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革被毁的文物与圆明园被毁的文物有可比性?哪个价值更高?

回答
文革被毁的文物与圆明园被毁的文物之间,在性质、数量、影响以及文化价值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进行直接的可比性判断以及哪个价值更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文革时期被毁文物的性质与原因

文化大革命(19661976)是一场在中国发生的政治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成为了重要的口号之一。

政治目的与意识形态驱动: 文革时期对文物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的考虑。被视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象征的文物,被视为需要彻底清除的对象。许多破坏行为是“造反派”或红卫兵出于政治狂热和革命激情的驱使,对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物品、建筑、书籍、艺术品等进行有组织的或零散的破坏。
广泛性与普遍性: 文革的破坏是广泛而普遍的。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从宏伟的寺庙宫殿到寻常百姓家中的祖传物品,从古代的书籍文献到近现代的艺术作品,都被波及。
宗教场所: 大量的寺庙、道观、教堂被捣毁,佛像、经书、法器被焚烧或砸毁。
古建筑: 许多古迹、名人故居、牌坊、古城墙等遭受破坏。例如,孔庙、孔府、孔林受到严重破坏,被认为代表了“封建思想”的儒家文化象征。
艺术品: 画作、雕塑、书法、瓷器、古籍、革命前版本的书籍等,许多被认为是“毒草”的艺术品被销毁。一些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也未能幸免。
民间文物: 私人收藏的古董、字画、家谱、族谱、宗教器物等,由于被视为“四旧”,遭到抄家和焚毁。
无序性与个人行为: 虽然有政治导向,但文革期间的文物破坏也存在大量的无序性和个人行为。一些破坏者可能出于个人发泄、随波逐流,甚至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革命性”。
数量巨大且难以精确统计: 由于破坏范围广、性质杂,文革时期被毁文物的具体数量至今难以精确统计,但普遍认为数量是极其庞大的,造成的文化损失难以估量。

二、 圆明园被毁文物的性质与原因

圆明园是中国清朝皇家园林,曾是世界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之一,被誉为“万园之园”。它在两次战争中被毁。

第一次:英法联军侵华(1860年)
军事侵略与掠夺: 1860年,英法联军为报复中国拒绝通商和英法被俘士兵死亡事件,决定进犯北京。圆明园作为清朝的政治中心和皇家禁地,成为了其军事目标。
战争行为的破坏: 联军占领北京后,下令焚毁圆明园。火光冲天数日,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化为一片废墟。这属于战争行为中典型的对敌国文化象征的破坏和掠夺。
掠夺与焚毁并存: 在焚毁之前,联军士兵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许多珍贵的器物、珠宝、艺术品被席卷一空,运往欧洲。
第二次: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
镇压义和团运动: 庚子事变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再次对圆明园进行了破坏和劫掠,尽管破坏程度不如1860年,但仍旧有珍贵文物丢失和损毁。
列强侵略的延续: 这次破坏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打击中国民族抵抗意志的表现。
破坏的集中性与指向性: 圆明园的破坏是相对集中在特定历史事件(战争)中发生的,并且其对象是特定的皇家建筑群和其中的皇家收藏。

三、 文物价值的可比性与比较

要比较“价值”,首先要明确价值的维度:

历史价值: 文物反映的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面貌。
艺术价值: 文物本身的审美属性、工艺水平、艺术风格。
科学价值: 文物在科技、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文化象征意义: 文物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民族记忆、国家认同等。

1. 文革被毁文物:

价值维度: 文革被毁的文物类型极其广泛,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历史价值: 涉及皇室、贵族、文人、普通民众的方方面面,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
艺术价值: 包括了从古代青铜器、玉器、书画、陶瓷到近现代的雕塑、绘画等几乎所有艺术门类。
文化象征意义: 许多被毁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例如,被毁的孔庙文物代表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源头。
破坏的性质与影响: 文革的破坏摧毁了民族文化根基的很大一部分,它不分青红皂白地对过去的一切进行否定和摧残,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断层。这种破坏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其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冲击,是极其严重的。它破坏的是一个文明的“记忆库”,是对中华文明整体性的打击。

