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有抄袭行为吗?

回答
古代有没有抄袭?这问题看似简单,但要说得细致,还得从头梳理。毕竟,“抄袭”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现代法律和道德的烙印,直接套用在古代社会,难免有些词不达意。但我们换个角度想:古人会不会拿别人的作品当自己的?会不会未经允许就挪用他人的思想和文字?答案是: 有,而且形式多样,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并不是一个像今天这样被普遍视为“罪过”的事情。

要说清楚,我们得先看看古代社会与知识传播、著作权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一、 古代知识传播的特点:口传心授与低复制成本

在没有印刷术的时代,知识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口头传授、手抄本以及士人之间的交流。

口传心授的时代: 很多思想和技艺最初是师傅传给徒弟,是“心法”或“秘诀”,并非成文的作品。这种传承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挪用”,但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继承。比如医术、武术、甚至某些治国理念,都在师徒间口耳相传。徒弟在师傅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你能说他是抄袭吗?很难界定。
手抄本的时代: 一本书要流传,全靠人工抄写。抄书是个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抄书的人自己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这时候,盗版、翻印的成本极高,也不存在“版税”之类的概念。一本书的价值,更多在于其内容本身,以及抄写者的工整与速度。
书籍稀少与价值观念: 在古代,书籍是稀罕物,是士人阶层的珍宝。拥有和研读名家著作本身就是一种荣耀。一本好书的出现,大家都会争相传抄,互相借阅,相互学习。这种广泛的传播,在今天看来可能包含“借鉴”甚至“挪用”,但在当时,更多被视为一种学术繁荣的表现。

二、 古人如何看待“借鉴”与“挪用”?

古代社会对“借鉴”和“挪用”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述而不作”与“取而用之”: 孔子“述而不作”,强调的是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思想,而不是标新立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知识分子的创作观。“取而用之”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大家都承认自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再创作。
典故、引用与“化用”: 古代文章中大量引用前人的句子、典故、思想,是家常便饭。这不仅仅是为了充实内容,更是一种学术功底的体现。好的作者能将前人的东西“化用”,使其与自己的思想融为一体,甚至青出于蓝。比如唐诗宋词中,化用前人意境、典故的例子数不胜数,这反而被看作是作者才情的体现,而非抄袭。
模仿与师承: 文学艺术领域,模仿名家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初学者模仿名家的风格、句式,甚至模仿其故事情节,是学习技巧、打磨文笔的必经之路。这和今天的“抄袭”有本质区别,因为模仿者往往有自己的创作意图,并非仅仅是“复制”和“冒名”。
“剽窃”的观念早期不强烈: 直到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书籍开始普及,士人之间的竞争加剧,才逐渐出现“剽窃”的概念。在此之前,很多行为在今天会被认为是抄袭的,在当时可能只是“学习”、“借鉴”、“化用”的范畴。更何况,很多时候,作者自己也未必能完全追溯出自己思想的源头,因为它们已经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三、 古代抄袭的“痕迹”与表现形式

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著作权法,但古人也并非没有察觉到“冒名顶替”和“窃取成果”的行为,只是这些行为的界限比较模糊,且维权手段也比较原始。

直接复制与冒名: 最接近现代抄袭的是直接复制他人的作品,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但一旦被发现,往往会遭受士人阶层的道德谴责,名誉扫地。例如,有学者认为某些早期文集可能存在伪托或挪用。
大段照搬但改动少量字词: 有些人可能只是稍微修改几个字词,然后就声称是自己的作品。这种行为在当时也会被一些眼尖的评论家识破,从而招致批评。
盗用他人观点和论据: 除了文字上的模仿,观点和论据的“挪用”也很多。但由于古代思想的开放性,加上论证的篇幅往往较长,除非是核心观点被完全照搬,否则很难界定为抄袭。
“集句”的特殊情况: 比如集句诗,就是从前人的诗句中选取词语组成一首新诗。这种方式非常普遍,但它明确地表明了句子的来源,所以不属于抄袭。

