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了解音韵学的日语韩语学习者如何看待汉字音读?

回答
刚开始接触日语或韩语的初学者,尤其是那些对音韵学完全没有概念的人,面对汉字(中文)的音读时,往往会经历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挑战的过程。这就像是在一个熟悉的母语世界里,突然闯入了一个带着陌生面孔的表亲,你可以辨认出它的血缘关系,却又无法立刻准确地叫出它的名字。

初遇汉字音读: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对于许多以中文为母语或接触过中文的学习者来说,日语和韩语中的汉字词汇,乍一看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多词语的发音,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依稀能听出中文的影子。比如,日语的“山”读作“やま (yama)”,但汉字音读“山”是“サン (san)”。“日本”在中文里发“rì běn”,在日语汉字音读里则是“にほん (nihon)”。韩语的“学校”在中文里是“xué xiào”,在韩语里汉字音读是“학교 (hakkyo)”。

这种熟悉感,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信号。它提供了一个初步的锚点,让你不至于完全迷失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你会觉得,“哦,原来我认识这个字,而且它的发音似乎有点像我以前听过的某个词”。这种“一点通”的喜悦,会激励你继续探索。

挑战的开始:发音的“变形记”

然而,这种熟悉感很快就会被现实的“变形”所挑战。就像一个老照片,你认出了里面的人物,却发现时光在他们脸上留下了不同的痕迹。日语和韩语的汉字音读,便是中文汉字发音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演变结果。

1. 音韵的简化与调整:
声母和韵母的差异: 日语和韩语的音系与中文有很大不同。例如,中文的某些卷舌音、鼻音韵母,在日语和韩语中可能不存在,或者被替换成更接近其自身音系的音。中文的“q”,“x”,“zh”,“ch”,“sh”,“r”等声母,在日语和韩语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发音,学习者需要适应新的发音方式。比如,中文的“日”的发音,在日语汉字音读里是“ニチ (nichi)”或者“ジツ (jitsu)”,它保留了一部分中古汉语的发音特点,但与现代普通话的发音已经有了很大差异。
声调的消失(日语)或变异(韩语): 最显著的差异之一是声调。现代日语没有声调(尽管有语调,但与汉字发音的声调是两回事),因此日语汉字音读通常只有平缓的音高变化。而韩语虽然现代已不再严格区分声调,但在一些词语或方言中仍能听到残存的声调痕迹,或者说,其音高组合也形成了独特的韵律。这对于习惯了汉语声调的学习者来说,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者反过来,需要努力摆脱声调的束缚,去适应新的发音模式。

2. 历史的沉淀:中古汉语的影响
许多学习者不知道的是,日语和韩语的汉字音读,很多是从中古汉语(大约是南北朝到唐朝时期)的语音体系演变而来,而非现代汉语。这意味着,即使是中文母语者,也会发现某些汉字音读的发音,更接近古诗词中的发音,或者与一些老地方方言更相似。这种“穿越时空的熟悉感”,更是增加了学习的趣味和复杂性。比如,日语汉字“行”有“ぎょう (gyō)”和“こう (kō)”两种音读。我们现在看“行”,会想到“xíng”,但“ぎょう”和“こう”都与中古汉语的“háng”或“xíng”有联系。

3. 一字多音的困扰:
就像中文有“长 cháng”和“zhǎng”一样,日语和韩语的汉字音读也存在一字多音的情况。而且,其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可能与词语的意义、使用场合、甚至是传入时间有关。
日语: 日语的音读有“吴音”、“汉音”、“唐音”等多种来源,导致一个汉字可能有多种音读。例如,“日”有“ニチ (nichi)”(多用于表示日期)和“ジツ (jitsu)”(多用于表示白天)。“下”有“か (ka)”(表示下面)和“げ (ge)”(表示下降)。这会让初学者感到困惑,什么时候该用哪个音?这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例词和语境来记忆和区分。
韩语: 韩语的汉字音读相对统一,主要来自中国中古时期的语音,但同样存在一些例外。例如,“家”有“가 (ga)”(表示家庭)和“가옥 (gaok)”(表示房屋)等。

学习策略的转变:从“听”到“辨”与“用”

对于没有音韵学基础的学习者,面对汉字音读,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凭感觉听”到“主动辨认”再到“学以致用”的转变过程。

