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苏联真的会组织这种一群连枪都是2人一把的应召兵去死亡冲锋敌军阵地吗?

回答
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这两部电影,你对苏联在二战中的一些战术安排产生了疑问,这很正常。尤其是电影里那种一人一枪、甚至连枪都得轮流用的“应召兵死亡冲锋”,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也让人忍不住想知道,这究竟是艺术创作还是真实历史的写照。

首先,得明确一点,电影为了戏剧效果,会放大和改编某些情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电影里的画面来理解真实的战争。但是,关于苏联在二战初期,特别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确实存在一些非常严酷的征兵和作战方式,这一点是史实。

咱们就聊聊苏联在二战初期的兵员补充和作战特点,看看电影里的影子有没有几分是真的。

1. 兵员的来源与素质:

二战爆发时,苏联虽然规模庞大,但军事工业和训练水平在战争初期是落后于德国的。德国闪电战的威力在早期给苏联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大量的军队被歼灭,大量的武器装备被缴获。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面临着巨大的兵员和装备缺口。为了快速补充兵力,苏联确实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

大规模征召: 苏联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并且在战争期间不断扩大征兵范围。很多经验不足的年轻士兵,甚至是刚成年不久的年轻人,就被迅速送往前线。他们的军事训练可能非常有限,很多时候就是简单的射击、队列和战术动作。
“应召兵”(Mobilized Soldiers): 电影里那种临时征召、装备不足的士兵,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这些人可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民众,被抽调到军队后,可能还没来得及接受系统训练,甚至连制式武器都配发不齐。
惩罚性部队/“督战队”: 这一点也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元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苏联确实会组建一些带有惩罚性质的部队,比如所谓的“国家安全部(NKVD)”下属的部队,他们负责监督和维持前线纪律。如果士兵溃逃,这些部队可能会开枪阻止。同时,也存在一种说法,即在某些战役中,后方的部队会监视前方部队的动向,如果发现有逃跑迹象,也会进行射击。这听起来很残酷,但在当时那种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防止大规模溃败,统治者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

2. 关于“一人一枪,两人轮流用”的说法:

你提到的“一人一把枪,两人轮流用”的情景,虽然听起来很夸张,但我们得这么理解:

武器短缺: 在战争初期,苏联军队确实面临着严重的武器短缺问题。尤其是步枪、冲锋枪这类基础武器。不是说每个士兵都只能两人轮流用一把枪,而是说,在某些新组建的、装备极度紧张的部队中,步枪的数量可能确实不足以配发到每个前线士兵手中。
战术上的“人力冲击”: 在电影中,《兵临城下》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开头,确实展现了苏联军队组织那种“人海战术”,用大量人员冲击德军阵地。这种战术并非仅仅因为枪支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早期,苏联军队缺乏有效的坦克支援、炮火支援以及空军支援。在德军强大的火力面前,如果不能用数量压制对方,或者不能组织有效的火力配合,士兵的伤亡率会非常高。
“不许后退”的命令: 在某些关键战役,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的指挥官奉行的是“一步不退”的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士兵装备不足,也必须硬着头皮向前,或者坚守阵地。

那么,苏联真的会主动组织这种低效甚至可以说是送死的冲锋吗?

从战略层面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指挥官都不会故意组织一场毫无意义的“死亡冲锋”。战争是极其残酷和讲求效率的,指挥官的责任是最大化己方利益,最小化损失。

但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电影里那种场景的“影子”是可能出现的:

绝望中的尝试: 在战局极其不利、弹药匮乏、士气低落的情况下,指挥官可能会被迫采取一些看起来很“疯狂”的战术,试图打破僵局。用人海去冲击德军的火力点,虽然伤亡惨重,但如果能消耗掉对方的弹药,或者为后续部队争取时间,也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得不为之”的选择。
训练不足的士兵更容易被驱动: 对于那些刚刚征召入伍、训练不足、缺乏作战经验的士兵,如果被灌输了“保卫祖国”、“与法西斯决一死战”之类的口号,并且在严酷的纪律约束下,他们确实有可能被驱赶着进行冲击,即便他们内心可能非常恐惧。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特殊性: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并且战斗异常惨烈。在这种级别的消耗战中,双方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苏联军队在初期面对德军强大的装甲集群和空中优势,确实付出了血的教训。在城市巷战中,双方的伤亡都非常惊人,很多战术都是在实战中摸索和演变出来的。