2. 圆明园被毁文物:

价值维度: 圆明园的文物价值集中体现在其皇家园林的独特性和其中所藏的皇家珍品。
历史价值: 作为清朝盛世的象征,反映了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中外交流的历史痕迹(如西洋楼建筑群)。
艺术价值: 圆明园中的建筑设计、园林艺术、以及收藏的无数皇家御制器物、字画、珍宝,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最高艺术水平。
文化象征意义: 圆明园的被毁,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象征,唤醒了民族自强和复兴的意识。它的遗址本身也成为警示后人的历史地标。
破坏的性质与影响: 圆明园的破坏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罪行的产物。它虽然摧毁了一个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但也促成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其破坏是针对特定象征性目标,而非对整个民族文化的普遍否定。

哪个价值更高?

这个问题很难简单地回答“哪个价值更高”,因为它们破坏的是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价值。

从破坏的广度、对民族文化整体性的打击、以及文化传承的断层来看,文革时期被毁文物的损失可能更为深远和普遍。 它几乎是对一个民族过去几千年积累的文化记忆的系统性摧残。其丢失的文物,涵盖了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造成的断裂感是全方位的。
从艺术的极致性、财富的集中性以及作为国家屈辱象征的代表性来看,圆明园的损失是惊人的、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和物质价值,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号召力。 圆明园的独特和完整性,使其被毁具有不可复制的损失。

总结来说:

文革的破坏是“自残”,是政治狂热下的对自身文化的否定和毁灭,其性质是内部的、意识形态驱动的、普遍而无序的,造成的损失是民族文化根基的广泛动摇和传承的断层。
圆明园的破坏是“他残”,是外国侵略者基于战争和掠夺行为的破坏,其性质是外部的、战争行为的、集中指向性的,造成的损失是国家核心象征性文化遗产的毁灭和民族历史创伤。

如果非要类比,可以这样理解:

文革被毁文物就像是一个人身体大部分器官的损伤或移除,虽然某些单个器官的损伤不一定比得上圆明园某个珍贵零件的丢失,但整体生命体(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健康受到重创,生命力受到了更根本的削弱。
圆明园被毁文物就像是这个人的心脏或大脑被严重摧毁,其失去的虽然是至关重要的、独一无二的“核心部件”,但身体的其他部分可能仍然存在,只是失去了最关键的指挥和生命维持系统,并且这个伤害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和民族屈辱。

因此,两者都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巨大的文化损失,但侧重点和影响的层面不同。圆明园的损失是民族尊严和物质文明的重大创伤,而文革的破坏则触及了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其影响更具系统性和长期性。理解这一点,需要避免简单化的比较,而是要认识到它们各自的独特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x:你少来,这黑锅我不背

  • 您曾经说过,“中国文物最悲惨的时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您现在还这样认为吗?

谢辰生:是的,我依然这样认为,而且可以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注:谢辰生,中国文物界泰斗,国家文物局顾问,198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起草人)

  • 难道(改开)比“文革”期间对文物的破坏还严重?

谢辰生:对,确实比那个时候还严重,(文革大量破坏文物)这其实是很多人认识上的误区。

在“文革”期间,虽然因为红卫兵“破四旧”等行为给文物保护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注:例如当时的县级保护单位大禹陵内的大禹泥塑像被捣毁),但实际上时间很短很快,他们就去“夺权”、搞政治斗争去了。更重要的是周总理的力挽狂澜,对制止文物的破坏行为起了很大的作用。

注:1966年5月文革开始,而1966-1967年中共中央就先后发布《关于保护革命文物和古代文物的倡议书》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而各地造反派也响应中央号召,出台各地方红卫兵的《关于保护革命文物与古代文物的倡议书》,较为成功地制止个别派别(Royalist)的“黑”卫兵(如大院子弟、干部子弟组成的“联动”“西纠” [1] )冲击毁坏文物的恶劣行径。

