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里有太多了!比如说李世民是中国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等等之类的,以前这种问题是常识,自从有了网络,有了各种别有用心的人之后凡是涉及到民族,血统,爱国主义以及xx党之类问题的正确答案很多都变成了冷知识而且现在还在继续之中~~
这让正统史学学习出来的人,掩面而泣~~为啥我们比不上历史发明家!
社会生活总是不断变迁,常识也会发生很多变化,前代人习以为常的事,后人就未必知道,说一个不算特别冷的知识吧,茶道。
茶大概在汉以后成为中国人的饮品,不过那个时候喝茶还是跟煮菜一样,把菜和其他叶子煮成菜汤,还要加很多香料之类的,最接近这个形态的就是湖南的擂茶,这个就不说了。
到了唐代,开始流行一种新的喝茶方法,就是把茶磨成末,然后用水冲开,再搅拌,大概跟今天喝速溶咖啡差不多的程序。而在宋代形成一种新的玩法,叫斗茶。
斗茶就是用磨出来的茶粉冲出来茶汤,十分考验冲茶的技术,要不断搅拌,让汤色均匀,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就是有没有水痕,大概就是类似今天挂杯。因为茶粉是白色的,所以最后的茶汤也类似乳白色,这个时候检查有没有水痕就要用黑色低的杯子才能看出来,所以宋代的茶盏上乘的叫兔毫盏,就是下面这种
基本都是这种黑黑的茶盏,基本算是斗茶的常识了。
但是这个常识随后就变成了冷知识,因为斗茶的基础是茶饼,茶饼是茶叶精良制作的产物,价格堪比黄金,所以普通老百姓就喝不上了。因此逐渐就干脆用冲散茶的办法喝,也就是今天我们泡茶的方法。
但是这个方法如果再用兔毫盏这种茶盏就不合适了,因为最后茶叶是啥样就根本看不见,所以就需要用白色底色的茶盏,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那种,就不放图了。这个知识到明代基本也没多少人知道,甚至还有人吐槽说宋代斗茶用黑的茶盏根本没法看。
以上来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我自己瞎扯了一些,不过书里面很多古代器物常识,但是今天也淹没在历史真实之中,可以推荐大家。
电脑不能直接关机。
U盘不能直接拔。
电脑拿回家要先分区。
CD放反了不能听到歌(磁带却可以,一定是比较高级吧)。
只有MP3格式的歌曲才能下载。
只有8个台的电视机,两个台的按钮同时按下去,是一个新台(新频率)。
家里的电视调调频率,能收到邻居打游戏的直播。
冬天钢琴里要放一碗水(没有别的方法增加湿度)。
大家好,我是石器时代来的。
国歌的另一个歌词的版本…因为田汉在文革时被指叛徒入狱,当时常用作国歌的是《东方红》,文革结束后,1978年全国人大通过《继续革命的战歌》为国歌,和《义勇军进行曲》旋律相同,歌词不同。一直用到1982年。
老一辈估计有印象。
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
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长征!
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
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勇的斗争。
前进!前进!前进!
我们千秋万代,
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
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
前进!前进!进!
