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传金吉鸟健身「预付式消费」爆雷,多家门店突然关停?选择健身房时,该注意哪些事项?

回答
金吉鸟健身“预付式消费”爆雷,多家门店突然关停的消息,一时间搅得健身圈人心惶惶。这种“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事件,说实话,我们并不陌生,每次出现都让人感到无奈和愤怒。

金吉鸟事件的解读:

从网上的信息来看,金吉鸟这次爆雷,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出在“预付式消费”模式上。健身房往往通过收取年卡、季卡等预付费来获取大量现金流,这本是一种常见的经营策略。然而,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比如资金链断裂、管理层决策失误、甚至恶意卷款跑路,这种预付费就很容易变成“烂账”,消费者手中的会员卡瞬间变成一张废纸。

为什么预付式消费容易“爆雷”?

资金池的风险: 预付款本质上是一种负债。如果健身房没有将预付款进行有效的、安全的投资增值,或者过度依赖这部分资金来维持日常运营,一旦有大量会员退款、或者门店扩张过快导致资金周转不过来,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很难了解到健身房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流水和管理层的信誉。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光鲜亮丽的宣传和装修,而背后可能隐藏着经营的压力。
监管的滞后: 尽管国家层面也在加强对预付式消费的监管,但落实到具体行业和企业层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很多时候,等到问题爆发,消费者才意识到监管的不足。
“拆东墙补西墙”的经营模式: 有些健身房可能会用新会员的预付款来偿还老会员的退款,或者用于其他经营成本。这种模式极不稳定,一旦新会员增长放缓,或者出现大面积的退款潮,就很容易资金链断裂。
快速扩张的隐患: 有些健身房为了追求市场份额,会快速扩张,但如果扩张的速度超过了其资金和管理能力,也会埋下隐患。

这次金吉鸟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的几个侧面:

消费者维权的艰难: 很多消费者在门店关停后,尝试联系健身房负责人,但往往得不到回应,甚至发现人去楼空。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虽然是正确的选择,但耗时耗力,而且追回损失的几率也并非百分之百。
行业内的警示: 这次事件无疑给整个健身行业敲响了警钟,也提醒着消费者,在选择健身房时,不能仅仅看表面。
对品牌信任的冲击: 这种事件的发生,会对消费者对健身行业的整体信任度产生负面影响。

选择健身房时,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

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咱们在选择健身房时,确实得擦亮眼睛,多留个心眼。以下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几个方面,希望能帮你避开雷区:

1. 考察健身房的“软硬实力”:

硬件设施: 这是最直观的。去实地考察,看看器械是否齐全、维护如何,是否有你需要的专业设备(比如你喜欢做力量训练,就看看自由力量区是否够用)。环境是否整洁,更衣室、淋浴间的使用体验如何。
教练团队: 看看教练的数量和专业程度。是否有你感兴趣的教练,他们是否持有专业的认证(比如国内的国职认证,国际的ACE, NASM等)。和教练简单交流一下,感受他们的专业度和沟通能力。
课程设置: 如果你对团课感兴趣,看看课程表是否丰富,是否有你喜欢的类型(瑜伽、动感单车、搏击操等)。课程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满足你的需求。

2. 深入了解“预付式消费”的风险:

避免长期限、高折扣的诱惑: “年卡”、“终身卡”这种长期的预付,风险最高。一般来说,选择短期的会员卡(比如季卡、半年卡)相对更稳妥。商家提供的超低折扣、买一送一等优惠,往往是诱饵,背后可能隐藏着经营困难。
了解退款政策: 在办卡前,务必问清楚退款政策。是否有“冷静期”(通常是7天内无理由退款)?如果中途想退卡,手续费如何收取?退款的流程是怎样的?尽量争取让退款条款写进合同里。
办卡时的“小动作”:
警惕口头承诺: 所有优惠、服务约定,都要落实到书面合同里。口头承诺就像空气,听听就好,别当真。
认真阅读合同: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合同里是否有霸王条款?有没有模糊不清的表述?比如关于闭店、转让、退款等情况的约定。
要求提供发票或收据: 这是你消费的凭证,以后维权的重要依据。
保留好所有凭证: 缴费记录、会员卡、合同、宣传册等,都要妥善保管。

3. 考察健身房的运营状况和稳定性:

经营年限: 成立时间较长的健身房,通常更稳定一些。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一些新成立的健身房也可能经营得很好。
口碑和评价: 可以在网上搜索健身房的评价,看看其他消费者的反馈。注意辨别真假评论,可以参考一些综合性的评价。
门店数量和分布: 如果是连锁品牌,可以看看其整体规模和门店的分布情况。但要注意,连锁品牌也有爆雷的可能,不能仅凭数量来判断。
财务状况(虽然难以直接了解): 这一点最难,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无法直接查到。但可以从一些侧面观察,比如:
最近的客流量: 如果客流量明显减少,可能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是否频繁更换教练或员工: 员工流失率过高,可能意味着公司内部经营不稳定。
是否有持续的促销活动: 过度的低价促销,可能是为了快速回笼资金。

