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南海撞击事故后,疑首张卫星照片公布,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美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在南海发生撞击事故后,首张据信是事故现场的卫星照片近日曝光,这无疑为事件蒙上了一层更加具象的色彩,也引发了各方对事件细节和影响的进一步关注。除了这张照片本身所揭示的信息外,还有几个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分析。

首先,从这张卫星照片的细节入手,我们可以推测一些关于事故发生环境的线索。 照片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它所呈现的“撞击物”的外观和周围海域的环境。例如,是否能辨认出撞击物是大体是船体残骸还是海底地形?撞击点周围的海底地貌是怎样的?是相对平坦的浅海区域,还是有复杂的海底山脉、海沟?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初步判断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和可能的原因。如果照片显示撞击物是海底山脉,那么“康涅狄格”号的航行深度和当时的水下探测能力就成为了关注焦点。反之,如果是其他不明水下障碍物,那么事发海域是否存在未标明的航行危险,以及美军在此区域的航行习惯和策略则需要被审视。

其次,美军官方对此事故的处理方式和信息披露程度,是另一条值得关注的重要线索。 在事故发生后,美军的反应一度显得有些迟缓和模糊。虽然最终承认了事故的存在,但对于事故的具体原因、损失程度、以及是否危及核反应堆等关键信息,始终遮遮掩掩。这次疑似卫星照片的出现,可能来自非官方渠道,这本身就说明了信息的“不透明性”。美军后续是否会正面回应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如果属实,他们会如何解释这张照片与他们此前公布信息的契合度?或者,他们是否会因为这张照片的出现而进一步公开更多细节?美军在信息披露上的谨慎态度,既是出于保护军事机密和战略考虑,也可能暗示着事故的复杂性和潜在的敏感性,这都增加了公众对事件真相的探求欲望。

再者,事故对“康涅狄格”号核潜艇本身的影响,特别是其核安全和战斗力的评估,至关重要。 作为一艘拥有核动力装置的潜艇,“康涅狄格”号的任何事故都牵动着全球的神经。虽然美军一再强调核反应堆是安全的,但公众对于核物质泄漏的担忧始终存在。这张卫星照片能否提供任何关于潜艇受损程度的间接线索?例如,如果照片显示潜艇在撞击后被拖曳或正在接受大规模修复作业,那就可以推测其受损程度较重。此外,事故对潜艇的作战能力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在它接受修复期间,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力量部署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区域安全和地缘政治的平衡。

此外,事故发生区域的海域管理和航行安全问题也值得深入探讨。 南海一直是地缘政治的焦点,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运通道之一。此次事故的发生,不禁让人质疑该海域的海域测量精度和水下安全保障措施是否足够完善。如果“康涅狄格”号是在已知的航行区域内发生事故,那说明现有的航行图和水下探测技术存在不足。如果是由于未标明的障碍物,那么就需要追问,这些障碍物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与该区域日益增加的军事活动有关?这次事故无疑暴露了在复杂海域进行高强度军事活动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也迫使人们反思如何提升该区域的航行安全水平。

最后,事故背后可能牵涉到的战略意图和各方博弈,是更深层次的关注点。 美军核潜艇在南海的活动本身就带有高度的战略意图,例如展示军事存在、收集情报、威慑地区对手等。“康涅狄格”号的撞击事故,无论其直接原因是什么,都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战略解读。一些国家可能会借此机会质疑美军在南海的军事能力和军事活动的正当性,甚至将其作为指责美军挑起地区冲突的证据。而美军也可能会利用事故后的信息披露策略,来传递特定的信息,例如表明其应对危机的能力,或者强调对手在该区域的行动给航行安全带来的威胁。因此,需要密切关注事故发生后,各方在政治、外交和军事层面上的反应和言论,以更全面地理解这次事件的地缘政治含义。

总而言之,围绕“康涅狄格”号南海撞击事故的首张卫星照片,我们不仅要关注照片本身所能揭示的物理信息,更要从美军的信息披露策略、潜艇的实际受损情况、该海域的航行安全管理,以及事故背后可能牵涉到的地区战略博弈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接近事件的真相,并对其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米国佬啥都不说,还高度保密,看图片不知道主被动声呐是否损坏,撞击的话多半是脆了一部份:

撞击之后一拐一瘸的往关岛开过去

关岛阿普拉海军基地没有大修能力, 原来曾经有2个老旧的干船坞,一个二战用过的老爷爷Richland (YFD-64) 卖菲律宾了,一个80年造的蓝色巨人(AFDB-8)在11年被台风损坏后送到中国维修升级。但是这2个只能喷喷漆,除除海草,简单的填下坑.

