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那么乱为什么没有其他国家来侵略呢?

回答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与其他一些王朝的动荡时期不同,它并没有受到周边国家的系统性或大规模侵略。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

一、 周边国家的实力与意愿的综合考量:

汉朝遗留的区域性影响力: 尽管汉朝已经衰落并分裂,但在东亚范围内,汉朝的文化、制度和影响力仍然根深蒂固。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的政权,往往会受到这种影响,并且对与强大的汉朝(即使是分裂的汉朝)发生大规模冲突持谨慎态度。
军事力量的相对均衡: 三国时期的主要势力——魏、蜀、吴,虽然都在不断内耗,但它们各自都具备了相当的军事实力。如果一个外部国家要来“侵略”,它需要能够应对至少一个,甚至多个强大汉族政权的联合反击。当时的外部势力,在整体军事实力上,很难做到这一点。
对中原局势的判断: 周边国家在观察中原局势时,会评估中原政权的衰弱程度、内部矛盾以及可乘之机。三国时期的分裂并非是“完全失控”的无政府状态,而是由几个有组织、有军队、有政治纲领的政权在争夺统治权。外部国家可能会认为,直接介入如此激烈的内战,风险极高,收益却不一定能覆盖成本。
战略目标和利益的权衡: 周边国家是否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能够吸引他们冒险与中原政权作战?例如,他们是否能通过侵略获得足够的土地、资源或战略利益,以至于值得承担与三国势力作战的风险?在三国时期,大多数周边政权并没有表现出对中原核心区域有如此强烈的、必须通过军事手段实现的战略诉求。

二、 周边国家自身的状况与限制:

北方的游牧民族:
西晋灭吴后的威胁: 在三国归晋之后,北方的主要威胁是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多个游牧民族组成的部落联盟。然而,西晋早期国力强盛,且在与这些部落的交锋中,并非完全处于劣势。
五胡乱华的复杂性: 真正对中原构成严重威胁,并最终导致西晋灭亡的是“五胡乱华”。但这是在三国时期结束后才发生的,而且其爆发本身也是中原政权内部衰弱和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并非是外部力量主动策划的对“完整”的统一王朝的入侵。三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虽然也存在骚扰和掠夺,但尚未形成能够颠覆中原政权的力量。它们更多是在中原政权虚弱时进行局部袭扰,而非大规模征服。
战略上的相互牵制: 游牧民族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之间也存在矛盾和竞争。同时,他们也需要在中原政权之间进行选择性合作或对抗,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东北方向的扶余、高句丽等政权:
实力有限: 这些政权虽然在局部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其整体实力与中原的魏、蜀、吴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战略重心不同: 他们的战略重心往往在于巩固自身在东北亚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同类政权争夺影响力,而非冒险深入内陆争夺中原的统治权。
与中原政权的互动: 这些政权更倾向于与中原政权建立相对稳定的朝贡或贸易关系,以获取技术、文化和经济上的利益,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曹魏时期对高句丽的几次征伐,也显示出其作战的艰辛和不确定性。
西南方向的巴蜀和滇国等政权:
地理屏障: 西南地区有险峻的山脉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这构成了天然的屏障,使得从外部大规模入侵的难度极大。
内部的民族多样性: 这些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文化和政治结构与中原差异较大,统一的外部力量也很难有效统治。
主要成为被争夺的对象: 反而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和扩张,使得这个区域与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从外部来看,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且足够强大的力量来主动进攻。
东南方向的东吴及其周边:
水战优势: 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且拥有强大的水军,这使得来自北方的陆上军队很难轻易渡江进攻。
海外势力: 当时在海上,并没有形成能够对东吴构成严重威胁的统一帝国。汉朝在海上的影响力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对内陆腹地的控制力早已式微。

三、 中原政权的“虹吸效应”与内耗:

