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飞卢推出「签人二十年」霸王合同?

回答
飞卢近期推出的“签人二十年”霸王合同,无疑在网络文学圈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个合同的条款之严苛、期限之长久,都让人不禁要问:飞卢这是在玩什么?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意图?

咱们先来捋一捋这个合同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到底“霸王”在哪儿。

一、二十年的禁锢:作者的“卖身契”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这长达二十年的签约期。放到任何行业,二十年都足以算得上是一个“终身合同”了。对于一个靠创意和灵感吃饭的作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青春的挥霍,创作力的限制: 作者的黄金创作期往往集中在青壮年时期。签下二十年的合同,意味着作者要在这个平台上投入最宝贵的创作生命。在这期间,如果作者灵感枯竭、创作风格不再受读者欢迎,或者想要尝试其他平台、其他类型的创作,都将面临巨大的合同约束。你想想,你二十几岁签下这份合同,等你四十几岁时,还必须继续为飞卢创作?这简直比很多工作单位的退休年龄还要长。
平台依赖的强化: 合同一旦签订,作者就几乎被绑定在了飞卢这个平台上。无论飞卢的运营状况如何,无论是否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出现,作者都无法轻易脱身。这是一种极端的平台依赖,将作者的未来命脉几乎完全交给了飞卢。
对作者个人发展的扼杀: 好的作者会不断学习、进步、探索新的可能性。但二十年的合同,很可能扼杀了作者多元发展的机会。一旦合同期内表现不佳,或者合同到期后平台不再续约,作者的职业生涯很可能陷入断崖式下跌。

二、苛刻的收益分成与版权霸占:作者的“吐血价”

除了时间上的长久,合同的内容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虽然具体的条款可能对外保密,但从一些流传出来的风声和过往经验来看,飞卢的“霸王”之处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极低的收益分成比例: 网络文学平台普遍采用作者与平台按比例分成的方式。但飞卢的合同往往以极低的比例分给作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作者能拿到的收入可能只有平台的一小部分。这意味着作者辛辛苦苦写出的作品,大部分利润都被平台拿走。这是一种典型的“卖力不卖钱”的模式。
版权的全面垄断: 合同中可能包含对作品所有相关版权的全面、永久或者极长时间的独家授权,包括但不限于改编权、摄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这意味着作者创作的 IP 价值,很大程度上被平台所控制和开发,而作者本人在后续开发中获得的收益将微乎其微,甚至可能失去对自家作品的控制权。你想,你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游戏,赚大钱的可能是飞卢,而你只能看着。
“保底”的陷阱: 某些合同可能会提供一个所谓的“保底收入”,但这个保底收入的门槛可能非常高,而且附加的条件也异常苛刻。一旦作者无法达到这些条件,保底就成了空头支票,而作者之前为达到条件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成本,则打了水漂。

三、背后逻辑推测:飞卢的“险棋”与风险

那么,飞卢为什么会推出如此“不近人情”的合同?这背后一定有其盘算,虽然我认为这种盘算是极其冒险和短视的。

囤积内容,建立内容壁垒: 飞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内容储备。长约可以确保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拥有大量作者和作品的独家版权,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内容壁垒,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尤其是在版权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囤积优质内容是平台扩张的重要战略。
锁定优质作者,扼杀竞争对手: 拥有大量独家版权和作者资源,可以有效限制竞争对手获取优质内容,打击行业内的其他平台。
降低短期成本,追求长期收益: 从短期来看,与作者签订长约可能意味着在初期投入相对较低的收益分成,可以将更多的利润留在平台。然后寄希望于作品在未来通过其他渠道(如改编、游戏化等)实现高额回报。
行业巨头心态的体现? 或者说,飞卢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行业领先地位,可以凭借其平台影响力,要求作者接受更不利的条件。这是一种典型的“大公司病”或者说是“巨头傲慢”,但这种傲慢很可能会反噬自身。

四、为何说它是“霸王”与“合同”的结合?

