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国内医学的落后?

回答
国内医学的“落后”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如果非要从一个相对的、比较性的角度来看,确实在某些方面,中国医学与世界顶尖水平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并非是全然的落后,而是体现在发展的不平衡、某些领域的短板以及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上。

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一、科研创新能力方面:

原创性研究的相对不足: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我们可能在模仿、改进和应用方面做得不错,但在从零开始、提出颠覆性概念、设计出全新治疗方案方面,原创性成果的数量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国内的研究更侧重于验证性研究,或者对国外已有的研究进行重复和拓展。
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 虽然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迅速增长,甚至位居前列,但“数量”背后也需要关注“质量”。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具有开创性、能够真正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论文数量,相较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此外,论文的被引率、研究的实际临床转化潜力等方面也需要持续提升。
基础研究的投入与积累: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基础科学支撑。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其历史积累和人才储备仍然存在差距。许多前沿的生物技术、分子机制研究,在早期发现和突破方面,我们往往是追赶者而非引领者。
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 长期以来,科研评价体系过于侧重论文数量、SCI影响因子,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短平快”的研究,而对需要长期投入、风险高但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激励不足。

二、临床实践与技术应用方面:

高精尖诊疗技术的普及度与均质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均衡。一线城市、大型医院可能拥有与国际接轨的先进诊疗技术和设备,但偏远地区、基层医院在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人才配备上存在明显短板。这种“两极分化”使得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受到限制。
循证医学的深度应用: 虽然循证医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基于高质量证据的决策仍然有提升空间。部分临床指南的制定和执行,可能还存在不够严谨、或未充分结合中国国情的情况。
医疗器械与药物的自主研发: 在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物的研发方面,中国仍然高度依赖进口。许多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仍然被国外垄断,这不仅增加了医疗成本,也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自主性。近年来虽然有所突破,但整体研发能力和产业链完整性仍需加强。
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 在疾病的早期筛查、慢病管理、康复治疗等领域,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优化医疗流程、提升患者体验等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三、人才培养与体系建设方面:

临床思维与科研能力的结合: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有时过于强调知识灌输,而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以及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的能力方面有待加强。如何在医学生早期就培养其科研素养,并鼓励医生边临床边科研,是重要的课题。
继续教育与专科培训的体系化: 如何建立一个更系统、更持续的医生继续教育和专科培训体系,确保所有执业医生都能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技术,尤其是在基层和偏远地区,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医疗资源的配置与管理: 如何更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避免过度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大型医院,同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是提升整体医疗水平的关键。
医患关系与医疗文化: 长期以来,国内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如何构建一个更良性的医患沟通和信任环境,以及培育尊重医学、尊重科学的社会文化,也是医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一些历史和制度层面的因素:

起步较晚: 相比于欧美国家,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许多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晚于西方。
改革开放后的追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学发展突飞猛进,吸收了大量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但这种追赶模式,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学习和模仿的色彩。
体制机制的惯性: 一些过去的制度和政策,可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显得不够适应,改革的推进需要时间。

如何看待“落后”?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落后”这个词。

不是全盘否定: 中国在某些领域,如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管有挑战,但整体框架尚存)、部分专科(如骨科、泌尿外科等)以及一些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创新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甚至在特定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是相对差距,更是发展空间: 所谓的“落后”,更多是指与全球最顶尖水平相比,在一些关键的、驱动性领域(如原创性研究、高端技术自主化)存在的差距,而这些差距也恰恰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机遇。
是结构性问题,需要系统性改革: 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需要从科研评价、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制度设计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优化。

结论:

与其简单地贴上“落后”的标签,不如将其看作是中国医学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医学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有深厚的潜力,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最终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决心和智慧的漫长过程。我们既要正视差距,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也要对中国医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多数人眼里的“现代医学”都很高大上,总觉得一用药,病就会好。其实有些药,用不用药治愈率可能就差0.5%。觉得国内医学落后?不是的,是现代医学还很落后。

医学有双面属性,一个属性是科学,也就是客观上这个药好用就是好用;另一个属性是救助手段,俗称安慰剂,任何能够给病人树立信念,觉得“我马上会好起来”的都是好的救助手段。

药的疗效=科学药效+安慰剂药效。

The basis of medicine is sympathy and the desire to help others, and whatever is done with this end must be called medicine.

