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高赞可真够能扯淡的。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这里有一个烧杯,我向烧杯里注入一半水,然后分别在烧杯的左侧插入一铜条,烧杯右侧插入一铁条,这时候,水淹没的铜条和铁条的体积是相等的。这时候有人突然向水里投掷了一块铜单质,水平面上涨了,淹没的铜条和铁条质量都增加了,但是水里面还有一块铜单质。所以无论如何,水淹没的铜的体积一定比铁多,并且,水面上升的收益者不仅是铁条,更是有铜条。
换句话说,无论某些人的答案怎么掰扯,女生都永远有额外x个名额,可以参与高考的竞争,这个名额本身才是最珍贵的资源。
当然了,张女士身为女权主义者,为自己的立场攫取利益无可厚非,但某些人,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吃相未免太难看点了
比起张桂梅,创办上海男子高中的第八中学校长卢起升才真正值得尊重。
早在2010年1月出版的《拯救男孩》一书,披露了当下正在发生的,让家长、教师和公众深感震惊的一些事实和数据。本书的作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我们往往关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权,而无意之中忽视了男孩,男孩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群体,其危机不断恶化而不为人所关注。”
应对“男孩危机” 上海建“男子中学”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高中学段建立“市八男子中学办学创新可行性研究专项课题”。上海市第八中学校长卢起升表示,“男子中学”旨在应对“男孩危机”,以解决学校“阴盛阳衰”、“男孩女性化”等问题。
那“男子中学”究竟有什么“绝招”来唤醒沉睡的“阳刚之气”呢?卢起升说,希望通过“扬长避短”的方式,让男生的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为相关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他认为,“扬长避短”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面,男子中学的课程设置将建立在大型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男生学习薄弱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人格养成方面,学校将基于男生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优势,意志力、计划性、耐挫力等方面的劣势,调整和优化办学思路,“扬长以增加男生自信,补短以促进全面发展”。
市八男中在上海黄浦区政府的支持和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全程“透明”实践的进展情况。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和华东师范大学均赞同并支持上海设立“男子中学”,认为其氛围有利于男生成长成才,充分发挥“区域—高校”联动发展的创新机制。
质疑:“全男校”就能培养男子汉?
在网络上,不少网民觉得“男子中学”作为教育试点值得尝试。如“小面包的爸爸”说:“个人认为不妨试试看,国外有很多男中女中,其中不少还都是名校。”教师王军荣在其评论中说:“教育需要实践,当然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实践和探索,如果老是固守旧的模式,教育又如何更上一层楼?”
但是,有了“男子中学”就能缓解“男生危机”,培养真正的男子汉了?不少网民觉得“有点悬”。如“午夜战神”说:“进‘男子中学’的青春期男孩周围都是同性,会不会适得其反呢,会不会培养出更多‘伪娘’和同性恋呢?固定的环境或许反而是一种束缚。”
对此,卢起升强调,“男子中学”招生本着完全自愿的态度,也不是专家教授们的“突发奇想”或鲁莽行事。“男子中学”的方案是建立在对高三男生及其家长的大型调研基础上,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和设计依据。调查问卷反映出不少问题,比如在男女混班教学中,很多男生的情绪和需求被忽略,优势没有更好地发挥。因此,“男子中学”会尽可能利用专家资源科学架构整体的男性化教育模式,特别是男生的人格养成与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卢起升说,到了高中阶段,男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同伴关系都比较稳定,3年的学校环境变化不会在异性相处方面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异性交往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校外交流加以弥补。更重要的是,不能为了让男生女生“交往”而放弃更重要的教育改革探索。
据悉,在“男子中学”探索的第一阶段,上海市第八中学将首先设立两个全男生实验班,招生规模在60人左右,添加例如男子拳术、中国象棋、男子电声乐团等充满“男人味”的课程,培养男生竞争、担当、顽强、合作等特质。根据实践效果和学生反馈进一步扩展规模。
“因性施教”:改革旨在促进教育均衡 满足社会需求
上海社科院原院长、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认为,解决“男孩危机”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有多重举措,除了讨论更要有实践。建立“男子中学”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元的教育选择。当然,作为多样化教学的一个改革试点,“男子中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效,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王荣华说,教育的均衡除了考虑城乡、地区、校际等因素,也需要考虑性别差异。“‘男生危机’说明我们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标准在发挥男孩的积极性和优势方面出了问题。我们并不是要压制女性的优势,而是说男孩一直在学习中受挫,对自身发展和国家未来发展都不利。我们的理念是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上海市第八中学男子班
卢起升坦言,上海市第八中学其实很早就开始探索“男女同校实行男女分班”的办学模式,在高一年级选择4个班级进行分班教学,一个男生班,一个女生班,两个混合班。实施分班后,女生班和男生班的许多课程得分都不同程度超过了混合班。
不少沪上的中学生尤其男生,以及许多家长也觉得“男子中学”对男生在思维、性格、处事等方面会有积极帮助,还能帮助孩子“不因感情问题而分心”。
男支教老师教女生是理所当然,怎么要求农村男孩也需要受同等教育有些人就急了?
