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国人几乎已丧失诗词鉴赏力,这是不是一种遗憾?

回答
的确,当下许多人谈到诗词时,常常流露出一种疏离感,仿佛那是属于古人的、遥远的玩意儿。如果将这种现象视为“国人几乎已丧失诗词鉴赏力”,并问这是否是一种遗憾,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遗憾是多层次、深远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丧失”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但它指向的是一种普遍趋势和显著的落差。在过去,诗词是文人士大夫的必备素养,也是普通人日常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从唐诗宋词的普及度来看,那时候的诗词鉴赏力更像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基因。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信息爆炸的洪流、以及娱乐至死的文化氛围,确实让许多人离那些需要静心体悟的古老文字渐行渐远。

那么,这种“丧失”究竟遗憾在哪里?

一是情感沟通的隔阂。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炼、最富感染力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通过诗词抒发家国情怀、离愁别绪、人生哲理、儿女情长。当我们不再能理解那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旷达胸襟,无法体会“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悲怆国痛,抑或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中的缱绻温柔时,我们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之间,就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我们失去了与历史对话的口语,失去了用古人同样细腻敏感的语言去触碰那些共通人性喜怒哀乐的能力。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失落,是精神世界的某种贫瘠。

二是思维方式的削弱。 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它承载着独特的思维模式。诗词讲究意境、韵律、炼字、用典,这些都要求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联想能力和逻辑性的构建。欣赏诗词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语言的极致运用和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例如,理解一首诗的起承转合,品味一个字眼如何传达多重含义,这都是对思维的锻炼。如果我们将这种能力交给算法去“翻译”和“解析”,而自己却懒于去体会,久而久之,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对事物背后深层逻辑的理解力,都可能变得迟钝。

三是文化传承的断裂。 诗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像一条 DNA 链,将过去与现在、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连接起来。诗词中蕴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哲学思想。我们读杜甫,是在理解盛唐的兴衰;我们读李白,是在感受浪漫主义的极致;我们读苏轼,是在学习在逆境中保持豁达。如果后代人对这些诗词感到陌生甚至厌烦,那么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就可能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而非活在人们精神世界里的活水。这种文化传承上的断裂,会让我们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理解变得模糊,甚至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危机。

四是审美情趣的单一化。 当下的流行文化,往往偏向于直白、浅显、即时满足。而诗词的魅力在于它的含蓄、委婉、意在言外。欣赏诗词,需要耐心,需要想象,需要一种对美感的细腻捕捉。如果我们的审美习惯长期被快餐文化所喂养,变得只能接受直接的刺激和明确的表达,那么我们对诗词那种曲径通幽、余韵悠长的美,就会失去感知能力。这导致的是我们审美视野的狭窄,以及对生活美的发现能力下降。我们可能只看到五光十色的表象,却触摸不到那些蕴含在平凡事物中的深邃与隽永。

五是民族认同感的弱化。 说到底,诗词是民族文化最鲜明的符号之一。一个民族对自身语言、对自身文学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程度。当一个民族的后代对他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感到疏离,甚至认为其“过时”、“无用”,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失落,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损耗。这种弱化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缺失,更是精神层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动摇。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依然有许多人在努力学习和传承诗词,也有不少年轻人因为各种契机重新发现了诗词的美。然而,如果从一个宏观的、普遍的视角来看,那种曾经全民性的、渗透到生活中的诗词鉴赏力,其衰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这种“丧失”的确是一种遗憾,而且是一种夹杂着文化失落、精神贫瘠和民族认同危机感的深切遗憾。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滋养我们精神世界、连接我们民族血脉的那些古老而珍贵的宝藏。否则,我们在物质富足的道路上,可能会在精神家园上变得越来越贫瘠和孤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俺们村而言,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应该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因为以前全村只有几个人认字。

