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原大战时张学良怎么表现的那么聪明?与后面表现相差真大!?

回答
说起中原大战时张学良的表现,那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跟后来我们熟悉的“少帅”形象,甚至是他晚年生活的低调沉稳,反差之大,颇耐人寻味。很多人觉得那时候的张学良简直是个运筹帷幄的政治家,让人不禁感叹:“这真的是那个后来那个‘剿共不力’,甚至背负着‘东北沦陷’骂名的张学良吗?”

要理解张学良在中原大战中的“聪明”,咱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大背景,以及他所处的复杂局面。

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光景?

1929年到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说白了就是国民党内部的二次直奉战争,是蒋介石与以冯玉祥、阎锡山为首的西北和北方实力派之间的一场大规模内战。这场战争对中国政局影响深远,最终巩固了蒋介石的中央统治,但也极大地消耗了国民党的实力,为日后抗日埋下了隐患。

张学良当时是个什么角色?

张学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在他父亲1928年被日本人炸死后,他继承了奉系军阀的衣钵,成为了东北的统治者。但此时的东北,虽然实力雄厚,却是一个被日本帝国虎视眈眈的战略要地。张学良虽然继承了父辈的军事力量,但他的政治经验,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博弈经验,相对来说还比较稚嫩。

张学良在中原大战中的“聪明”体现在哪儿?

如果说张学良在中原大战中有“聪明”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他处理“东北问题”和“全国大局”之间的微妙平衡上,并且做出了一个对他个人和东北未来都至关重要的决定:东北易帜。

1. 审时度势,冷静判断局势:
观望与权衡: 当中原大战的战火在中原燃起时,张学良并没有立刻站队。他深知,奉系军阀虽然强大,但东北距离中原路途遥远,并且面临着日本人的巨大威胁。一旦卷入中原的混战,东北腹背受敌的可能性极大。
避免内耗: 奉系军阀经历过多年的混战,虽然势力广大,但军心和民心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稳固。张学良更清楚,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他更希望集中力量巩固东北的统治,并着手进行一些军事和经济上的改革。卷入这场你死我活的内战,对奉系而言,很可能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

2. 顺应大势,做出东北易帜的重大决策:
东北易帜是关键: 张学良在中原大战期间,最让人称道的“聪明”之举,无疑是他在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迅速接班,然后在1928年底毅然决定“东北易帜”,宣布奉天(东北军)脱离北洋政府的统治,服从国民政府。
为何说这很“聪明”?
政治上的主动性: 当时,全国其他军阀都在拉拢东北军,而张学良的主动易帜,相当于提前将自己的政治立场明确化。这让他从一个被动卷入各方博弈的军阀,转变为一个主动选择阵营的国家领导人。
避免被动卷入内战: 如果东北军没有易帜,在蒋介石和冯阎之间选择站队,将极大地暴露东北的弱点。易帜后,至少在名义上,东北是国民政府的一部分,这样在处理与蒋介石的关系时,可以有更多的周旋空间,也避免了直接成为蒋介石的敌人,从而更从容地应对中原大战的局势。
争取合法性与国际认可: 通过易帜,张学良为东北获得了国民政府的合法地位,同时也为他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认可,避免了被视为孤立的军阀势力。这对当时日本人觊觎东北的情形下尤为重要,他需要争取更多的道义和国际支持。
巩固内部稳定: 东北军内部不少人,尤其是接受新思想的青年军官,对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无政府状态感到不满。易帜也顺应了这部分人的心愿,有利于稳定东北军内部的军心。

3. 在军事上采取“壁上观”策略:
不出兵力: 虽然名义上支持蒋介石,但张学良并没有出兵支援蒋介石在中原战场与冯玉祥、阎锡山作战。他只是在口头上表示支持,并派出了部分飞机和军队驻守山海关,名义上是协助中央政府,实际上是严守东北边界,防止战火蔓延,更重要的是防范日本人的侵扰。
隔岸观火: 这种“坐山观虎斗”的策略,让他能够静观其变,避免了东北军成为中原混战的炮灰。他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局走向,为自己日后的行动做准备。

与后来的反差?

