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团确认收购摩拜单车一事?

回答
看待美团收购摩拜单车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这件事不仅仅是两家公司的交易,更是对共享单车行业格局、美团自身战略以及用户出行习惯的一次重要影响。我尽量给你详细地讲讲,并且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对这件事有深入观察和思考的人的分析。

首先,从美团的角度来看,这次收购是其“无边界”战略的又一次重要落地。

大家知道,美团从最初的一个团购平台,一路扩张到外卖、酒店、电影票、旅游、打车,再到现在的摩拜,它的核心逻辑是“服务消费者”,并且不断拓展消费者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各个触点。收购摩拜,对美团来说,不仅仅是多了一个共享单车业务,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对用户“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掌控。

想象一下,一个人上午可能需要用摩拜解决从地铁站到办公室的通勤问题,中午吃完饭后想骑共享单车去附近的商场,晚上回家可能又会选择骑车去附近的公园散步。美团通过摩拜,将自己的服务场景从线下的消费场景,进一步延伸到了用户的日常出行场景。这对于构建一个更完整的生活服务生态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美团的用户群体中,很多都是年轻白领和学生,这部分人群恰恰是共享单车最活跃的用户。美团可以借助其现有的用户流量和推荐机制,将摩拜单车更有效地推送给目标用户,实现流量的协同和转化。比如,你打开美团APP,想找附近的餐厅,地图上除了餐厅位置,也可能直接展示了可用的摩拜单车位置,并且可以通过美团APP直接扫码解锁。这种场景的打通,用户会觉得非常方便,也会增加用户对美团平台的黏性。

此外,美团一直强调“到店+到家”的服务闭环,摩拜的加入,让这个闭环更加完整。用户从家里出发,骑摩拜到店消费,消费结束后再骑摩拜回家,或者去下一个目的地。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是其他仅仅提供单一服务的平台难以比拟的。

其次,从共享单车行业的角度来看,这次收购意味着行业的“洗牌”和“整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大家都还记得,前几年共享单车市场有多么疯狂,ofo和摩拜是绝对的头部玩家,但后来市场经历了大规模的洗牌,很多小的品牌消失了,留下的巨头也面临着盈利难、运营成本高的问题。摩拜虽然是头部企业,但也同样面临着这些挑战。

美团的收购,意味着摩拜得到了一个更强大、更有资金支持的母公司。美团有足够的能力去投入资金进行车辆的更新换代、维护和运营管理。而且,美团的强大线下运营能力,比如其外卖骑手的管理和配送网络,可能会为摩拜单车的维护和调度提供一些借鉴或者直接的资源支持。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美团的加入,特别是其对摩拜的战略性投入,可能会进一步推高行业竞争的门槛。其他共享单车品牌,如果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可能需要更强的资本支持,或者寻求与其他平台的合作。这无疑加速了行业的集中度,可能最终会形成少数几家巨头主导的局面。

再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这件事的影响也是双向的。

一方面,正如前面提到的,用户可以享受到更便捷、更一体化的服务。在美团APP里就可以完成从叫外卖、订酒店到骑共享单车的所有流程,大大简化了操作。而且,理论上,有了美团的资金和运营支持,摩拜单车的车辆状况、调度效率可能会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隐忧。当所有用户数据,包括出行数据和消费数据都集中在一个平台时,用户隐私的保护就变得尤为重要。用户会不会被过度“标签化”,或者出行数据是否会被用于更精准的广告推送?这些都需要时间来观察和检验。

另外,摩拜单车此前的一些免费骑行、优惠券的促销活动,在并入美团后是否会延续,以及美团是否会推出与自身其他业务更深度绑定的优惠套餐,例如“外卖+骑行”套餐,这些都将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

最后,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商业趋势来看待这件事。

现在很多互联网巨头都在追求“平台化”和“生态化”,希望能够覆盖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团收购摩拜,就是典型的“平台赋能”案例。摩拜拥有了用户和车辆基础,但缺乏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流量导入,而美团拥有强大的流量、资金和运营能力,并且能够提供一个更大的生态平台。双方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优势互补,也是对“流量变现”和“用户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的极致追求。

总而言之,美团收购摩拜单车,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交易。它反映了美团对未来生活服务市场发展的判断,也预示着共享单车行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于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更便捷的出行体验,但也伴随着对数据隐私和商业模式演变的关注。这是一次强强联合,也可能是一次颠覆性的重塑,对整个行业和我们每一个用户,都值得持续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天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收购新闻有点多。前面是饿了么被阿里巴巴百分之百收购(已确认),今儿又爆出了摩拜被美团收购的新闻(据报道),据说27亿美元股权收购,10亿美元还债,摩拜公司估值EV在37亿美元 - 尼玛人家整个自行车,还到处占地儿,就值这么多。前几天的盒饭公司更是干到100亿美元估值,新经济和我们干这些传统行业一比,简直不要sexy太多。