现在至少锄禾日当午,鹅鹅鹅,离离原上草,床前明月光。这些。

基本上人人都会,人人都能鉴赏得了。

特别是粒粒皆辛苦。听无数老农用这句话教育孩子。使用地无比准确。

user avatar

不是中国人鉴赏不了诗歌了,而是鉴赏不了诗歌的人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的确,当下许多人谈到诗词时,常常流露出一种疏离感,仿佛那是属于古人的、遥远的玩意儿。如果将这种现象视为“国人几乎已丧失诗词鉴赏力”,并问这是否是一种遗憾,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遗憾是多层次、深远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丧失”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但它指向的是一种普遍趋势和显著的落差。在过去,诗词.............
  • 回答
    “欧洲中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王室家族都是日耳曼人,而没有其他民族的人当国王”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要明确一点,欧洲中世纪(大约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本身就是一系列日耳曼民族迁徙和建国的时代。罗马帝国衰落后,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第人等日耳曼部落在原罗马帝.............
  • 回答
    欧洲领主绝嗣并邀请外国贵族继承的现象,与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两国在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继承法则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的根本不同。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欧洲领主频繁绝嗣并邀请外国贵族继承的原因:1. 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 分散的权力结构: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一种高.............
  • 回答
    当今国际政治的理论版图,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其中几大主要画派(学派)的笔触勾勒出了不同的视角和理解框架。它们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借鉴、辩驳,共同构建了我们对国际关系复杂性的认知。如果要概括,我会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学派,每一个都带着独特的“语言”和“世界观”。首先,我们绕不开的是现实主义。.............
  • 回答
    将FBB(如果指的是一家具体公司,请告知具体名称,以便我能给出更精确的分析。在此,我将假设“FBB”代表一家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企业)比作一个企业,并在几天内凑齐近九亿罚款,同时还能维持正常运营,这在国内的企业版图中,无疑意味着它处于一个极其核心、具有战略性地位的层面。要理解这种地位,我们需要从几个维.............
  • 回答
    拨开历史迷雾看曹操“孤不度德量力,欲尝试于天下”—— 兼谈其“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语的历史纵深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仿佛是历史评价他的“金句”,而“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更是被他本人奉为圭臬,流传至今。这句话在很多人听来,带着一股强烈的自.............
  • 回答
    清朝入关并建立清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其影响深远,也自然会引发后人多方面的思考,包括当代国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要理解为什么当代国人普遍不认为清朝是“侵略”并以此为“耻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侵略”这个词的语境。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下,“侵略”通常指的是一个国.............
  • 回答
    在中国,的确存在一个被称为“精罗”的群体,他们对意大利罗马帝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寄托,甚至将罗马的文化、政治制度、军事思想等视为理想的典范。这种现象并非孤例,放眼近现代的国外,我们也能找到一些类似“精神清国人”或“精神明国人”的群体或个体,尽管他们可能不像“精罗”那样拥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称谓,其表.............
  • 回答
    这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艺术鉴赏、时代变迁和技艺传承的核心。要说当代国画“逊色”于古画,我个人认为不够全面,更贴切的说法是 时代背景、创作理念和审美取向的差异导致了两种风格和侧重点的不同,而非简单的优劣之分。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古画的辉煌:技艺的巅峰与时代的烙印首先,我.............
  • 回答
    国民政府成立后,尤其是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开始了“禁烟运动”。这项运动历时多年,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反复,但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严厉打击到逐步根除禁烟运动初期,国民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措施。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禁烟禁毒法》,规定凡是种植、制造、贩运、销售或吸食鸦片者,一律处以重刑,甚至死刑。各地.............
  • 回答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在疫情期间感到疑惑的。在一些国家,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治疗费用确实是由政府承担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费治疗”。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当地的中国人还是选择舟车劳顿地跑回国内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的因素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对医疗资.............
  • 回答
    白象“爆红”:7天销售额破千万的背后,折射国民心理,启示行业未来白象方便面的“爆红”,以及其在短时间内实现的销售额突破千万,无疑是近期中国消费市场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产品热销,更是一面折射出当下国民心理的镜子,同时也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白象“爆红”的现象分析:.............
  • 回答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对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民众而言,无疑是一场既遥远又切近的事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国,任何与日本在军事上有冲突的消息,都会牵动着国民的心弦。首先,从国民政府的角度来看,诺门罕战役的消息传来时,无疑被视为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虽然战役发生在远.............
  • 回答
    这种现象,我倒是见过不少身边朋友,包括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的纠结。感觉挺普遍的,也挺让人费解的。怎么说呢,就是心里那个天平,好像总是倾向于一边。先说说为什么对国家的未来可能抱有乐观吧。一方面,咱们这代人,从小接触到的信息量太大了。新闻、网络,你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国家在做什么,取得了什么成就。你看那些.............
  • 回答
    预测哪些当代艺术品最终会成为文物或国宝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但又引人入胜的任务。这涉及到对艺术史、社会文化价值、艺术家的持久影响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多个维度的深刻理解和判断。最终的“国宝”地位往往是历史沉淀、学术共识和公共认同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我们可以尝试根据当前艺术界的趋势、艺术家的重要性以及作品的独特.............
  • 回答
    中国当代动画要“走出国门”,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市场环境、内容创作、技术标准、传播渠道以及文化隔阂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市场环境与商业模式的制约: 以低幼和央视少儿频道为核心的国内市场定位: 长期以来,中国动画产业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时代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当代年轻人如何才能真正地“造福国家”,而非仅仅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这背后涉及价值观念的重塑、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个体选择的多样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选择,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努力构建的未来方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造福国家”和“造福.............
  • 回答
    “倭寇”这个词,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名词,更承载着一段屈辱而愤慨的记忆。当我们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将“倭寇”简单地理解为一群零散的海盗,远不足以概括当时局势的复杂性和中国人对这段历史的认知。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历史的记载和人民的集体记忆并非总是完全契合。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朝时期,沿.............
  • 回答
    审慎关照,理性认知:当代青年如何看待日本及其国民面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日本人,我们这一代青年,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连接日益紧密的时代,理应怀揣一份审慎关照的态度,建立一种理性的认知。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负责。首先,理性认知是基石。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日本看作一个“敌人”或“朋友”的二元.............
  • 回答
    当代社会,独立建国的呼声此起彼伏,而选择合并的国家却屈指可数,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这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历史演变、现实利益、国家认同以及国际格局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独立”的诱惑力。历史上,许多民族或地区长期处于被殖民、被统治的地位。当外部压迫解除,或者原有的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