10.1更新
某位说要建男校的拳师你们怎么不帮某小学三年级便辍学的纯真同学重新读上书啊,这种种地放牛娃可是在山区很常见诶(笑)
实名反对所有支持的言论和这种做法!
我没有听过古天乐先生建的希望小学只招男生,也没有见过邵逸夫先生的大楼里只有男生的。可能这就是差距吧,全方面的差距。
之所以张被神话,被支持,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她办成了学校,也不是她当了老师,做了好事,而是她,在忽视了男生的合法权益之后,还被央视媒体视为绝对的正面人物,登上了开学第一课!
这与所有女权主义者幻想的女权社会不谋而合,仅此而已。所以她们支持,而且是绝对地支持,不允许旁人有一点点质疑的那种支持。
这些人就是我说的,当代缺乏道德束缚的女性的典型例子。是非黑白一目了然,但为了性别红利和女权至上,宁可放弃道德良知。
————————分割线————————
最近看到了一位老师的事迹,很感人。不是我踩一捧一,我真心觉得,这位更应该被列入共和国简史。他就是刘秀祥,道德模范,最美老师,可以感天动地的人。
我最敬佩他的一句话,自己的苦难,不是找别人伸手的理由。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多多宣传一下这位老师,这位校长。希望反女权的诸君共勉。
假如有这样一位男教育家,我们仅仅只是假设:
他在当地男童入学率高于女童的情况下,拿着公款经费办了一所只招男生的中学。并且在当地漢族占比仅32%的背景下,第一届学生招的几乎全部都是漢族学生。
猜一猜社会会怎样评价他?他会被尊为圣人吗?
贫困生不分男女,不招收男学生只招收女学生完全就是对男学生的歧视!对男学生受教育权的剥夺!