摩拜为什么能被美团100%收购,如果有创始人股东不卖怎么办?用四川话来说,叫做:老子不想买可以不可以索?这就涉及到了在投资者进入的时候要求被投资公司全体股东之间签署的Drag along(拖售权或者叫领售权)条款。这个条款一般是说如果有第三方提出以特定条件对公司进行全盘或者大部分收购,只要超过【X%】的投资人同意在该等条件下出卖,则这帮同意出卖者有权要求公司所有股东以相同条件将公司出卖给第三方,也就是拖着你去卖,或者领着你去卖。这个条款可能出现在各式各样的协议中,比如投资协议、比如股东协议,比如专门约定优先购买权、共售权和拖售权的协议中(RIGHT OF FIRST REFUSAL, CO-SALE AND DRAG ALONG AGREEMENT)。对于这个条款该叫拖售权还是领售权,我觉得管他是拖着卖,还是领着卖,都一样的,领着卖听起来好像要文明一丢丢。有人问,那摩拜的创始人股东为啥无法拒绝将自己创立的公司卖给美团?这就涉及到这个拖售权的行权条件了,如果行权的主体必须包括创始人股东同意的话,这就对创始人大大有利;但一般来说,在市场上创始人股东拿不到这样的条款,而持有一定比例股权投资人同意就可以了。什么最大?投资人最大三!有钱NB!对于创始人股东来说,保护自己的方式主要靠持有多数股权比例股东同意卖掉公司给第三方的时候估值不能低于多少、或者创始人股东有优先购买权来进行。当然,这两种方式也只是合约上的保护方式,估值不到位,多数比例股权股东也不太可能同意卖掉、创始人股东要能搞来钱,还能卖给投资人找来的第三方么。拖售权的谈判,主要还是在谁有权发起拖售、拖售时间期限限制、拖售的估值、拖售售卖第三方黑名单等等。



阿里巴巴为什么能将饿了么100%收入囊中?也是因为这个所谓的Drag Along的条款。在饿了么母公司股东之间签署的RIGHT OF FIRST REFUSAL, CO-SALE AND DRAG ALONG AGREEMENT协议中明确约定:“若Rajax(持有饿了么100%股权的海外公司)未来发生并购、重组、资产买卖、股权买卖、控制权变更等重大清算事件时,在阿里巴巴、Rajax 多数优先股股东以及多数普通股股东书面同意的情况下,其它未书面同意的股东必须接受并执行交易安排,并且Rajax 任何董事可以代表未书面同意的股东签署交易文件。”不得不说阿里巴巴请的律师还是不错的,传统上关于拖售权是否能够拖售卖给股东是有过争议的,因为拖售从一开始是大股东的权利,可以拉着小股东一起出卖给第三方买家而已。第三方买家的报价一般是市场性的报价,而在饿了么这个交易中,阿里巴巴本来就已经是大股东,大股东要拖着小股东卖给自己,所以本质上是扩张了拖售权的行使空间。



跨境并购交易实务圈已超过500人,欢迎扫码加入一起探讨最新交易实务发展,案例分析,参与诸多公司高管及专业人士的交流!






当然,以往大股东是否有权行使拖售权卖给自己在实务中产生过不少的诉讼纠纷,看来阿里巴巴的律师在以往签RIGHT OF FIRST REFUSAL, CO-SALE AND DRAG ALONG AGREEMENT的时候可能就想到了这样一些情况,在拖售权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现有股东可以购买作为拖售权排除事项。而且饿了么母公司整的这个拖售权条款对于小股东还是比较强硬的,“任何董事可以代表未书面同意的股东签署交易文件”,作为饿了么小股东之一的华联股份一脸懵逼的发布公告:“公司收到 Rajax 通知,阿里巴巴、Rajax 多数普通股以及优先股股东已书面同意将其所持有的 Rajax 股权转让给阿里巴巴旗下全资控股子公司 Ali Panini Investment Holding Limited,已达到拖售权的条件。由 于公司未向 Rajax 发出书面同意意见,董事张旭豪已代表公司签署全部交易文件。 公司将必须接受本次交易安排,将所持有的全部股份转让给 Ali Panini Investment Holding Limited(阿里巴巴的收购主体)”。这也太不受尊重了,人家还没同意,丫的就签完把我持有的股权给卖了。所以说阿里巴巴的律师整的文件还不错:一是拖售权拖给了自己;二是通知一下就是个程序,管你书面同不同意。



本质上说,拖售权或者叫领售权条款,都是“资本多数决”这一规则在合约中的体现罢了。商业世界里,谁最牛?当然是资方啦。



如果美团收购摩拜是真的话,收购完成后该叫什么名字呢? - “团拜”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