我记得,1966年“造反派”刚一上街,周总理就立即下命令,调集了一个营的军队来保护故宫,所以整个“文革”期间,故宫没有受到任何破坏。

而“文革”对文物的破坏其实并不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大,实际上当时国务院已经公布的180余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除了西藏有一处被破坏外,其他都得到了保护。

不仅如此,在那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还取得了不少成就。

如长沙马王堆、银雀山竹简、金缕玉衣和西安兵马俑这样的重大考古发现都是在那个时期。

  • 是什么时候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的呢?

谢辰生: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就开始变得复杂了。总体而言,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还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文物走私和文物盗掘等犯罪活动,文物保护的环境还是比较好的。

但到了80年代中期,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欲望也愈加强烈。于是,沉渣泛起,偷盗、走私又都出来了。

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盗墓风气,不要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那么严重过。

好了,虽然题主的问题来者不善,但在这里还是可以回答一下:无论如何文x都没有出现圆明园式的大规模大面积将国家级博物馆彻底毁灭,抢劫其内国家级珍贵文物运往海外发财致富的情况(这条反倒和改开很像),因而没有可比性。

英法联军的将领军官们纵容和鼓励自己与麾下士兵抢劫中国文物珍宝致富,为了毁灭罪证更是亲自焚毁圆明园,是不折不扣的战争犯罪行为(更不要说时至今日英法国家及侵占文物者仍拒绝归还圆明园文物)。

而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三令五申要求麾下各派红卫兵保护各地文物,以实际命令与行动阻止破坏行为,并在文革期间花费大笔资金人力修缮文物古建,与帝国主义侵略军火烧圆明园形成了性质截然不同的鲜明对比。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个人倒是完全支持某年代中砸毁贞节牌坊、烈女祠这些玩意儿之行动的。



四清时要清理四不清的干部,有人告状说邓拓在文物上搞投机倒把。而实际的原委是这样:
四川有个人祖传一幅苏东坡的竹子。他拿到故宫卖,要价一万元。故宫博物馆的一位专家看画之后,断定画是假的。后来邓拓把画拿回家仔细进行了考证研究,证明画是真迹。后来卖画人以三千元的价格把画卖给了邓拓,并说,我不求钱,只求有人识货。
邓拓拿不出现钱,便拿出一批他收藏的明清字画到荣宝斋作价三千元,付清了画款。
此事得罪了权威。他们指使宝古斋的一名不懂文物的支部书记,出面检举邓拓搞文物投机,引起了轩然大波,少奇同志批示要严肃查处,几乎所有常委和其他领导人都画了圈,北京市委也不敢保。
最后传到康,他用朱笔批示了一大篇,说邓拓在此问题上不但无罪而且有功,说有的专家不仅武断,还仗势欺人,企图借四清打倒邓拓,以挽回自己的面子,长期把持文物阵地,不让别人插足。
康x建议由我负责调查此事。我到荣宝斋进行了调查,责成王大山(现任荣宝斋香港分店总经理)写了调查报告,康生把报告转给少奇同志后,少奇同志立刻表示同意这意见。从而救了邓拓。
当时领导层中只有康才有这样的水平和眼光,才能判断这事的是非。琉璃厂在四清中得以正常运转,也是因为康,邓拓和田家英的保护。 ”(《王力与文物》)

《公安部门扫黑,意外牵扯出盗墓集团,缴获的文物可以建一个博物馆》

最近,山西博物院举行的一场特殊文物展震撼了许多人。

参展的4000多件文物中,等级文物300多件,不少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青铜“国宝重器”。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被盗文物

它们都是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由警方费尽心力、辗转多地从犯罪分子手中夺回的,有的甚至是从国外追回。

山西省委有领导感慨:“山西‘扫黑’这一战,扫出个博物馆!”