我认可的弱势团体,只有幼、残、病。
其它的用政府资源进行的针对单一群体的优待政策都是偏坦。
有一百个快要饿死的人,其中有五十个男人,五十个女人,
然后有个人拿着别人辛辛苦苦凑足的一百个勉强能救活人的面包,
给五十个女人每人两个,并告诉她们不能分给男人,以后也请接受性别红利,不要让着男人
后来男的全饿死了,女的都活下来并成了压迫男人的女权主义者
嗯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现实中男童失学还更多
我觉得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希望也能有专门的男校,来招收那些失学的男生,帮助他们圆大学梦……
毕竟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中女性已经超过男性,为了保障男女平等,有必要对一些弱势的男性也进行系统性的帮助和扶持了……
说她性别歧视倒不是,但区别对待是有的,首先杨国强先生办的免费的第一所高中国华高中为什么就不会区分男女,扶持向弱势群体倾斜我不反对,但难道农村里就没有家庭穷的不行或者单亲的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男生却无法继续读书,难道这种男生仅仅因为他是男的就变成了强势群体?这种男生家境贫寒无地可种,虽然成绩优秀但也没书读没法改变命运。张桂梅办这所高中你指标里多招一些女生,提高男生入学所需的贫困程度和成绩标准,更多的扶持女生没有问题,但你办学就简简单单的拿性别一刀切那又是什么,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性别区别对待者又如何立身去宣扬性别平等。那么现在社会上种种对女性的歧视包括各种用人单位回应质疑也说不行女的自己办公司自己去上不就好了也行是吗。有很多人女性觉得对女性的倾斜是理所应当,对男性倾斜就觉得是不平等性别歧视女性,这种思想注定不可能为女性博得真正的平等。
某位女权祖师......奶曾经说过女人被诱惑滑落,如果一个女人因为认知能力不清晰不好好学习在上学的年龄贪图一时的便宜,或者脑子一热,被诱惑结婚被诱惑生孩子,那是一件令人叹息的事情
同样如果一个男人因为认知能力不清晰,不好好学习在上学的年龄被诱惑打工,被骗去做的低端的劳动力,那也是令人叹息的事情
本该学习的时候被家庭强行或诱导剥削了生育价值,在本该学习的时候被家庭强行或诱导剥削了劳动力价值,本该学习的时候,因为认知不清晰或者因为生理上的一些问题没有好好学习
这都是令人叹息的事情,是各具性别特色的需要帮助的地方,也都是正在发生且应该被解决的事情,男童的失学率已经高于女性,甚至在某些学习阶段总数占优的男生却连入学人数都已经小于女性,毫无疑问男性的教育权益也应该被相同程度的重视
我坚决支持任何人都可以自己掏钱,在任何地方建立他想建的男校或者女校
我也坚决支持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捐助结合下,在任何某一个性别入学率过高的地方,建立一个对另一个性别帮扶或者适当倾斜的学校。
仅此而已......
张被大多数人赞同,包括大多数男性
当男生处于相似境地的时候,性转版的张如果做了一模一样的事,可就未必了
谢谢邀请,半年前写的答案今天仍然适用:
但有了一些新数据,可以做一些补充。
这个问题,主要可以拆成两个问题:
1,华坪县的升学率已经是男高女低,华坪女高占用了当地男生的就读机会吗?
答:高中是根据分数招生的,可以讨论几种情况:
1,分数线划至前600人,线上学生为300男生与300女生,只有一所男女生都招收的学校,升学人数为300男+300女。
2,分数线划至前600人,线上学生为300男生与300女生,此时有两所学校招生,一所男女皆招,另一所只招女生,两校名额之和仍为600人,升学人数仍然是300男+300女,只不过女高全是女生,混合招生的学校男生会更多。
3,原本分数线划至前600人,上线学生为300男生与300女生,此时出现一所只招女生之高中,增加了名额,分数线改划为前700人。因此尽管女高仍然是女生,排名601-700名的学生却会因为女高获得额外的机会,在这个分数段中哪一种性别占比更大,女高的存在就会使哪种性别更受益。
具体到华坪县,情况是属于第三种。华坪县当地有两所高中,一所是华坪女中,只招女生,另一所是华坪一中,男女皆招。女高属于额外的名额,会增加全市的招生数。在半年前的答案中我们已经用2020年数据已经计算过,由于600-700这个本来无法上线的分数段中男生占比更大,因此女高的存在会使得当地男生受益。
现在半年过去,我们有了2021年数字,从2021年数字看,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
(PS,下面的计算我做错了,今年华坪一中的表格是按照考号排序的,没有按照成绩排序,正确的结果可以参考去年回答中的这个图表,结果是差不多的)
上图的横坐标表示排名前N,纵坐标表示在对应的前N名学生中,男生占比为多少。
我们对这900名考上了华坪一中和华坪职高的考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地的中考不同成绩区间中的男生比例呈现一个「M」字型。