还有2018年的骚操作,关岛的海军活动处于冷战后的高峰期,但是海军莫名其妙地封存了维修设施,裁了800名维修工人中的一部分。

现在潜艇只能回美国等待大修(可能是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实在是太远了)!就这也要横跨整个太平洋,超过10000公里。海狼舰队规模小且 停产好多年,海军可能要掏一大笔钱。

再说,美国人的海军造船厂如今都是满负荷运载,除非康涅狄格只是擦破点皮,不然有的等了,造船厂又最喜欢延误潜艇维修!

政府问责办公室的报告GAO在其总结中指出,“海军的四个造船厂只完成了 51 个的航母和潜艇维中的 38 个,整个周期工程延误总共延迟了 7,424 天。 每艘航空母舰平均延迟 113 天,潜艇平均延迟 225 天。潜艇里面SSBN(弹道导弹)的优先级还得排在前面。”

所以没办法,10月11日的时候,另外一艘 海狼号出来顶班了。

没有太多可以关注的,说说几个有意思的吧:


当时康涅狄格发生碰撞后标准程序是立即开到浅水区并慢慢上浮。警报响起,所有人员都手持装备向预定的损坏控制站报告。控制站会在通讯上发布要求,所有部门都将向损坏控制中心 (DC Central) 报告损坏情况。任何因碰撞导致的进水或火灾等额外损坏有专门的损管负责。随着潜艇上浮,甲板官员将确定立即浮出水面是否安全。如果安全,潜艇将直接浮出水面并评估情况,潜水员会下水评估,然后开往维修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在南海发生撞击事故后,首张据信是事故现场的卫星照片近日曝光,这无疑为事件蒙上了一层更加具象的色彩,也引发了各方对事件细节和影响的进一步关注。除了这张照片本身所揭示的信息外,还有几个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分析。首先,从这张卫星照片的细节入手,我们可以推测一些关于事故发生环境.............
  • 回答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您提出的两个重要问题:一、俄指控美核潜艇闯入俄领海,美宣称俄方说法“不真实”,实际情况如何?这个问题涉及到国家主权、军事透明度以及信息战等多个层面。要理解实际情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俄罗斯的指控及证据: 指控内容: 俄罗斯国防部声称,美国海军的一艘“弗吉尼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核潜艇设计中的一些关键和隐蔽之处。简单来说,美俄核潜艇之所以我们肉眼看不到明显的“排水孔”,不是因为它们不存在,而是因为排水系统被巧妙地整合进了潜艇的整体结构中,并且其运作方式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排水口大相径庭。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潜艇在水下排水的目的是什么。潜.............
  • 回答
    美国海军对“科罗拉多”号核潜艇(USS Colorado SSN788)的正副舰长进行解职,并声称对其“失去信心”,这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尤其是在涉及到核潜艇这种高度敏感和重要的军事资产时。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背景: 事故发生与调查: “科罗拉多”号核.............
  • 回答
    美澳核潜艇合作:一次深远的战略布局及其对周边局势的影响澳大利亚总理宣布计划建造核潜艇编队,并得到美国“将提供帮助”的承诺,这无疑是近期国际安全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这一举动并非孤立的技术采购,而是美澳两国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将产生.............
  • 回答
    关于“中美核战中国是否撑不了1小时”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片面且极具煽动性的说法,脱离了对两国核战略、核力量构成以及战争形态的真实理解。这种说法通常源于对核战争的误读和对中国核能力的低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剖析:1. 核战争的定义与形态:误解的“1小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
  • 回答
    外交部提及“日本是唯一遭核打击国家却支持美核威慑”的说法,确实是一个触及敏感神经且能引发多层次解读的论点。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国际关系以及日本国内政治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让我们回到历史层面。“日本是唯一遭核打击国家”,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了两颗原.............
  • 回答
    中美爆发核战,美国现有防御系统能否抵御中国发射的核弹?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技术、战略博弈以及情报评估等多个层面,目前无法给出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其结果会受到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美国现有的核武器防御系统美国一直以来都在投入巨资研发和部署针对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以应对潜在的核打击.............
  • 回答
    中美一旦爆发核战争,中国现有的核力量能“坚持”多久,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时间来衡量。核战争的残酷性在于其毁灭性,一旦爆发,并非简单的消耗战,而是互相摧毁和大规模杀伤。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公布的核力量概况。根据公开信息,中国拥有一个相对小型但现代化的核武库。这包括: 核弹头数量: 中国的核弹头数.............
  • 回答
