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和波兰都是王权持续削弱,但是结局如此不同?

回答
英国和波兰在历史上都经历了王权削弱的过程,但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英国的王权削弱最终导向了君主立宪制和议会至上的稳定发展,而波兰则在政治失序和外部干预中走向了亡国。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其中的缘由。

英国:王权的逐渐驯服与议会的崛起

英国的王权削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但相对有序的过程。关键在于,它并非是“失控”的削弱,而是伴随着强大制度的形成和民众参与度的提升。

1. 早期限制与贵族力量的制衡: 即使在中世纪,英国的国王也并非绝对的君主。诺曼征服后,国王不得不依赖诺曼贵族的支持。而《大宪章》(Magna Carta, 1215年)的签署,更是英国王权限制的里程碑。这份由约翰国王被迫签署的文件,确立了国王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并保障了贵族的一些权利。这为后来的权力制衡埋下了伏笔。

2. 议会的逐步壮大与权力集聚: 英国议会的形成和发展是王权削弱的关键。从最初的国王顾问团,到“模范议会”(Model Parliament, 1295年),再到明确分为上议院(贵族和教士)和下议院(骑士和市民),议会逐渐获得了征税权和立法参与权。特别是下议院的权力日益增长,代表了更广泛的利益阶层。国王需要议会批准税收,这使得议会拥有了有效的“钱袋子”武器,能够制约国王的行为。

3. 宗教改革与国王权力的挑战: 亨利八世时期,英国经历了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的最高首领,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国王的世俗权力,但也引发了与罗马教廷的决裂,也加剧了国内的宗教矛盾。后来的斯图亚特王朝试图恢复天主教,这与已经强大的清教徒势力和议会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4. 内战与共和尝试的“阵痛”: 英国内战(16421651年)是王权与议会矛盾激化的顶点。查理一世坚持“君权神授”,拒绝承认议会的权力,最终被处死,英国进入了短暂的共和时期。虽然共和国未能持久,但它深刻地证明了国王可以被推翻,且权力不应是绝对的。这段经历成为英国政治发展史上的“阵痛”,也让后来的统治者更加谨慎。

5. 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詹姆斯二世试图恢复专制,引发了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反对。1688年的光荣革命,没有流血就将詹姆斯二世驱逐,迎来了荷兰的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这次革命最大的成果是《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 1689年)的颁布。这部法案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明确了议会的最高地位,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成为“统治而不治”,权力更多地体现在象征性和行政执行上,而决策权和立法权则牢牢掌握在议会手中。

6. 社会基础的稳定与共识: 英国在王权削弱过程中,虽然有冲突和动荡,但整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合作和妥协,共同推动了议会权力的扩张。而且,英国的社会契约意识在《大宪章》和后来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多数人接受了有限君主制。

波兰:议会至上的“毒瘤”与政治失序

与英国相反,波兰的王权削弱虽然也伴随着议会(也称“塞姆”,Sejm)的崛起,但其结果却是灾难性的。这关键在于波兰的议会权力 过度膨胀,而且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最终导致国家治理的瘫痪,为外部干预打开了大门。

1. 选举君主制与王权的天然弱势: 波兰历史上曾实行选举君主制,国王并非世袭。这意味着国王的权力基础就不如世袭君主稳固,必须时刻依赖贵族(什拉赫塔,Szlachta)的支持。为了赢得选举,国王往往需要向贵族做出大量的权力承诺,这使得王权在一开始就处于劣势。

2. 贵族民主的畸形发展与议会的权力扩张: 波兰的“什拉赫塔”阶层非常强大,他们将自己视为“共和国”的真正主人。他们拥有极高的政治参与权,甚至可以反对国王的任何决定。这种贵族民主的特点是:
自由否决权(Liberum Veto): 这是波兰政治失序的“癌症”。理论上,塞姆的任何一个议员都可以使用“自由否决权”来阻止会议继续进行,或者废除已经通过的法律。这意味着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一项重要的国家决策就无法通过。这种权力在初期可能被视为保护少数派利益,但很快就被滥用,成为阻碍国家改革、维护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
议会权力压倒一切: 波兰的塞姆集立法、选举国王、监督政府等权力于一身,而且议会(特别是下院)的权力远大于国王。国王的权力更多地停留在象征层面和行政执行的末端,他没有独立的常备军,也难以控制地方行政。
缺乏有效的中央集权: 由于贵族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势力,中央政府的权威难以建立。各省之间的协调性差,国家缺乏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力。

