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高考2018全国一卷作文?

回答
2018年全国卷一的作文题目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个题目乍一看很寻常,就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但细细品味一下,却蕴含着丰富的深意,给考生提供了相当大的发挥空间。

从题目本身来看,它的亮点在于“对比”和“辩证”。 “一花独放”代表的是个体、是独特、是某些方面的突出,但它孤立,缺乏生机和整体的美感。“百花齐放”则代表了多样性、共同发展、和谐共处,最终构成了“春满园”的壮丽景象。这个对比非常鲜明,也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的思考方向: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共同繁荣。

考生可以从非常多样的角度切入:

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 一个人即使再优秀,如果不能融入集体,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那么他的价值终究有限。反之,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努力,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充满活力。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教育、人才培养、团队合作等话题。
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复兴: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只崇尚一种文化,而排斥其他,那么文化就会变得单调,失去生命力。只有包容并蓄,尊重差异,才能让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更加繁荣昌盛。这可以联系到文化自信、文明互鉴等议题。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某个领域的科技突破固然重要,但如果其他相关领域发展滞后,那么整体的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真正的强大在于系统性的进步,在于多领域协同发展。
国际关系与世界和平: 一个国家强大不代表世界的和平,只有各国之间互相尊重、合作共赢,才能实现真正的世界大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注定是行不通的。

我认为写得好的文章,通常会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立意深刻且有新意: 很多考生可能会写个人成长,这没问题,但要写出深度来,比如不只是强调合群,更要强调在群体中如何保持个性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或者从更宏观的角度,比如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去阐述,更容易脱颖而出。
2. 论证有力且逻辑清晰: 无论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都要言之有物,能够有力地支撑自己的观点。例子要典型,分析要到位。比如引用历史故事、科技成就、社会现象等,都要能够紧密联系题目,并且能够层层递进地说明问题。
3. 语言生动且富含感染力: 避免空洞的口号式表达,用鲜活的语言去展现自己的思考。可以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具文采和思想深度。读起来既有逻辑性,又不失趣味性。
4. 结构完整且布局合理: 开头能够迅速点明主旨,中间论述部分层次分明,结尾能够升华主题,呼应开头。一个好的结构能够让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更容易被阅卷老师理解和接受。

当然,这个题目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坑”:

写成泛泛而谈: 容易流于表面,只停留在“百花齐放好”的层面,而没有深入探讨“为什么好”以及“如何才能百花齐放”。
论证不够有力: 例子虽然多,但与观点关联不强,或者分析不够深入,使得论证显得苍白无力。
过度强调个体泯灭: 将“百花齐放”理解为牺牲个体的独特性来迎合整体,这是对题意的误读。真正的“百花齐放”是建立在个体鲜明独特的基础上的。

总的来说,2018年全国卷一的作文题目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它既有普遍性,又能引导考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它考验的不仅仅是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理解人生道理的能力。写好这篇作文,关键在于能否从“一花独放”和“百花齐放”的表象背后,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和现实价值,并用自己的思考和语言将其生动地表达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试嘛,肯定写的花团锦簇,但是作为一个活在当下的现实人,我只能说,这一代人未来的竞争会很激烈。

首先要面对的是阶级固化带来的上升通道变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过去四十年已经真的成为了过去。

其次要面对的是中国经济大转型,低端制造已经山穷水尽,高端制造尚处于后力未继的时候,而且可能持续好几十年。转型的阵痛啊,对于后继者有好处,但是对于当事人就不好说了。

