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所提的“大同社会”有可能实现吗?

回答
“大同社会”,一个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美好愿望的理想境界,由孔子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描绘。它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简单来说,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这个社会里,不再有家族私有,不再有狭隘的个人利益,而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们互相友爱,关爱弱者,财产共享,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国家不再是统治阶级压迫的工具,而是为公众服务的机构。

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这样的“大同社会”,有可能实现吗?

从理论和理想层面来看,孔子的“大同社会”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深刻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触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孔子并非凭空想象,而是看到了当时社会(春秋时期)的种种弊端:诸侯割据、礼崩乐坏、民不聊生。他渴望的是一个能够解决这些根本矛盾的理想状态,一个超越私欲、超越阶级、实现普遍福祉的社会。从这个角度看,“大同”代表了一种人类对更美好、更公平、更和谐的社会的永恒追求。

其次,它强调了“公”的价值。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同社会”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并且相信通过“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方式,可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这种对“公”的强调,对于任何一个希望进步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鼓励人们超越小我,奉献社会。

再者,它指明了实现路径的某些重要元素。虽然“大同”是理想,但孔子并非认为它遥不可及,而是提出了一些实现它的要素,比如德治、礼治、教育、选拔贤能等等。这些要素,在后世的治国理政中,也确实被证明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没有贤能人才、没有诚信、没有基本秩序的社会,是难以维持长久和稳定的,更遑论“大同”。

然而,将“大同社会”视为一个可以完全实现的具体蓝图,并在现实中原封不动地照搬,似乎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挑战。

人性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高度自觉、高度无私的人性。在这个社会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也就是说,人们不再只关爱自己的亲人和子女,而是对所有人都有博大的爱。同时,“为老者,日尊年;为壮者,日用之;为幼者,日养之”,这是一种普遍的责任感和互助精神。

但是,人性本身是复杂且多面的。自私、占有欲、亲疏有别的情感,这些都是根植于人类生物本能和社会经验中的。即使在文明程度极高的社会,也难以完全根除这些“人性弱点”。一旦私有制被彻底打破,财产完全共享,如何保证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付出,而不是坐享其成?如果人人都“讲信修睦”,那么如何应对那些不讲信用的、破坏秩序的少数人?这需要一种近乎完美的人性觉醒和道德约束,而这在现实中是极其困难的。

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大同社会”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模型。现实社会是极其庞大、复杂且充满多样性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利益诉求。如何在这样一个庞杂的社会中,实现一种统一的、高度共享的“天下为公”的状态,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且,历史的发展并非总是线性的。人类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冲突、竞争和变异。任何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一旦试图被僵化地推行,都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阻力,甚至适得其反。

“公”与“私”的平衡困境。 “大同社会”强调“天下为公”,但“公”的实现,最终还是要依靠“私”的个体去行动。如何调动个体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为“公”而努力,而不是压抑个体,是需要仔细考量的。一旦过分强调“公”,而忽视了对个体创造力、自主性和个体权利的保护,反而可能导致社会活力的丧失。

历史上,一些试图实现高度集体的社会模式,在实践中就遇到了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的问题。在“大同社会”的设想中,虽然描绘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所需”如何界定,如何分配,这些细节的实现,都需要精密的制度设计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时代背景的变化。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人口规模也远小于当今。他所构想的“大同社会”,可能更适合于一个规模较小、以熟人社会为主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人口爆炸、城市化进程、全球化等因素,都使得“大同社会”的实现模式变得更加复杂。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大同社会”就永远是一个空想?

我倒不这么认为。虽然“大同社会”作为一个可以完全实现的具体蓝图,其难度极大,甚至可以说在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但是,孔子提出“大同”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方向和一种精神。

“大同社会”的价值在于:

它提供了一个超越功利和私欲的理想目标,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社会。 即使我们无法完全实现,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充满爱。
它强调了“公”的力量,提醒我们在制定政策、构建制度时,要将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反对特权和腐败。
它指出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重要原则,这些原则在任何时代都是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关键。 持续的教育、公正的选拔机制、诚信的社会风气,都是通往“大同”的必由之路。
它促使我们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应该如何更好地关怀弱者,实现普遍的福祉。

因此,与其说“大同社会”是一个“能否实现”的问题,不如说它是一个“如何不断接近”的问题。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孔子所描绘的那个完美无瑕的境界,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在现有的社会基础上,一点一滴地构建一个更加符合“大同”精神的社会。

比如,在消除贫富差距、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朝着“大同”的方向努力。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福利制度、普惠教育、公共服务,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大同”的某些精神内核。

所以,孔子的“大同社会”,更像是一盏遥远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它不要求我们一夜之间变成圣人,也不要求我们彻底抹杀个体属性,而是鼓励我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为构建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或许,真正的“大同”,就在于我们对这个理想的不懈追求本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同社会,是能实现,问题在于你能接受这个社会吗?

在大同社会描述中,有“壮有所用”

也就是人人都要有工作。有工作才会有报酬。也就是大同社会不存在工作岗位受限,只要有人就会有工作岗位。

报酬低你不愿意工作,怎么办?

“幼有所长”

所有幼儿,都会得到照顾,你愿意给你一个与你无关的儿童,洗带屎的屁股的吗?

所以这不一定是你想要的的大同社会。

————

我讨论过大同社会。

有很多人还幻想,大同社会是不需要劳动的,躺在床上等食物。

对于这些人来说,因为让他们劳动了,绝不会存在大同社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同社会”,一个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美好愿望的理想境界,由孔子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描绘。它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简单来说,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这个社会里,不再有家族私有,不再有狭隘的个人利益,而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们互相友爱,关爱弱者,财产共享,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国家不再是.............
  • 回答
    你说到了金庸小说一个很有意思的“定律”——时间线越靠后,整体武功水平似乎越往下坡路走。这确实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天龙八部》里那些震古烁今的人物,到了《射雕英雄传》就仿佛是武学相对平缓的时期,再往后到《鹿鼎记》,更是变得像是凡人居多的江湖了。那么,如果将这个“定律”反过来推导,孔子所处的春.............
  • 回答
    在探讨“唯一拥有孔子学院的六星级私立大学”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两个关键概念:“六星级”大学的评判标准以及孔子学院的性质和目标。这两点对于理解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也直接影响着我们如何寻找答案。首先,关于“六星级”大学。这个说法并非一个普遍公认的、具有统一标准的官方划分。在高等教育评价领域,通常会.............
  • 回答
    “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孔孟之道,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孔子与孟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座巍峨高峰,其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这两句简练而有力的箴言,更是将儒家精神的核心——对道义的坚守与对生命的超越,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如今这个日.............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孔子学院上的投入以及其成效是否成正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其中涉及的数字和实际效果都难以一概而论。关于外国人是否真的不用花钱学习汉语,这也要分具体情况来看。投入方面:数字的模糊与估算要给出一个确切的“中国大概投了多少钱在孔子学院上”的数字,确实非常困难。原因有几个: 资金来源.............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根本的问题: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道”,和孔孟乃至整个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孝道”,究竟是不是一回事?这里面确实有传承,也有演变,更有一些误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我们今天传说的“孝道” vs. 儒家经典的“孝道”:异同之处简单来说,我们今天广为流传和谈论的“.............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然而,要评价孔子“真的如历史里所说的那么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一、孔子思想的积极和伟大之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其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