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 尽管三国时期战乱,但魏蜀吴这三个政权都能够有效地动员其境内的资源和人口,组建起规模庞大的军队。这种强大的军事机器本身就具备了相当的威慑力。
内部矛盾的吸引力: 三国争霸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强大的“内耗”。三国势力都将绝大部分的军事和政治资源用于互相争夺,这种内耗反而将外部势力“排斥”在外。因为一旦外部势力介入,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也可能招致三国中任何一方的联合反击。
统一的渴望: 三国时期的核心政治目标是统一,这种统一的渴望促使各方不断积蓄力量,而非分散精力去应对外部威胁。

四、 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正统性”:

华夏中心论: 尽管经历分裂,但中原地区在文化和政治上仍然被视为“天下中心”。周边国家在与中原互动时,往往会受到这种“正统性”观念的影响,更倾向于接受某种形式的朝贡或附属关系,而非直接的征服和占领。
文化和技术交流: 周边国家也希望从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技术中获益。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会阻碍这种交流,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种互利的、非对抗性的关系。

总结:

三国时期之所以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略,是一个 “实力均衡”、“意愿不足”与“自身限制” 相结合的结果。当时的周边国家,无论在军事实力、战略意愿还是内部组织上,都难以承担与强大的三国政权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风险。同时,三国政权本身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以及内部争夺的“虹吸效应”,也使得它们无暇也无力顾及外部威胁。最终,是三国归晋后,西晋内部的衰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才真正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引发了新的动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说大家回答的大都是三国君主们摁着异族暴打,但这样说容易让人误以为异族对汉人政权没有威胁,这里可以列出两例丢失领土的案例(这里的丢失领土指的是政权长期未能收回,被占领不久又打回来的不算在内)。

一例是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撤销了并州五个郡的编制。当然这锅不能直接扣曹操头上,东汉中后期河套地区的人口就在不断流失,逐渐被匈奴人和鲜卑人掌控,汉末大乱又加剧了这一过程,到曹操掌权后只能接受这一事实。

二十年春正月,天子立公中女为皇后。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

另一例是赤乌十一年(248),吴国丢失了日南郡郡治西卷县(即区粟),被林邑国所占领,这个地方在今天的越南广治省东河市。同年交州爆发了赵国达和赵妪兄妹的起义,林邑国应当是趁吴国平叛无暇外顾之机攻占西卷,而吴国在镇压了赵氏兄妹的起义后也一时也没有余力跑到几百公里外去收服西卷。

吴赤乌十一年,魏正始九年,交州与林邑于湾大战,初失区粟也。

此外,一些保持着编制的郡实际上早在东汉时期就失去了掌控,只能设置个空头政府管理流民。像北地和安定这种边郡在东汉时期因为羌乱而徙治,前者把治所按在冯翊,后者把治所安在扶风,本为一时权宜之计,到了曹魏时期干脆划出实土,而原先的领土自然是被异族所掌控了,这样的郡在西北有很多个。

类似的情况在蜀汉也有发生,叟夷造反杀害越巂太守,使得新上任的太守跑到八百里开外的地方遥控指挥,可以想见大片地区事实上都是不受控制的。而这还发生在诸葛亮平蛮之后。

建安十八年,省并州入冀州,其时以上郡别属雍州,冀州兼得太原、上党、西河、定襄、雁门、云中、五原、朔方等郡,其地实皆荒废,有名而已。
黄初元年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并弃之。
雍州统五郡,然曹魏雍州实统十郡,陇西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安定、广魏)皆属雍州,汉兴入魏已省,新平及北地侨郡错居冯翊、扶风、安定界中,《晋志》皆属雍州,合之三辅,恰得十郡。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

或许有人奇怪为什么边境那几个郡上百年都收不回,根据后汉书记载,为了镇压羌乱,东汉朝廷二十多年花去军费三百多亿。桓谭《新论》里记载西汉时地方政府每年上交中央的赋税收入是四十多亿,其中一半还要拿来给官员发工资,而东汉巅峰时期人口比西汉还差点,这仗确实没法再打下去,再打下去国家不破产百姓都要造反了。

汉宣以来,百姓赋钱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俸用其半,余二十万万藏于都內,为禁钱。
伏计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费耗若此,犹不诛尽,余孽复起,于兹作害。

