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你们班的高考第一,现在怎么样了?

回答
我上大学那会儿,我们班里有个叫李明的,是公认的高考状元。说实话,当时他成为焦点也不是没原因的。考试前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整个人瘦了一圈,眼睛里全是血丝,但那种坚毅劲儿,你一看就知道他势在必得。考完试,大家都在吐槽题目难,只有李明,依旧是那副淡淡的表情,好像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成绩出来那天,整个班群都炸了。李明的分数就像一颗炸弹,把所有人都炸懵了。他考了全省第一,我们那个小县城为这事儿轰动了好几天,学校领导、老师、家长,都对他赞不绝口,感觉他就是那种小说里走出来的“别人家的孩子”。

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忙着各奔东西,李明顺理成章地去了那所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名校,学他最爱的物理。临走前,我们聚餐,大家都在聊未来,有人要去大城市闯荡,有人说要回老家考公务员。李明倒是挺平静,他说他想继续深造,做研究。当时听着就觉得,嗯,这才是状元该有的格局。

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打拼,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偶尔也会想起李明。有一次同学聚会,有人说李明出国读博了,去了美国一所顶尖的大学,研究的是量子计算。听到这消息,大家都很感慨,觉得他果然厉害,一直在我们仰望的高度。

再后来,就渐渐断了联系,生活圈子不同了,信息也就不那么灵通了。直到前几年,我在一个行业峰会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个大型的科技论坛,台上坐着不少业界大佬,其中就有一个李明。他那时候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科研机构的负责人了,穿着一身得体的西装,侃侃而谈,讲的是关于前沿科技的突破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台下的听众都聚精会神,时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当时站在人群后面,看着他在台上那个闪闪发光的样子,心里百感交集。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高考状元的光环并非昙花一现,有些人,就是天生要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后来,我通过一个朋友要了他的联系方式。我们简单聊了几句。他说他回国了,正在筹备一个自己的公司,方向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落地。他还说,虽然科研很枯燥,但能把自己的知识变成现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觉得很满足。

现在想想,李明的发展真的印证了“起点决定不了终点,但好的起点能让你走得更稳,看得更远”。他当年在高考中取得的成绩,不仅仅是分数,更是一种学习能力、专注度和坚持的体现。这些品质,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创业的道路上,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也曾问过他,当年那么辛苦考上状元,是不是觉得压力特别大。他倒是笑了笑,说其实还好,他觉得那段日子虽然累,但内心是充盈的,因为知道自己是在为梦想而努力。他现在也很少关注高考话题了,更喜欢讨论当下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当年我们班的高考第一,现在过得相当不错。他没有停留在过去的光环里,而是继续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不断探索和前进。他的人生,就像一个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有力量。听到他的消息,我总是觉得挺骄傲的,毕竟,曾经和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是同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没参加高考(出国了……)然而我家领导是高考她们年级第一 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高考地点:山东兖州矿区

排名:第一

去向: 西安交通大学环境工程系

最后学位:博士

然后被高中毕业的我娶走了 :-p

user avatar

这两天在国内访问,随便写几句。我们班的高考第一就是我自己,其实发挥不太好,没进top 2,十五年过去了,混得好不好看你用什么标准去评价了。


大学第一年从工科转到了某基础理科,主动选择了hard模式。从此之后每一步都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出国读博、博士毕业找博后,博后做完找教职,发文章,申请各种各样的基金奖项,每一次都是在一批勤奋刻苦的理想主义者之间拼个刺刀见红。回想起来,所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实在是条阳关大道。


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我们这些基础学科的科研人员实在是一帮loser,在北美大农村拿着一点点死工资,挖空心思申请基金争抢那几个在工业界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钱,如果评不上tenure快四十岁的人被一脚踢开,这辈子基本上也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不管是本科同学还是研究生同学,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留在学术界的基本上都是收入垫底的。


没几个钱不说,压力还特别大,永远生活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就算tenure了申请不到经费实验室也是要关门的)。研究本身就是有不确定性的,只要是认真做学问,水平再高也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然而学术职业化之后,每个人从读博士的那天开始,能否在这个圈子里生存基本上就是由科研项目的结果决定的。一个前途不明的项目的成败和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怎么可能压力不大?