香菜的学名是芫荽[yán sui]
农村长大,一直叫香菜都是叫yán sui(芫荽),尽管不知道这俩字是怎么写的,但是读法没错啊。
读书去了城市里,看城里人都是叫香菜,为了不被当成土包子,我也跟着人家叫香菜……
偶尔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才知道,马丹!原来我们的叫法没错!你们才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啊……
一个被多数人误认为冷知识的常识——
那些能轻松完成五公里、十公里甚至一个马拉松的人,不见得有异于常人的身体,他们可能只是通过持续(且未必那么漫长)的训练,激发出原本每个人都存在的能力。
只不过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这种能力,展现出来的反而被当成了少数派。
并且,和很多技巧/力量/灵活性的运动不同,耐力长跑的能力会伴随生命更长久时间。
相比四足行走的动物,人类在绝对速度方面毫无优势可言——安排一条百米赛道,即便最快的短跑选手,也会被猎豹、大象、熊、狗、长颈鹿、马……等远远甩在身后。但如果把终点设得更远些,人类就有机会以比它们更慢的速度追赶、最终追上并完成反超。
这种耐力跑步的能力,一直往前追溯要到几万年前的非洲。原始人类实现直立行走后,慢慢开始使用跑步这一方式进行行动。一来跑步的速度更快,能帮助他们更高效的觅食,二来人类逐渐将跑步用到狩猎活动中,以更长时间的奔跑赢下与猎物的追逐战。
原始人类进化过程中,身体功能和结构上出现的很多变化,也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跑步。甚至于在今天,很多进化被认为与直立行走并没有太大关系、而只服务于跑步。
比如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家利伯曼就说过,“人类很多进化与行走无关,它们只是适应性调整的结果。”“当人类具备长时间奔跑的能力,就能一路追赶动物,直到后者疲惫/中暑/力竭而倒下。这样就获得了丰盛的食物。”
所以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跑步不见得是步行的副产物。
(敲黑板:「走得快了自然会跑起来」的说法并没错,但跑步和走路本质上是两种区别很大的动作)
那原始人类身体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开始直立行走再到可以跑上很久?有一个耐力跑假说(Endurance running hypothesis),其中最关键的几点——
人类双腿有非常奇妙的“储能弹簧”,肌腱和韧带。跑动中它们被拉伸,而后在推蹬时产生向前的力。
在相对快速的奔跑中,肌腱和韧带交换势能和动能,以较低的功耗运作,来确保人类能维持该速度长时间跑下去——而在行走中,肌腱和韧带显然并不会发挥这样的效果;
跑步中,身体会承受身体3-4倍于体重的冲击力。相比同为人科动物的南方古猿,人类的关节表面积(特别是下半身的骨骼关节)明显更大一些,来应对压力。这样每一次落地,身体自身结构就得以更好的去吸收和分解压力。
与关节表面积类似,人类的足底足弓、跟骨结节和跟腱等也都为提供更好的跑步经济性做出了“升级”。比如相比旧石器时代的尼安德特人,现代人显然可以轻松赢得与祖先的赛跑。
通常这也被认为,经过长期训练的人类能在耐力跑中完胜其它动物的关键原因。
大多数哺乳动物都依靠蒸发汗液来维持体温,每单位表面积下,人类汗腺的排液效率远高于多数动物,加上体毛逐渐褪却,散热能力进一步增强。
这就好比,很多人都知道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最高时速超过100公里/小时。然而猎豹全力奔跑速度往往只能维持很短时间(整个捕捉过程不超过1分钟),且一天只能进行6次这样的奔跑捕捉,否则很可能因为能量消耗过大、体温过高直接倒下——给人类足够的距离,跑赢猎豹并不是多困难的事。
延伸阅读:
并且人类还进化出符合跑步需要的呼吸方式。四足动物奔跑时,每个运动周期里只能呼吸一次,导致它们的跑步步态和呼吸频率只能协调为一种节奏。但直立的人类胸腔并不会在跑动中被压缩,因而就可以根据步态灵活调整呼吸频率。
口鼻并用的呼吸,也能帮助增加每次更换气体的体积量。
延伸阅读:
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磷酸原(ATP-CP)和糖酵解的供能时间都较短,但靠有氧系统燃烧脂肪(外加糖和蛋白质)的供能方式,虽然输出功率较低,却可以长时间稳定的提供能量。我们日常慢跑、包括更远距离的马拉松,有氧燃脂都是最主要的供能方式。
外加人类进化出了更大的甲状腺和肾上腺,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中能量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所以某种程度上,只要强度合理,人类能持续奔跑的时间远远超出想象。
人类这套专为长时间运动打造的有氧系统,较身体其它功能也有更长使用时间——坚持锻炼的话,有氧能力的巅峰可以一直维持到近60岁。耐力运动(如铁人三项/马拉松/超马越野/长途骑行)选手也普遍都有更长的运动生涯。
以上长跑者的基因,一直储存于人类的生命里,只待你开启。
尽管不以速度见长,但在耐力方面,人类可谓一直是陆地动物中的佼佼者,即使在现代,非洲一些部落捕猎也依然依靠长跑追逐包围的方法。当然在当下,我们已经完全无需依靠奔跑去获取能量,相反更多人期望用跑步实现减脂健身的愿望。
不管怎样,不要对长跑心生恐惧,用更为积极的心态去开始跑步,也应该有信心,每个人都可以唤醒自己原本就具备的跑步能力。
——即便到马拉松这样看似遥不可及的挑战,很多人从开始跑步到站上起跑线,往往并不遥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