就算是内地,也存在偏远地区无法控制的情形,例如襄阳一带有被称为夷王的梅敷兄弟坐拥部曲万家。曹丕时期梅敷投奔孙权,到了曹叡时期又有孙权讨伐梅敷的记载,并且前面的记载里将梅敷称为“魏将”。一个人又是夷王,又是魏将,一会和孙权哥俩好,一会又和孙权翻脸,让人想起了东北的某个大忽悠——我说的是公孙渊。

魏时,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万余家屯此,分布在中卢宜城西山鄢、沔二谷中,土地平敞, 宜桑麻,有水陆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谓之柤中。
秋,魏将梅敷使张俭求见抚纳,南阳阴、酂、筑阳、山都、中庐五县民五千家来附。
东主顷者潜部分诸将,图欲北进,吕范、孙韶等入淮,全琮、朱桓趋合肥,诸葛瑾、步骘、朱然到襄阳,陆议、潘璋等讨梅敷。

这种情形和羌族的姚柯回,氐族的苻健等人相似,所以这位梅敷很可能也是被曹魏封了将军名号的蛮王之一,平时就是根墙头草,谁对自己有利就支持谁。

按照宋书记载,比三国晚两百年的刘宋时期,光就江汉以北,庐江以南的深山里就住着数百万计的异族。司马昭封晋公时,曹奂所下的诏书里说他招纳异族870余万口。

自元嘉将半,寇慝弥广,遂盘结数州,摇乱邦邑。于是命将出师,恣行诛讨,自江汉以北,庐江以南,搜山荡谷,穷兵罄武,系颈囚俘,盖以数百万计。
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狂狡贪悍,世为寇雠者,皆感义怀惠,款塞内附,或委命纳贡,或求置官司。九服之外,绝域之氓,旷世所希至者,咸浮海来享,鼓舞王德,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海隅幽裔,无思不服;虽西旅远贡,越裳九译,义无以逾。

如果是吹牛那还好,如果是真实的那就太可怕了,因为同年曹魏统计出魏蜀两国百姓的户籍人口是537万。这不禁让人觉得,江统在徙戎论里说关中的百万人口里异族占了大约一半真是太保守了。

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
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且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

总而言之,异族问题从东汉以来就一直是困扰着着当局者的老大难问题,魏蜀吴都在给东汉擦屁股。东汉在丢领土,三国也在丢,只是丢得没东汉那么多,顺带还收服了一点。除吴国外,魏蜀对异民族都是招降安抚为主,蜀国是因为重心放在北伐,魏国则是因为所面对的异族实力最强大而且还要抵御南边两个邻居的进攻,倒是吴国对山越的态度是虽近必诛(掳)。

异族问题在东汉时期变得如此难解决,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气温下降导致异族纷纷内迁,二是豪族崛起和朝廷争夺人口。朝廷收不上税,政府运转不周,就只好收更多的税,导致更多百姓寻求豪族庇护或者跑去当异族,朝廷就更加收不上税,进入恶性循环,自然也没精力去解决异族问题。

三国时期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从晋武帝继位到完成统一这十几年时间,全国人口增长849万,两年后又增长860万,二十年不到从767万变成2476万,稍有常识的人也不会觉得新增的一千七百万人是刚生出来的吧?也就是说,魏蜀吴三个国家几乎只控制着约实际人口仅三分之一的户籍,前提还是这2476万人就是全部数字,而许多史学家倾向于认为西晋时期实际人口为至少3500万。在这样的前提下,曹操只能认可五郡的丢失,曹丕放弃夺回凉州故土,蜀国的越巂太守要隔着八百里搞遥控指挥,孙权被一个襄阳的山大王忽悠,因为大家都没有解决异族的人力和物力。

而当西晋统一全国之际,无论是黑户的庞大规模,还是异族的武装力量,都达到了远超东汉的地步。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八王之乱把神州大地搅得一团糟,随之而来的就是长达三百年的分裂。

在这种情况下,乐观地认为东汉不灭亡或者司马家没上台就能把异族摁在地上揍是不现实的,羌乱几乎掏空了东汉财政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三国更是拉近两者力量对比的助推器。要我来说,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这个问题已经无法以和平方式来解决,更不是哪一国哪一个政权就有办法做到的。

