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快手大幅度裁员 30%,真实性如何?若属实被裁的员工何去何从?

回答
关于快手裁员30%的传闻,这在互联网行业里确实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我们来好好扒一扒这事儿,以及一旦真的发生,被裁的兄弟姐妹们又要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出路。

网传快手裁员30%,真实性如何?

首先得说,这种大规模的裁员传闻,在互联网公司,尤其是体量这么大的公司里,虽然不至于空穴来风,但直接信百分之百,那也太天真了。

传闻的来源和特点: 这种消息通常会从一些非官方渠道流出,比如脉脉上的爆料、一些行业小道消息公众号,甚至是员工之间的私下交流。它们往往带着一些模糊的数字、情绪化的词语,以及一些“据内部人士透露”的标签。
可能的“真相”碎片: 很多时候,这种传闻可能源于真实的业务调整、部门优化或者绩效考核。比如,某个业务线没有达到预期,公司可能会进行收缩;或者为了提高人效,对一些表现不达标的员工进行优化。这些“优化”行为,在公司层面可能被包装成“战略调整”、“组织升级”,但在员工视角,尤其是被优化的那部分人看来,那就是裁员。
30%这个数字的迷惑性: 30%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如果是真的,那绝对是行业大事件。不过,很多时候,这种数字可能是被夸大或者以偏概全的。也许是某个特定部门或事业部进行了大幅调整,然后被放大到了整个公司层面。
官方的回应: 面对这种传闻,大公司通常会给出相对模糊或否认式的回应,比如“不予置评”、“正常的组织架构调整”等等。这既是一种应对策略,也确实可能存在事实的模糊地带。
我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快手这样体量的公司,如果真的进行30%的大规模裁员,那不可能一点痕迹都没有。不过,在当前宏观经济和互联网行业进入调整期的大背景下,快手进行一定规模的组织优化和人员调整,概率是存在的。但这个“30%”的数字,很可能是一种市场情绪的放大,或者是一些局部情况的泛化。大家姑且听之,但也不必草木皆兵。

若属实,被裁的员工何去何从?

如果真的发生了大规模裁员,那么被裁的员工,尤其是那些在一线奋斗的兄弟姐妹们,确实会面临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的“何去何从”,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一、 短期内的经济和心理调适

1. 经济压力: 这是最直接的问题。虽然公司通常会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N+1是行业普遍做法,有些公司会更好),但找到下一份工作的时间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刚毕业或者刚入职不久的员工,可能还没攒下多少积蓄。房贷、车贷、生活开销,都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压力。
2. 心理冲击: 被裁员,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可能会有自我怀疑、失落、焦虑,甚至愤怒。尤其是当裁员来得突然,或者自己觉得自己表现不错的时候,这种感受会更强烈。需要时间来消化和调整心态。

二、 寻找下一份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1. 市场大环境: 目前互联网行业的整体招聘需求确实不如前几年那么旺盛,一些公司也在缩减规模或放缓扩张。这使得找工作可能会比以往更具挑战性。
2. 快手员工的优势:
平台背书: 快手作为国内领先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其员工在行业内是有一定认可度的。大家在快手的工作经历,尤其是在核心业务线、技术研发、产品运营等方面有积累的,仍然是宝贵的经验。
技能和经验: 在快手工作过,意味着你可能接触过大型流量、复杂算法、直播电商、短视频内容生态等前沿领域,这些都是很多互联网公司需要的。
人脉网络: 在快手工作期间积累的行业人脉,也可能在找工作时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内推、信息获取等。
3. 可能的去向:
同行业其他大厂: 字节跳动、腾讯、阿里、拼多多等依然是很多互联网人的首选。虽然竞争激烈,但这些公司对有经验的快手员工依然有需求。
新兴互联网公司或独角兽: 一些在特定赛道表现优异的新兴公司,或者正在快速发展的独角兽,也可能成为不错的选择。它们可能对快手员工的经验更为渴求。
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很多传统行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需要互联网人才来赋能。比如零售、金融、教育、文旅等。在这些领域,快手员工的经验可能能带来新的视角和价值。
创业: 对于有想法、有积累的员工,也可能选择加入初创团队,甚至自己创业。快手的经历可能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内容和流量变现。
转行或学习新技能: 如果对互联网行业感到疲惫,或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一些人也可能会考虑转行到新兴的IT领域(如AI、云计算),或者学习新的技能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三、 优化策略和建议

1. 主动出击,不被动等待: 一旦收到裁员通知,尽快调整心态,然后立即开始行动。不要等到补偿金到账才开始找工作。
2. 梳理和包装个人能力: 认真回顾自己在快手的工作经历,提炼出核心的成就和技能,用数据和事实来支撑,更新简历。针对不同公司和岗位,微调简历和面试准备。
3. 利用好各种求职渠道: 除了招聘网站,还要积极利用脉脉、LinkedIn、内推(自己的前同事、朋友、校友)等渠道。很多好的机会不是公开招聘出来的。
4. 保持学习和成长: 在找工作期间,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新的技能,比如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学习数据分析、了解新的技术趋势等,让自己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5. 关注自身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即使面临压力,也要注意饮食、作息和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6. 与同行交流: 和同样经历裁员的朋友交流经验,互相支持,也能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和心理慰藉。

总的来说,虽然“快手裁员30%”这个数字的真实性需要打个问号,但互联网行业的整体调整趋势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快手的员工而言,如果真的面临被裁的局面,这既是挑战,也可能是重塑职业道路的新起点。关键在于如何积极应对,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十世纪美国大萧条之前的二十年代被称为镀金年代,因为一战在欧洲造成的巨大破坏,美国作为头号工业强国生产了全世界的工业品,经济十年里大幅成长[1]

