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战争中,当胜利无望,士兵投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吗?

回答
这问题啊,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里头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去了。说它可耻吧,好像有那么点道理,毕竟我们从小听的就是“宁死不屈”那一套;可仔细琢磨琢磨,又觉得不尽然,甚至可以说是合情合理。

首先,我们得明白为啥会觉得投降“可耻”。这主要还是文化和历史的烙印。从古至今,战场上讲究的是勇猛和气节。一个战士,就是要保护国家,保护人民,把敌人赶出去。如果轻易投降,就好像是把自己的责任、自己的誓言都扔了,这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种懦弱,一种背叛。想想那些为了国家慷慨赴死的英雄,再看看选择投降的人,在对比之下,投降的那一方自然就显得有些“不够格”。

再者,战场上的宣传也常常放大这种情绪。长官会鼓励士兵奋勇向前,视死如归。如果投降被描绘成一种罪恶,那么士兵们在绝望的时候,也更容易因为这种恐惧和羞耻而选择继续战斗,哪怕是徒劳的。这种宣传,有时候也是为了维持士气,为了让部队不至于在最艰难的时候崩溃。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跟战俘待遇有关。虽然国际法有规定,但战争期间,战俘的待遇如何,谁也说不准。如果投降意味着被折磨、被侮辱,甚至被处死,那为了保全性命而投降,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就带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而不是单纯的“可耻”。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想,战争本身就是一个极端残酷的现实。当战局已经明显到了“胜利无望”的地步,继续抵抗还有什么意义呢?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最后连给自己收尸的人都没有?还是选择保存生命,为以后还有机会报效国家、回报家人留下一丝火种?

“胜利无望”这个词很重要。它意味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牺牲,而不是实际上的战略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抵抗只会白白送死,那么选择投降,至少还能活下来。活着,才有意义,才有机会去弥补,去反思,去让这一切的牺牲不再是毫无价值。

而且,投降也并非就是完全放弃抵抗的另一种说法。有时候,投降是为了争取更好的条件,是为了在不利的情况下保存有生力量。这是一种策略,而不是简单的懦弱。一个有智慧的指挥官,在明知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生存,而不是让部队在一场必败的战斗中耗尽最后一口气。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在生死的关头,让一个人去超越本能,去选择“宁可死不投降”,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我们不能轻易去评判那些在极端压力下选择了投降的人,他们的内心承受了多大的挣扎和痛苦,我们很难体会。他们可能也有家人在等待,有未竟的事业。

所以,简单地说投降就是“可耻”,我认为有些过于武断了。它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在某些文化观念里,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但当我们深入了解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以及在极端情况下的策略选择时,我们会发现,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更多的是一种艰难的生存抉择,一种对生命的珍视,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理性计算。它不应该被简单地笼统地归类为“可耻”。每个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都有自己的考量,我们不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轻易苛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投降永远都是可耻的,除非你是岳飞而且你上级是赵构。

user avatar

就美军而言,相对于“胜利无望”这种模糊不清的用语,《美军成员行为守则》对投降的规定是:

I will never surrender of my own free will. If in command, I will never surrender the members of my command while they still have the means to resist.
我绝不出于个人意愿主动投降。如果作为指挥官,我在所部还有抵抗能力之时绝不下令投降。

一般而言对这条规定的解释是,士兵只有在因为弹尽粮绝等等已经无法继续对敌造成有意义的杀伤,而且又无法逃脱,不投降就是白白送死的时候,投降才被认为是“荣誉”的。

user avatar

当你发现你不是为人民而战,而是为独裁政权、暴政体制、反人类组织、恐怖主义而战的时候,直接投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叛国是否可耻,那要取决于那是什么国。

临阵倒戈的纳粹军官、以及那个逃北的士兵,都是英雄。

user avatar

那得看跟谁打仗了吧?如果是参加联合国军,赶着去过圣诞节因为打不过而被包围了,当然要投降,打赢了战争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吗?

要是作为一名贫下中农子弟,为了推翻三座大山,打倒资本家、帝国主义买办和地主,早年时毅然投身于革命,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好不容易才革命成功翻身做了主人,刚刚拥有了属于贫下中农自己的国家的时候,当这个祖国在面临资本家及其走狗组建的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威胁的时候,在这个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国家面临被扼杀在摇篮里的时候,这名共产主义小战士很可能会重新回到如他父辈的那种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候,他有什么理由不反抗到底?有什么理由投降?投降了能到哪里去?