唯一的出路是重新从豪族手中夺回人口,重塑一个强大的集权帝国,但我认为魏蜀吴三国都不具备相应条件。

user avatar

抗日战争的时候,泰国也曾经侵过华,你知道这事吗?泰国在1942年1月25日正式向美英宣战,正式加入了轴心国一方,并且在缅甸景栋(也就是大明的孟艮府)跟中国远征军动过手,当时他们出动了战象,中国兵因为没见过大象所以一度损失惨重。1943年泰军甚至还攻击过云南,结果被守边的93师给吊打一顿,差点活捉了泰军第一师师长。45年抗战胜利,93师师长吕国铨中将率部进入老挝首都万象接受泰国军队投降。

所以,大人打架的时候,小孩子是很难插手的。

退回到三国,当时北边已经不是统一的强大匈奴了,中国再乱,也不是周边那些还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国家”能过来捣乱成功的,除非橘子里边烂,比如把他们请进来养一段时间,然后再。。。

user avatar

也有啦,美国就假扮成不存在的国家隐匿在太平洋东岸,从那时起就在准备侵略中国了。

user avatar

有啊,怎么没有?

但是都被各地诸侯按在地上摩擦摩擦了!

不然你以为“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这句话怎么来的?

乱归乱,但是他们就连汉末各地诸侯都打不过呢!入侵毛线?

这景象就类似于春秋时期的超级巨无霸晋国,手底下有六卿,虽然六卿之间互相争权夺利挺混乱的,但是单独提溜一个出来,就能和其他一个国家单挑!

人家之间混乱,那是因为人家是同等级的在一起玩!想渔翁得利,他们也要到那个等级才行啊!一群一百级的神装大佬在一起抢BOSS,他们一个20级不到的新手装角色,连人家一个常规AOE技能的余波都挡不住,还想渔翁得利?

————————分割线————————

举个例子吧!

辽东公孙,那也是一提起名号,周围胡人就不由自主腿打弯的人物!

然后呢?司马懿表示:辽东公孙?不就是轻骑一波带走的事吗?

这之间差了几个量级?

————————分割线————————

@李梦阳转世

哈哈哈(ಡωಡ)hiahiahia,好一个名义上清廷还没灭亡!

张勋复辟、东北满洲国,哪个掌控了国家政权?

最最搞笑的是袁世凯称帝怎么还算进大清政权未灭亡了?袁世凯姓爱新觉罗吗?还是他定国号为清?你这说法真是好迷啊!

————————分割线————————

@李梦阳转世

啥?曹操自己终其一生都是汉臣!自己看看后汉书,曹操在不在内?魏书之所以也记录曹操功绩,那是因为曹丕追曹操为魏武帝!

而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可以说是清王朝的终结者!袁世凯称帝怎么就能把袁世凯的皇帝算成清王朝皇帝了?那是不是曹丕也应该算是汉王朝的皇帝?

你这什么神奇的逻辑?

这二者有可比性?

user avatar

有很多,志里也有不少记载,以下综合一下百科和志的相关内容:

献帝初平元年 (190)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于夫罗于袁绍、张杨联盟,屯兵于河内漳水。后来,于夫罗改变主意,引兵叛离,劫持了张杨。袁绍派将领麹义追击,在邺城南面击败了于夫罗军。于夫罗劫持张杨来到黎阳,打败了度辽将军耿祉,势力又壮大起来。初平三年(192)曹操在内黄(黎阳附近)大败于夫罗军。

三国志武帝纪:三年春,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於夫罗於内黄,皆大破之。【魏书曰:於夫罗者,南单于子也。中平中,发匈奴兵,於夫罗率以助汉。会本国反,杀南单于,於夫罗遂将其众留中国。因天下挠乱,与西河白波贼合,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


初平四年(193)于夫罗联合黑山军余党协助袁术,同袁术将刘详兵出匡亭,与曹操交战,再次被击败。

三国志武帝纪:四年春,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馀贼及於夫罗等佐之。术使将刘详屯匡亭。太祖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