但是在29年危机中,无论是蒸蒸日上的新兴行业(如汽车工业),还是四平八稳的传统行业(如农业),就没有不受打击的

赛里斯互联网行业的朱楼起的够高,塌了一点看得清楚。但不是只有互联网行业不好过,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问题。

翻一翻可以找到对几乎赛里斯的所有主流行业的怨气:工时变长,薪资变少,福利降低。

莫外长这里给献出一策,如果快手想体面地过冬把包袱甩掉,不妨这样

  1. 宣布响应国家“主粮安全”,“中国制造2025”等策略方针,要投资社会回报社会,随便在农业、机械制造、化工行业开开几条新的项目线,将待裁人员塞进去
  2. 宣布响应国家打击反垄断的浪潮,拆分企业,把那几条新项目线拆出去,成立“快手石油”“快手合作社”“快手重工”等等
  3. 宣布响应国家三次分配号召,把拆出来的冗员池子公司的股份按工作年限分给不想要的员工,让一批老员工直接面对糟糕的经营情况,大概率自己会决定裁员

国家的号召被响应,赢了;行业的声誉不受损,赢了;高管不用承担裁员决定潜在的社会风险,赢了;老员工掌握了创业公司股权,赢了;股权少的新员工一下子有了复合背景,转行就业更容易,也赢了

五赢,都赢麻了。

参考

  1. ^ https://www.thebalance.com/roaring-twenties-4060511
user avatar

你要说一次性裁员30%,感觉可信度不高的,否则应该是股价雪崩才对(虽然现在也属于低谷)。

逼近任何企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裁员,都意味着对于短期发展前景存在极度悲观态度,只能通过割肉来求生存了,那么投资机构也将完全失去信心。

既然资本市场并没有进一步的悲观表现,就说明即便可能存在裁员现象,但3成规模明显属于不实消息,至少不会让快手存在“伤筋动骨”的减员。

但说是这么说,我早在起码几个月前就提出过,互联网从业者必须放下过去几年始终有好日子过的念头,开始为今后做长期打算了。

永远不要忘记,互联网行业能够拥有远超中国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待遇,靠的并不是自己真的天赋异禀,而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底层逻辑来自于“境外资本投资+中国人口红利”。

随便抄下百科,光是一个红杉资本就几乎奠定“中国”互联网企业半壁江山(有些非互联网企业的姑且先拿掉)。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投资组合包括京东商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今日头条,摩拜单车,饿了么,滴滴出行,爱奇艺,新浪,360,唯品会,拼多多,快手,瓜子/车好多,酒仙网,一下科技,运满满&货车帮,英雄互娱,找钢网,优客工场,VIPKID,斗鱼,蜜芽宝贝,达达-京东到家,依图科技。

境外资本通过投资中国互联网企业,让企业可以在早期烧的起钱,拓展十几亿人口中国市场,进而凭借中国市场海量的用户基础形成资本反哺,从而赢得数倍甚至数百倍回报率。

在收取回报率的时候,“稍微”抠一点下来分给从业者,就已经是天文数字,因此有了互联网行业高收入的基础。

然后,现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没有了。

财报再怎么吹得天花乱坠,增长率停滞不前的现实摆在这儿,外加国家这几年也开始意识到互联网行业存在的问题不是很大,而是非常大。

因此,想要尝试通过在某个行业进行“垄断”来长期盈利的路子不太好走了,这就进一步影响了资本市场信心。

再加上我从某些书里曾经看到过,实际上很多互联网企业的高估值除了国内人口红利外,还有“政府关系”这个要素在里面。

所以只要这方面存在问题,那么资本市场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估值还将进一步看低,进而过去几年的“泡沫”必然会被戳破。

所以,今年隔三差五传出来的互联网企业裁员就是情理之中。

没钱啦!

但也还是那句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是目前在某个行业依然有着较高份额的企业,即便面临寒冬日子不好过,但总比其他中小企业“没法过”要强。

快手虽然目前被抖音压了一头,但只要不让视频号或者其他平台有超越自己的机会,那么诸如裁员30%这种事情还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user avatar

这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

user avatar

今年年初,对标阿里 P6 级别的快手都能给到 100 万,是真的财大气粗,一年光景不到,快手股价从最高点的 420 多跌到了现在的 81.5 跌幅达到了 80% ,这次大量裁员薪资 100 万元以上的员工真的是跟年初呼应呀。

至于为啥裁员,主要还是快手的核心业务增长停滞,海外业务又没有取得任何突破,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今年快手主动下架了多款针对海外的短视频应用,这个也是在阶段性宣告快手国际化的失败......

我今天跟一个快手朋友求证,他给我的回答是:

“之前盲目扩张 组织合并后 有大量冗余”
“国际化之前sh负责 一直在疯狂扩张,三个地区 搞了三个产品 内耗很严重 各自增长都做不好,后来三个产品合并了,cyx负责后 就是要降本增效 ,不让疯狂投入了,之前是不计成本的投入 也不看ROi”

总结一句话:核心业务增长停滞甚至还有下滑,新业务探索不算成功,不裁员留着过年吗?索性就把给员工的年终奖给省了直接当作裁员补贴了,年底裁员的这波公司真的是让人难过......

互联网人年关难过呀,哎哎哎。

user avatar

中概股暴跌。核心互联网公司大量传来裁员消息,连现在最火的抖音和快手都不能幸免。

非常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显示目前的整体经济状态不容乐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