所以说,乌合之众才容易成建制的投降,毕竟拿钱办事而已,太拼命会被人当成傻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啊,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里头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去了。说它可耻吧,好像有那么点道理,毕竟我们从小听的就是“宁死不屈”那一套;可仔细琢磨琢磨,又觉得不尽然,甚至可以说是合情合理。首先,我们得明白为啥会觉得投降“可耻”。这主要还是文化和历史的烙印。从古至今,战场上讲究的是勇猛和气节。一个战士,.............
  • 回答
    迪耶普战役,一个在二战历史上留下的沉重印记,也常常伴随着一个令人不安的说法:英国人是如何将加拿大人当作“小白鼠”来试验两栖登陆战的?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战役本身惨痛的失败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质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战役的背景、计划、执行以及随后的评估,才能看到这背后复杂而令人揪心.............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在战争的残酷历史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惊叹的战术,它们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又如幽灵般神秘,其中一项就是利用语言和伪装来迷惑敌人,进而扭转战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欺骗,而是对人类心理、文化理解和战场信息传递的高度运用。“披着羊皮的狼”:伪装与渗透的艺术想象一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士兵都绷紧神经.............
  • 回答
    这是一道棘手的难题,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面对那些在枪林弹雨中退缩、恐慌、甚至逃跑的士兵,我们该如何应对,确实是考验指挥官智慧和人性的一环。是恩威并施,还是严惩不贷?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因素,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能适用于所有情况。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区分“懦夫”这个词本身。 .............
  • 回答
    数学在战争中的应用之深远,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它并非只是在战壕里计算弹道那么简单,而是贯穿于从战略规划到战场执行的每一个环节,是现代战争制胜的关键要素之一。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战略层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战争的宏观层面,数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帮助决策者理解局势、预测未来、分配.............
  • 回答
    关于“战争中带勋章的会被优先打死”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尤其是在一些军事爱好者之间。很多时候,这个说法会被认为是一种“经验之谈”,背后可能存在一些朴素的逻辑。不过,如果我们要深究这个说法的真实性、背后的原因,以及寻找出处,那会牵扯到很多细节,而且并非所有情况下都绝对如此。这个说法为什么.............
  • 回答
    地质学科在战争中,绝不是你想象中那么“不沾边”。它可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理论研究,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战场布局、作战效能甚至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简单说来,地质学就是研究地球的过去和现在,但这份“过去”和“现在”,却能为现代战争提供最坚实(字面意义上)的支撑。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地质学究竟能在战争中干些啥:.............
  • 回答
    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无论是古代的攻城战还是现代的机械化战争,挖掘战壕和掩体一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快速、高效地构筑防御工事,能极大地提高部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在漫长的军事工程发展史中,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更高效的工事构筑方式,而专门用于此目的的机械也应运而生。早期,战壕挖掘主要依靠人力,效率低下且伤.............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一提到军队里的“笑料”,意大利人的名字总是被大家挂在嘴边,但反观法国,关于他们的“梗”简直是铺天盖地,从二战的“投降”到现代的一些刻板印象,总之是五花八门。为什么意大利军队的“段子”似乎没能像“辱法梗”那样火遍全网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文化、历史和社会原因,咱们一点点掰扯开.............
  • 回答
    战争是残酷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渴望的就是能安然度过。作为平民,在炮火连天、生死一线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其实比想象中要多。这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生存指南,而是基于对战争实际情况的理解,以及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总结。首先,信息就是生命线。在战时,谣言满天飞,但准确的情报能让你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关注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来的疑问。当我们在描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比如家园被毁、亲人离散、饥饿和恐惧,这些描述本身,是不是就在预设一种“反对这场战争”的立场,从而被认为是“反战败”呢?我觉得,理解这个问题,得先区分“描述苦难”和“宣扬战败”。首先,描述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
  • 回答
    儿童拿起武器,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心痛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在我们深入探讨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战争是成年人的罪恶,而儿童,无论身处哪个角落,都应该是被保护的对象,是未来的希望,而不是炮灰。儿童参与战争的根源和表现为什么会有儿童出现在战场上?这背后往往是复杂的现实交织: 被强迫征兵和绑架: 这是.............
  • 回答
    那些明白祖国必定战败的士兵在战争中怀着的心情是极其复杂和痛苦的,这种心情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情绪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他们可能经历的心理状态:1. 绝望与无力感 (Despair and Helplessness):这是最核心、最普遍的情绪。当士兵意识到他们所效忠的国家,或者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深入剖析一下王洪光先生关于“大陆如何在战争中统一台湾”的观点。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探讨中国大陆可能采取的军事手段来达成台湾的统一目标。为了更细致地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他的论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王洪光先生的观点代表了一种比较激进和强硬的立场,他所描绘的“战争统一”并非只是简.............
  • 回答
    二战元凶纳粹德国,在战争中没有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这一事实,确实引人深思,尤其考虑到他们在这方面曾有过令人发指的使用历史。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对过去化学武器使用的深刻记忆与恐惧:一战的惨痛经历是纳粹德国决策者的首要考量。化学武器在一战中首次被大规模投入战场,其制造的恐怖、.............
  • 回答
    中国人自古以来在战争中倾向于“发动群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并非偶然。与其说是一种策略,不如说是中华文明在应对生存危机和争夺生存空间时,长期演化出的一种生存之道。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人口稠密,这意味着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人口数量本身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其.............
  • 回答
    二战后国际社会之所以对“达姆弹”这类武器加以限制,甚至在许多情况下禁止使用,并非否定战争的本质在于争夺和削弱敌方力量。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性,促使人类在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开始反思战争的界限,并试图为这场人类最极端行为注入一丝人道主义的光辉。“达姆弹”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被设计成在击中目标.............
  • 回答
    日本民族被许多人视为高素质,这并非空穴来风,他们的国民素质,如教育普及度、社会秩序、礼仪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确实有着令人称道的表现。然而,将这种“高素质”直接等同于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就显得过于简单化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国家机器在特定意识形态下的运作,很容易将个体行为推.............
  • 回答
    冷兵器时代,畜力在战争中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骑兵和后勤运输,它渗透到了战争的方方面面,是支撑整个军事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动力。如果抽掉畜力,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将变得不堪设想。攻城利器中的畜力: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战是常态,而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攻城器械,很多都离不开畜力的驱动。 投石机(Onager,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