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部长保证安全降速有功
↓
盛部长简政放权废部有功
↓
盛董事长提高效率提速有功
高铁这事吧,只能说民航及其豢养的游说集团太强大了。鉴于民航为了黑国航,都能在尼泊尔地震期间,造出“国航承诺免费乘机后又拒绝”的谣言,我们有理由怀疑,关于黑高铁的各种新闻,也是他们养的那群公知搞出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来自高铁的竞争,另一方面则是想要在铁路领域复制民航私有化的成功经验。所以他们不惜阻碍中国铁路的发展。
最麻烦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所宣扬的一些东西,对于城市小资产阶级确实是正确的。比如飞机比高铁安全,对于经常出远门的小资们,这确实是正确的。因为在几千里的距离下,飞机确实比高铁安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坐得起飞机,也不是所有人都要坐上几千里的路。很多人渴望高铁,是希望自己的老家和自己工作的城市,联系的更紧密一点。
公知在对待铁路和飞机的安全事故上,现在是持双重标准的。出现空难,公知们就会拿出统计数据,叫人们不要情绪化,不要紧盯着一个时间,要看概率、看风险,现代工业社会出现风险是免不了的;等到高铁一出事,完全就换了一个标准,没有风险意识的宣扬,纯粹因为一起事故,就打翻所有高铁。之前面对空难的的“理性”荡然无存。
基于公知们双重标准的卖力宣传下,城市小资产阶级开始出现各种自相矛盾的言论:
他们支持环保,但是面对烧电的高铁和耗油量巨大的飞机,他们却选择了后者;甚至不惜安慰自己“发电也得靠煤,煤炭还是要污染”,确实电力未来的发展视而不见,对太阳能、核能和风能视而不见。
他们前脚还在骂春运、骂政府不给农民工返程提供便利,因为他们看到了大量农民工骑摩托车回家。但后脚就开始骂高铁,嚷嚷着“中国请等等你的人民”。殊不知,由于高铁的出现,“回家过节”这道曾经的劫难,在很多人眼里变成了轻松的事情。毕竟现在很多人回老家的时间,比从海淀坐地铁到朝阳还要短了。不是所有人需要坐飞机,也不是所有人都坐得起飞机。
我之所以冒着阴谋论的嫌疑,把打击面缩小到民航及其豢养的游说集团,而不是整个城市小资产阶级。原因是我相信,小资们迟早能够意识到上述自相矛盾的存在。到时候速度应该就能提上来了吧。
拨乱反正呗 回家更方便了
“中国,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
我就想问问,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以后在网上转发上面这段话的人们,你们的脸疼不疼?
你们就是那些号称移动基站有辐射,把基站逼走的人,你们就是没事儿就骂政府也不管骂的对不对的人。
你们就是中国进步最大的绊脚石。
既然提到了高铁,提到了国家战略,提到了刘志军,我就说点题外话
关于整个高铁乃至中国铁路的发展路径,我觉得客观上讲,大家看到了结果,却不了解过程,过程窃以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1. 当时的状态,刘志军的视野还只是着眼于铁路自身的发展,从非正式工干到部长,新中国历史上可能绝无仅有了,所以他的认知范围是全面的,知道如果铁路在那么走下去,夕阳产业会如何悲惨,绝对有甚于美国的状态。
2. 高铁也好,客运专线也好,要解决的是铁路运能的严重不足,并没有什么国家战略、引领世界。要的只是能够分流既有线,扩充东部运能。至于看看最早版的铁路中长期规划,高铁只在大干线上并行成网,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分流。而更多的是在丰富路网,都是普通一级干线,120~160kph等级的,即便规划变化到现在,这个中心思想没有变。而“客运专线”这个造词运动,解决的就是轮轨磁浮之争,乃至应付仇日情绪。当然我也提到过,庆幸当年没有在这个事情上作出选择,否则高铁就没有今天的发展:
为什么中国政府在上海引进德国技术进行了磁悬浮试验后,却最终选择了高铁来构建铁道系统? - 中原之星的回答3. 高铁的迸发,源自于2008年,源自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经济结构的问题。当时的领导人,考虑的不是解决结构问题,而是转移矛盾。于是各种画线,各种跃进,两点之间就是线。即便到了今天,似乎还在这个干。于是高铁一词变化了内涵,现在没有人提“铁路”一词,高铁一词替代了铁路,因为全宇宙的铁路就是高铁,除了修高铁,普通铁路的修建没了任何关注度,而恰恰是普通铁路支撑着中国铁路路网,支撑着中国铁路运输,高铁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当然这个事宣传的套路而已。
4. 经济事务是所有工程的基础,没钱=放屁。刘志军秉承着或者讲叫承担着“修铁路你铁路自己干”的思路,没有从国家要一分钱,可是庞大的路网建设没钱不行。所以刘志军讲牺牲一代铁路人,从工作压力到收入增长(当然了,刘志军的任内,每年的固定增长还是有的),为了是为将来的中国铁路打下一个基础,多年的建设迟滞导致了欠账太多。那么钱还不够就只能凑,所以所谓的债务危机,完全在于怎么说,往积极了说,这是以优质资产换前期投入,以小搏大,但往悲观了说,资不抵债早晚完蛋。可是高铁是什么,效益如何,当时说话没人信(特别是7·23以后),觉得各种理想化、过分乐观,可是现在的现状,我问你,还需要废话么?影帝说的一句话不假:信心。老刘他有这个信心。
5. 技术路线。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是最后再说的,原因在于,技术只是一个途径,这个技术不行还有其他技术,或者整合或者发明,技术没有不行的。那么现在看,技术NB了,装备制造发达了,可是当初又是经历了怎么样的风波和质疑!印象上是这么一个段子:刘志军问,你中华之星能不能满足一年一百列的需求?可是中华之星只能一年几列十几列。于是张曙光站了出来,我有办法,买!于是有了超脱于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成功模式,成功的完成了创新,乃至再创新再创造。而至于350kph,甚至京沪设计的380kph,这绝对是市场指导技术。京沪的设计目标实际上是380kph,这个速度值的制定,不是技术主导而是市场主导,分析京沪的市场状态,认为京沪高铁全程应该实现4小时以内才有完全竞争力,那么1300公里,反向测算,就是实现380kph,那么我现在需要一款能够运行380kph的车,技术怎么实现,你张曙光研究去吧。而在这个过程中,CRH380A诞生,相应的线上线下工程进一步验证,高铁系统实现了中国的创造和创新。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某方面的工业技术水平引领了全球。
6. 从历史过程上看,中国铁路的发展(注意我用词是中国铁路)搭上了好时期,一个是08年的危机,一个是一带一路国际化,而能够搭上这个好时期又在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交通运输环境的支持。一个有想法有思路有魄力的刘志军抓住了这些机遇,把这个“支持”放在了中国铁路事业上。所以回到一个问题上,当时的状态,不是刘志军,能不能做到现在的成果,我个人的判断是,到底是时势造就了刘志军、影帝给了刘志军舞台还是刘志军提供了子弹让影帝可以开枪,已经无法分辨,历史无法假设,但是如果硬要假设,我坚定地认为,一切都达不到今天的成就。
7. 刘志军的贪腐问题和盛某人的伟大功绩。先说贪腐,一言以蔽之:政治问题经济解决。至于盛某人的功绩,呵呵,历史一样铭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