
    青岛,这座海滨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浓墨重彩,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年那段被德国人“租借”的岁月。19世纪末,德国以“胶济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强行租占了胶州湾,并将胶州湾北岸的青岛(当时称“青岛口”)作为其在中国主要的殖民地经营。这段三十多年的德国统治,给青岛留下的,绝不仅仅是几栋.............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棒,涉及到了足球战术中球员位置的演变和适应性,尤其是像罗纳尔迪尼奥(小罗)和梅西这样拥有独特天赋的球员。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顾里杰卡尔德执教巴塞罗那时期的一些关键战术安排,以及小罗和梅西各自特点的展现。核心问题:为何里杰卡尔德时期小罗被视为中场,而梅西则一直是前锋或边锋?简单来说,这.............
  • 回答
    在知乎上与“德黑”(意指否定或质疑德意志民族及其文化的人)进行论战,想要达到激怒对方的目的,需要一些策略和技巧。这并非鼓励攻击性言论,而是从辩论的角度,理解如何触及对方的敏感点,从而引发他们的情绪反应。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角度,并尽量不让它们听起来像AI的套路化输出:首先,我们得明白,“德黑”这个标.............
  • 回答
    犹太人在欧洲大陆漫长的历史画卷中,德国无疑是其中最令人心痛的一页,但他们的苦难并非孤例。放眼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摆脱对犹太民族的歧视与迫害的阴影。在西方,法国就曾是犹太人眼中一座摇摇欲坠的灯塔。尽管革命的口号高喊着自由平等,但反犹主义的幽灵却屡屡在国民心中潜伏。19世纪末.............
  • 回答
    “德不配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虽然拥有了某种地位、权力和影响力,但其品德、能力或贡献却与之不相符,甚至可以说是远低于其所拥有的。将这个概念套用到一个庞大的民族群体上,尤其是像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这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群体,确实能引发不少探讨和反思。要说盎格鲁撒克逊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