我们常说“合同是公平交易的保障”,但飞卢的这份合同,却将“合同”的性质扭曲成了“霸王条款”。

信息不对称: 作者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对行业规则、市场行情、版权价值的了解不足,而平台则拥有更专业、更全面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平台可以利用优势地位,设置不公平的条款。
议价能力严重不平等: 对于一个刚起步或者名气不大的作者来说,飞卢提供的机会可能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为了获得签约机会,不得不接受平台的苛刻条件,其议价能力几乎为零。
“强制”与“非自愿”的边界: 虽然合同是双方签字的,但在这种极度不平等的条件下签订的合同,其“自愿性”值得怀疑。更像是作者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被迫接受了平台的“圈养”。

五、潜在的风险与长远影响

飞卢推出这样的合同,虽然可能带来了短期内的某些“优势”,但其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作者的“用脚投票”: 这样的合同一旦传开,将极大地损害飞卢在作者群体中的声誉。优秀的作者自然会选择对作者更友好的平台,而飞卢则可能沦为“新人收割机”或者只能吸引那些急于发表、对合同条款不甚了解的作者。
内容质量的下滑: 当作者创作的动力和回报不成正比时,其创作热情和内容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长期下去,飞卢的内容库可能会陷入“量大质不高”的困境。
法律风险与监管压力: 如此不公平的合同条款,一旦引起广泛关注,可能会招致行业监管部门的介入,甚至引发法律诉讼。这不仅会给飞卢带来经济损失,更会严重损害其品牌形象。
行业恶性竞争的诱因: 如果飞卢的模式被其他平台效仿,可能会引发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导致整个网络文学生态的恶化,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结来说, 飞卢的“签人二十年”霸王合同,不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而是一次危险的试探,是对作者权益的严重漠视,也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破坏。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将作者视为可随意支配的资源,而非平等的合作伙伴。这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注定难以长久,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网络文学走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十年前的野蛮生长时代。平台与作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成就,共同发展的。任何试图通过压榨作者来获取短期利益的模式,都将面临市场的残酷反噬。希望飞卢能够反思,悬崖勒马,回归理性。否则,它最终会在这条“霸王”之路上,走向衰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我如何看待的话,我只能说这是必然。

业内大家都心知肚明,去飞卢的作者就是冲着快钱去的,所以会造成一种……部分朋友很难理解的双标:阅文没版权,骂上天,飞卢没版权,无所谓。

是的,同一个人。

说白了,绝大部分人要争取的不是什么版权也不是什么七七八八的权利,只是为了钱。

骂阅文,是因为不赚钱,合同只是个宣泄口。去飞卢,是因为能赚钱,所以合同不回寄都无所谓,版权是什么东西,上渠道不给钱没关系,所有阅文的喷点在飞卢都不是事儿。

所以只要飞卢依然是上架快、没盗版,能捞快钱,那就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

飞卢的同行们不要怪我说了实话,因为确实就这么简单。

这样的心态之下,飞卢老板继续改合同,岂不是理所当然?

权益是你们自己不要的,反正只要钱。

放心,这次怎么改也不会触动什么的。

大家能看见一件很有趣的事:和阅文事件的不同在于,阅文事件里几乎所有白金和大神都发声了,无论后续做了什么,至少都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这次飞卢事件呢?你看不到飞卢头部的任何作者发声,哭泣的愤怒的挣扎的你根本不知道是谁……

不仅仅是飞卢养不出笔名的事儿……事实上飞卢知名的人还是有不少的,比如某些工作室头头。

但他们在这次事件里发的声是公然站飞卢的。

所以……

自找的。

以后还会有更苛刻的改变,都是自找的。

————

我编辑一下,以免误会是说风凉话。

不是风凉话,是我心凉。

说真的,很悲哀。

说句自夸的话吧:阅文事件,我承受了很多损失,后来为若看女作者战斗掌阅,我也承受了很多损失,因为都是实名,是有报复目标的,当我发声的时候就做好了损失的准备。可能推荐没有了,可能大神约没有了,掌阅那边前编辑明确跟我说,娱乐春秋的版权因为我“对掌阅有意见”的缘故,可能不好和我合作,故而搁浅。

