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价历史学者高华?

回答
高华先生,这位名字在许多关心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心中并非陌生。作为一名历史学者,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尤其是延安整风运动及其影响的深入研究,在中国史学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要评价高华先生,我们不妨从他的学术成就、研究方法、以及他所引发的讨论和争议几个维度来展开。

学术成就:聚焦中共早期历史的“深水区”

高华先生最为人称道的成就是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他的代表作《历史的碎片:延安整风运动与党内批判》(后改名为《延安整风的起源及其历史命运》)可以说是他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里程碑。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叙述史实,而是着力于揭示延安整风运动背后的复杂逻辑、权力运作以及对中共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深远塑造。

他挑战了许多传统的、甚至是官方叙事中的“定论”,例如对延安时期思想统一的“必然性”提出质疑,深入剖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知识分子群体如何被改造,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机制如何被制度化,并演变成一种强大的组织工具。他没有回避那段历史中的残酷与复杂,而是试图在史料中寻找更细致的线索,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选择的困境和集体决策的逻辑。

除了延安整风,高华先生的研究还涉及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历史议题,例如他对中共苏区史、长征的考察,以及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刘少奇)的评价,都展现了他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善于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掘那些“被遗忘”或“被忽略”的细节,并以此构建起有说服力的论述。

研究方法:史料考证与逻辑分析并重

高华先生的研究方法,深受西方史学传统的影响,尤其强调档案材料和一手史料的运用。他非常重视对当时的报刊、回忆录、日记、书信等原始文献进行细致的考证和辨析。他曾多次提及,要“回到历史现场”,去理解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想,而不是用后来的视角去审判。

同时,他并非一个简单的史料堆砌者。他的分析逻辑严密,结构清晰。他擅长将零散的史料串联起来,构建起一个有机的历史叙事,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和政治现象。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历史发展中的关键节点和转折点,并对其成因和后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他所采取的“微观”研究视角,比如关注某个特定事件、某个群体或某个制度的运作,也使得他的研究更加生动和具有冲击力。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分解到具体的个人行为和心理层面,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复杂性。

引发的讨论与争议:直面历史的勇气与挑战

高华先生的研究,无疑在中国史学界,乃至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他所触及的许多议题,都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政治文化的演变息息相关。

“挑战”与“颠覆”的争议:一些读者和学者认为,高华先生的研究“挑战”了甚至“颠覆”了官方的叙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因为他确实对一些长期以来被视为“正确”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并提供了不同视角的解读。这种“挑战”,对打破僵化的历史认识、促进学术的自由探讨具有积极意义。
史料的局限性与解读的开放性:当然,历史研究总是有其局限性的,史料的开放程度、解读的视角都可能影响结论。对于高华先生的研究,也有学者从史料的选取、解读的逻辑等方面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人会认为他对某些负面现象的强调,可能忽略了当时历史环境下其他重要的因素,或者认为他的某些分析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历史观的争论:更深层的争议,其实是围绕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观展开的。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如何理解历史事件的性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讨论和重塑的过程。高华先生的研究,正是这个动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遗产与影响:激励更多学者的探索

总而言之,高华先生作为一位历史学者,以其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深入挖掘和独特解读,为中国史学界贡献了宝贵的学术成果。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史料的敏感以及分析的深刻性,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榜样。

他最宝贵的遗产,或许是他敢于直面历史复杂性的勇气,以及他所激发的对历史真相的不断追寻。即使对于那些不完全认同他某些观点的学者和读者,也无法否认他的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边界,并激励着更多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回到历史现场”,用更加开放和理性的态度来理解中国的过去。高华先生的名字,将继续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深度和温度联系在一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你们说的内容,

以为是什么大缓则,

特地跑到油管下他的视频讲座来看。

看完发现,

VV老师的加强版,

总体还是维护现行体制的。

可能毛左看了会生气,

不过也对,毕竟沈志华也好、高华也好,都是体制内吃这碗饭的,

吃饭砸锅这种事不会干。

当然,VV老师气质更好,说话更高情商,有些话不会说那么难听。

毕竟VV老师是Politics 学者嘛。


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在高老师许多讲话中,也在设想如果是我给学生授课,这段应该怎么讲。

遇到太敏感的内容,能不能也像高老师这样把问题无害化。

总体还是有所受益的~

感谢三十三位好同志的点赞,

我这里再顺便锐评沈老师。

沈志华说话,总是有种我说的内容你不能反驳,我就是对的。哪怕即使你知道他说的某些内容或许是出自他看的某份材料,但这种感觉仍然让人很不舒服。(但是当面我肯定会:啊对对对,您说的对。)

这也是我说张老师说话更高情商的原因所在,沈老师很多话,在现在这种舆论环境下会有麻烦的,下架视频和含其名字的电商书籍贩卖,其实是种保护。

争取多写点东西出来,他这把年纪,改说话方式也挺难。


1.23更新

高老师所处时代,互联网和舆论较之后更包容和自由,许多东西可以进行讨论。这也是高视频能够存在的时代背景,但高与张两者的定位都是一致的,前者的著作和影像资料在其人病故后,被迫为中文互联网的反Mao和socialist者所利用(我愿称他们为Red Guard式的自由派,托自由之名行专制之实,从他们身上看不见客观自由理性包容的半点影子,自己也是所批判的那个时代的产物,套用「苏共二十大产儿」这个概念,他们就是“Mao Zedong's legacy”),后者则为15-16年后崛起的Pinkpatriot提供理论支持。