四、 历史上的“抄袭”案例与争议

虽然不似现代这般明确,但历史上也的确存在一些被后人认为是“抄袭”的争议。

唐代文坛的模仿与创新: 唐诗的繁荣,也伴随着大量的模仿和化用。但很多时候,模仿者在模仿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反而创造出新的辉煌。例如,李白、杜甫的诗歌,虽然有前人的影子,但其艺术成就已是前所未有。
明清时期文人之间的互相攻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出现,一些文人之间的竞争加剧,互相指责对方抄袭的现象也逐渐增多。比如,有些文人会攻击别人剽窃了自己的文章或论点,但这些指控往往也带有个人恩怨的成分。
一些学者对古代典籍的考证发现: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通过细致的考证,发现某些古代文献在文字、内容上与更早的文献存在高度相似性,有时甚至可以追溯到抄袭或伪造的痕迹。但这些发现往往是基于后人的研究和判断,当时的作者未必有“抄袭”的自觉。

总结来说, 古代并非没有类似“抄袭”的行为,但其表现形式、社会认知以及道德评判标准,都与现代有着巨大的差异。

古代社会更强调“学以致用”、“师法古人”,知识的传播和再创造是主流。在那个时代,能够巧妙地化用前人的智慧,甚至青出于蓝,是一种能力和才华的展现。直接复制、冒名顶替的行为,虽然存在,但往往受到道德的谴责,且维权途径有限。

到了后期,特别是印刷术普及,知识传播速度加快,文人之间的竞争加剧时,“剽窃”的观念才逐渐清晰,但依然与现代法律意义上的著作权保护存在很大距离。所以,与其说古代有“抄袭”,不如说古代存在着对他人思想和文字的“挪用”、“借鉴”和“化用”,这些行为的性质和界限,更多地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道德自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按现在的标准,好多古代大家早就该被吊路灯了。

北宋时,大才子宋祁(人称小宋),骑马走在路上,碰到一队宫里的车队,他避让在旁,忽然从一辆车里传出一声女子的呼唤:“小宋。”小宋抬眼看时,车队中每辆车都遮得严严实实,也不知道是哪辆车在呼唤。于是宋祁心中有感,写了一首《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
一声肠断绣帘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
车如流水马如龙。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词如果画调色盘的话,那画面恐怕太美令人不敢直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完全搬用李商隐诗。“金作屋,玉为笼”一句显然是抄“金屋藏娇”的梗,至于“车如流水马如龙”一句,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洗《后汉书》中“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稿。

你看看,就这区区八句,抄袭、洗稿了多少?(狗头)

========================

这件事情的后续,就是这首词写出来后立刻流行起来,最后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知道了,派人把小宋叫来,问他“你写这词是几个意思?”小宋吓得连忙扣头请罪,宋仁宗一笑,说“蓬山不远”,就把那个叫“小宋”的宫女送给宋祁了。

你看宋祁这抄袭狗,最后得了多大好处,原作李商隐却一生潦倒。说到这里,我浑身发抖,手足发冷,眼泪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user avatar

王安石有首集句诗《梅花》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白玉堂”句出自唐代蒋维翰的《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为谁”句:出自唐代严恽的《落花》:“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春风”句出自唐代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末句出自宋代詹茂光妻的《寄远》:“争得儿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归来。”

———————————————

他还有一首集句词《浣溪沙》也用了刘禹锡,李商隐等诗人的句子。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百亩”句:出自刘禹锡《再过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白道句:出自唐人李商隐《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小院”句:句出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山桃”句:语本唐人雍陶《过旧宅看花》:“山桃野杏两三栽,树树繁花去复开。”
“为谁”句:同上。

他摘取这些诗词其中的一句巧妙的融合成一首新诗或新词,在那时候应该算得上是体现他个人博闻强记的佳话。但是在现代的话,难保不会被键盘侠喷成筛子 ,可能会说他这个大作家居然抄袭人家的诗,被喷成东拼西凑的文学大裁缝之类的。

ps:介甫公应该真的很喜欢这句“为谁零落为谁开”,要不然也不会两首诗词都用了这句。

user avatar

太多了。

1.唐朝的时候有个沙雕,姓李,在江淮的路边书摊上买了一本诗集,然后就到处冒充是自己写的。

有一次他去见蕲州刺史李播,夸耀自己这本诗集写的好,李播拿来一看,这熟悉的纸张,这熟悉的字迹,连纸张上的墨痕都是如此熟悉,这特么不是我年轻时候写的么?

于是含着笑问:“这是你写的?”