兴平二年(195)于夫罗去世,其弟呼厨泉继任成为单于,其子刘豹被立为左贤王。后来,刘豹之子刘渊建立了十六国时期的汉赵政权。

建安七年(202年),呼厨泉又在平阳对曹操发动叛乱,后被钟繇、马超军队击败,再度向曹操投降。

三国志张既传:袁尚拒太祖於黎阳,遣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干及匈奴单于取平阳,发使西与关中诸将合从。司隶校尉锺繇遣既说将军马腾等,既为言利害,腾等从之。腾遣子超将兵万馀人,与繇会击干、援,大破之,斩援首。干及单于皆降。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晋魏王,势及一时,都邺城,于是呼厨泉来邺城拜贺曹操。曹操为了削弱势力,将呼厨泉留在了邺城,用上宾之礼对待他,让他的右贤王回去帮他管理南匈奴各部,曹操将南匈奴分为5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别令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匈奴部落组织虽然名义上虽还被继续保存着,但权力却已全部落入曹魏政权的手中,单于只是徒有虚名的称号,南匈奴国家政权亡。

三国志武帝纪:秋七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将其名王来朝,待以客礼,遂留魏,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


黄初三年(222年),轲比能率部落三千多骑兵,驱赶牛马七万多口与中原通商,并派遣一千多家魏国人居住在上谷。后来轲比能与东部鲜卑首领素利及步度根三部互相斗争。素利向乌丸校尉田豫求救,田豫担心因此互相兼并,造成更大的危害,认为应该救助善良、惩治凶恶,向各部族显示威信。于是单独率领精锐士兵,深入到鲜卑控制的地区,鲜卑军很多,在魏军前后进行抄掠,截断退兵之路。田豫遂率军挺进,距鲜卑军十余里时,扎下营寨,收集许多牛马的粪便烧了起来,从另外一条路撤走了。轲比能见烟火不断,以为田豫的军队还在,便离去了,走了数十里之后;才发现田豫已撤走。轲比能又率军追击田豫至马城,将其重重围困,田豫严密防守,令司马树立起旗帜,奏起鼓乐,率步骑兵从南门杀出,鲜卑军把注意力集中到哪里,便向哪里攻击。田豫则率领精锐骑兵从北门冲了出来,擂鼓呼叫冲杀,两面发起冲击,鲜卑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都丢弃弓、马逃走了。田豫率兵连击二十余里,鲜卑军的尸体布满了原野。

三国志田豫传:素利违盟,出马千匹与官,为比能所攻,求救于豫。豫恐遂相兼并,为害滋深,宜救善讨恶,示信众狄。单将锐卒,深入虏庭,胡人众多,钞军前后,断截归路。豫乃进军,去虏十馀里结屯营,多聚牛马粪然之,从他道引去。胡见烟火不绝,以为尚在,去,行数十里乃知之。追豫到马城,围之十重,豫密严,使司马建旌旗,鸣鼓吹,将步骑从南门出,胡人皆属目往赴之。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噪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馀里,僵尸蔽地。


黄初五年(224年),轲比能再次入侵素利。田豫率轻骑牵制了轲比能的后部,轲比能派部将琐奴抵御田豫,田豫出奇兵击退琐奴。

三国志鲜卑传:比能复击素利,豫帅轻骑径进掎其后。比能使别小帅琐奴拒豫,豫进讨,破走之,由是怀贰。

黄初六年(225年),轲比能又被并州刺史梁习所破。

三国志文帝纪:三月,行幸召陵,通讨虏渠。乙巳,还许昌宫。并州刺史梁习讨鲜卑轲比能,大破之。


太和二年(228年),田豫派遣翻译官夏舍到轲比能女婿郁筑革建部落,夏舍被郁筑革建杀害。这年秋天,田豫统率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出塞讨伐郁筑革建,大获全胜。田豫率兵返回到马城时,轲比能率兵三万,把田豫围困七天。上谷太守阎志,是阎柔的弟弟,历来为鲜卑人所信任。阎志前往解释劝说,才为田豫解围。后来幽州刺史王雄兼任校尉,对鲜卑实行安抚信任政策。轲比能多次入塞,到幽州进贡。