user avatar

反正讲的比《毛泽东选集》好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华先生,这位名字在许多关心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心中并非陌生。作为一名历史学者,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尤其是延安整风运动及其影响的深入研究,在中国史学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要评价高华先生,我们不妨从他的学术成就、研究方法、以及他所引发的讨论和争议几个维度来展开。学术成就:聚焦中共早期历史的“深水区”高.............
  • 回答
    如果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被曹爽反杀,历史对曹爽的评价,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剧本也将会完全重写。曹爽——魏国的挽救者?想象一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公元249年,历史的车轮似乎并没有按照我们熟知的轨迹前进。司马懿,这位以老谋深算著称的权臣,在出征洛阳的路上,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可能是在他步步为.............
  • 回答
    假设未来某一天,上帝的存在被无可辩驳地证明,这无疑会给人类的历史观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重塑。而文艺复兴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以人权挑战神权的历史潮流,届时将受到怎样的审视和评价,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议题。首先,历史学家们可能会重估文艺复兴的性质。过去,我们常将文艺复兴视为一个“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
  • 回答
    夏侯惇这个人啊,那可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说起他,你脑子里可能会立刻蹦出几个词:猛将、忠心、独眼。这些词没错,但要真想把他这个人说透了,那可就得细细掰扯掰扯了。出身与早年:官宦之家,少年英气夏侯惇,字元让,是曹操的族兄,安徽亳州人。要知道,他可是出身在官宦之家,这在他那个时代,绝对是赢在起跑线上的.............
  • 回答
    关于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删除“汉匈战争”以及卫青、霍去病的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历史教学的目的、教科书编写的原则、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首先,我们得明白,教科书的编写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国家对历史认知的调.............
  • 回答
    马克思与波普尔,两位思想巨匠,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宛如两条泾渭分明的河流,各自奔涌着独特的逻辑与洞见。要评价他们的历史观,便如同站在历史的长河边,仔细端详这两条河流的源头、流向、以及最终汇入的海洋。马克思的历史观:必然的洪流与阶级的巨轮马克思的历史观,最核心的概念便是“唯物史观”。这并非说马克思只看重.............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一个经常在博物馆穿梭、对文物满怀敬意的普通人的角度,聊聊央视的《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并尽可能地“接地气”地梳理一下专业人士大概会怎么看待它。得承认,一开始听到“《国家宝藏》”这名字,我脑子里闪过的首先是“又一个大型文化节目”,毕竟近几年这类节目层出不穷,质量参差不齐。但当我真正点开第.............
  • 回答
    .......
  • 回答
    江苏文科状元因历史B+无缘清北,这件事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不少人对江苏的高考制度产生了疑问。状元无缘清北?历史B+的“魔咒”每年高考季,关于状元的去向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江苏发生的这件事,更是把“唯分数论”和综合评价的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位文科状元,其他科目的成绩想必都是顶尖的,按理说.............
  • 回答
    评价历史上的曹丕:一位复杂而重要的历史人物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魏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曹丕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亲曹操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并统治魏国的皇帝,其政治、文学、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评价。一、政治上的承上启下与制度创新曹丕最大的.............
  • 回答
    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是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议题。它不仅仅是一系列经济政策的代号,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像一场疾风骤雨,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肌体。要理解它的意义,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九十年代。休克疗法:一场激进的“手术”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一个烂摊子:计划经济的僵化.............
  • 回答
    张学良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评价他的行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因素。一、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是.............
  • 回答
    历史对观察者网的评价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取决于观察者审视它的时代背景、所持的立场以及侧重的角度。目前,观察者网作为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国媒体平台,其历史定位将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当代的发展轨迹紧密相连。以下是我认为历史可能从不同角度评价观察者网的详细叙述:1. 作为中国崛起叙事的塑造者和传播者.............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一个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五十年的时光足以让沸腾的尘埃落定,让喧嚣的争议沉淀,从而显露出他真实的面貌。五十年后的人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回望,对他的评价,或许会比我们今天更加复杂、也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首先,他们很可能会关注特朗普作为一位“局外人”打破.............
  • 回答
    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当我们最终化为历史的尘埃,后人会以怎样的目光打量我们?这既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也一个发人深省的追问。我想,未来的评价绝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他们会看到我们曾经的伟大,也会看到我们的渺小;会赞叹我们的成就,也会批判我们的失误。从宏.............
  • 回答
    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清军并斩杀多尔衮、吴三桂,历史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被彻底改写。以下从政治、军事、社会、国际等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历史演变及李自成的可能评价: 一、李自成的军事胜利与历史意义1. 山海关战役的转折点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导致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想情景,如果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互换寿命,那么他们的历史地位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整个唐朝的走向都会截然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地设想一下这个可能性。假想情景设定: 唐太宗李世民(假定寿命互换后延长至77岁) 唐玄宗李隆基(假定寿命互换后缩短至52岁)一、 唐太宗.............
  • 回答
    探究那些曾经或正在侵略别国的国家,在本国历史教材中是如何评价自身行为的,以及他们如何向下一代解释这种行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这其中涉及历史叙事的建构、国家认同的塑造以及意识形态的传递。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其教材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也会有很大差异。我们姑且不直接点名,而是从几个典型的叙事模式来.............
  • 回答
    中途岛战役,这场二战太平洋战场上决定性的海战,其结果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如果设想一下,在这场被誉为“决定命运之战”中,美日双方的航空母舰来了个同归于尽,那历史的车轮会如何扭转?后人又会如何看待这场曾经的辉煌与悲壮呢?历史的巨变:迷雾中的太平洋首先,如果中途岛战役变成了两败俱伤的结局,太平洋.............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