科学药效有多强呢?不要高估科学药效。你看药物临床III期的结果,只要和安慰剂比在主要评价指标上有显著差异,哪怕就高0.5%,这药就很可能上市(数值差0.5% ,但统计上有显著差异)。药效只有几个点的提高这种,比比皆是。

要注意的是:只有几个点提高并不是这个药不好,有显著性差异的药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杀出来的,90%的药都因为缺乏显著性差异,死在临床阶段。

安慰剂药效有多强呢?不要低估安慰剂药效。随随便便指标提升10个点,所以很多药都PK不过安慰剂。

之前FDA让Biogen的阿尔兹海默症单抗药上市,可能一部分原因就是将它作为救助手段,在一个临床部分人群上看到显著性差异就放水让它过了。否则再过很久都很难有真正AD特效药上市,病人也很惨(但我看不起Biogen,效果那么弱,还卖这么贵)。

如果把药效分为安慰剂药效+科学药效两部分,安慰剂药效 比科学药效的那部分更强的现象不在少数。

药的疗效=科学药效+安慰剂药效(部分药的安慰剂药效部分>科学药效部分)。

不要觉得医学现在很发达,还有很多进步空间。

但很多医药专业的会说这个吗?不会的,说出来就不灵了。

所以你看到的国内用药方案有差别也很正常,不同方案的科学药效不一定会差几个点。如果家人因为选了不同方案而去世,不要太懊恼,可能换药他还是不行,一定要学会宽慰自己。

另外,确实有的病就是治不了,有些地方能治,有些地方不能治,术业有专攻。甚至有很多罕见病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治愈,也很正常。

这不只是国内医学落后,而是作为科学属性的全球医学还有特别长的路要走。


要强调一下,这里提的科学药效低,是部分药,是部分药,是部分药,重要的事说三遍。具体科学药效强弱,以临床实验结果为准。

这篇回答是用来让大家遇到不同治疗方案时稍微放宽心,不要太过紧张。不要延伸这里下的结论。

另外,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可以看本书《勾勒姆医生》。

user avatar

欧洲读的医学院,拿的博士学位,以下举几个例子。

我在欧洲进修的时候,某天去手术室参观肩关节镜手术。关节镜下看见肩袖撕裂了,如果在国内的话就直接微创镜下缝合了。结果老外二话不说,抽出内窥镜,用手术刀开了个大口子,直视下缝合。

我问他为什么要做关节镜?老外回答,就是看一眼肩袖破没破。

我再问为何不镜下缝合?老外回答,没那个技术。


某天,另外一位老外做全髋关节置换。用的是老式的骨水泥型假体,要知道国内基本全换成生物型的了。

我问他为什么不用生物型,他回答初始稳定性好。我说那远期稳定性呢?他沉默不语,半晌回答一句,都差不多吧。


在国内出门诊某天遇到一个年轻小伙,前交叉韧带断裂术后来复查。膝盖上一个类似关节置换用的10cm长度瘢痕。我震惊了,问他在哪做的手术?他自豪地告诉我在日本做的。我想了想,最终还是没告诉他,在国内其实只需要三个小眼就能微创做下来。


收了一个髌骨骨折术后的,当时是粉碎性骨折,做完手术还是粉碎性的。他前几天去韩国旅游,摔碎了髌骨,在韩国做的手术。我问他都这样了你没问问韩国医生就回来了?他说那边什么也不告诉他,做完就让他出院赶紧走,连x光片都没给他。


所以你说国内医疗水平差?至少手术技术是不虚国外的吧?

再说说医疗设备吧。哪家医院的大型DR,CT,MRI不是进口的?甚至还有达芬奇机器人。和国外也没差距吧?

医疗器械方面,中国的手术器械比国外还要新还要先进你信吗?因为很多国外大公司新研发的器械都在中国优先投放,做临床调研改进,产品成熟后才在本国用。


所谓国内医学落后,大概是某些人美剧看多了产生的错觉吧?

国外医生,从医学院阶段就是富家子弟的专利,这些人从小就有良好的礼仪谈吐和素质。家里不差钱,高收入,加上社会地位高。

我国外的博导,想找他老人家看病是要提前至少一个月和他的私人秘书预约的。而且他一上午就看6-8个患者。

所以,开豪车,住豪宅,用宽敞明亮的大办公室,一身雪白笔挺的白大褂,优雅的谈吐。看病时,进门前有秘书登记,进门后马上咖啡端上来。这气质拿捏的死死的,一个普通人穿成这样,你也会觉得遇上旷世神医了吧?