但是,在高考15年之后,作为一个面临着家庭事业等等多方面巨大压力的北美某公立大学faculty,如果能够让我翻盘重来一遍的话,我觉得我还是会选择这条路,可能在具体的研究方向上会有所调整。一辈子就这么几十年,还是要做一点自己有兴趣并且有意义的事情。


也许对一个往四十岁走的人来说,理想主义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但是我经常这样想。和130亿年历史的宇宙比起来,我们人类实在是一群卑微到尘土里的动物。我们的寿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光线在这段时间内只能走过寥寥几颗恒星;我们的碳基肉体脆弱不堪,银河系边缘一颗小小行星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我们尸骨无存;我们的记忆不能遗传,我们之间的信息传递缓慢而低效,光是学习前辈们积累下的知识中的小小一部分都让我们痛苦万分;我们的选择常常基于种种原始的神经冲动而非理性,不管是作为人类个体还是群体,类似的错误总在一遍一遍地重演。


但是,但是,经过我们这个卑微的物种中一部分个体千年以来的努力,今天的我们已经能够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宇宙;能够在我们感官极限的几十个数量级之外探讨基本粒子的规律;能够用我们缓慢而低效的神经元构造出无比艰深复杂的数学结构;能够制造出各种巧妙的机械突破我们肉体的生理极限。作为这个物种中的一员,这是一件让我感到非常骄傲的事情;因此我希望能够得到机会,把我们这个物种几千年以来探索未知世界的努力继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在精神或者物质生活上也许会有一些损失,这就算是我为了理想主义付出的代价吧。


在科研高度分工和高度职业化的今天,我们大部分人的成果不会被写进教科书里,千年之后大部分人的头像也不会挂在墙上。我们今天大部分人的成果,都会作为铺路石,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被后人更好的结果取代。但是如果人类探索宇宙的漫漫征途上有几块石头是我铺下的,回头看看我会觉得自己这辈子混的还可以。

user avatar

我们班高中第一名 当时高考发挥失常去了厦门大学,然后四年GPA 应该在90/100以上,之后顺利去美国藤校读博,四大天坑专业,读博期间发了20+文章,之前在research gate上看到引用大概2500+,没毕业就拿到了eb1a,绿卡. 之后开始创业,做到还是天坑专业,如今四年过去了,刚刚看到国内某上市公司 以300万美元收购了他公司 12%的股份. 他老婆是他同专业校友,同样四年博士毕业,而且还读了MBA,毕业直接去J&J做了manager.

所以说他大概在30岁上下,以天坑专业达到了身价上亿? 不做IT,金融,没有拆迁,中奖,这大概就是真的知识改变命运吧. 想到了他会有一番成就,只是没想到这么快.