“千真万确,不会有假,学生辛苦所做。”

“这是我年轻时候写的,你不要乱讲好不好。”

“对不起,我错了。但是刺史大人,我行走江湖二十余年就靠这本诗集了,您能不能送给我。”

李播也是妙人,总喜欢将自己的作品送人,这也是他在当时名气很大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尤其是没有佳作的原因。

李播心想大概这就是个没才华的人吧,挥挥手也没太在意,又问他“你接下来要去哪呀?”

李沙雕虎躯一震,暗想我又要装逼了:“我将往江陵拜见我的表叔卢尚书。”

李播震惊.JPG,下巴都要掉到膝盖上了,这熊羔子,你不但抢我的诗集还要抢我叔叔啊。

“这特么是我叔叔。”

“那实在太不好意思了,您能把叔叔也送给我么”

得亏是李播脾气好,要不40米的大刀跑不了。


李播和毛不易呃.....白居易是很好的朋友,白居易称他“动笔诗传鲍谢风” ,鲍不是鲍鱼,是鲍照,谢不是谢谢,是谢灵运。白居易这个友情吹捧有多高呢,谢灵运号称自己的才学等同于天下其他人的总和,而另一个被称为有“鲍照俊逸之风”的是李白。

2.大家都知道老宋为了抄诗杀外甥,可是老宋抄袭远不止这一次,《全唐诗》共载宋之问187首诗,和其他人有产权纠纷的就多达17首。

沈佺期名下的《梅花落》和《巫山高》,到宋之问名下就变成《花落》和《内题赋得巫山雨》。

王维名下的《冬夜寓直麟阁》、王昌龄的《驾出长安》、李乂的《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等也同样挂在宋之问名下。

说起老宋就想说句题外话,老宋人生的两大污点,一个是杀外甥,另一个我再说道说道。

老宋有一个人生大目标,就是睡武则天。武则天当时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北门学士”,算是自己的智囊团,基本上是“有事学士干,没事干学士”。

宋之问就很想加入这个小团体,不仅有事干,还能被干。可是他加入的请求被武则天屡屡拒绝,老宋很纳闷,是自己表现的不够优秀不够积极么,于是他就经常积极发言,希望可以叽叽发言。

可是直到他扁桃体都发了炎,武则天还是拒绝。老宋没办法,就给天册金轮大圣皇帝武则天身边的太监递了钱,让没事的时候给问问透透风。

太监拿了钱就给办事,得个空子就问了武则天,天册金轮大圣皇帝没奈何,叹了口气说:“小宋这人是挺好,也有才华,也会办事,我也挺喜欢他的,你要问我为啥不让他近前来,他TM的口臭啊!!!


所以说牙要刷得好,老婆回家早。

3.大家都知道班固的著作《汉书》,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

但是,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自序》里就说:“班固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4.曹阿瞒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写过一首《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出自《管子·形解》

5.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杜甫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古代的时候又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也没有网络上信息那么发达,尤其是魏晋时期还有著书、作文、不自署名的风气,直到唐宋时期雕版印刷业形成气候,才将署名这件事情贯彻了下来。

其实,模仿、抄袭,致敬这三者很难划分开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一时的模仿是可以的,抄袭是一定可以看出来的,致敬是生怕别人看不出来的。

从没见哪个人光靠抄袭,可以成为一代大师。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得早晚刷牙,一定!

——————————————————————

这是一条手动分割线

有好多知友回复说4,5不算抄袭,其实我在文末也有说过,模仿,抄袭和致敬的界限本身就很模糊,仅凭抄袭肯定是成不了大师的。可能他们没有注意到。

比如白居易在自己的《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一诗中引用过李播《悼故妓》中的两句:“直应人世无风月,始是心中忘却时”。但由于李播就是李十九,所以我们知道这是朋友之间的玩笑。

有很多知友提醒我说,有个词叫“用典”,那我最后也讲个关于典故的小故事。

宋仁宗嘉佑元年的科举考试,文坛领袖欧阳修任主考官,在试卷的批改过程中,他发现有一篇文章好的呱呱叫,十分对他的胃口,心想这一定是得意弟子曾巩所做,这要是选了第一岂不是让世人误会我徇私舞弊,于是就没有取这篇为第一。