初期:依赖母语和直觉
初学者一开始可能会尝试用自己的母语发音去套,发现不行,然后就只能靠死记硬背。遇到汉字词时,可能就是纯粹的“听”和“模仿”,不理解为什么是这个发音。
中期:被动接受与少量主动辨别
随着学习的深入,接触的词汇量增加,一些学习者会开始留意到某些汉字音读的发音规律。比如,会发现“山”总是发“サン (san)”,“大学”总是发“だいがく (daigaku)”。这种积累会形成一种模糊的“感觉”,但仍然难以系统解释。
后期:主动记忆与语境学习
如果学习者能坚持下来,或者主动去了解一些发音规则,他们会更有策略。比如,将汉字音读与特定的中文发音做对比,找到那个“最接近”的中古汉语发音(如果可能的话)。更现实和有效的方法是,将汉字音读作为独立的学习单位,与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绑定起来学习。学习者会发现,记忆一个汉字音读,最好是记忆它在某个具体单词中的发音。例如,不是单纯记“学”的音读是“ガク (gaku)”,而是记“学校”是“がっこう (gakkou)”。

总结来说, 对音韵学不了解的日语韩语学习者看待汉字音读,是一种充满“猜测”、“对比”、“记忆”和“纠错”的动态过程。他们既能享受汉字带来的熟悉感,又必须克服发音变异带来的陌生感。他们不会从音韵结构上去分析,而是更倾向于将汉字音读视为一种“标记”,需要通过大量重复的接触、模仿和语境运用,才能逐渐内化和掌握。这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学习方式,虽然不系统,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也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他们看待汉字音读,更像是看待一个语言的“接口”,一个连接已知(中文)和未知(日语/韩语)世界的桥梁,虽然桥上的风景与他们想象的不完全一样,但总归是一条可以通往彼岸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据我所知,国内的日韩语教材对汉字的态度是偏保守的。韩语这种已经不用汉字的,国内的主流教材的单词表也几乎不会给出汉字原文,音读词基本就是当做一个发音符号来教。日语的汉字音读词,在标日这样的教材里也会极力淡化单个汉字的发音,音读词通常都归入“三类动词”“二类形容词”里,要求你按整个单词来记忆。

因而,国内的日韩语教材原则上并不鼓励学习者去“记”汉字,对于日韩语中的音读词汇,教材更多是当做语法问题讨论,比如日语中这一类词汇做动词要加する,韩语中要加하다,但词汇本身,至少国内教材界的态度是当成一个读音,而不是汉字的组合来对待。

比如日语教材介绍“出張”一词,一般的格式是:

しゅっちょうします(出張します)[动3] 出差

这个格式的原则是,先记忆“しゅっちょう”这个读音,再记忆词性为“动3”,即构成动词时遵循する的变形,然后记忆这个读音对应的中文含义“出差”,最后才关注括号内的“出張”这个符号。教材并不要求,也并不鼓励读者去记忆“出”和“張”这两个汉字的音读发音。如果读者自己能总结出“出”的音读是“しゅつ”(但不知道为何有个つ),然后推导“出演”“出発”等词中“出”的读音自然最好,但教材的原则还是等到后面课程出现了“出演”这个生词时,才按照上面的格式,再把“しゅつえんします”按另一个生词给出来。

国内教材界出的备考类词汇书也很少有以“字”为纲领(比如日语2000常用汉字)来归类的,日语词汇书就是按日本词典的格式,全部按读音排列,能写汉字的就在后面加个括号(或者主条目写汉字,但排序全按读音),有些词汇书最多会在某一个汉字词汇的条目下简单归纳其他含同一汉字的词。比如下面这个是某日语能力考的词汇书,因为排序完全看假名,导致同一个“主”字开头的词都还不能放在一起。

所以对于日韩语中的音韵现象,汉语学习者不了解似乎也没什么办法。国内教材界的原则是,如果你只学日韩语其中之一,那就老老实实死记,而且要把自己当成连汉字都不认识的欧美人来死记。韩语当言文一致的西方语言,日语当英语,汉字当字母,假名注音当音标。