首先是从1到90名,这个区间的男生比例逐渐扩大。虽然前5名有4个女生,前10名有7个女生,但男生数量慢慢增加,到了前90名,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就一样了。这说明虽然男生在当地中考中无法占据尖端,但是放宽到前10%区间内,数量上还是和女生一样多的。
然后是91名到270名,这个区间女生比例逐渐扩大,说明在10%-30%这个区间是女生占据优势。
接下来是270名到486名,这个区间男生比例再次扩大,说明在30%到54%这个区间内是男生占据优势。
再然后是486名到900多名,这个区间男生比例再次缩小,说明在54%到100%的区间内是女生开始逐渐占据优势。
因此,在华坪县的中考成绩中,女生占据两头,成绩最好和成绩最差的都是女生,而男生主要在中间,尤其是从250名到680这个排名段,男生占比一直是要大于女生的。目前华坪县的招生数,恰好在最有利于男生比例的区间内,在这个基础上再多招一些人,就会增加排名靠后的女生的招生比例。再少招一些人,就会减少排名中间的男生的机会。
这个分布也说明,很多人认为男生占据分数的两头,女生占中间,因此大幅度缩减招生数量就能相对增加男生的比例,这个判断,至少在华坪县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无论从2020还是2021年数字看,华坪女高的存在,都不会挤占男生的就读机会,恰恰相反,它使得在成绩中游中比例更高的男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如果此时如果华坪女高停止招生,整体招生数减少,那么招生会更偏向成绩好的学生,男生能够上高中的人数会比女生减少得更多。
2,华坪女高占用了当地教育经费,使得当地男生可以分配到的教育经费更少了吗?
答: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2021年华坪县教育经费分配数据:
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华坪一中经费为2597.65万元,华坪女高经费为549.21万人。根据公开数据,华坪一中学生为663人,华坪女高学生为159人。华坪一中一本上线为321人,华坪女高一本上线150人。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算出,华坪女高使用了当地高中教育经费的17.4%,培养了当地高中学生的19.3%,最后带出了考上当地一本学生的31.8%。
有人说华坪女高是高级版衡水中学,这是完全错误的,衡水中学2019年的财政拨款是19914.78 万元,在校生6000人,生均经费为3.31万元。而整个河北的高中生均经费仅为15938.07元[1],不到衡水中学的一半。这和华坪女高生均经费比全县更低的情况完全相反。
因此,华坪女高也不存在对当地男生的经费占用——女高的生均经费,要低于混合招生的华坪一中的生均经费。尽管如此,女高培养的学生高考表现却要比华坪一中好不少。
结论:
基于以上两点,
1,华坪女高的存在,扩大了华坪招生数,使得在当地占中间段更多的男生升学机会更大了。
2,与其他地方生均经费更高的超级中学相比,华坪女高的生均经费比混合高中更低,但考上一本的学生却更多。
因此,张桂梅校长的做法,完全没有对当地男生在名额或者经费上产生负面影响,与其强调这是一个性别相关的故事,不如更强调其苦学精神,讲述在苦学精神的带动下,用更少更弱势的资源,带来更大产出的故事。
这种苦学精神,才是张桂梅校长创办的华坪女高最大的财富,它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被运用当地甚至全国其他学生的身上——包括男生和其他没有选择上女高的女生——并且让他们能在更高的生均经费下,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做题家把学习的目的理解成做题应付考试,揣摩出题人意图,这是腐蚀社会的慢性毒药啊。在做题文化盛行的我国,只有女生还保留着一些多样化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女生也沦陷了呢?如果哪天女生大量进入一个做题领域,这个领域很可能已经是坑了。勇闯新世界吧,当你的女同学做题去了211当了公务员,你还可以拿着红米利用mysql和jinja2为这个世界注入一些活力……
1989年,在全国妇联领导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实施了致力于改善贫困家庭女童受教育状况的“春蕾计划”公益项目。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慷慨捐助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各级妇联组织共同组织实施“春蕾计划”,围绕女童教育、女童安全、女童健康等,开展了多形式的资助服务,一大批春蕾女童已成长成才。截至2019年,该项目累计筹集社会爱心捐款21亿元,捐赠人数达2784万人次,在全国范围内资助春蕾女童超369万人次。
全都走出去了,那谁来种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