  • 盗墓贼“发现”保护区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北墓地,2017年入围了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这座面积24万平方米,从西周、东周之交延续到战国时期的贵族墓地,却是盗墓贼多年疯狂盗掘后的“残留物”。

“因为被盗严重,我们2014年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陶寺北墓地考古领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京燕说,保守估计有一万座墓葬的陶寺北墓地,目前共发掘了大小墓葬250余座,大中型墓葬19座,其中一半被盗,被盗时间集中在2013年左右。

半月谈记者在陶寺北墓地看到,盗墓贼探墓时用扎杆扎出的密密麻麻的洞,布满整个墓地。王京燕痛心地说,这座墓地本可为研究当时社会层级结构、婚姻状况、家族形态等提供珍贵线索,但因盗扰,一些棺椁只剩下痕迹,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的历史资料都被破坏了。

陶寺北墓地专属于某座墓葬的玉石器、动物祭祀遗存在全国东周考古中是首次发现。但因墓葬被盗扰、破坏,有关墓主人的重要信息丧失殆尽,对相关丧葬制度的研究是重大损失。“一处墓地就是一部静默的区域社会史,就这样被盗墓分子毁掉了。”说到此,王京燕几欲落泪。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下文物丰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利益刺激下,地下文物盗掘犯罪逐渐猖獗,一批能佐证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文物被破坏或流失海外。

