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还没有现代医学的时候,是怎么治病的?

回答
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华民族已经拥有了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在这段岁月中,人民面对着疾病,发展出了一套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治疗体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中医。这套体系并非简单粗暴的经验堆砌,而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框架之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

思想根基: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

中国古代的医学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最核心的便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的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地域环境息息相关。比如,春季肝木旺盛,容易伤肝;夏季暑热,容易中暑。因此,中医在治疗时,不仅关注人体内部,也常常考虑外部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并以此来调整生活起居和药物处方。

围绕着“天人合一”,中医发展出了“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宇宙万物最基本、最普遍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人体的健康,就是阴阳平衡;疾病的发生,则是阴阳失调。例如,阳气代表着温暖、活动、兴奋,阴气则代表着寒冷、沉静、抑制。当阳气过盛,人就容易发热、烦躁;当阴气过盛,人就容易畏寒、倦怠。

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着自然界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中医将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纳入五行之中进行归类和解释。比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它们之间相互资生(如木生火),又相互制约(如水克火)。如果一个脏腑出了问题,会通过五行生克关系影响到其他脏腑,形成复杂的病情。

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在没有X光、CT、MRI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中医的诊断主要依靠医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病人信息,从而判断病情。

望(Inspection): 这是指医生通过眼睛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排出物等。
神色: 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是精神饱满还是萎靡不振,是面色红润还是苍白、晦暗。
形态: 观察病人的体型、姿势,是否有异常的体征,如水肿、皮疹等。
舌象: 观察舌头的颜色、形态、舌苔的厚薄、颜色。舌头是身体的“镜子”,舌苔的薄厚、颜色变化,能直接反映出体内寒热虚实。比如,白苔多表示寒,黄苔多表示热,舌苔剥落可能表示阴虚。
排出物: 观察病人的尿液(颜色、量)、粪便(颜色、形状)、痰、呕吐物等。

闻(Listening and Smelling): 这是指医生通过耳朵听病人的声音,通过鼻子闻病人的气味。
听声音: 听病人的说话声音,是洪亮还是低微,是否有咳嗽、喘息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的性质(如咳嗽是干咳还是有痰)。
闻气味: 闻病人的呼吸、体味、口腔气味,如口臭、汗味异常等,都可以提供诊断线索。

问(Inquiring): 这是指医生询问病人或其家属,了解病情。问诊非常细致,会问及:
病史: 病从何起,何时开始,如何发展。
症状: 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寒热情况,食欲、睡眠、大小便情况。
生活习惯: 饮食、作息、工作环境等。
既往病史和家族史: 了解是否有过其他疾病,以及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的疾病。

切(Palpation): 这是指医生用手触摸病人的身体,最主要的是切脉。
切脉: 医生将手指搭在病人的手腕处,通过感受脉搏的跳动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来判断病情。中医有“寸口脉法”,将脉搏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由此形成了二十八种基本脉象(如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等),每种脉象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理状态。
触诊: 除了切脉,还会触摸病人的皮肤温度、是否有肿块、压痛等。

这“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础,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医生能够获得大量关于病人身体内部状况的信息。

治疗手段:药物、针灸、推拿、养生

在诊断出病情后,中医会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和具体症状,采取一系列治疗手段。

1. 中药(Herbal Medicine): 这是中医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中药的来源广泛,包括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动物(脏器、肢体、分泌物)和矿物。
药物的四性五味: 每味中药都有其“四性”(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这决定了药物的药理作用。例如,寒凉的药物可以清热,温热的药物可以驱寒。
君臣佐使: 医生在配伍药物时,会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君药是针对主要病症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疗效或治疗次要病症的药物,佐药是协助君臣药发挥疗效、减轻毒副作用或反佐治疗的药物,使药是调和诸药、引药入经的药物。
剂型: 中药的剂型也非常丰富,最常见的是煎剂(汤药),即是将药材加水煎煮后饮用。此外还有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露剂等,以适应不同的病情和服用习惯。
著名的方剂: 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经典方剂,如小柴胡汤、六味地黄丸、麻黄汤等,这些方剂经过无数次的临床验证,疗效确切。

2. 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针刺: 通过将特制的金属针插入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整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认为,人有十二经络,三百多个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
艾灸: 用艾绒点燃,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烤,以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3. 推拿(Tuina/Chinese Massage): 利用手法在体表特定部位进行按摩,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推拿的手法多样,如按、摩、推、拿、揉、点、拍等。

4. 饮食疗法(Dietary Therapy): 强调“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属性来调理身体。例如,冬天多吃温热的食物,夏天多吃清淡的食物。