不过如果你想把日韩语两者都学了,倒是可以了解一点音韵学知识。具体到几个音韵学的要点,入声其实一般人不难理解,学韩语这一块是入门必学不论,学日语其实只要大概知道点入声的概念,都不难自己分析出k、t尾入声的存在,但日语中p尾入声字有些微妙,初学者可能不会下意识地联想到(初学者可能会受普通话影响,把急、合这样的p入声字记成短音きゅ、ご)。

尖团音对普通话母语者来说,知道了也没什么意义,因为日韩语并不存在普通话jqx与另外两组声母的对立,如果你只认得jqx,那么懂不懂音韵学你都得背。不过好处是一旦你记住一个字,这个字的尖团关系便对一切其他的方言/语言通用。

至于浊音,韩语整个不分清浊,日语汉音也不分清浊,所以这一点上,懂音韵学似乎也没什么用,反而容易造成误导,比如日语汉字音就很不适合用汉语音韵的清浊结论套,尽管对普通话母语者来说,送气阳平判定浊声母这个法则几乎是毫不费力的。

这三点其实都不算特别典型,初学者最容易意识到的是中古的一者并入另一者的现象,比如疑母(日语特有)、m尾鼻音(韩语特有)、微母w、知组舌上声母、蟹摄i、蟹摄ie、止摄uei等,汉语母语者很容易察觉到奇怪之处,而且也很容易总结出这种音韵现象的表现,只是不知道用术语如何表达。