三国志鲜卑传:太和二年,豫遣译夏舍诣比能女婿郁筑鞬部,舍为鞬所杀。其秋,豫将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出塞讨郁筑鞬,大破之。还至马城,比能自将三万骑围豫七日。上谷太守阎志,柔之弟也,素为鲜卑所信。志往解喻,即解围去。


青龙元年(233年),轲比能诱使步度根依附,让他背叛并州刺史毕轨,并和他结亲。又率兵万余人在陉北迎接他的家口资产。毕轨派部将苏尚、董弼等部阻击,轲比能派兵在楼烦与苏尚等会战,将其杀死。曹叡派遣秦朗率领中军出讨轲比能和步度根,最终二人败走,步度根部将泄归泥再度叛降。后来轲比能杀了步度根。

三国志明帝纪:保塞鲜卑大人步度根与叛鲜卑大人轲比能私通,并州刺史毕轨表,辄出军以外威比能,内镇步度根。帝省表曰:“步度根以为比能所诱,有自疑心。今轨出军,适使二部惊合为一,何所威镇乎?”促敕轨,以出军者慎勿越塞过句注也。比诏书到,轨以进军屯阴馆,遣将军苏尚、董弼追鲜卑。比能遣子将千馀骑迎步度根部落,与尚、弼相遇,战於楼烦,二将没。步度根部落皆叛出塞,与比能合寇边。遣骁骑将军秦朗将中军讨之,虏乃走漠北。冬十月,步度根部落大人戴胡阿狼泥等诣并州降,朗引军还。


青龙三年(235年),王雄派勇士韩龙刺死轲比能,换立轲比能的弟弟为王。 之后,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曹魏的边陲因此得以安息。