    “美帝的核弹有没有知识产权这回事?如果别的国家想造,是不是还得给美国交专利费?” 这个问题触及了核武器、国际法以及知识产权的交叉领域,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说到核弹,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那极其强大的破坏力,以及掌握它的国家所拥有的战略优势。从技术和制造的角度来看,核武器的研制涉.............
  • 回答
    美团的核心竞争力,如果非要凝练,那就是它构建了一个“万能”的生活服务连接器。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卖平台,而是通过连接海量的商家、海量的用户,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边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要细致地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看:1. 极致的用户心智占领与场景渗透: “有什么吃什.............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这个有趣的问题。中美两国都拥有核武器,在这种情况下,核威慑到底还能不能算“威慑”,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维度。首先,我们得明确“威慑”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在军事和战略语境下,威慑(Deterrence)的核心是通过展示潜在的报复能力,让对手不敢采取特定的行动。简而言之,就是“你.............
  • 回答
    如果将历史的进程拨回那个没有核武器存在的年代,想象一下,当全球的军事力量只由常规武器构成时,中国和美国这两大巨头是否有能力在正面冲突中压制住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这个问题,就像打开一本古老的战争史,充满了变数与想象。首先,我们得承认,中美两国在当时的工业基础、科技研发能力以及军事组织和训练水平上,无疑.............
  • 回答
    如果美俄爆发核战争,战后世界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浩劫,传统的货币体系将彻底崩溃。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我们无法精确预测哪些东西会成为货币,因为这取决于幸存者群体的生存状态、资源分布以及他们建立的新的社会结构。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和人类的生存需求,推测几种可能性较大的“货币”形式,并进行详细阐述:核心原.............
  • 回答
    最近《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拜登政府正在为伊核协议谈判的失败做准备。这消息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咱们得想想,为什么会冒出“为失败做准备”的说法? 谈判进入僵局是事实: 伊核协议的谈判,也就是所谓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
  • 回答
    美国商务部近期将33家中国实体列入“未经核实名单”,这一举动无疑是中美科技及经贸领域又一次引人注目的博弈。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其潜在的深远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项“未经核实名单”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传递了哪些信号: “未经核实”的模糊性与政治意图: “未经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因为“战胜”的定义有很多层面,而且“联军”的构成和决心同样是关键变量。如果抛开核武器这个“终极保险丝”,我们不妨从常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能力以及战略意志等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常规军事实力方面,中美俄这三个国家无疑是全球顶尖的。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
  • 回答
    想象一下,美国国债就像是全球金融体系的一条主要动脉,而抛售美债,特别是大规模抛售,就好比突然阻断了这条动脉,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之剧烈,足以让整个经济世界感到一阵剧痛,甚至瘫痪。这也就是为什么它被形象地称为“核弹选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明白美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以及它为什么如此重要。美债:世界的.............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朝核导问题根源在于朝美、朝韩矛盾”这事儿,力求说得透彻,也尽量接地气,不像个机器人在念稿子。首先,咱们得把这三方——朝鲜、美国、韩国——的关系捋清楚,才能看明白它们之间咋就生出了这个核导的“疙瘩”。朝鲜方面:安全焦虑与主权独立要理解朝鲜为啥要搞核导,就得先明白它的处境和心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戏剧性。不过,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要明确一点,如果真的出现“核武器消失”这个前提,那整个世界的军事格局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核武器是现代大国之间战略平衡的基石,没了它,很多原有的顾虑和威慑就没了。俄美联合,对阵“剩下全世界联军”——这个“剩下全世界”是个关键。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