反观国内的医生就接地气儿很多了,哪怕是院长的门诊,也是挂个号说看就看。但是往往接地气的同时给人的感觉就是low,就是医术差,不是吗?

外加国情所限,就诊环境确实比不上国外。而且医生往往工作量繁重,不可能像国外同行以及国内莆田系资本运作下的医疗机构那样优雅从容,所以看起来就更low,更不可靠。


当然我没有在诋毁国外的医疗水平,只不过想说国内的技术真的没那么差。

个人有限的见闻下发表的片面之词而已,仅供参考。国内多家中介机构可以提供国外就医服务,只要肯氪金,什么样的VIP套餐都能安排。有需要而又不信任国内医疗的,尽可以安排一下,看看是不是那些国内的疑难杂症,出了国可以药到病除,毕竟亲身经历一下,才更有发言权。


多说一句,那些拿科研水平说事儿的。

国外的医生可以全职全奖去实验室搞半年科研,再回临床接着干活,而且实验室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帮他们做实验。国内的医生呢?这是在中国,麻烦食点人间烟火行吗?

另外,我发了6篇SCI,但我不认为这和我的临床水平有多大关系。

user avatar

早上10点15刚下夜班,昨晚上要说多忙吧,也没抢救病人,但就是睡不成觉,一个病人,叫他1号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30~40,够重的吧?他的主治医生、两个主任劝他做手术放个起搏器,他媳妇儿也劝他做,不想让他出院,怕他出意外,他非不听,非要出院。

前几天我值白班的时候给他办了出院,他媳妇儿还在那儿劝他别出院,他和他媳妇儿吵了一架,把他媳妇儿气走了,他要办出院,然后异丙肾一停,他心率立马只有20~30次/分了。他顿时体会到了什么叫濒死感,然后嚷嚷着不出院了。

昨晚我一点处理完病人去躺了会儿,3点被护士叫醒,说他说有些不舒服。然后我过去一问,他说他胸口不舒服,然后我就给他拉心电图,心电图没啥变化。然后他就缠着我问啥时候能给他做手术。我说:得下周三看看能不能排到他。然后他就开始怪主任他们没给他讲清楚,不然他早做了。我:???

然后他开始了:能不能给他往前面调调,明天给他做(也就是今天周六)。我说:周六放不了起搏器,要不然就只能放个临时的。他说:他现在不得劲儿,睡不好觉,要是我们不给他赶紧手术,他就从这儿(12楼)跳下去。

当时正好有个病人真的病情危机,我就先去处理那个病人去了,一看那个病人190/96mmHg的血压,端坐在喘息,一看病历有肾衰竭,我赶紧打电话把上级医生叫了过来,开医嘱给2号病人推了利尿剂后,我们就在那儿站着,等过几分钟看看血压会不会降下来,然后1号病人又按铃了,上级医生让我过去看看,他看着这边。

我一过去问他怎么回事儿,1号说:他手脚有些冷,然后又各种威胁吓唬我,意思就是不明天后天赶紧给他做手术,他就死在我们这儿。然后我说:那你这动不动就是要死要活的,和心脏病关系不大,我看你还是先去把这问题处理了再回来住院吧,不然我们这儿没法给你做手术。他立马就说:他就是睡不好觉,不得劲儿。然后我随便应付了两句就没理他了。

后面2号病人的血压终于下去了,3号当晚新入的病人又出问题了,护士反复和家属强调,病人病情重,不能让他下床,结果3号下床上厕所了好几次,护士实在受不了了叫我过去和家属说,之前问诊的时候,家属反复强调病人倔,不是他们不肯带他去医院看病,是病人自己觉得没什么事儿,非不去。这次我和家属强调病人病情重不能随便拆掉监护下床,家属又说是病人倔不听劝,然后那些戏演的我实在没眼看。

3号病人从厕所出来了,让他回床上去,人护士小姐姐一边生气的说家属,都说了多少次了不能下床,病人房颤、心衰这么严重,万一摔着了怎么办,一边重新给病人重新接上心电监护。

那家属带着假的不行的赔笑在那儿根本不走心的保证之后再多劝劝病人。

等护士给弄完了以后,我就准备回去处理其他病人去了,结果这家属叫住我,双手比划着说:诶...医生啊...我们这情况,有没有...是不是能用什么药,一下子就给他治好了...然后明天就出院?