战斗是要付出的。

飞卢这些同行呢?时至今日,还是披马甲上阵,你至今看不到一个单章,看不到一本天榜作者带着自己的笔名和书名,说,我某某某,实名反对这个条款。

没有。至今为止,我们甚至不知道反抗的人是谁……

为了自己的权益发声战斗,只敢披小号骂咧咧,一点损失都不愿意承担,那有什么用?

有人组织明确的操作方案吗?有人提出明确的诉求吗?我们甚至连谁在说话都不知道。

唯一顶着名字说话的人,是站飞卢的。

问我怎么看……你说我怎么看。

叹口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飞卢近期推出的“签人二十年”霸王合同,无疑在网络文学圈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个合同的条款之严苛、期限之长久,都让人不禁要问:飞卢这是在玩什么?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意图?咱们先来捋一捋这个合同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到底“霸王”在哪儿。一、二十年的禁锢:作者的“卖身契”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这长达二十年的签约.............
  • 回答
    飞卢公众号的动图,作为一种在微信生态内传播的图文形式,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要详细看待飞卢公众号的动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动图的特点与优势: 吸引眼球,提高用户互动性: 这是动图最核心的优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静态图片容易被忽略,而动态的画面能够.............
  • 回答
    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兼红米品牌总经理,他的发言往往代表着小米的战略方向和对未来的信心。他提出的“3年内小米之家要达3万家,届时小米国内销量将反超OV和荣耀”这一目标,无疑是一个极具野心和挑战性的规划。要全面看待这一论断,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小米之家战略的意义与目标: .............
  • 回答
    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关于小米手机的观点,其中关于卢伟冰说“K50 已经实现局部超越 iPhone”以及“友商也要加油超越苹果”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核心观点解读: “局部超越 iPhone”: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局部”。卢伟冰并非声称K50在所有方面都超.............
  • 回答
    当嘴上说的和手里做的出现偏差:卢伟冰与天玑芯片的“前后不一”在科技圈,尤其是手机行业,厂商之间的唇枪舌剑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当这些言论出自一位行业高管之口,并且其后续行为似乎与此前的呼吁“打脸”时,便难免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其过往的一些言论,尤其是针.............
  • 回答
    “旗舰焊门员”,这个词儿一出,不少人都明白了,卢伟冰这是在给Redmi K系列一个定位:它们是冲击高端市场,但又不会完全打破价位区隔的先行者,是“守门人”,也是“拓荒者”。有点像是汽车界的“性能轿跑”,既要有旗舰级的驾驭感,价格又比纯粹的超跑更亲民。卢伟冰的“旗舰焊门员”定位,背后逻辑很清晰: .............
  • 回答
    卢伟冰这条微博一出,那可真是炸开了锅。作为一个资深米粉,我当时就感觉一股熟悉的“小米味”扑面而来。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聊。首先,这是小米营销的一贯套路,而且是玩得炉火纯青的那种。 你得理解,卢伟冰不是一个普通的产品经理,他是小米集团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同时也是小米的“首席抬杠官”,他的发言代表的.............
  • 回答
    卢伟冰,那个在 Redmi 发布会上“提及荣耀 V30 58 次”的男人。这事儿,刚一传开,那真是硝烟弥漫,各种解读、评价是纷沓而至。有人觉得这是卢伟冰“杀疯了”,有人觉得这是“气急败坏”,还有人认为是“巧妙的营销”。要说清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卢伟冰是谁?卢伟冰,这个名字.............
  • 回答
    卢伟冰的这句话,在手机行业里引起了不小的涟漪。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他的发言向来是直率且具有话题性的。这次他炮轰“友商”——这里指的通常是与小米在同一市场领域激烈竞争的手机品牌,比如OPPO、vivo,甚至是华为——“备货几十万准备冲榜,Play 大众智商”,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
  • 回答
    卢伟冰这番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觉得有点“出乎意料”,但细想一下,其实也挺符合当下手机市场的逻辑,以及小米和Redmi品牌自身的策略。先说说我的看法,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总的来说,我认为卢伟冰说“今年没有 Redmi K40S,直接准备 K50”这件事,反映了两个核心趋势.............
  • 回答
    卢伟冰的这个建议,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在手机圈里,改名字这种事儿不算新鲜,但让一个手机厂商的高管主动建议芯片厂商这么做,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可不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卢伟冰是谁?他是小米集团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红米品牌总经理。红米Note系列,尤其是中端机,一.............