总结一下:

电影《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所展现的苏联士兵的悲壮和残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战初期苏联军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某些不容忽视的战术特点。

武器短缺 和 训练不足 的情况在某些部队中是存在的。
极端的纪律约束 和 “不许后退”的命令 是导致士兵难以逃脱战场的重要原因。
大规模的动员 和 不同素质士兵的混合使用 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然而, “两人轮流用一把枪” 的场景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它代表了当时武器装备的紧张,而不是一种普遍的作战模式。
至于 “死亡冲锋” ,更可能是为了突破德军防线、消耗敌人、或者在绝望中尝试的一种高风险战术,而不是军队常规的作战计划。

重要的是要理解,二战中的每一方军队都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和伤亡,而且历史的复杂性远非一部电影所能完全展现。电影的目的是引发思考和情感共鸣,而真实的战争,无论是在哪个国家,都是对人性、勇气和牺牲的极致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看本人译著《勒热夫绞肉机》

大约是在5月的最后一周,一个全新的步兵师,第215步兵师刚刚开始组建。这个师是以第48步兵旅为基础组建的,这个旅我们之前就到了这里,此前他们刚刚在韦利日(Velizh)周围经历了恐怖而血腥的激战。

许多军官被分配到我们的队伍里。大多数和我们一样都是小伙子,穿着崭新的制服。仅仅几个礼拜以前他们也跟我们一样,只是学员而已。

师长总是会下到各营和各连视察,从早转到晚,检查军官教给我们什么,如何进行训练。他在侦察兵和独立工兵营呆的时间最长。到后来,第215步兵师的侦察兵被公认为是整个第30集团军最出色的侦察部队。

下属军官在和库普里亚诺夫接触的过程中,最欣赏他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以及追求完美的作风。他行事传统,凡事三思而后行。有鉴于此,库普里亚诺夫上任伊始就推行必须要严格执行他的“指示”,也就是他个人的命令。这些指示通常简洁有力而切中要害,大多数都涉及部队的训练和日常生活,逐渐给战士们渗透信心和作战意志。

随着库普里亚诺夫的上任,全师立即成了一所严格的作战学校。师长知道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必须要迅速的让每个人—从士兵到军官—尽可能做好战斗准备。我们理解这点,所以竭尽全力达到他给我们的要求。无论我们何时见到一个排长、连长或甚至是营长都是在战壕里,在机枪后或坦克后,我们想了解怎么能更出色的投入战斗。

如果不经训练就把你们送上前线,意味着我们出卖你们,是让你们去送死我们的军官经常这么告诉我。“所以不要抱怨训练,也不要不满—你们必须学习再学习!

时任加里宁方面军司令员的I•S•科涅夫在回忆录中曾经为方面军所属的步兵部队而自豪,土工作业水平从一开始挖掘散兵壕和防空壕进步到构筑连续战壕以及坚固地堡。科涅夫元帅有这样的“前线经历“应该首先感谢库普里亚诺夫。这个师长让我们挖掘战壕和构筑工事的水准达到了和德国人同等的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师的战斗力在不断提高。从俄罗斯各个角落源源不断的输送来新兵和新装备。战士们只能用莫洛托夫鸡尾酒去炸德国坦克的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部队配备了反坦克枪(PTR),可以对付敌军的轻型坦克,但不幸的是这种反坦克枪即笨重又累赘,需要两个人扛在肩膀上。每个团以军校生为骨干,组建了1个机枪连和1个冲锋枪连,但说实话当时冲锋枪的数量不够,所以我们都在等着补充武器装备。师里组建了一个炮兵团,但仍然是骡马拖曳火炮。当时也在等待列装配备牵引车的122毫米炮,这种武器在战斗中威力十足。搭载火箭发射器的卡车停在很深的堑壕里并且做了精心伪装—这就是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德国人叫它们“斯大林管风琴”,这个绰号是因为火箭炮齐射时发出的咆哮声。战俘告诉我们喀秋莎火箭炮齐射时的惊人威力甚至让一些德国士兵精神错乱。