我有点无语:你...你们这病这么重,拖了这么久,高血压3级10年了,不吃降压药,痛风也有十年了也不治疗,房颤半年了之前诊断出来的时候不住院处理,3个月前查出中度贫血了也不处理,现在血色素47g/L,都重度贫血了,活动耐量明显减退了,怎么可能一下子就给他治好?你想的也...

3号病人家属嘟囔着:他也没什么事儿,就是有点乏力...也没什么大毛病。

“有点”乏力可还行,得了,这家属也就那样了,之前交代的病情一句都没听进去。

然后等我回去办公室里,护士过来给我说2号病人的血气很难抽,那家属还撅着嘴凶她,我跟着过去看着她抽了第二次,这次有我在,我也看到那家属撅嘴了,但他动了动嘴皮子没说话。

抽完离开病房的时候我安慰她说:我也看见了,行吧,别跟他一般见识了,今天晚上这破事儿也真是够多的,那个重症那个病人真的是有些耍无赖,手冷一点就要叫我们去看,算了吧,赶紧把这个夜班熬过去,后面别再碰到这群人了。

之后我在办公室写夜班交班本的时候,4号病人又出场了,她换上了自己的衣服要出病房,说自己房颤发作了,怎么都不得劲,一问到底怎么不舒服,说不上来,就是一个“不得劲儿”(我听他们一口一个不得劲,我都快胸闷气短了。)

然后又处理这个病人,这个病人还比较好,只是健忘,交代的怎么吃药,她自己带的那些药别再吃了这些事,她扭头就忘了,一晚上找了我们4、5次问吃药的问题。

然后上级医生通知我提前准备给2号病人办转科,这个病人本来就不是心内科的问题进来的,这个病人病情太重了,准备给他转肾内科或者ICU去,不然的话,他可能活不过2天了。

然后我就体会到了来自于同事的背刺,2号病人的管床医生的病程记录,我看不懂他是怎么写的,参考他的病程记录写转科记录,实在是太痛苦了,最后我选择把病人的检查单全打出来,自己一张一张看着写。2个小时就这么没了。

早上6点的时候活终于干得差不多了,给病房送早餐的阿姨过来了,然后5号病人家属和阿姨起冲突了:5号病人家属拿着一张一百块过来买早餐,阿姨说现在找不开,要不就先给他记账上吧,结果这个家属直接把阿姨的送餐本给抢走了,送餐本上记着的有哪些病人需要吃什么病号餐。他把送餐本抢走了,别的病人怎么办啊?我当时满脑袋的问号,这是什么鬼?这是人能做的出来的操作么?

之后7点钟我去给病人送出院医嘱回医办室的时候,正好又碰到那个病人家属和阿姨,那个病人家属站得离阿姨特别近说:你想怎么样?

阿姨说:我不想怎么样啊,你把我送餐本拿走了,别的病人怎么办啊?我给我同事打电话了,让他们把零钱送过来,一会儿给你找零行呗?

那个家属说了一句让我差点没忍住自己的话:你以为你是上帝啊?什么都得依着你啊?啊!?你以为你是上帝啊?什么都得听你的啊?

说实话,要不是我穿着白大褂,我这会儿可能不是在家里打字吐槽抱怨,而是换身衣服在拘留所里了...

我当时差点就脱口而出:那你以为你自己是上帝么?真以为进医院是逛超市呢?真以为顾客是上帝啊?有几个钱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了啊?欠削是吧?

然后我回办公室里坐着看看手机转移注意力,上级出去调和。然后终于在十点时搞定了所有事情,可以下班和朋友、在网上发泄自己的情绪了,不需要再不动声色的忍着装作心态良好,还有余力去安慰别人。

跟舍友说完这一晚上碰到的糟心事儿、骂完那几个看不顺眼的家伙之后,现在心情好多了,不会再胸口隐隐作痛了。

明天,还得继续当一个暖男,继续在周围的人受不了的时候给予安慰,继续给那几个看不顺眼的人笑脸。

这tmd,很不合理,很不公平,让我很难受,但除非我不想混了,不在乎那身白衣了,不然我只能接受,顶多匿名在网上发泄不满。这屮单的世界。


本来还想说说我们上周收到的一封来自4个月前去世病人的家属的投诉信来着,但一想,会关心这种话题的多半是医学生,上面讲的那些事儿就足够有冲击力了,再来一件更搞笑的只怕是赤裸裸的劝退了。