3. 对改革的抵制与政治僵化: 由于自由否决权的滥用,任何想要改革国家政治体制、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或军事的尝试,都极易被某个议员的一票否决。波兰的政治体制因此变得僵化,无法适应18世纪欧洲各国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4. 外部势力的干预: 政治上的失序和军事上的衰弱,为邻近的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等国提供了绝佳的干预机会。这些国家只需要在波兰的政治危机中支持某个派别,或者利用自由否决权制造混乱,就能逐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最终,在三次瓜分波兰(1772年、1793年、1795年)中,波兰作为一个国家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长达123年。

对比总结:

英国: 王权削弱是在逐步建立和强化议会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有内战的动荡,但最终形成了权力制衡、法律至上、议会主导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稳定发展。贵族与新兴阶层形成合作,社会共识逐渐形成。
波兰: 王权削弱伴随着议会(尤其是贵族)权力的畸形膨胀和“自由否决权”等极端民主的滥用。这导致了政治失序、国家治理瘫痪、改革停滞。最终,内部的政治失能使得波兰无法抵御外部强国的干预,走向了亡国。

简单来说,英国是国王“被驯服”了,变得更像是国家机器的“操作员”,而波兰则是国王“被架空”了,国家本身因为缺乏有效的指挥而分崩离析,最终被强大的“邻居”吞并。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英国在削弱王权的同时,成功地构建了替代性的、能够有效运作的权力中心和制度框架,而波兰则是在摧毁旧的权力结构后,未能建立起新的稳定秩序,反而让旧的残余势力(贵族议会)成为了混乱的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格兰的王权,是先增强(征服者-诺曼底王朝时代),后一定程度削弱(无地约翰时期),再增强(玫瑰战争后的都铎王朝时期),特别是在都铎王朝时代,应该来说反而是英国君主专政政体的实力较为强大的时期。

另外,英格兰的王权自诺曼征服开始,老实说就开始在西欧处于比较强的地位了。

随便举个例子,诺曼征服以后推广Frankpledge制度可是十户一保,12岁以上男子均需入保(除非是受到更高法律约束的骑士与贵族,教士,虽非贵族但身为土地主的自由人,等等),保内互保,保长主责,十户长再组成百户联会,等等。

再举个例子,索尔兹伯里盟誓,附庸的附庸还得是我的附庸……

user avatar

对波兰历史了解不多,主要讲英国。

英格兰的集权传统始自1066年的诺曼底王朝,当年“征服者”威廉坐上英格兰王位后,干了两件事,一件是统计全英人口田亩等数据,编纂成《末日审判书》,另一件是定立《索尔兹伯里誓约》,要求大小诸侯直接向王室效忠。这些加强集权的做法,是威廉从老家诺曼底带来的,这在当时加洛林体系土崩瓦解多年的欧陆是非常罕见的。

正如我们早已看到的那样,诺曼人很快放弃了他们的斯堪的纳维亚文化,转而接受被统治地区的文化。他们不但放弃了古诺斯语(Norse),转而使用法语,而且还皈依了基督教(至少在上层社会中是如此)。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似乎成功地保留(或恢复)了许多加洛林王朝的统治结构。例如,他们的统治中心就与加洛林的伯爵们有关。除此之外,他们还发行了一种加洛林风格的银币。与之前的几个世纪相比,在诺曼人的治下,诺曼底的边界并未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或许会认为,暴力占领会带来多个方面的断裂。但是,在行政上,这一公国却表现出了明显的连续性。这一地区确实是特殊的。然而,矛盾的是,这是因为诺曼人保留了加洛林时代的公共权威。而在其他地方,这一权威都已经土崩瓦解。
因此,如果观察公元1000年前后的诺曼底,我们就会发现,相对于其他统治者而言,公爵理查二世(996—1026年在位)更为强大。如果说,理查的前人还在与其他定居于诺曼底的维京人头领争权夺利的话,到了理查的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够挑战他的地位了。举个例子来说,正是在这个时候,公爵手下开始出现一个有头衔的贵族阶层。……重要的一点在于,只有公爵才有权授予或撤销这些头衔。和其他地区一样,这些头衔不是只要争取就能得到的。
在诺曼底,我们没有发现类似于法兰西其他地方的割据局面。城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在这个时候,公国中的确存在城堡。但是,它们的数量不多,而且都处于公爵本人或其下属的控制之下。