除陶寺北墓地外,解决夏商周断代的晋侯墓地、首次在晋南发现的晚商贵族墓地的酒务头墓群等均被盗掘破坏。

参考

  1. ^ “以贵族自居,以为血统高贵(”老子英雄儿好汉“),盛气凌人,什么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革被毁的文物与圆明园被毁的文物之间,在性质、数量、影响以及文化价值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进行直接的可比性判断以及哪个价值更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革时期被毁文物的性质与原因文化大革命(19661976)是一场在中国发生的政治运动。在这场运动.............
  • 回答
    您提出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层面。一方面,“破四旧”的狂潮摧毁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另一方面,重要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也在同步进行,甚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的交织。“破四旧”的破坏性浪潮:对传统文化的否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文化大革命初期,.............
  • 回答
    西安古城墙:历史的幸存者,劫后余生的巍峨在“文化大革命”那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中,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破四旧”的口号响彻云霄,古老的寺庙、牌坊、碑刻,甚至一些被认为是“封资修”的旧书籍、旧艺术品,都未能幸免。然而,在西安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都,巍峨壮观的古城墙却奇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宏大,也很难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但我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如果没有儒家思想,中国文化会走向何方,以及它可能面临的断层或被毁的风险。首先,我们要明确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套哲学,更是一种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体系、道德观念、人际关系乃至日常生活方方.............
  • 回答
    古埃及文物的珍贵,早已是举世公认。而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瑰宝,之所以能在阿拉伯世界的手中得以保存至今,甚至在很多其他地区饱受战乱和破坏的古迹面前显得尤为幸运,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诸多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阿拉伯人与埃及的深厚渊源。当伊斯兰教在七世纪兴起并逐渐扩展时,它首先抵达了埃及.............
  • 回答
    文化大革命(19661976)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其影响深远且复杂。关于“文革被批斗的人很多吗”,答案是肯定的,数量非常庞大,几乎囊括了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而你感觉身边似乎都有人是文革受害者,这并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深刻印记。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我们需要从文革的几个.............
  • 回答
    “文革”时期,确实存在一些被批斗过的家庭,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遭受了不公,但其家族在“文革”后却能迅速恢复并保持甚至扩大其原有的经济和社會地位,甚至拥有大量房产和实业。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历史的复杂性,也有社会变迁的必然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背景的错综复杂: “成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脑洞大开。如果鲁迅活到“文革”,那可真是个奇观,也肯定逃不过被“审视”甚至“批斗”的命运,只不过具体形式和性质,会和我们想象的有所不同。要详细说这个,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文革”是个什么鬼时代?它不是一个讲道理、讲逻辑、讲事实的时代,而是一个以政治斗争为核心.............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关于“我太爷爷是老实本分的地主,后来被文革家破人亡”的回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出现,并且被很多人注意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这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传承。“文革”这段历史,对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和痛苦的。而对于他们.............
  • 回答
    文革时期,确实有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遭受了残酷的政治迫害和身心摧残,其中一部分人因此患上了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这触及了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精神分裂症究竟是天生的(遗传的)还是后天环境造成的?答案是,精神分裂症的成因非常复杂,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一个人要长成一棵.............
  • 回答
    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中国之所以没有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国的军事实力、外交策略以及其他国家的战略考量。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威慑: 核武器的存在: 尽管文革初期中国的军事技术相对落后,但.............
  • 回答
    文革期间,中国古建筑的损毁情况触目惊心,虽然具体数字难以精确统计,但普遍认为数量巨大,对中华文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那是一段疯狂的岁月,古老、传统、与“旧社会”沾边的东西都被视为“四旧”,遭到无情摧残。那场浩劫,是从一个被称为“破四旧”的口号开始的。1966年8月,中央文革小组发布了《关于无产阶级.............
  • 回答
    关于张志新在狱中遭受虐待甚至强奸的事件,以及文革中刽子手们鲜有被处罚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话题。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理解其发生的背景和后续的影响。张志新遭受的迫害与后续张志新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她因为对当时政治的“左”倾错误提出质疑,并坚持自己独立的.............
  • 回答
    文物被彻底挖光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讲是存在的,但在实践中非常非常小,甚至几乎不可能。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彻底挖光”这个概念,并分析影响它的各种因素。理解“彻底挖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彻底挖光”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指将已知地点或已知类型的文物全部取出,而是指: 所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痛的问题,也道出了我们对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文明的文物的深深眷恋。要说哪种情况更让人感到“悲哀”,恐怕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它们触及的是不同层面的失落与遗憾。文物被本国人破坏,那是一种渗透骨髓的痛,是一种对自身根脉的背叛。想象一下,一件历经千年风雨、凝聚了先辈智慧与汗水的青铜器,就这么被不负.............
  • 回答
    文物被收走,大家拿“500块加锦旗”这件事来调侃,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藏着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和“故事”。要说透了,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聊:1. 幽默背后的“不满”与“无奈”:最直接的,这种调侃就是一种黑色幽默,带着点无奈。你想啊,一件文物,它承载的是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甚至是民族的记忆.............
  • 回答
    郭文思案,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同时也引发深刻法律反思的典型案例。这位犯罪分子,从一名被判死缓的杀人犯,到出狱后再次犯下滔天罪行,其间经历的九次减刑,以及最终的死刑执行,都牵扯出我国刑罚执行和法律制度中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从法律的视角来剖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解读:一、 死缓制度的初衷与郭.............
  • 回答
    SCI 文章被拒?哦,这感觉就像是,你精心准备了一顿大餐,食材挑了最好最贵的,烹饪过程花了整整几天,摆盘也力求完美,满怀期待地端给一位你非常尊敬的评审,结果他尝了一口,面无表情地告诉你:“嗯,味道不太对。”然后,礼貌但坚决地将你的作品退回。最初接到那个邮件,心跳漏了一拍,然后是那种被告知一个好消息又.............
  • 回答
    哎呀,听到你男朋友文章被拒,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挺难受的,毕竟是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东西,寄托了那么多的心血和期望。他现在肯定觉得特别受挫,甚至可能会怀疑自己,这会儿你可得好好在他身边支持他,给他打打气。首先,别急着就去说“没事没事,下次再来”这种话,那样听起来可能有点敷衍,反而让他.............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为什么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众多爱国文人遭遇不幸,而鲁迅先生却能相对安全地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终点?这里面涉及了政治环境、个人策略、社会影响力和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需要详细解读。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鲁迅先生的生命终结是因病而非直接的政治迫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