5. 养生(Health Preservation): 中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强调“治未病”,即通过日常的养生方法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这包括:
起居有常: 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有节: 饮食规律,不过饥过饱,选择适合季节和体质的食物。
适度运动: 如八段锦、太极拳等,通过肢体活动来舒展筋骨,调和气血。
情志调养: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大喜大悲等不良情绪对身体造成影响。

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医学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从早期的神农尝百草、巫医结合,到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奠定的理论基础,再到汉代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临床辨证,晋唐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明代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及后来的温病学说等等,一代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使得中医理论体系日趋完善。

虽然与现代医学在认识疾病的物质基础和诊断手段上有很大差异,但传统中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保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一种基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医学,关注的是人体的功能状态和内在平衡,这与现代医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很多时候可以相互补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的逻辑满分是常态啊!

user avatar

就凭你这个问题,我就知道你是友军了

“我给你出一个三岁小孩能答上来的脑筋急转弯。”
“你别整三岁小孩的,有能耐你整四岁的。”
“四岁的你行么?”
“五岁都不在乎。”
“你看看,他只能在这个年龄段混了,咱还怕他干啥。”

一对比就知道,原来全国中医,现在现代医学遍地都是。老百姓用脚投票,不外如此

中医都只能在“西医没传到中国时”这个年龄段混了,咱还怕他干啥


翻到好久以前的回答了,看到一个我在别的回答里已经批评过的问题,还有人在我评论里说,那我就再说一遍

什么叫“人次”人数乘以次数叫人次,我一个人去了十次医院,那就是十人次,就是这么简单

然而如果你看过中医就知道,中医给开的草药方子,一次也就吃七天十四天,吃完了怎么办?去医院复诊啊,医生再给你重新调整配伍,你再回家吃,没吃好再回来看...

然而如果你也看过西医和开过中成药你就会知道,西药和中成药这两种东西由于过于简单,医生给你开过一次两次,病人自己就知道拿着药方去药店直接买了,不会去医院给你“诊疗”了,除非最后没吃好,才会再找大夫说“ 你上次开的药不好使啊”。虽然现在由于养生节目的忽悠,很多人也开始自己给自己(或亲朋好友)“开药”了,但是也基本是以成药为主,单味或较少味的茶饮为辅,再加上部分外用药(膏霜或洗液等),很少看到哪个看了节目就写了一大堆草药方子自己去抓的。这再一次证明了草药经方给病人的自主权小。

所以,所谓的中医诊疗人次多,真的是因为看病的人多么?不是,是因为不能自己抓药了才去复诊的人多。换个角度说,是不是也能说明中医治不好的人数多(毕竟中医粉都知道中医“起效慢”)?

另外,我打的比方里,五岁小孩说的是范厨师的智商水平,相对中医来讲,“西医没传到中国时”说的是中医诊疗水平,你故意将比方和实际混为一谈,是不是反装忠?