接着,随着诺曼底王朝被金雀花王朝取代,诺曼底王朝的集权传统也被金雀花王朝所继承。英国议会的起源是1215年的《大宪章》,直接原因就是过度集中的皇权让“无地王”约翰得以我行我素、横征暴敛、倒行逆施。《大宪章》的出现将英格兰的王权限制在了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即既有高于欧陆的专制水平,又不至于过于专制以至于出现过度的暴政。到了1258年,约翰的儿子亨利三世又被胁迫签署了牛津法案,至此parliament一词被正式引入英国。

然而即便约翰父子将王权交出了许多,亨利的曾孙爱德华三世仍然能够利用王权强大的组织力开启对法国的百年战争,而同期的法国瓦卢瓦王朝,王权却一度衰退,同宗的奥尔良和勃艮第甚至在外敌面前相互倾轧数十年,这客观上帮助英国在战争早期取得了极大战果,收复了许多自约翰王以来的欧陆失地。

至都铎王朝亨利八世时期,英格兰脱离了罗马天主教的藩篱,王权进一步加强。在电影《日月精忠》里,亨利八世的宠臣托马斯·克伦威尔在萨福克公爵仍然偏向托马斯·莫尔代表的公理时,曾经说过一句话告诫他,大意是国王不介意多杀一两个公爵,这种程度的集权,在同期的欧洲都是较为罕见的。

专制,又不完全专制,这帮助英格兰得以集中力量在亨利死后爱德华六世、简·格雷和玛丽一世混乱而短暂的统治后,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开启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进而推动英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而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则从根本上导致了17世纪上半叶英国的两次内战,砍了查理一世的头,并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仅28年后,掀起光荣革命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至此英国成为了当时欧陆最为先进的国家。