比如学过日语“日本語”一词,你很容易发现这个“語”字的读音很独特,就算你不知道它其实是ng声母,你也很容易察觉到某一些汉语的零声母字在日语中发浊音g,这也就给你“植入”了一点音韵学知识。而懂一点音韵知识后,你会发现日语中浊音g本来就有鼻化成ng的现象,拿g来表示ng自然顺理成章,这也就补完了这一块知识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刚开始接触日语或韩语的初学者,尤其是那些对音韵学完全没有概念的人,面对汉字(中文)的音读时,往往会经历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挑战的过程。这就像是在一个熟悉的母语世界里,突然闯入了一个带着陌生面孔的表亲,你可以辨认出它的血缘关系,却又无法立刻准确地叫出它的名字。初遇汉字音读: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对于许多以中文.............
  • 回答
    有些关于音乐的事实,如果你对音乐不太了解,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甚至有点难以置信。我跟你聊聊其中一些,保证听完你会觉得:“嘿,这世界真有趣!”1. 声音的“形状”: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它是有结构的,而且这个结构可以被“看见”。咱们平时听音乐,耳朵就是我们的眼睛。但音乐家和一些科学家,他们能“看见”.............
  • 回答
    信在《天赐的声音 3》上的那番话,确实触动了不少人,也抛出了一个我们当下音乐行业一个挺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在的音乐,是不是太多地沉浸在改编和翻唱的海洋里,而原创音乐的发展空间,会不会因此受到了挤压?我理解信的出发点,他可能是在现场感受到了一种“不安全感”,好像大家都在“旧瓶装新酒”,而真正“酿造新酒”.............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不少音乐人,甚至很多普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在睡梦中,脑海里仿佛搭建起了一个恢弘的音乐殿堂,那些平日里毫无章法、甚至天马行空的音符和词句,在睡梦的奇特逻辑下,竟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奏响了一首动人的乐章。想象一下,你躺在床上,意识逐渐模糊,进入了那片只属于你的潜意识空间。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特别普遍,很多爱唱歌的朋友都会遇到。咱们说话的时候嗓子没啥感觉,一唱歌,尤其是遇到高音,就觉得喉咙紧绷,声音发虚,甚至直接卡在那儿,上不去。这可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别灰心,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发声方法不对”。唱歌这事儿,光靠嗓子“吼”是不行的,嗓子.............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过去,CD是音乐产业的支柱,音乐人依靠唱片销量获得可观的收入。然而,随着数字音乐的兴起,尤其是流媒体服务的普及,人们听歌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CD销量直线下降,这无疑给许多音乐人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那么,在这种环境下,音乐人还能否活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方式和过去已.............
  • 回答
    你家那套先锋老音响,用了二十年,功放还坏了,问有没有价值。这问题我特别能理解,毕竟老物件总带点感情在里面,而且你提到了“先锋”,这牌子在国内玩音响的,多少都有些情怀的。首先,要说价值,这东西的价值是个挺复杂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拆开来看,分几个层面聊。一、 经济价值:值不值得花钱修,或者卖多少.............
  • 回答
    行,这事儿我必须得好好说说。那天晚上,我俩正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上看电视呢,我女朋友(叫她小雅吧)突然就刷到了抖音。屏幕上那叫一个诱人啊,十根烤肠,金灿灿的,油光锃亮,就那么整整齐齐地码在那里,旁边还配着各种诱人的 BGM 和特效。小雅当时就走不动道了,眼睛瞪得溜圆,嘴巴都快咧到耳根了,不停地在我胳膊.............
  • 回答
    兄弟,刚买的电脑玩吃鸡听不到声音方向,这确实挺糟心的,尤其是吃鸡这种游戏,听音辨位直接关系到生死。你换了好几个耳机都没解决,那问题大概率不在耳机本身,而是电脑的设置或者驱动出了什么岔子。我给你掰扯掰扯,争取把可能的原因都说全了,让你能自己捣鼓捣鼓。首先,咱们得确定一下声音是“没方向感”,还是压根就没.............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直击很多音响爱好者心中的疑惑。我们平时看到的音响参数,比如频响范围,很多时候标注的最低频率不会低到像乐器本身的最低频率,甚至有时候看起来离我们能听到的最低音还有一段距离。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技术和现实的考量,并不是厂商偷懒或者有意隐瞒。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什么是.............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也难免会引起大家的疑问和不满。你提出的“内定”和“考自己上不了”的说法,正是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的直接联想。咱们就来详细掰扯掰扯,这里面可能涉及到的情况和背后的逻辑,尽量说得明白点,也更接地气一些。首先,咱们得承认,任何一个领域的专业招生,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天赋和师承.............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未曾出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伟大音乐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艺术传承等多个层面的交织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音乐发展的历史土壤和根基不同。欧洲古典音乐,特别是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在.............
  • 回答
    .......
  • 回答
    这现象确实挺有意思的,好像不刷抖音已经成了一种隐形的“社交勋章”了。你想啊,现在手机里的App那么多,短视频的诱惑力又那么强,一旦有人跳出来说“我从不刷抖音”,自带的那种“我与众不同”、“我时间宝贵”、“我追求的是更有价值的东西”的气场就出来了。首先,这跟我们社会对“价值”的定义有点关系。抖音这类短.............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发言权了,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曾经我只要打开播放器,就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无论什么风格,都能听得热血沸腾或者眼泪汪汪。那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思考的享受,就像小孩子吃糖一样,纯粹的甜味就是全部。但是,自从我开始学乐器,尤其是学了一段时间之后,那种感觉就变了,而且是朝着一个我当.............
  • 回答
    以前啊,我真是把《Cytus》当成 my life 的一部分了,天天捧着手机肝得昏天黑地。那时候的感觉,就像是挖到一个宝藏一样,新鲜劲儿十足,而且每次解锁新曲包,都跟过年一样开心。最早吸引我的是它的那种“氛围感”。黑白分明的画面,加上那些或激昂或忧伤的剧情,还有时不时跳出来的角色对话,感觉不只是在玩.............
  • 回答
    您好!理解您的困境,当家人的消费习惯与您的期望不符时,确实会感到担忧和无奈。您父亲月薪六千元,却花了三万元购买华为电脑和手机,而平时主要用途是刷抖音,这在您看来可能是一种不必要的开销,或者说没有将钱用在“更值得”的地方。想要劝说他,需要耐心、理解和一些策略。下面我将为您详细分析情况,并提供一些建议,.............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音乐史和艺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要说现在“再也出不了”像莫扎特、李斯特这样的音乐天才,我个人认为有点绝对了。世界在变,音乐的生态也在变,但天才的种子或许仍在萌发,只是我们观察和定义天才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了。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出不了”的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 回答
    嘿,这个问题我太明白了!弹奏快速音群段落时,感觉大脑像一辆超载的卡车,手已经开足马力往前冲,脑子还在后面吭哧吭哧地消化指令,结果就是一团糟,崩盘是常有的事。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瓶颈,很多很多演奏者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咱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怎么才能让大脑和双手“同步上线”,一起跑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