7月初驻地附近连降暴雨,倾盆大雨导致地表水量激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沼泽,但是我们的野战训练从未停止。我们经常在大雨中浑身湿透精疲力竭的行军,但是大家都知道军官这么做的意义,我们没有抱怨,因为大家知道这训练里偷一天的懒,上了前线就可能回不来了!我们整天都在野外摸爬滚打,学习怎么把工事挖的又快又深。我们学习怎么在行进中据腰射击;如何构筑更坚固的机枪巢;在战场上如何克服恐惧的感觉;以及如何压制敌军的射击阵地。另外军官还向我们示范了如何向敌军接近,在战场和战壕里在敌火力射击下如何寻找隐蔽,如何投入进攻,以及在遭到突然空袭时应如何处置。

当时的训练让我们真的是精疲力竭,而且我们这些军校生完全糊涂了—我们在军校里学过的所有东西怎么到了战场上就都没用了呢?有人甚至恶意地说“我们应该先把这些教官送上战场,然后再让他们去教那些学员们!”

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的疑惑渐渐解除了,随之而来的是逐渐高涨的自信心。我很喜欢一名军官说过的话“记住下边这句话:常识往往能够化解风险!”而这就是他们教给我们的东西。

而这些训练的结果如何呢?在特维尔附近密林不到三个月的训练后,一个全新的作战师几乎在敌人的鼻子底下组建了起来。通过师长的努力,一群来自俄罗斯各个角落的军人—其中许多人此前从未接受过任何作战训练—凝聚成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整装待发,齐装满员,并且有一个巩固的后盾。



最后这个师是在8月下旬投入了进攻作战,当然,虽然该师仍然在进攻中碰的头破血流,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个师从战前准备到训练还是武器装备的配备,都是基本充足的。


按照我所看过的 翻译过的一些战史和回忆录,二战期间苏联军队对一般基层军官和士兵的训练,谈不上有多充分,但也是比较基本的,临时拉武装平民上前线的事情往往是41年那种比较危急的情况

绑架壮丁然后在未加训练的情况下把他们送上前线送死 那是同时期东亚某法西斯政权才干的事情 结果怎么样大家也都看到了

战争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学 随便抓几个壮丁上来 就是冷兵器时代都很难打赢的


所以啊 建议广大朋友们还是要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

不要“见着风,是得雨”啊。看到这些消息,你本身也要判断

这种无中生有的东西,你帮他说一遍,等于你也有责任吧

user avatar

极端的德军爱好者提出的观点本身就自相矛盾。一方面宣称,德国的王牌飞行员王牌装甲兵一个个都是无敌的存在,德国武器装备世界第一,德军是被漫山遍野像苍蝇蝗虫一样多的T34、IL2淹死的,另一方面居然能编出苏军步兵分队两个人一把枪,苏联草芥人命这种低端段子……完全不能自洽


不要看《登陆之日》、《兵临城下》这种电影学历史

不要看《登陆之日》、《兵临城下》这种电影学历史

不要看《登陆之日》、《兵临城下》这种电影学历史

不要看《登陆之日》、《兵临城下》这种电影学历史


——重要的事情要反复强调


简单总结一下:

1.苏联德国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军事工业,陆战武器装备品种齐全数量庞大,不存在枪械不够用问题——不过考虑到战争末期德国人连人民步枪都出来了这方面质量可能有点问题o(╯□╰)o

2.苏军德军都不是全员配枪,理由很简单:没必要。但苏德都有实力给步兵分队配齐枪械

3.多读书,少轻信电影,少凭感觉,少脑补

4.虽然苏军在整个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伤亡损失明显超过其敌军的总和,尤其是1941-2年更是交换比较为悬殊,但要达到网传段子中的那种程度,还是需要公知精英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各种传媒渠道重复造谣传谣


-------------------------分割线-----------------------------


以《兵临城下》为例苏军动员兵两个人一把枪死亡冲锋德军几乎无伤就把成百上千苏军步兵几乎杀光,交换比相当感人

然而1942年11月1日,德军第6集团军上报了各兵团的实际实力和缺编情况:

我来简单讲解一下

兵力的几栏统计中,第一栏是作战人员和非战斗人员(参谋人员、补给部队、作战部队中的行政和修理人员)总计,第二栏是作战人员(步兵、炮兵、自行车/侦察兵、反坦克炮兵等团、营、连,也就是说不仅包括步兵还包括炮兵等二线战斗人员)、连同辅助人员(包括临时指派的战俘和希维人)在内的非战斗人员统计、缺编人员