不过有句话还是应该送给各位医学生们:“在临床工作中,如果患者和家属说不想要用什么药,解释一遍他们还坚持的话,你就别用了,就算是救命的药都别给他们用了。不然后面他还得找你麻烦,虽然你的操作合乎规范,他不能把你怎么着,但他能恶心你一两个月的,拖着你让你没法正常工作。”

好言难劝该死鬼,有些人早死一天,他们会后悔为什么没有听医生的话;有些人晚死了一天,他还会认为你的诊疗经过是导致他亲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疯狂找你的麻烦。

别把病人真的当成你的亲人一样去费心费力,人家不一定领情,也别觉得所有患者及家属都和你是一条战线的,有些病人就是想把自己作死在医院里,有些家属就不是东西。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再说了,有些事情并不是原则性错误,对诊疗也没有影响,但是会在法庭上对你不利,具体是哪些事情就等你们自己上临床就明白了,在这儿就不说了。

我选择了带上笑脸面具上临床,对病人既关心又防备,关心他的病情,防备他突然“捅我一刀”。所以我拒绝所有患者的留个联系方式的要求,也不愿意回答他们的拉家常,顶多说些不重要的,比如我是哪儿人这种一听口音就知道的事儿。把话题往他们身上引,这样既保护了我自己,又能让他觉得受到了足够的关注,还能顺势评估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以后会不会给我带来麻烦。嗯,第三步需要一些心理学基础,建议所有医学生都选修一下心理学,社心、心理咨询与治疗画重点。社心可以让你系统的了解人际关系,和人沟通的一些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与治疗可以让你知道如何一边第一人称交流,一边第三人称分析,在交流中应该留意哪些关键词、语气、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他藏在语言下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他展现出来的是怎样的一个人(需要一些生活阅历,才能更准确的分析),以及他实际上大概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以上一点点我在临床上生存的经验之谈,希望对还在大学里的医学生们有些帮助或启发吧。

另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位将来在行医过程中,多换位思考一下,想想如果自己是患者,你希望面对的是怎么样的医生,然后以那个形象作为榜样和目标去要求自己,这样就算你无法成为一代名医,至少也能成为大多数人口中的“好医生”。而当你把自己当成患者的时候,也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可能会有些不让人喜欢的行为,这样更有利于你保持平常心。

至于那些就算换位思考也无法理解的人,没必要管他们,他们要么会把自己作死,要么就是终将被时代和社会淘汰的人,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国家和社会正在不断的变好,这些人会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而被淘汰。后面的人素质上来了,我们行医的环境只会越来越好。