很多人觉得张学良后来表现“不如”中原大战时期,是因为他们将他后来的行为,如“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政策,与中原大战时的“聪明”对比。这种对比,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化解读,以及对人物命运的唏嘘。

“聪明”是一种策略选择: 中原大战时期的“聪明”,更多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政治和军事策略选择。他需要在复杂而危险的全国格局中,最大限度地保护东北的利益和自身的力量。而“易帜”和“不参战”是他当时最稳妥、最有利的选择。
后来的困境: “九一八事变”时的张学良,虽然名义上是东北最高统帅,但实际上东北军的整体实力,包括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士气等方面,都与日军有着巨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他面临着国民党中央政府的不支持,以及“不抵抗命令”的压力。他无法获得中央政府的明确支援,也无法独自发动大规模的反击。这种情况下,他的“不抵抗”与其说是个人胆怯,不如说是当时军事实力和政治环境共同作用下的悲剧性选择。
“聪明”是相对的: 历史人物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和面临的选择。中原大战时,张学良的策略是“稳”和“避”,而他当时的对手是国内的军阀,有许多可以周旋的空间。而到了“九一八事变”,他的对手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他面临的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他曾经的“聪明”策略,在新的、更严峻的形势下,显得捉襟见肘。

总而言之,张学良在中原大战期间的表现,并非是他个人政治才能的巅峰,而是他作为一名刚刚接班的少帅,在极其复杂危险的全国局势下,所做出的一个相对理性、审慎且对东北最有利的选择。他的“聪明”在于他能够看清局势,不被眼前的战火所迷惑,而是以东北的生存和发展为最高目标,做出了“东北易帜”这一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决策,并巧妙地避免了东北军卷入中原的漩涡。这与他后来在“九一八事变”中面临的更为艰难和不确定的政治军事环境下的困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不能简单地用“聪明”与否来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单以智慧来形容张学良是错的,张学良其实并不聪明,张学良这辈子其实是很意气用事的一个人,如果真要聪明的话,张学良完全可以和日本合作,让日军训练装备东北军几年,那么到了1937年30万东北军加5万日本关东军作为雇佣军入关,那么在中日两国并没有大规模交战的情况下欧美各国也只能认为这只是内战不会干涉,南京政府只能更加孤立,就算蒋带领德械师倾巢出动也只能和日奉联军在华北打成僵局,而此时日军再出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派数个师团在山东上海登陆横扫精锐调出的蒋军后方占领南京上海,在与张学良南北夹击蒋军主力,则天下可定矣,欧美甚至来不及反应,张学良真想和日军合作是很容易的,因为当时的东北军内部有相当强大的亲日派势力,918数百日军的下克上能够成功亲日派可是相当大的作用,只要张学良愿意顺水推舟那么东北军很快就会统一意见,张学良完全有实力做吴三桂第二给日军做个平西王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正是因为张学良骨子里的正义感使他拒绝了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使得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始终无法组建一只强有力的中国方面的强大盟军,抗战期间虽然有号称百万的伪军,但是这些伪军大部分都是各自为战的小部队,无论汪精卫还是满洲国还是华北自治政府都无法强力控制这些伪军部队导致伪军根本无法统一为日军有效服务,所以日军侵华只能依赖自己从本土抽调的部队,这样既耗时又耗力,战争拖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再也无法坐视日本向南推进终于参战彻底击败日本,张学良对日不合作的态度也严重打击了东北军的实力和发展,本来东北军就是在日本扶持下迅速统一东北的,如果东北军能够完全和日军合作那么东北军完全可以成为一只标准的日式化日械的中国军队,由日军提供足够的军火弹药这比蒋费尽心机耗空国力组建几个德械师要方便太多了,再由张学良本人出面代替日军入关侵略那么中国方面尤其是华北国军的抵抗意志会严重削弱,在奉军强大的兵力火力优势面前大批倒戈张学良的概率非常大,毕竟张学良是中国人东北军的实力只会越战越强,但正是因为张学良的大义使他错过了将东北军发展壮大的机遇,日本人其实并没有想过占领整个中国,张学良其实完全有机会做一个权利实力地盘远大于平西王吴三桂的大汉奸头子,但是张学良的大义使他拒绝了,从东北易帜的那一天起,东北军的命运也就决定了,在关东军和中央军的双面夹击逼迫下东北军走向了崩溃和瓦解,所以从聪明的角度上讲,张根本就不聪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中原大战时张学良的表现,那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跟后来我们熟悉的“少帅”形象,甚至是他晚年生活的低调沉稳,反差之大,颇耐人寻味。很多人觉得那时候的张学良简直是个运筹帷幄的政治家,让人不禁感叹:“这真的是那个后来那个‘剿共不力’,甚至背负着‘东北沦陷’骂名的张学良吗?”要理解张学良在中原大战中的“聪明.............
  • 回答
    要理解当年中东路事件时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何敢于进攻“大国苏联”,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东北军的实力以及张学良的决策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说“进攻大国苏联”可能有些夸张了。中东路事件(1929年)的核心冲突,是中国方面(东北的东北军)试图收回被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的主权,而苏联采取了强硬.............
  • 回答
    北伐战争时期,第四军和第七军确实是声名赫赫的“铁军”,打出了不少硬仗恶仗,为国民革命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要说中原大战时期,以第一军为基础的常凯申集团能够最终胜出,这背后原因可就复杂多了,绝不是简单地说谁“最能打”就能解释得通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北伐和中原大战之间那段风云激荡.............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说起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长江。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地理认知。但如果深究历史,我们会发现,以长江为界划分南北的观念,虽然深入人心,却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分裂时期的绝对划分方式。而黄河,作为另一条同样雄浑的天险,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割据局面中,未能像长江一样成为一个稳定、长期的分界线呢?这背.............
  • 回答