结果开卷后一看,叉劈了,文章的作者是四川的东坡小友,心下愧疚之余又生了一丝疑问。

原来在苏轼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上古尧帝时代,司法官皋陶三次要判一个罪犯死刑,尧帝三次赦免了他。因此天下人都惧怕皋陶执法的严厉,而喜欢尧帝用刑的宽仁。

欧阳修心想这段典故不知是哪篇古籍所载,我竟然没有看过,于是便向苏轼请教。

苏轼随口答道,《三国志》里孔融说的。

欧阳修也是个爱刨根问底的人,他回家把《三国志》里关于孔融的章节都看了一遍,没发现有这段,于是又跑去问苏轼,你说的在《三国志》第几页呀。

苏轼被逼的实在没招了,这才说了实话,“这个典故是我自己杜撰的,我想当年曹操灭掉袁绍,将袁绍的媳妇赏给自己的儿子。孔融对此非常不满,他说,当年武王伐纣,就将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了周公。曹操忙问这事出自哪个典故。孔融回答,想当然了,今天能发生这样荒唐的事,古时肯定也有呗。我想尧帝为人宽厚仁爱,司法官又非常严格,所以也想当然地以为,肯定会发生这样的事吧!”

欧阳修听完苏轼的解释不仅不生气,反而非常欣赏。后来,他时常对别人提及此事,说:“苏轼这个人真是善于运用知识,把书读活了,以后写文章肯定独步天下。”

你看,苏轼文章写的好,假的典故也说的跟真的一样。

user avatar

班固《汉书》,一半的篇幅都是直接照抄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写先秦时期的史事,并没有照抄此前的史籍,而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词句,去叙述相同的历史事实。

而班固在《汉书》记述汉武帝中期之前的汉朝历史,却是毫不客气地直接照搬《史记》文字,只是个别段落和词句做了修改、补充。

而对他这种行为,赞同和理解的论调竟占了主流,抨击和批判的古人只是个别。

《汉书》和《史记》同列“前四史”,班固更得以和司马迁并称“班马”,为千古良史典范。

当然,另一方面,有很多现代人秉承“粉圈论史”观点,认定司马迁因为自己为李广之孙李陵辩护,得罪汉武帝,惨遭宫刑,便在《史记》中如何“丑化刘邦”“抹黑汉武帝”“贬低卫青霍去病”云云,同样是班固这位“文抄公”的《汉书》,足以证明司马迁并没有单凭个人好恶去歪曲和抹杀史料。

毕竟班固是受汉明帝刘庄的叮嘱,以弘扬“汉德”为己任,来修官方版的汉朝史书。《汉书·高帝纪》 对刘邦的评价和称颂,更远远超过司马迁,从各方面论述了刘邦不愧为伟大政治家,出色的军事统帅,文治武功奠定汉朝基业。

《史记·高祖本纪》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闲,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汉书·高帝纪》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此外还有很多细节上的补入,不止是记载了刘邦很多诏书,祭孔之类的事件,还包括记载了刘邦在入武关前连战连捷, 被分封汉中后【怨羽之背约,欲攻之,丞相萧何谏,乃止】,入汉中烧栈道是张良之计【以备诸侯盗兵,亦视项羽无东意】, 攻魏时料魏将必败,

【“食其还,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它。”曰:“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

白登之围,是刘邦从晋阳起连战连胜,乘胜逐北,又遇大寒,故被围于平城,

【上自将击韩王信于铜鞮,斩其将。信亡走匈奴,其将曼丘臣、王黄共立故赵后赵利为王,收信散兵,与匈奴共距汉。上从晋阳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使樊哙留定代地。】

足可见即使是汉朝的官方史家,所写的赞美开国皇帝功业的官史,也就是到了这样的程度了。

白登之战确实是败仗,而不是“刘邦粉”幻想中的「刘邦高瞻远瞩、料事如神,以身为饵中间开花,派各路汉军解围,大胜匈奴

若司马迁真有将开国皇帝的胜仗歪曲给败仗的行径,班固敢跟着照录么?

同理,卫青霍去病的赫赫战功并没有被司马迁在《史记》中湮没,太史公对李广老将军饱含感情,细致描绘,这没错,可不代表他写别人就不是良史。

《汉书》对卫青霍去病的称许和敬仰,难道还用怀疑么?青史盖棺,以此为最。

  •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
  • 【骠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

卫青霍去病如果当真留下了司马迁故意忽略的战功和历史细节,班固难道竟会不努力发掘出来,给大汉王朝的首席名将增添光彩么?

