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留学生不会中文?

回答
留学生不会中文?这背后,是多元文化交融下的个人选择与社会现实

当我们谈论“留学生不会中文”这个现象时,其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个体差异的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背后蕴藏着多重原因、不同考量,以及随之而来的机遇与挑战。与其简单评判,不如深入剖析一番。

一、为何会出现“留学生不会中文”的状况?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留学生群体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多元化的集合体。他们的背景千差万别,求学目的各异,选择的留学地点和专业也都不尽相同。因此,“不会中文”并非普遍现象,而是其中一个分支,但它确实存在且值得我们关注。

学习目标的选择与侧重: 很多留学生出国并非以学习中文为主要目的。他们可能选择了理工科、艺术、商科等非语言类专业。在这些领域,官方教学语言通常是英语,课堂授课、学术交流、研究资料甚至论文写作,都主要依赖英语完成。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个人有强烈的兴趣或者需要,否则学习中文可能不是他们首要或必要的任务。

留学环境的塑造:
英文授课项目(EMI): 如今,许多中国大学为吸引国际学生开设了大量英文授课的专业和项目。对于就读这些项目的留学生而言,他们完全可以在一个以英语为主导的环境中完成学业,与中国同学和老师进行英语交流。
国际化校园氛围: 许多高校为了营造国际化环境,会提供完善的英语服务,包括招生咨询、校园导航、行政支持等。学校也可能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英语交流,从而形成一种“英语包围”的现象。
社交圈的选择: 留学生往往会自然地与有着相似背景、使用相同语言的朋友建立联系。如果他们在校内或校外遇到了足够多的能用英语交流的国际学生或中国学生,他们的社交圈很可能以英语为主要沟通语言,进而减少了学习中文的动力和机会。

个人兴趣与投入程度: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尤其是一门与自己母语差异较大的语言(如汉字、声调等),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兴趣。并非所有留学生都对中国文化有深厚的兴趣,或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克语言难关。他们可能有自己的学业压力,或者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上。

社会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许多城市和大学,特别是大城市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学,英语的普及程度相对较高。在日常生活中,如购物、出行、餐饮等,很多场合都能通过简单的英语或肢体语言得到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中文的“刚需”。

二、不会中文对留学生可能带来的影响:

虽然不少留学生能够凭借英语顺利完成学业,但不会中文也确实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影响和不便:

日常生活中的障碍:
信息获取受限: 很多生活信息,如交通指示、商店招牌、菜单、社区通知等,是以中文呈现的。虽然一些地方会有英文标识,但并非无处不在。
深度文化体验的缺失: 要真正融入中国社会,理解当地文化,深入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桥梁。不会中文意味着他们可能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观察,难以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幽默感、甚至是某些习惯背后的文化根源。
社交的局限性: 他们的社交圈可能主要集中在同胞或英语母语者之间,难以与更广泛的中国学生和当地居民建立深层次的友谊。
处理突发事件的困难: 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如生病需要看医生、报警求助、办理复杂的手续等,语言障碍会带来极大的不便和风险。

学术与职业发展的影响:
文献阅读受限: 除了国际通用的英文文献,中国在某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可能以中文发表。不会中文会错过这部分宝贵的学术资源。
学术交流的限制: 与中国导师、同学进行更深入的学术讨论时,语言障碍会成为沟通的瓶颈。
未来职业选择的限制: 如果留学生毕业后打算在中国发展,中文能力往往是重要的加分项,甚至成为必需项。不会中文可能会大大限制他们在中国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一些需要与中国客户、同事打交道的岗位。

三、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应有的态度与思考:

对于“留学生不会中文”的现象,我们应该持一种理性、包容且鼓励的态度,避免过度解读或简单标签化。

尊重个体选择: 每个留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习中文是否是他们的优先事项,应由他们自己来决定。我们不能强求所有来到中国的外国人都要精通中文,这既不现实也不尊重个人意愿。

认识到“双语学习”并非唯一成功标准: 留学的意义在于开阔视野、提升专业能力、体验不同文化。很多留学生在专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或者通过非语言的途径体验和理解了中国。他们的成功不应被限定在是否会说中文的框架里。

鼓励与支持,而非批判: 对于那些有兴趣学习中文的留学生,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学校可以提供更多优质的中文课程和语言伙伴项目。社会各界也可以多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和使用中文。

促进双向理解与文化交流: 留学生不会中文,也反向提醒了我们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朋友沟通。如何用他们理解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如何创造更友好的语言环境,这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留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而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

认识到环境的复杂性: 中国社会正日益国际化,英语在某些领域的普及程度也在提高。这是一种社会发展变化的体现,我们也应理解在这种大背景下,非中文背景的留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便利性。

总结来说,“留学生不会中文”是一个现象,而非定论。它反映了留学群体的多样性,以及现代教育和国际化进程的特点。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和理解的态度来看待它,尊重个体的选择,同时鼓励和支持他们在符合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去学习、去体验、去连接。重要的是,无论是否会中文,他们都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一部分,他们的经历和感受都值得被看见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大家应该先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

很多在小语种国家读书的中国学生,都不会说当地的语言。

你到法国德国去看看,这已经算是小语种中的大语种了,所有留学生都会说法语德语么?有的会说的,你问他们,有几个法语德语说得和英语一样好的?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人家只说英语没毛病。

但是大多数外国人为了自己生活方便,来中国多多少少都会学一点中文。

反倒是在欧洲的一些留学生,仗着欧洲英语普及率高,不用学当地语言也很方便,懒得去学。

该怎么看?平常心看待。

我知道在这个问题下面政治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在中国的外国人都是洋垃圾,滚回去学几年中文再来”或者“有的是easy girl给他们翻译”

但是做人不能太双标啊


忘了回答他们怎么上课的了…

他们上了都是英授,老师用英语讲的。

所以他们在获得留学资格之前要通过英语水平测试。和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一样。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读的是中文授课的专业,这个就对中文水平要求很高了。我没记错的话要通过HSK5,差不多欧标C1水平,就是能听得懂讲座但是能听得出不是native speaker的水平。

基本上你碰到那种中文666的外国年轻人都读的是中文授课,所以汉语才突飞猛进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