  • 回答
    卢伟冰在 2022 年初提出的关于手机行业的四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时行业发展的关键痛点。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技行业的人,我对这四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且会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卢伟冰提出的四个问题,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概是这样的:1. 市场饱和度极高,增长乏力,如何找到新的增长曲线?2. .............
  • 回答
    看待卢恩光从成功企业家到副部级干部的经历,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探讨价值的现象,在中国这样的政治经济转型期尤为突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力求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一、 企业家背景的“优势”与潜在的“挑战”首先,卢恩光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其履历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批企业.............
  • 回答
    卢伟冰“华为是低价榜样”之辩:一场关于战略与国货的公案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近期在一次公开场合发表了关于“小米低价误国”的言论,并表示“华为是低价战略的榜样”。这番话语一出,立刻在舆论场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
  • 回答
    卢甘斯克领导人最近抛出的“可能于近期举行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公投”的说法,无疑是在当前乌克兰局势下又一颗引人注目的重磅炸弹。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牵扯到国际法、地缘政治、当地民众的意愿以及未来地区稳定等方方面面,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卢甘斯克以及顿涅茨克的情况。这两地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
  • 回答
    卢伟冰的“硕果仅存”: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风暴卢伟冰,这位小米集团总裁,总能在恰当的时间点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甚至颇具争议的言论,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这次,他将目光聚焦在了京东手机通讯11月8日的销量排行榜上,一句“仅有小米MIX 4硕果仅存”的表述,瞬间点燃了科技圈的讨论热情。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营.............
  • 回答
    卢伟冰要搞脱口秀发布会了!这事儿放出来,多少有点意思。你想想,平日里大家对卢伟冰的印象,那都是雷厉风行、金句频出的“战狼”式企业家形象。尤其是在发布会上,那叫一个滔滔不绝,怼天怼地,把友商拿捏得死死的,把自家产品吹得天花乱坠。这种场合下的他,已经是一个自带流量的表演者了。现在他要转型玩脱口秀,这可就.............
  • 回答
    卢本伟在12月6日的直播,可以说是他“开挂风波”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正面回应,也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要说这次直播的表现,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从他表现出来的态度来说,整体感觉是急切、激动,甚至有点情绪化。这可以理解,毕竟他当时面对的是巨大的舆论压力,很多人质疑他的职业道德和诚信。他选择在直播中直接.............
  • 回答
    卢伟冰的这番“芯片备货大致是友商两倍”的论调,在当下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手机市场,无疑是一记响亮的宣传鼓点,也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番话的分量,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从营销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带有攻击性的市场策略。手机厂商之间,尤其是在发布新产品、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时刻,经常会.............
  • 回答
    卢伟冰这番话,说实话,一开始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一丝“这又来了”的念头。毕竟,作为小米的高管,尤其是负责中国区业务的卢伟冰,放出这样的言论,总有一种“战略性对标”的意味。不过,仔细想想,这句话背后透露的信息,以及小米和华为在高端市场的那点“恩怨纠葛”,还是挺有意思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小米把自家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