最后,医学文书很重要!患者和家属不同意你们给的诊疗方案,赶紧让他们签谈话记录,讲明是他们自己放弃该方案,保护好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内医学的“落后”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如果非要从一个相对的、比较性的角度来看,确实在某些方面,中国医学与世界顶尖水平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并非是全然的落后,而是体现在发展的不平衡、某些领域的短板以及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上。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科.............
  • 回答
    国家医保局对“某心内科专家一台手术用破四个球囊”的回应,涉及医疗行为规范、医保基金监管及公众对医疗费用透明度的关注。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医疗资源合理使用、医生执业规范以及医保支付机制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1. 事件概述 据媒体报道,某心内科专家在为患者进.............
  • 回答
    关于美国暂停向国外援助医疗物资用品,并将已在途中的物资调头运回国的这一举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也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细节: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在新冠疫情爆发的早期,全球对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物资的需求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各国都在争夺这些稀缺的资源。.............
  • 回答
    “需要医生和科研人员上战场的国家,应该灭亡”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其背后隐藏着对国家生存能力、发展方向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深刻反思。这句言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警示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核心论点解读:资源错配与生存危机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指出,一个国家将本应投入到和平.............
  • 回答
    国家医保局回应种植牙纳入集采「一口牙等于一辆宝马或将成为历史」,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民生议题,涉及到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和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 国家医保局回应的背景与意义: 高昂的种植牙价格: 长期以来,种植牙的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元一颗,很.............
  • 回答
    关于“国医大师总是死于西医医院”这种说法,确实在民间流传甚广,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中西医之争的敏感神经。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采信一句口号。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说法的来源和它背后可能存在的误解。误解一:因果倒置的认知偏差最直接的解释是,这可能是一种因果倒置的看法。国.............
  • 回答
    关于“北医三院医生举报肿瘤治疗不规范”事件,国家卫健委的回应“治疗过程基本符合规范”一事,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回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关注举报本身所指向的问题。 根据公开报道,举报人是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的医生,他针对的是科室内肿瘤治疗中存在.............
  • 回答
    关于这篇公众号热文《急诊送进国外医院,才发现我们欠中国医生一句道歉》,确实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分享了一段个人经历,通过对比在国外(文章中通常指的是发达国家,例如欧美地区)的就医体验,来反思和赞扬中国医生和医疗体系的进步,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欠一句道歉”的情.............
  • 回答
    李国庆反对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以及“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这一做法是否合适,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价值判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李国庆的反对理由分析(可能的):虽然李国庆的具体理由需要他本人阐述,但我们可以推测他反对的可能原因,并进行分析: 公平竞争原则的强调: 这是最核心.............
  • 回答
    “梅奥诊所”这次改名“妙佑医疗国际”,表面上看只是一个中文名字的调整,但背后牵扯到的信息和考量,细品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梅奥诊所”这个名字在大家心目中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一个医疗机构的称谓,更是一种品质、专业、乃至世界顶级医疗水平的象征。多少病人慕名而去,多少医生以能在此工作为荣,多.............
  • 回答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郭树忠教授关于117位小耳畸形患者手术因医院停业整顿无法按期进行的事件,是一个涉及医疗服务、患者权益、医院运营以及监管等多方面复杂性的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事件本身的事实与进展: 郭树忠教授的发文: 首先需要明确郭树忠教授发文的目的和内容.............
  • 回答
    国内大医院,尤其是部属医院、省级医院,确实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医疗资源和专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坑”,让人在就医过程中感到不适甚至吃亏。了解这些“坑”并学会应对,才能更顺畅、有效地看病。国内大医院常见的“坑”1. 挂号难,号源稀缺: 表现: 热门科室、知名专家号.............
  • 回答
    北医三院医生反映肿瘤治疗黑幕,国家卫健委回应“基本符合规范,如有违法违规绝不护短”,这件事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作为普通老百姓,听到这样的消息,尤其是发生在顶尖的医院里,难免会有一些担忧和疑问。首先,我们得承认,国家卫健委的回应是“基本符合规范”,并且强调“绝不护短”。这释放了一个信号:相关部门在关.............
  • 回答
    国内复原古代铠甲、武器的设计师群体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既包含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也涉及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重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的桥梁1. 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中国古代武器和铠甲的设计在典籍中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如《考工记.............
  • 回答
    国内首例 CART 治疗患者康复出院:120万治疗癌症值不值?国内首例 CART 治疗患者的成功康复出院,无疑是精准医疗领域的一大里程碑,为众多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随之而来的120万元的高昂治疗费用,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笔巨款,究竟值不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 回答
    国内疫情逐渐好转,国外疫情开始爆发,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和分析。一、 国内疫情好转的背后原因与特点: 严格的防控措施(早期): 中国早期采取了非常严格且有效的封锁、隔离、大规模核酸检测和追踪措施,成功地控制了疫情的早期传播,并为后续的疫苗接种和药物研发争取.............
  • 回答
    “国内 20 亿级别富豪 2000 多位,半数无高学历”这一新闻,从多个维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让我们拆解新闻中的关键信息: “20 亿级别富豪 2000 多位”: 这意味着在中国,拥有至少 20 亿元人民币净资产的个人数量庞大,超过了 2000 人。这是一个非常显.............
  • 回答
    在国内,“亲俄”这个说法,说实话,它触及到的是一个挺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像简单地说一句“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它背后牵扯到很多层次的理解,包括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和情感的投射。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确实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关系。历史上,两国曾是盟友,也曾有矛盾,.............
  • 回答
    国内地图行业这几年变化确实挺大的,尤其是前几年免费开放的商用 API,最近几年开始逐步收费了,其中每年 5 万元的商用 API 使用费,这事儿可不简单,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待。首先,为啥地图 API 要收费?这背后其实是整个地图行业的生态在演变。 数据成本高昂: 你以为地图就是一张画?错大了。那些.............
  • 回答
    国内普遍存在的“外行指导内行”现象,说实话,是个挺让人头疼,也挺让人无奈的问题。你想啊,本来是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行业规则、技术细节门儿清,结果却要听一个完全不懂行的人发号施令,你说这得多别扭?我见过的情况也挺多的,举几个例子,希望能让大家对这个现象有个更深的理解。1. 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