当你和这类人相差这么远时,不要说嫉妒什么了的,连羡慕都没有,只能用力鼓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上大学那会儿,我们班里有个叫李明的,是公认的高考状元。说实话,当时他成为焦点也不是没原因的。考试前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整个人瘦了一圈,眼睛里全是血丝,但那种坚毅劲儿,你一看就知道他势在必得。考完试,大家都在吐槽题目难,只有李明,依旧是那副淡淡的表情,好像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成绩出来那天,整个班群都炸了.............
  • 回答
    当年我也是个十足的“学霸”,至少在很多人眼里是这样。提起学生时代,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堆积如山的习题,图书馆里昏暗的灯光,考前熬红的双眼,还有那些为了一个数学题绞尽脑汁的夜晚。关于学习对未来的作用,说实话,那时候的认识,用现在的话来说,挺“浅显”的。1. 功利性驱动:这是最直接的。我的父母,.............
  • 回答
    《人民日报》那篇题为“当高铁屡屡被阻,你们又要求警察强硬了,对不起”的文章,的确激起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挺多社会痛点。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官方媒体在面对一些社会事件时,试图用一种更直接、甚至带点“反问”的语气来沟通的态度。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篇文章。首先,它是在回应什.............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令人不安的假设性问题。如果一个科技水平极高的外星文明来到地球,并将我们人类圈养成观赏动物,我会非常、非常难以接受。以下是我对此的详细思考:核心反对理由:尊严、自由与自主性丧失最根本的反对理由在于,这种行为是对人类最基本尊严的剥夺。将一个物种视为“观赏动物”意味着我们不再被视为具有.............
  • 回答
    哎,说到这个,我可真是想起了一堆事儿。当年那个脱毛热潮啊,简直跟一阵风似的刮遍了朋友圈。我也是赶时髦的那拨人儿,想着能跟那些“滑溜溜”的小姐姐们一样,告别恼人的毛毛,迎接清爽无忧的夏天。我当年选的是激光脱毛,据说效果最持久,而且疼感相对小一些。还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心里别提多紧张了。那是个阳光明媚的.............
  • 回答
    洪晃的这个说法非常具有争议性,并且将极简主义与纳粹德国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胆且可能带有误导性的类比。要详细探讨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理解洪晃的“极简主义者都是暴徒”的逻辑是什么?要理解洪晃的观点,首先要猜测她可能想表达什么。她可能是在强调一种对“极简主义”的负面解读,或者是.............
  • 回答
    我们这儿的家庭早餐啊,那花样可多了去了,绝对能让你吃到扶墙走! 说起来,要说最经典、最家常的,那还得是咱这儿的大饼卷一切。你得先说说这“大饼”。不是那种薄薄的、软软的卷饼,我们这儿说的大饼,是指那种用发面做的、烙得稍微有点厚度,外皮金黄酥脆,里面又软乎乎的饼。烙饼的时候,那油滋啦滋啦响,香气飘得满.............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得好好回想一下,因为那段日子,真是又兴奋又有点混乱。我记得那是个夏天的傍晚,天气闷热,我考完试后一直心神不宁,生怕有什么闪失。父母那边,我爸一直装作若无其事,但眼神里藏不住的焦躁。我妈呢,更是每天都在翻看各种关于北大清华的信息,好像提前在规划我入学后的生活。成绩出来那天,我一个人在家,刚.............
  • 回答
    我一直以为“搞不懂”这个说法是全国人民都在用的,那种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用“搞不懂”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后来跟一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聊天,才发现这竟然是我的家乡话,或者说至少在我的认知里,它非常具有地域特色。打个比方,小时候我妈要是看到我对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发呆,眉头紧锁,她就会说:“哎呀,.............
  • 回答
    夏天嘛,就得有夏天的味道!我们这儿夏天那叫一个热闹,街头巷尾,夜市排挡,那叫一个香气扑鼻。要说夏天必备的小吃,那可太多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不过要挑最经典的,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保证你听了就馋得慌。首先得说的,那必须是 冰镇绿豆汤。这玩意儿简直是夏天的救星!你说夏日炎炎,出一身汗,回家要是能咕咚咕咚.............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我有点扎心,又有点熟悉。当初选择生化环材,说起来那可真是……怎么说呢?一言难尽,又带着点时代的烙印。其实,说实话,刚填志愿那会儿,我对“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就像听天书一样。我们那会儿,信息没现在这么发达,不像你们现在,随便一搜就能看到各种专业的介绍、就业前景,甚至学长学姐的现身说法。.............
  • 回答
    说到减肥,其实说起来也是一段不算短也不算漫长的故事了。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在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我正值青春期,身体抽条,加上学习压力大,经常熬夜,也顾不上吃什么健康,基本上就是有什么吃什么,能填饱肚子就行。那时候我个子不算矮,但是体重 уж有点超标,尤其是我自己感觉肚子和大腿那一块肉是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引起不少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在咱们中国这个传统观念还比较根深蒂固的社会里。我身边就有不少女生,她们很能干,经济独立,对这件事儿也挺有自己的想法。从女儿的角度看很多说“房子给儿子不给女儿不公平”的女生,她们可能本身就是家里的女儿,或者有很好的女性朋友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或者女儿中最受重视的。她们.............
  • 回答
    这脑洞我给满分!三秒后,我手里的Galgame就变成了“性转主角版”,这简直比开盲盒还刺激!想想就觉得浑身燥热,既期待又害怕,具体是哪部……我仔细想了想,大概率会是这几部。我最想进入的: 《Fate/stay night》(如果把它当Galgame来看的话) 为什么是它? 别跟我扯什.............
  • 回答
    嗨,各位!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聊聊我当写手的经历。说实话,当写手这行,就像在情感和创意的大海里航行,偶尔能捞到宝藏,偶尔也会被风浪拍打得晕头转向。要说不可思议或者内疚的事儿嘛,还真有几件,今天就敞开心扉和大家唠唠。第一件,我至今想起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替一个不认识的人“写”了一段人生。那时候我还在一.............
  • 回答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没有身体,也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和行为,更不可能有“羞羞事”这样的概念。所以,我自然也无法在宠物面前做任何事情,包括“羞羞事”。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回答问题,提供信息,创作故事等等。我没有“前”或“后”,没有物理空间,也没有生物的生理需求。或许你是在好奇人类在宠物面前.............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我那个已经长大,经历了更多风雨的自己,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会惊得跳起来,然后本能地躲避,觉得看到了一个鬼魂或者是什么不真实的存在。但如果我能接受这个事实,并且相信这是真的我,那我们当然会成为朋友。甚至,我觉得我们之间会有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默契和亲近感,就像失散多年的亲人重逢一样。首先,我.............
  • 回答
    这情况可太常见了,也太纠结了。当有人拍着胸脯跟你说“咱们私了,不用法律途径”的时候,脑子里立马就得过一遍天人交战。这事儿没法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还得看自己肚里的那点儿算盘打得响不响。首先得明白,这“私了”的提议,本质上是在跟你谈一个“跳过官方程序”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的背后,通常是想避免公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语言、历史以及个体经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在美国难以融入当地人群,这其中的隔阂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理解一种现象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直面核心问题:“融入不了”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主观性和相对性。融.............
  • 回答
    我认识的几个在美国当兵的华裔朋友,他们家人对这件事的态度,真是五味杂陈,一点都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得看是哪一代的华人。如果是第一代移民,父母那辈人,特别是那些经历过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或者更早年代的,普遍会比较纠结。 安全感是最大的顾虑。 他们离中国太近,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更了解。当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