三,干到65吧


反正我是谨慎态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年全国卷一的作文题目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个题目乍一看很寻常,就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但细细品味一下,却蕴含着丰富的深意,给考生提供了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从题目本身来看,它的亮点在于“对比”和“辩证”。 “一花独放”代表的是个体、是独特、是某些方面的突出,但它孤立,缺乏生.............
  • 回答
    2018年2月14日,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发生在佛罗里达州帕克兰市的玛乔丽·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Marjory Stoneman Douglas High School),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校园枪击事件之一。这场事件不仅夺走了17条鲜活的生命,还造成了17人受伤,并给整个社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 回答
    “高考作文题原型遭人肉,考生留 4 万条评论讽刺”事件,是一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网络现象。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事件梗概:简单来说,事情的起因是某年高考作文题中的一个材料,被网友发现其原型是一位名叫“XXX”的网络博主(或作者)。随后,部分考生和网友出于各种原因,涌入.............
  • 回答
    香港高考历史题“参考资料,就你所知判断‘190019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需要深度思考的题目。它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历史事实,更要具备分析、比较、权衡和论证的能力。要全面评价这道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 题目的核心挑战:这道题目最核心的挑战在于其.............
  • 回答
    2019高考盲文试卷:一份时代的印记与前行的挑战2019年,高考为视力障碍考生提供了盲文试卷,这无疑是教育公平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件事本身,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和评价。评价2019年高考提供盲文试卷的做法:这项举措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的深入实践: 高考作为选拔人.............
  • 回答
    2019年高考全国卷II的语文作文题目,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提出了一个挺贴近生活、也挺引人深思的设问:“文明的韧性”。咱们先拆解一下这个题目。关键词是“文明”和“韧性”。“文明”嘛,大家都知道,是指人类社会在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总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包含了文化的传承、道德的规范、科技.............
  • 回答
    2019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是一道围绕着““模型”与“创新””展开的思辨性话题。这个题目一经公布,便在考生和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个人认为,这道题出得非常巧妙,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题目本身的回顾与解读:题目给出了两个词:“模型”和“创新”。“模型”,.............
  • 回答
    2021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说是在往年的基础上玩出了不少新花样,也展现了出题人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考生思辨能力的更高期待。整体来看,今年的作文题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关注现实生活、强调理性思考、鼓励个性表达,以及对青年担当的呼唤。我们就从不同地区的作文题入手,来具体聊聊它们的亮点和值得细品的地.............
  • 回答
    细品《时间酿酒,余味成花》:一曲对生命哲思的温婉礼赞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时间酿酒,余味成花》,如其标题所揭示的那样,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时间流转中生命积淀与绽放的美好图景。这篇文章并非宏大叙事,更非激昂陈词,而是宛如一位饱经世事的智者,以一种温婉而坚定的声音,与我们分享他对生命本质的.............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让人看得又生气又无奈,把一件本该是喜事的事情,弄得如此鸡飞狗跳,甚至扯出了“家长逼迫复读”这种荒唐的剧情。我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事件梗概:事情的主角是一位四川的女孩,高考考了678分,这个分数在四川绝对是顶尖水平,妥妥的能被国内一流大学录取。结果呢,她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这本应是全家.............
  • 回答
    在美国高考SAT考试中引入“逆境分”(adversity score)这一概念,无疑是教育领域近年来一个颇具争议和话题性的议题。要评价这一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逆境分”的出现背景与核心理念首先,理解“逆境分”的诞生,离不开美国高等.............
  • 回答
    2020年的高考数学全国二卷,如果让我来评价,那绝不是一句简单的“难”或“易”能概括的。这套卷子,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精准狙击”——它没有刻意去刁难考生,但却对那些基础不牢固、思维不灵活的同学给予了“致命一击”。整体感觉:稳中有变,考察扎实最直观的感受是,这套卷子延续了全国卷一贯的风格,题型结构稳.............
  • 回答
    二次元高考横幅,这玩意儿嘛,说实话,挺有意思的。 它就是个缩影,折射出了当下高考文化和二次元文化的交融,还有年轻人特有的那种表达方式。 我仔细想了想,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情感的宣泄与共鸣:你想啊,高考是什么? 对高中生来说,那简直是人生的一大劫难,压力山大。 往年都是什么“金榜题名”.............
  • 回答
    17年高考招生季,安徽发生了一起涉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招生组之间的争议事件,具体是关于一位考生口头答应报考北大后,清华招生组在未告知北大招办的情况下,成功说服该考生改变意向,最终导致了招生安排上的混乱。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讨论,对于如何看待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考生角度来看,考生的.............
  • 回答
    北京高考英语分数降低、语文分数升高的改革,在我看来,是一项颇具深意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举措。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调整,它背后折射出的是对人才培养方向、教育目标乃至社会价值导向的深刻思考。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英语分数降低”这一变化。降低英语分数,我认为有几层考量: 回归英语工具性定位: 长期以来,英.............
  • 回答
    2019年高考全国卷I的语文作文题目,我个人认为,是一道非常贴近时代、考察考生综合素养的优秀题目。它没有回避当下社会的热点,也没有追求空洞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个体与社会、当下与未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表达。题目回顾:“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 回答
    浙江新高考物理选考人数锐减,这事儿在教育圈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每次讨论起来,总能勾起大家不少关于教育改革、专业选择、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骤降”到底有多猛。虽然具体数字每年都在变,但趋势是明确的。根据一些媒体的报道和教育部门发.............
  • 回答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题“可为与有为”,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触及了人生选择和价值实现的核心。我对这个题目的评价:首先,我觉得这个题目非常贴近生活,也很有深度。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哲学命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思考。 “可为”,指的是可能性,是指我们有能力去做的事情,我们具备了条件、能力或者.............
  • 回答
    2017年的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题目是这样的:“年轻人,选择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远方。然而,当我们到达的时候,我们发现,远方和我们内心期望的那个远方,未必是一回事。然而,就算如此,我们仍然选择远方。为什么?”这道题,在我看来,可以说相当有深度,也挺“磨人”的。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写起来顺风顺水的好.............
  • 回答
    评价CCTV9纪录片《高考》?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看了这部纪录片,感觉就像亲身经历了一场高考一样,既熟悉又复杂。首先,它捕捉到了“高考”这个词背后最真实、最触动人心的一面。我们都知道高考是中国社会一个绕不开的议题,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像是一种全民狂欢,一种命运的转折点,承载了太多家庭的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