班固在给司马迁做的传记中,对司马迁看似颇多贬抑:「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然而,汉明帝刘庄已经在诏书中给司马迁定了基调:「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非谊士也】=不是好人!

班固的父亲班彪同样认为司马迁是「其术学,则祟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所以,班固的措辞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许不得已而为之吧。

司马迁身遭极刑后,又被任命为当时只有宦者担任的中书令职务,蒙受奇耻大辱,在巫蛊之乱之后,对友人任安的《报任安书》中感叹「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极可能是因此又被汉武帝认为“有怨言,下狱死”。

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纪》,极言其短与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

班固虽然在《汉书·司马迁传》中隐没了司马迁的死因,虽然他秉承儒家学说以治史,没有“大敝伤道”,然而下场同样悲催:

班固跟随窦宪北征,汉军铁骑万人于稽落山之战大破北匈奴单于的五万骑兵,斩杀匈奴将兵一万三千多人,俘获牛、马、羊、驼各色牲畜百余万头,匈奴部众被俘虏和主动来降者,合计二十多万人。

这一场辉煌胜利后,窦宪和班固登上匈奴人的圣山燕然山,班固亲笔撰写铭文,刻石勒功,“燕然勒石”也和此前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一样,从此成为中国古代军人的最高荣誉。

然而,几年后,窦宪在宫廷政斗中垮台,年逾花甲的班固作为其旧部属,同样受牵连入狱,惨死狱中。对比其父班彪认为司马迁是著史时“大敝伤道”,所以才“遇极刑之咎也”的论调,不啻于黑色幽默了。