至于即使雇佣了这些希维人以后还是填不上的缺额就是第四栏。需要说明的是前三栏是11月中上报,第四栏是11月1日上报

以上表格只统计各师建制内单位的情况,不包括集团军预备队、集团军和军直属的作战部队(倒数第二行是个例外,但也仅此而已)

也就是说,斯大林格勒会战打到苏军天王星攻势行将发动前几天,苏军还是死死守住了钢铁城在伏尔加河西岸的最后几个桥头堡,德军还是想要继续进攻,但此时此刻德军各师连同炮兵在内的作战人员总数普遍只有四千多,最多的一个师也不过6748人,最惨的一个师只有2915人,如果砍掉炮兵(仅师炮兵团就普遍有6个105榴弹炮连+3个150榴弹炮连的编制,此外还有十几门反坦克炮)则步兵人数将更惨更少,与此同时为了弥补人力不足德军已经雇佣了希维人,然并卵,各师上报的缺编人数一个比一个高,最高的第295步兵师缺额高达9037人,与此同时该师兵力也就7000左右,其中作战人员只有3450人。如果只统计步兵、侦察兵、战斗工兵的总数则必然在账面上更加难看……

整个集团军进行累加的话,16个师在编总人数只有138832人、其中作战人员只有73813人,而缺编人数高达101462人……此外第14装甲师还有作战人员934人,同时缺编5434人……


虽然苏军一些师、旅损失更大,缺编率更高,残余兵力更低,然而苏军守住了西岸最后几个桥头堡,使德军不能越雷池半步,并且给德军造成的杀伤如前所述,同样也是非常可观。如果有人觉得德军真的是被这么一帮鶸鸡打得损失惨重、无法达成目标,那么自己慢慢YY去


——斯大林格勒会战防御阶段的弹药消耗。客观的说当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而不仅仅是城内)不停的提供增援部队打的确实是消耗战,但苏军并没有脑残到只堆人不堆武器弹药的程度



附图一张,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反攻阶段弹药消耗,也不是很多,蛐蛐8.64万吨而已。与苏联战时近千万吨的弹药总产量相比不过九牛一毛


-----------------------------------分割线-----------------------------------


回到苏军是不是缺乏枪械到如此程度这个问题


苏联主要武器装备产量、各时间节点保有量、损失辆如上表所示。可见,苏军装备的武器数量是相当庞大的。与此同时由于使用广泛等各种原因……损失也比较大

但是这张表格还是稍显简略。具体来细化一下

既然题主问的是关于枪的问题。那么我们来进一步细化一下

1942年1月1日,苏军共装备有轻武器:

左轮手枪和手枪93万(0.93百万)把、步枪和卡宾枪376万支、冲锋枪10万支、轻机枪8.1万(81千)挺、中型机枪(7.62mm重机枪)3万挺、重机枪(12.7mm大口径机枪)2200挺、Противотанк. ружья——Противо танк. ружья——anti tank gun——反坦克枪(由于迷之原因被翻译成了反坦克火箭发射器)8900挺。总计各种枪491万把/支/挺


整个1942年期间,苏军共接收轻武器:

左轮手枪和手枪17万把、步枪和卡宾枪404万支、冲锋枪156万支、轻机枪17.28万挺、中型机枪(7.62mm重机枪)5.8万挺、重机枪(12.7mm大口径机枪)7400挺、反坦克枪24.9万挺,总计各种枪626万把/支/挺


在1942年的历次大小不一的会战、战役、战斗中,苏军共(不可恢复)损失轻武器:

左轮手枪和手枪39万把、步枪和卡宾枪218万支、冲锋枪55万支、轻机枪7.67万挺、中型机枪(7.62mm重机枪)2.45万挺、重机枪(12.7mm大口径机枪)4900挺、反坦克枪8.69万挺,总计各种枪331万把/支/挺


因此,到1943年1月1日,苏军共装备有轻武器:

左轮手枪和手枪71万把、步枪和卡宾枪562万支、冲锋枪111万支、轻机枪17.71万挺、中型机枪(7.62mm重机枪)6.35万挺、重机枪(12.7mm大口径机枪)4700挺、反坦克枪17.1万挺,总计各种枪786万把/支/挺