不同于英国有限的专制催生出议会和资产阶级,再由资产阶级的议会和君主立宪制带领国家完成统治阶级性质的改变的道路,波兰的贵族议会,始终没有脱离其封建地主的性质,其本质始终是各方封建势力的相互犄角。在这一背景下,波兰作为统一国家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更接近松散的邦联,而随着近代俄国、普鲁士和本就强大的奥地利三大地缘对手的崛起,松散封建的波兰被瓜分就成了必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和波兰在历史上都经历了王权削弱的过程,但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英国的王权削弱最终导向了君主立宪制和议会至上的稳定发展,而波兰则在政治失序和外部干预中走向了亡国。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其中的缘由。英国:王权的逐渐驯服与议会的崛起英国的王权削弱并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复杂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以及政治策略。简单来说,英法作为波兰的盟友,没有向苏联宣战的原因是 它们当时主要的目标是阻止和对抗纳粹德国,并且对苏联的战争意图和实力存在误判,同时也被苏联的外交策略所限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英法对德国的战略重.............
  • 回答
    关于英法为何为了波兰与德国开战,以及其中是否包含“祸水东引”的考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历史的脉络去理解。简单地说,“祸水东引”可能是一个片面的解读,而英法出兵的动因则更为多元和深刻。理解“祸水东引”的视角:从某些角度看,将英法的行为解读为“祸水东引”并非全无道理。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
  • 回答
    在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期间(主要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和欧洲其他地区),沙俄、英国、波兰和奥斯曼土耳其各自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国内事务和地缘政治活动与这场战争存在间接关联或独立发展。以下是各政权的具体情况: 一、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初期)时间背景:1618年时,俄罗斯正处于“混乱时期”(1.............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当前版本,尽管日女、牛头和锤石(以下简称“铁三角”)作为辅助英雄大放异彩,但对于波比这位英雄而言,想要以对抗位的身份登场,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这并非说波比完全不能在对抗路出现,而是相较于其他热门选择,她的整体效率和适配性在当前环境下显得逊色不少。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聊聊。首先,我.............
  • 回答
    英国《哈利·波特》风靡世界,而中国《哪吒》更多局限于国内市场,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入探讨。两者都是以小孩为主角的奇幻故事,但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文化背景、叙事结构、普适性、市场推广以及时代机遇等。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分析:1. 文化背景与普适性.............
  • 回答
    在维多利亚时代及爱德华时代,一个介于福尔摩斯与波洛横空出世的时代,侦探的社会地位远非我们今日所见的“社会精英”或“受人尊敬的职业”。恰恰相反,彼时他们的身份,尤其是一位独立侦探,更像是在社会光谱的边缘徘徊。首先,要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英国社会等级森严,维多利亚时代尤其如此。阶级固化是常态,人们的职业.............
  • 回答
    咱们得聊聊《JOJO的奇妙冒险》里的几位巨头——迪奥、承太郎、二乔(乔瑟夫·乔斯达)、阿布德尔和波鲁那雷夫。要说他们凑一块儿聊天,用的啥语言,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这背后牵扯到角色设定、故事背景,甚至还有点漫画本身的“默契”在里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点:他们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但交流起.............
  • 回答
    英国和印度,两个在军事领域都颇有建树的国家,它们的军费开支情况一直以来都颇受关注。乍看之下,两国在军费上的数字或许会让人觉得“差不多”,但深入剖析,印度国防那种“买买买”的强烈感知,实则源于其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考量。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军费开支差不多”这个.............
  • 回答
    要说印度和英国的GDP差不多,但军费开支的“画风”却截然不同,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GDP数字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投入,背后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我给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它反映的是.............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能够在与德国的空中对抗中,尤其是在不列颠空战中取得那样的“55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是双方工业实力、技术水平、军事战略、人员素质乃至国家意志的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技术与工业的较量:谁的产品更胜一筹? 飞机设计与性能.............
  • 回答
    近代英国和中国都存在鸦片消费,但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其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英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上的具体情况、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历史背景。两国对鸦片的态度与消费模式的差异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鸦片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国家性的、社会性的灾难,而英国的鸦片消费则更多地停留.............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宋朝和英国的募兵制,为啥一个军事上没啥名气,一个却成了“日不落帝国”。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募兵俩字就能概括的,里面学问大着呢。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募兵制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国家花钱养兵。兵是职业军人,吃的是国家俸禄,干的是打仗保家卫国的活儿。但怎么养?养多少?怎么用?这背后牵扯到国.............
  • 回答
    英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胜利,毫无疑问是其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两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其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更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然而,时至今日,提及英国的国际地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其相对昔日荣光的下滑。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赢了就一直强下去”,而是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政治、社会和.............
  • 回答
    晚清时期,英国在东亚的政策确实显得颇为复杂,尤其是在海军建设方面,他们既帮助清政府,又扶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这种行为乍一看似乎与“保持东亚永远弱势”的设想背道而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格局、英国的战略利益以及其务实的国家利益考量。英国在东亚的核心利益:贸易与殖民在19世纪,英.............
  • 回答
    英国不愿意全盘拥抱公制,以及坚持左侧行车,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惯性、文化认同、经济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简单的“不愿意”,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充满了妥协与坚持。计量单位的“英国特色”:英制(Imperial System)的顽固生命力首先,咱们得聊聊英国人为什么还在用英.............
  • 回答
    对于“英国和美国同一祖先,却没有统一,台湾为什么不能独立”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并进行详细阐述。这个观点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国际法以及国家主权的复杂议题。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反驳: 一、 理解“同一祖先”的模糊性与复杂性首先,需要明确“同一祖先”这个概念在历史语.............
  • 回答
    这件事的背后,是英国和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长期不信任,以及这次事件本身触及了多重敏感神经,所以反应才会如此激烈。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毒杀”事件,而是涉及到国家主权、国际法、安全威胁以及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1. 毒杀行为的性质: 化学武器的使用: “毒”死前间谍,这件事情最直接、.............
  • 回答
    法国美食闻名遐迩,这确实是个事实。相比之下,很多去过英国和德国的朋友,常常会带着“嗯,吃得还行”的评价回来,很少听到有人用“惊艳”来形容他们的饮食。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可以从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来掰扯掰扯。法国美食的根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严格的烹饪体系首先,法国的美食绝非一日炼成。它的根基.............
  • 回答
    关于英国普罗派乐卫视(Propeller TV)的微博和B站账号停更的原因,确实引起了不少国内观众的关注。我来试着从几个可能性的角度,详细地梳理一下,希望能解答你的疑问。首先,我们得明白普罗派乐卫视这家机构本身。它是一家总部设在英国、以中文内容为主的媒体机构,尤其是在早期,它凭借一些独特的视角和对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