4. 替代性的消费模式:

按次付费: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按次付费的模式,这样风险最低,但单位成本可能较高。
选择短期会员: 如前所述,季卡或半年卡,风险相对较低。
与朋友拼卡: 有些健身房允许拼卡,可以和朋友一起分摊费用,也能互相监督。

5. 紧急情况下的应对:

关注健身房的动态: 保持对健身房经营情况的关注,如果发现异常迹象,及时止损。
组建维权群: 如果不幸遇到健身房关停的情况,可以尝试联系其他受害者,组建微信群或QQ群,共同商讨维权对策。
及时报警或投诉: 一旦确认健身房存在欺诈行为或非法倒闭,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公安、市场监管、消协等)报案或投诉。

总而言之,金吉鸟事件不是个例,它再次提醒我们,在享受便捷和优惠的同时,消费者自身的“风险意识”和“维权能力”同样重要。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商家诚信上,做好自己的“功课”,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希望大家都能找到一家靠谱的健身房,健康愉快地健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好哥们让我答一答,因为他是受害者之一。

尽管丫不缺钱但堵气了,说我骂街顺气疗效好,特邀我来骂一骂,事情就是这个样子的……

我也不说脏话,就给大伙科普一下什么样的健身房不能去。

大部分健身小白都有个消费误区,认为品牌越大连锁越多的健身房肯定根扎的越深,轻易跑不了。

这完全是错的,理解恰好反了。

底下这段话,所有打算办健身卡的朋友都可以记一记:

所有店大不敢欺客的行业,都偏重于实物消费。比如一些名牌的箱包衣帽3C等等,都是货源直供,品牌也经历了几十上百年沉淀,这种,不易跑路。

而单纯提供服务的行业,有些尽管也是重资产,比如健身房就是,但他说跑就跑比刘翔还快。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年的传销直销模式把这帮练块儿的都带坏了。

健身房的装修房租加设备,没百八十万下不来,看似老板财大气粗,实际上老板就是个卖加盟课的。

有一说一,这个什么鸟走的是不是这模式我不知道,但国内有一家比他名头还响的大连锁健身,走的就是加盟路子。

他们的常规模式是:

先在一个城市开个把店面。

运营成熟后,开始招募健身行业运动员,或者组织冠名一些比赛,让运动员在这些比赛里拿名次,把自己的IP吹出去。

紧接着就是传统艺能,资本运作套路,凭着名气在各地拉加盟合作,总部负责品宣和培训,各地方老板开店,盈亏自负,但保护费得定期给总部缴纳,甚至器材都是总部指定的品牌,这里边油水多大我不用翻译了。

总部把钱吸饱,就是下边地区门店逐一关闭的行刑时刻。

这种玩法前两年非常时兴,很多人看见健身房卷包会都特诧异,这么大的店怎么说跑就跑了?其实这里边暗门子操作忒多了。

具体店名我不说,真喷不过他们乌泱乌泱的水军。

至于新闻里提到的浩沙,浩沙早年还是个规矩公司的,他们当时门店就开在京津冀地区,甚至还做了自己的服装品牌,本来是打算走沧桑正道的。

但拦不住行业恶性竞争跟房租打滚往上翻啊,所以到后边不好好玩,现在也圆寂了。

健身房这个行业,在国内绝对是高危。

首先国人健身习惯还没养成,获客成本是很高的。再有,健身房赚钱靠的是复购率,但连续请私教的人终归是少数。因此健身领域的百年老店,少之又少。

如果你打算办卡,去健身房一定别关注他们品牌覆盖率有没有整个国土面积大,这都是虚的。

先打听这个店开了多少年,才是正经的。

通常能做健身行业,开店十几二十年的老板,铺面都是自己的,或者是跟铺面的东家有一些协议在。

同时,这老板绝对是自己也喜欢健身,属于为爱发电,只要年卡不到1k的健身房,我都称之为半公益性质的商业机构!

然后,多在意一下这个健身房的店面是不是没出市,往往越是把店头控制在一个区域范围,越稳。

你想想,这行业哪来的暴利可言,扩张心越大死的就越快,明知道死的快还头铁扩张的,到时候不卷你钱跑,他等着吃屁呐?

至于预付这块,见仁见智,做服务行业的都有拉种子用户的习惯,这里有骗子,也有规矩买卖人,两种我都见过,所以这点不能作为审判标准。

重点就是上边几个,至于什么装修是不是对胃口啊,什么教练长得是不是狗狗丢丢啊,这些都不是参考因素,咱是锻炼来的又不是逛窑子。

这两年线下服务业不是太乐观,同志们捂好钱包为妙。就到这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