续表:1944-5年及整个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的枪械配置情况。从庞大的绝对数量上来看,虽然整个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苏军战损各种枪1547万把/支/挺,但总接收(战前拥有+战时接收)2918万把/支/挺,所以到胜利日依然有1406万把/支/挺(其中一部分存放于仓库。或者说含库存枪械数量)


--------------------------------分割线------------------------------------


既然是问苏军会不会配不齐枪,那么就还需要考虑苏军的兵力和编制

如果从这张表格来看,红军(不含海军、内卫军等)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绝大多数时期都有约1000万甚至超过1100万的可出勤人员。每个表格内下方数值较小的数字则是住院人员统计(格兰斯引用的资料中苏军几个时间节点内住院人员远低于表格中对应时间节点的住院人员总数。很可能是因为格兰斯引用的数据中只统计了后方医院中的住院人员)。考虑到这一情况,苏军的枪械配备似乎是不足的

然而,首先须知军队包括前线的作战军和部署在后方和其它边境的军队。具体而言,前者是对德前线(含芬兰方向)内的全部陆、空、海军队,包括:作战部队、战斗保障部队、后方部队、野战训练部队的总和;后者包括住院伤员、内地军区、苏满、苏民、苏土等各边境地区驻防的苏军,包括作战部队和训练部队等

具体的分布,以1944年1月、5月为例,是这样的:

相应的配备武器装备的情况是:

因此可知,由于苏军将后方部队(汽车兵、铁道兵、道路部队)、战斗保障部队(工程工兵、通信兵)计入总兵力,乃至计入前线兵力,因此苏军相当一部分部队不需要配枪。即使是前线的作战军中也是如此。同时,即使战斗部队/作战兵团中,也有队属后勤、通信(含无线电通信)、维修、医疗分队,因此即使是作战兵团和部队也不需要全部配枪

简单而论,1939-45的各个不同时间节点内推出的各种苏军步兵师标准编制中,各种枪械的总数(不含手枪)几乎始终比编制总兵力低2000人上下,听上去好像挺鶸的,然而这主要是因为步兵师中也有大量后勤、通信部队等非战斗分队以及炮兵等二线战斗分队,在步兵分队中画风是不一样的

不嫌烦的话把这个人写的文章全部看完,应该是根据我贴的这份资料翻译整理的。并且还丰富了表格,根据原文提到的编制增减情况把各时期的编制都制表了一遍

sbdry的个人中心 - 铁血网

然而英文原文中的步兵团编制中居然没有给出具体的步枪编制数量(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都有就是步枪没有),对此我有句MMP不知当不当讲


--------------------------------分割线-----------------------------------


相比之下德国步兵师的配枪率(双方统一计算方式,德军编制中计入希维人、不计入手枪)差不多也就是那么回事,并不能稳稳压过苏军

不过除战斗人员以外,德军的队属后勤也是有事没事接敌作战一下,所以也配备了不少机枪


另:德军配枪率高的说法有一定根据,但前提是把干着苏军后方部队工作的辅助部队以及干着苏军队属后勤人员工作的外籍辅助人员通通不算人不列入野战陆军兵力之中,分母大大减小的同时分子几乎不变

如果把德国武装力量全部累加,则总人数将非常感人(注:一部分是外国/外籍军队在德国武装力量名下蹭饭吃,还有少量战俘不是正式“志愿”辅助人员,而只是等待被转运):

也就是说广义的“德军”,即包括了领国防军工资的辅助部队和辅助人员以及直接受德军指挥的仆从军和东方部队等外籍部队在内的德国武装力量总数(实际上除受德军指挥的仆从军以外全都应该算是德军的一部分,只不过德国人喜欢调戏统计口径而已)在1943年9月1日总数达1355.5万人(含少数暂时由武装力量看管而不是已经送到后方战俘营的战俘。不过战争到这个阶段德军手里的战俘数量估计也不会太多),这其中虽然有大量武装到牙齿的作战兵团,但也不乏帝国铁路人员(德军辅助部队的一部分)这种干着苏军铁道兵的工作,却连军装都不穿只是拿着国家发的工资,塞他一把小手枪都嫌碍事生怕破坏了非战斗人员身份,唯恐被苏联游击队报复的主……