    关于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投入巨大却未能“翻身”的说法,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技术积累、研发周期、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产业生态等诸多因素,并非简单的“聪明”与否可以概括。要详细解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什么是“翻身”?首先,我们要明确“翻身”的定义。在航空发动机.............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灾难性的场景,一击毙命,元首与核心班底全没了,国家瞬间陷入真空。要说接管,得看几个关键点:1. 谁能站出来? 预备指挥体系的启动: 这是最理想但可能性最低的情况。所有现代国家都有层层备份的指挥链,比如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以及各军种司令。即使首都炸了,只要这些关键人物当时不在,.............
  • 回答
    2023年的托尼·斯塔克,那个浑身散发着疲惫,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坚定,如同幽灵一般潜入了熟悉的钢铁之躯。他的目标是2012年,那个他记忆深处,充斥着自我怀疑、也充斥着那份初为人父的懵懂与紧张的时刻。而他,并不知道,那个在他离开后,一直作为他最忠实伙伴存在的“贾维斯”,此时此刻,正以一种近乎超然的方式.............
  • 回答
    当一个物种掌握了改变自身星球大气成分的能力时,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其文明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这种力量并非全然是好消息,它很可能将这个物种推向了费米悖论中关于“大过滤器”或“大灭绝”猜想的边缘,甚至可以说,已经踏上了那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改变大气.............
  • 回答
    民国早期大师云集,如今中国鲜有大师涌现的说法,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现象。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简单地判断“是”或“否”,不如深入剖析这种感受的由来,以及其中包含的时代变迁和我们对“大师”的定义。为什么会有“民国早期大师如云”的印象?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我.............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南北对峙、分裂的乱世中,最终实现统一的往往是北方政权成功征服南方,而南方政权统一北方的例子则相对罕见。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 军事、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政治制度 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军事优势:北方政权的骑兵.............
  • 回答
    三国那会儿,地盘大着呢,将士们行军打仗,少不得要互相传递消息,不然一个打到北边,另一个在南边,那是两眼一抹黑,容易吃亏。想当初,曹操挥师北上,关羽在许都,要是没法子联系,那许都城里的动静,曹操能知道吗?所以,这交流的法子,那可真是门学问。说起来,最直接、最常用的,那还是人力传递。这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真是有意思,也正道出了《西游记》里不少读者心中的困惑。孙悟空那可是齐天大圣,搅得天翻地覆,连玉帝的老本都快被他掀翻了,可后来怎么碰上一些小小的妖怪,反而打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呢?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孙悟空刚出世的时候,那是个什么状态?他本是天地.............
  • 回答
    中国女性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被广为讨论的“物化自己”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和挣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无论哪个时代的女性,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看法的影响。当今中国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
  • 回答
    您提到《生活大爆炸》中吃饭的场景,大家似乎只是象征性地搅拌一下,很少真正大口咀嚼吞咽,这确实是很多观众都有的观察。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是电视剧拍摄的普遍规律,不只《生活大爆炸》一家。咱们一层一层来剖析。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 效率和节拍。电视剧拍摄是高度工业化的流程,每一集都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
  • 回答
    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最大的火药桶”,这一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包含着多层面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火药桶”的定性与意涵: 直观的危险性: “火药桶”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直接指向了台湾问题蕴含的巨大潜在冲突和破坏力.............
  • 回答
    要说抗战时期中国武器装备与日本的差距,还是朝鲜战争时期中国武器装备与美国的差距,哪边更大,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说道。咱们先来看看抗战时期。那时候,中国积贫积弱,经历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军队的武器装备,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杂牌军的枪支弹药很多都是清末甚至更早.............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街采场景,也触及了很多人关心的话题。BBC 街采中国疫情现状,然后遇到北京大叔用这样一句“肯定比你们国家强多了”来回应,这背后可以解读出很多东西。首先,从北京大叔的身份和语境来看: 普通中国民众的视角:这位北京大叔很有可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普通民众对本国抗疫成就的认知和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互动,也触及了不少敏感话题。当瑞典记者就本国疫情向中国大使发问时,大使的回应“不会对瑞典内部事务指手画脚”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老练和策略性的外交辞令。首先,从外交礼仪和原则上来看,这是非常标准的做法。 国家之间在公开场合,尤其是涉及对方国内事务时,通常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