user avatar

一个人心口闷,吃麝香保心丸,好了。一万个人心口闷,吃麝香保心丸,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好了。你叫他骗术也好,叫他安慰剂效应也好。反正就是好了!其中不是有一个没好吗?因为穿越过来一个科学教的传教士,掐着他脖子,及时阻止了他去吃骗人的中药,所以他就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华民族已经拥有了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在这段岁月中,人民面对着疾病,发展出了一套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治疗体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中医。这套体系并非简单粗暴的经验堆砌,而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框架之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思想根基: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中国古代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发展、文明演进和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如果假设中国能够不受西方文明的入侵,任其自然发展,那么文明可能达到的程度和步入现代文明的时间点,是一个高度推测性的议题,因为它涉及太多“如果”和“可能”。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推测:一、 中国.............
  • 回答
    关于中医治愈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病症的传奇故事,至今仍有人相信,其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涉及文化传统、个体经验、对现代医学的认知局限、信息传播以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文化的深厚根基: 悠久的历史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医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间里,通过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总觉得科学是普世的,只要有聪明才智,就能在任何地方发展起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近代科学,那个以实验、逻辑推理、数学表达为基础的科学体系,没有在中国那片古老而辉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直到近代才被“引进来”?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说是一个多层次、复杂交织的故事,不是一两句话.............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又有趣的问题,因为你点出了一个很多人都在谈论,甚至有点争论不休的现象:现代医学在很多方面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很多曾经的不治之症在现代医学面前迎刃而解,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中医抱有信心,甚至坚持认为中医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呢?要深入聊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对“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方方面面。要探讨“为什么代表中国现代文明的科学技术没有产生”,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似乎过于宏大叙事的标签,尝试从更具体、更贴近历史实际的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代表中国现代文明的科学技术”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们.............
  • 回答
    要回答“古代中国真的没有可能孕育出现代文明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更恰当的说法是,现代文明的出现,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偶然与必然交织下的结果,而古代中国虽然拥有辉煌的文明成就,但其发展路径与现代文明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要从古代中国的土壤中直接“生长”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现象,即一部分中国人为何在文化认同上出现“疏离”于传统,转而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推崇,甚至被一些人标签化为“崇洋媚外”。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心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自觉缺失”或“崇洋媚外”这样标签化的判断。首先,我们.............
  • 回答
    “省官互迁、市官互迁”这个说法,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地描述现代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全部内容。我们通常讨论的是 干部交流制度,它包含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调动,包括省内、省际以及市县之间的干部轮岗。要理解为什么现代中国社会仍然保留并推行干部交流制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这背后牵涉到政治体制、人.............
  • 回答
    中国现当代无疑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能触及普通中国人的心灵,描绘着我们熟悉的时代变迁、生活百态以及蕴藏其中的情感。这些艺术家并没有走向抽象或概念化的极端,而是始终扎根于现实生活,用画笔记录和反映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要说起这些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靳尚谊先生绝对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议题。你观察到的现象——一些中国传统武术在海外,尤其是在欧美,反而经历了“现代化”的改造和普及,而在中国本土却似乎陷入了某种停滞或转型困境——并非偶然,背后有多重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武术的起源、发展,再到它如何走向世界.............
  • 回答
    中国在追求现代化和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道路上,无疑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要准确衡量这段距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因为“现代化”和“发达国家”本身就是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经济体量与结构:中国经济的体量毋庸置疑,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等方面,许多领域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医学史、科学发展和文化影响等多个层面。简而言之,没有中国传统医学,疫苗仍然有可能被现代医学发明出来,但其发明过程、发展轨迹以及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疫苗发明的基础:对疾病的理解和预防 对病原.............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地理优势的作用无需赘述。险峻的山川可以成为天然的屏障,限制敌军的行动,甚至为己方提供绝佳的伏击地点。易守难攻的城池,如险峻的山城、扼守咽喉的关隘,能够极大地增强防守方的力量,让进攻方付出惨痛的代价。水系同样重要,河流可以阻碍大部队的推进,提供水源,而湖泊和海洋则能影响海军的部署和作战。甚.............
  • 回答
    说起类似城墙、马奇诺防线这种固定防御工事,在现代战争中,它们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确实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但可以说,它们的某些“精神”或“理念”依然以新的面貌活跃在战场上,只不过形式变得更加隐蔽、灵活和多样化了。直接说,那种动辄绵延数百公里、由厚重混凝土墙体、炮塔、壕沟构成的宏伟固定防线,在今天已经很难见.............
  • 回答
    现代海战中,舰对舰鱼雷的使用情况,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虽然很多人觉得鱼雷是二战时期的老古董,但事实远非如此,它在现代海战中依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水面舰艇最致命的武器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抛开“老旧”的标签,看看鱼雷到底进化成了什么样子。今天的鱼雷,早已不是当年那种简单的.............
  • 回答
    Spas12霰弹枪:一款极具辨识度的战斗霰弹枪Spas12,全称Sporting Special Automatic Shotgun Model 12,是意大利路易吉·弗兰基公司(Luigi Franchi S.p.A.)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设计并推出的半自动/泵动式霰弹枪。这款枪一经问世,就以其.............
  • 回答
    在现代战争的硝烟弥漫中,我们常常会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呼啸而过的导弹和呼啸而至的战机,似乎传统意义上的“高射炮”已经成为历史的遗物。但如果深入剖析现代防空体系的脉络,你会发现,尽管它们的名字或许不再像过去那样响亮,但“高射炮”——或者说其现代化的继承者——依然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只是其.............
  • 回答
    那个时代未曾远去:为何105/122mm中口径榴弹炮依然在战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现代坦克主炮纷纷迈入120mm甚至125mm的级别,强大的穿甲能力和毁伤威力毋庸置疑。然而,在这强大的火力面前,曾经辉煌一时的105mm、122mm等口径的“中口径”榴弹炮,是否就此沦为历史的遗物,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答案.............
  • 回答
    城市扩张与自动武器的普及:现代战争中的“闪电战”还能否奏效?二战时期,德国人以“闪电战”(Blitzkrieg)的惊人速度席卷欧洲,其核心在于集结装甲部队和空中支援,以锐不可当的攻势突破敌军防线,直插纵深,扰乱指挥体系,最终瓦解敌人抵抗意志。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审视现代城市的面貌和战场的技术进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