所以苏军德军配不配枪主要还是看干的是什么工作


-------------------------分割线-----------------------------



虽然题主问的是枪够不够但有些关于弹药的事情还是简单说一下

1942-5年苏军弹药实际消耗数量。单位千发。小数点前去一位后数字相当于万发数

其中每年弹药消耗包括:冲锋枪弹、步枪弹各约30亿发

各种炮弹总计超过1亿发(不含航空炮弹/海军炮弹)。其中1942年一看就比较弱,1943-4年手枪弹消耗是25亿级别,1942年只有不到6亿,1945年前5个月都有13亿发左右;1943-4年76师炮炮弹发射超过2000万发,1942年只有1000万发,1945年前5个月都有1430万发;各种炮弹总数方面,1942年不过7119万发左右,1943年是1.2224亿发,1944年是1.2915亿发,1945年1-5月就打了7357万发左右

然而即使是苏联工业实力尚没有充分恢复,苏军弹药消耗量比较鶸鸡的1942年,这个弹药量的绝对数量依然是相当巨大的


-------------------------分割线-----------------------------


之前贴出了苏军各种枪械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的装备、损失、接收情况。干脆把其它各种技术装备也全部贴完整


飞机:



高射炮、反坦克炮:


野战炮、迫击炮、火箭炮:


机动车辆:


舰艇:


无线电:



装甲车辆:


------------------------------分割线--------------------------------


为了预防有些人看到这些表格以后一拍脑袋说德军是被武器淹死的而不是死于自己无能,简单的提一下

苏德枪炮损失:

德军损失的坦克突击炮飞机虽然不能说特别多,但损失枪炮数量绝对是空前巨大

再补充1个相关问题下的答案:


最后,我要吹爆《建军大业》!


最后的最后,推广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席卷兽穴的风暴”和“红色文献翻译”

user avatar

苏军前期损失主要是因为被合围,而不是交火损失。这个阶段苏军步兵接受3个月基础训练,技术兵种3-6个月训练。苏联战前也有完整的国防训练动员体系,航空化学志愿协会就为苏联空军储备了十几万预备飞行员。这一阶段的苏军兵员训练水平恰恰是整个战争阶段最高的,但却也是损失最大的,因为苏军战役组织水平很糟糕(当然西方导演,苏黑的简单大脑回路是不懂这一块的)。

战争中后期,经历空前惨烈的损失,苏军后备兵员逐渐枯竭(德军也一样),往往一个一线步兵师甚至只有3000-4000人,其中一线战斗步兵只有1000人左右,这阶段苏军中确实存在大量未经训练的兵员,这些人来自于新解放地区能够找到的符合兵役条件的成年男子,或者纳粹集中营里被解放的身体状况较好囚犯,但这些缺乏训练的人也往往被安排在支援单位而不是充当一线步兵。这个阶段苏军一般步兵师的战斗力甚至远不如战争初期阶段(规模小得多),有限的人力资源也往往被集中到精锐的近卫坦克军和近卫步兵师。

但正是这些战斗力不怎么靠谱的步兵师却能以优势的交换比压着德军打?为何?因为苏军这一阶段并依赖步兵战斗力去攻坚。而是依赖集中运用强大的火力和实施巧妙的战役机动来瓦解德军。

比如,柯尼斯堡战役时,43集团军235步兵师,全师只有3670人,15个步兵连全部战斗步兵不足1000人。担任主攻的近卫第11集团军近卫31步兵师,全师也只有4528人,战斗步兵充其量也就1000多人,但支援这支可怜的步兵师进攻的却是252门76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包括2门305毫米铁道炮,10门203毫米重型榴弹炮,8门152毫米榴弹炮,12门152毫米加农炮),步兵师下辖的80多门45毫米炮、82和120毫米迫击炮还不计算在内。加起来就是平均3个作战步兵得到一门炮支援!而投入掩护的作战飞机则达到2400架!

除了少数情况,这个阶段孱弱不堪的苏军步兵师并不适合用来攻坚,苏军对付德军坚固据点的方法是绕过去,留下少量步兵部队包围牵制守军,逼迫守军放弃据点突围,在这一过程中歼灭突围的德军。

至于什么两个人一把枪去敌军阵地前堆尸?这种奢华的打法只有你国常凯申玩得起,苏军那种兵员数量渣一样的步兵师可玩不起不起,除非你相信苏军都是内裤外穿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