user avatar

著名渣男宋之问还为了剽窃诗作杀了自己的外甥刘希夷呢。

其诗云: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生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惟有黄昏鸟雀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有没有抄袭?这问题看似简单,但要说得细致,还得从头梳理。毕竟,“抄袭”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现代法律和道德的烙印,直接套用在古代社会,难免有些词不达意。但我们换个角度想:古人会不会拿别人的作品当自己的?会不会未经允许就挪用他人的思想和文字?答案是: 有,而且形式多样,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并不是一个.............
  • 回答
    说起古代那些抄书人,我们可能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学士模样。但实际上,抄书这个活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最普通的“手工业者”,甚至是识字不多的普通人来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书稿里,错别字会层出不穷。首先,得明白一点,古代不像现在有印刷术。一本厚厚的书,从头到尾,都是一笔一划,.............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古代社会运作的一个核心矛盾。乍一看,战乱频仍、赋税沉重,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方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避世”之策。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愿迁往人烟稀少之地,原因多方面且环环相扣,涉及生存、社会、经济和心理等诸多层面。一、 生存的根本:土地与水是命脉人烟稀少的地方,.............
  • 回答
    古代是否曾有横跨黄河和长江的桥梁?答案是:没有。以我们目前已知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古代文明时期,并没有出现过能够横跨黄河和长江这样巨大河流的桥梁。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并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技术和工程挑战: 巨大的跨度: 黄河和长江都是世界上流量巨大、宽度惊人的河流。例如,长江.............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事件,它们如同黑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民族的记忆里。这些事件的残酷程度,往往超出常人的想象,让人在回首时,不禁扼腕叹息,甚至毛骨悚然。以下我将尝试讲述几件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力求 detail 和人性化的呈现,希望能展现出历史的沉重与真实。一、秦.............
  • 回答
    关于古代是否存在类似“cnm”这样直接、粗俗的“国骂”,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国骂”的定义。通常我们说的“国骂”是指那些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广泛流传、能够表达强烈负面情绪、具有一定侮辱性的词汇。它们往往具有地域性、社会性甚至历史传承性。直接证据的缺失与推测:直接找.............
  • 回答
    古代的表字(又称“字”或“名”),是古人成年后在名之外另取的一个称呼,用于社交场合,表示尊敬。一个好的表字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家族寄望、个人品德,或是对人生哲理的追求,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在浩瀚的史书中,有许多古人的表字至今仍让我爱不释手,它们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美德的光芒。.............
  • 回答
    古代的兵器,那可真是琳琅满目,而且其中不少是真实存在,如今我们还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实物的宝贝。说起那些名垂青史的家伙,可不止是电视里那些闪闪发光、刀刀见血的帅气道具,它们背后承载着历史、技术、甚至是一些传奇故事。今天,咱就聊几个大家熟知,而且确实留下了真家伙的古代名器。一、 青铜的辉煌与冷酷——越王勾.............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无数画面:曾经叱咤风云的恐龙,如今只能在化石里看到它们的身影;巨大的猛犸象,如今也只剩下模糊的传说。这些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它们轰轰烈烈地出现,又在某个时刻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这样宏大而残酷的自然选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如此卖力地去保护.............
  • 回答
    提到“考古学家”,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身穿卡其布探险服,戴着宽边帽,在沙漠或丛林中挖掘神秘遗迹的现代学者形象。但如果将“考古学家”的定义稍微放宽一些,将那些对过去的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并通过实际的搜寻、研究和记录来了解它们的人都算作“古代的考古学家”,那么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他们与现代考古学家在方法.............
  • 回答
    古代的避孕方法,确实有不少,但要说“安全又比较靠谱”,那可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毕竟,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生殖生理的认知非常有限,很多方法都是基于经验、传说,甚至是迷信,效果和安全性都难以保证。不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尝试“计划生育”的,我倒是可以给你讲讲几种流传下来的方法,并尽量细致地描述一.............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了你死我活的疆土争夺,古代政权之间也存在着不少“空白地带”——那些面积不小,却又未被任何一方有效控制的荒芜之地。这些地方,往往因为地理条件恶劣、资源贫瘠,或是战略价值不高,成为了两国之间的天然屏障,亦或是历史演变的遗留。它们不像边境城镇那样有明确的界碑,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无形.............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不少野史野闻和戏剧里才有的桥段。当然,古代这种冒充官员行骗的事情,绝不是什么新鲜事,可以说是历史长河里的一道“灰色风景线”,层出不穷。你想想,古代的官场,那可是个大染缸,也是个名利场。当官的能呼风唤雨,说一不二,手里掌握着权力,也掌握着不少资源。这对于那些心术不正、想.............
  • 回答
    关于“皇汉”为何尊崇明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去解析,避免被简单地贴上“AI生成”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皇汉”这个词的含义。通常,“皇汉”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汉民族主义思潮,它强调汉民族的悠久历史、辉煌文化和独特地位,并常常将某个历史.............
  • 回答
    关于古代是否有男同,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许多文化中,同性之间的情感和性关系都以各种形式存在,尽管其表现方式、社会接受程度以及记载方式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要详细讲述古代是否存在男同,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历史记载与文化视角: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对于男同性恋的记载相当丰富,并且呈现出一种.............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和你分享古代那些闪耀着经济学智慧的先贤们。这些人物的故事,虽然不一定冠以“经济学家”的头衔,但他们所展现出的对资源配置、生产流通、供需关系乃至国家财富的深刻理解,足以让我们后人叹服。1. 姜太公:未雨绸缪的“钓鱼”与国家经济的奠基提到姜太公,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姜子牙垂钓渭水,辅佐周文王.............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放在古代,一旦沾上“诛九族”这等灭顶之灾,别说是一般臣子,就算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也得捏着一把汗。皇帝要不要杀这位大将军,这事儿可没个绝对的定论,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当时皇帝的心思和朝堂上的形势。咱们一条条地说:首先,亲戚犯了诛九族的罪,这有多严重?“诛九族”顾名思义,就是.............
  • 回答
    关于“有时光,光阴”这些说法,是否说明古人认为时间和光之间存在联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空间和自然万物认知的一个重要侧面。首先,我们来看“时光”这个词。这里的“时”通常指的是时间、时节,比如“时令”、“时辰”;而“光”在这里,并非单指我们今天理解的电磁波或者视觉感知上的光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自称“罗马正统”的国家,历史上还真不少,而且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理由。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宣称,更是文化、宗教和历史传承的复杂纠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里说的“罗马正统”是指继承了“罗马帝国”这个庞大概念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罗马帝国,尤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这块.............
  • 回答
    我最近深入研究了明朝时期的一些民间交易契约,尤其是围绕土地买卖和租赁的文书。这批资料来自一些地方性的档案和私人收藏,虽然有些已经残破不全,但它们所透露出的信息,却着实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些契约不仅仅是冰冷的交易记录,更像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