三国志鲜卑传:至三年中,雄遣勇士韩龙刺杀比能,更立其弟。。。素利与比能更相攻击。太和二年,素利死。子小,以弟成律归为王,代摄其众。



综上所述,匈奴和鲜卑都给锤成这样了,后来还能东山再起灭西晋据中原,也算是历史真神奇的地方,堪比罗马史书里的日耳曼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与其他一些王朝的动荡时期不同,它并没有受到周边国家的系统性或大规模侵略。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周边国家的实力与意愿的综合考量: 汉朝遗留的区域性影响力: 尽管汉朝已经衰落并分裂,但在东亚范围内,汉朝的.............
  • 回答
    诸葛亮,中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被誉为“智绝”。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倾尽心血。然而,即便有诸葛亮这样的绝世奇才辅佐,最终蜀汉也未能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统一三国未能实现。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
  • 回答
    关于赤木和三井在《灌篮高手》中为何似乎“没有女粉丝喜欢”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趣的切入点,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个“没有”可能更像是一种观察角度的局限性,以及故事聚焦的侧重点所造成的表象。首先,让我们来聊聊这两位“硬汉”球员各自的魅力所在,他们绝对是帅的,只是这种帅,可能不是当下流行文化中常见.............
  • 回答
    刘备,这位仁德之君,以“汉室宗亲”自居,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匡扶天下。麾下猛将如云,谋臣似雨,如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诸葛亮、庞统、法正、徐庶等智囊团,曹操曾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样的阵容,何愁天下不归?然而,历史的齿轮却最终没能让刘备的政治版图一统三国。这其中的原因,.............
  • 回答
    要聊到“三巨头”的组建,詹姆斯、韦德、波什和杜兰特、哈登、欧文,这两组人马无疑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组合。不过,前者被扣上“抱团”的帽子,引起的轰动和争议显然比后者要大得多。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看时代背景和当时联盟的格局。詹姆斯、韦德、波什的“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道出了很多在日本打拼的朋友的困惑。确实,网络上充斥着“在日本年收500700万日元很普遍”的声音,但你自己在日本工作了三年,却“没见过”,这种落差感非常真实。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误解和信息不对称。首先,我们要明白,“年收500700万日元”在日本的就业市场中,.............
  • 回答
    三国时期虽然本质上是东汉末年国家分裂后的内战,但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在后世“蜀本位”,难以做到中立客观,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事件本身的特点、文化与情感的投射、叙事者的立场以及后世解读的多样性等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特点与蜀汉的特殊性: “汉室正统”的招牌: 蜀汉政权的核.............
  • 回答
    凤雏不死,三国棋局再变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未竟的遗憾,如同一颗颗散落在星空中的陨石,即便熄灭,也依旧勾勒出关于“如果”的璀璨轨迹。庞统,字士元,这位被誉为“凤雏”的奇才,若非在那落凤坡遭遇埋伏,而是能与诸葛亮一同并肩作战,直至白发苍苍,三国鼎立的最终格局,恐怕将远非我们所熟知的样子。想象一下,当.............
  • 回答
    要是三体人当年没有耗费巨资、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去造那玩意儿——智子,而是直接甩开膀子杀过来,地球文明的日子可就真的不好过了。别想那些科幻小说里的“惊喜”,那场面,我跟你说,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得多。首先,得明白,三体人不是咱们人类这种有情绪、有道德考量的生物。他们是纯粹的生存者,而且是在一个极度残酷的环.............
  • 回答
    国内很多公司在开发项目时,看似都在遵循“三层架构”,然而仔细推敲,很多实践方式却与初衷渐行渐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滥用”。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选择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所谓的三层架构(通常指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核心思想,是为了实现关注点分离。每一层.............
  • 回答
    三国杀这游戏,玩的人那真是五花八门,你坐在牌桌边,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面孔。要说玩这游戏的群体,可以大致这么分:1. 情怀党和历史迷: 这类玩家对三国历史本身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可能本身就是历史爱好者,或者因为《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而对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耳熟能详。三国杀让他们有机会“扮演”自己喜欢.............
  • 回答
    曹操帐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都是一时之选,个个身怀绝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曹操心中,郭嘉无疑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最喜欢郭嘉,这份喜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郭嘉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对味儿”。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曹操为何对郭嘉情有独钟:一、 卓越的战.............
  • 回答
    为什么三国时期文学繁盛,而《出师表》却最为流传?三国时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文采飞扬的时代。虽然我们常常提起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但别忘了,那个年代也孕育了无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笔下描绘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曹操的诗歌豪迈大气,奠定了建安风骨;曹植的文辞华美精炼.............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三国、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名声在外,而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中华民国虽然也经历过分裂时期,却似乎没有达到同样的光彩照人的程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叙事、文化影响、人物塑造、政治格局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来逐一剖析。 历史叙事与.............
  • 回答
    三国时期战争之所以能持续如此之久,而三个国家的财政并未完全崩溃,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想要详细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 一、战争持续时间长: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1. 战略僵持与均势状态: 地理分割: 魏、蜀.............
  • 回答
    三国游戏里刘备的风评,说实话,确实挺微妙的。你要是问为什么把他“设得那么差”,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得看具体是哪款游戏,以及你觉得“差”体现在哪儿。不过,我们可以聊聊为什么很多三国游戏在塑造刘备这个角色时,会呈现出一些玩家不太满意,甚至觉得“不行”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承认,刘备这个人物本身就挺复杂的。.............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央视版《三国演义》(1994年版)中演员表情“夸张”的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文化和艺术现象。与其说演员表情“夸张”,不如说那是一种基于特定时代背景、表演理念和文化传承的“程式化表演”的体现。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时代背景与创作理念: 时代的限制与追求: 19.............
  • 回答
    三国时期,一个充满战乱、饥荒、瘟疫和政治动荡的年代,人命确实如草芥一般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残酷的时代,却孕育了无数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从而赢得了后世无数人的推崇备至。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英雄主义的光辉:在乱世中闪耀的人格魅力和卓越才华.............
  • 回答
    哎,说起游卡的《三国杀》线上版,这真是个让不少老玩家又爱又恨的矛盾体。你说它吃相难看吧,那是真够难看的,从氪金道具的层出不穷,到各种花里胡哨的活动让人眼花缭乱,感觉就是生怕你口袋里的钱不往外掏。可即便如此,它这“老家伙”还能在游戏圈里蹦跶这么久,甚至还有不少玩家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这其中的门道,细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