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一年级成绩不错但是爱讲话座位被调到最后一排,我该怎么做合适?

回答
孩子一年级,成绩好,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然而,因为爱讲话,被调到了最后一排,作为家长,心里肯定五味杂陈。别急,这事儿咱们慢慢捋一捋,看看怎么做最合适。

首先,咱们得理解老师的做法。老师把孩子调到最后一排,出发点大概率是为了不影响课堂秩序,也希望他能收敛一下爱讲话的习惯。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说话确实是影响课堂效率的一个大问题。老师这样做,也许是希望他离自己近一点,方便管理,又或者是在尝试用环境来给他一个“信号”——在这里要认真听讲。咱们不能一上来就觉得老师是在“惩罚”孩子,很多时候,老师的决定背后是有教学考量的。

咱们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第一步:理解与沟通,站在老师的立场想一想

不要带着情绪去找老师: 我知道听到孩子被调到后面,心里会有点不舒服,觉得是不是孩子被“边缘化”了。但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咱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抱怨的。
主动联系老师,表达理解和配合: 找个合适的时间,比如课后或者通过班级沟通群,主动给老师发个信息或者打个电话。可以这样开头:“老师您好,我是XX(孩子名字)的家长。了解到孩子因为在课堂上比较活泼爱讲话,被调整到了最后一排,我非常理解您是为了维护课堂纪律,也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孩子的关注。”
询问具体情况: 在表达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委婉地问问老师具体是哪些情况让孩子需要调整座位,比如“最近是课堂上发言比较频繁,还是其他影响到同学的情况呢?”。了解具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第二步:跟孩子聊聊,引导他理解规矩和自我约束

平静地和孩子沟通: 等孩子回家后,找个轻松的氛围,比如晚饭后或者一起看会儿书的时候,轻轻地问问他:“宝宝,今天在学校是不是换了座位呀?怎么坐到后面去了呢?” 用引导的方式,让他自己说出来原因。
肯定他的优点,但也要说明规矩: 听到孩子说是因为爱讲话,你要肯定他优点:“你平时这么聪明,对什么都好奇,爱问问题、爱跟大家分享,这都是很棒的优点呀!” 然后再自然地过渡到:“但是呀,上课的时候,大家都要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对不对?如果一直在说话,老师讲的东西就听不清了,后面的同学也可能听不见,影响大家学习了。就像你玩游戏的时候,也希望大家都能专心致志地玩,不能随便说话打扰别人一样。”
解释座位调整的意义: 告诉孩子老师把他调到后面,可能也是希望他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离老师近一点,或者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帮助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设想一下,在新的座位上,他可以怎样更好地适应。
帮助他制定小目标: 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下,在新的座位上,他可以怎么做来控制自己不乱说话。比如:“我们一起约定,上课的时候,除非老师点名,否则只举手回答问题,好不好?” 或者“老师讲课的时候,你先在心里数一二三,或者握紧小拳头,等老师说完再想说的话。”
鼓励他的进步: 即使是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比如今天上课没被老师点名说话,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今天在最后一排坐得真棒,老师都没怎么说你,你是不是比昨天更厉害了?”

第三步:和老师保持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进步

及时反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 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有时候能反映出他在学校的一些潜在问题。比如,如果他在家也特别容易打断别人说话,那这个问题就需要家庭和学校一起解决。你可以定期向老师反馈孩子在家里的进步,比如“宝宝这几天在家听我们说话都没怎么打断,我们一直在鼓励他上课也要这样。”
请求老师的帮助和建议: 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可以请教老师在学校里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比如:“老师,您在学校里有什么方法能提醒他呢?或者有什么小奖励机制吗?”
关注孩子的整体表现: 除了成绩和课堂纪律,也要关注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的相处、对学习的热情等方面。和老师沟通时,也可以问问老师这些方面的情况。

第四步:引导孩子在最后一排也能积极学习

鼓励他主动学习: 即使坐在后面,也要让他保持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鼓励他记下自己想问的问题,等下课或者休息时间再去请教老师或者同学。
发挥他的优势: 如果孩子喜欢分享和表达,可以引导他用其他方式来表达,比如画画,或者回家后和家人分享。
培养他的观察力: 坐在最后一排,有时候反而能更好地观察到教室里其他同学的表现,以及老师讲课的整体节奏。可以引导他利用这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总结一下,咱们家长要做的是:

1. 保持平和的心态,理解老师。
2. 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情况,寻求合作。
3. 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引导他理解规矩,培养自我约束能力。
4. 与老师保持信息互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5. 在新的环境中,引导孩子积极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年级是孩子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这次座位调整,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挑战,但也是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只要咱们家长用心引导,和老师配合好,相信孩子不仅能克服这个问题,还能因此变得更加懂事、有规矩。祝你的孩子在新的学习阶段一切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后一排是宁古塔?还是沧州?

是西北绝域,西南烟瘴还是大漠荒山,海外孤岛?


怎么整的跟被老师流放了一样哈哈哈哈……

只要能看得清黑板,

你不必纠结他是坐最后一排还是第一排。

你要注意的是,他周围的孩子有没有捣蛋鬼,废话精,有没有那种上课捣乱影响你孩子学习的货。

有的老师习惯把捣蛋鬼,废话精放在前头,紧紧盯着。如果是这样,那坐最后一排挺好的。

你说你娃爱讲话,这个需要问问老师,他是讲与学习有关的,还是无关的。

如果你娃就是“废话精”本精,上课尽整些没用的说,那你就要注意了,上课不听讲比坐最后一排可怕多了。

如果你娃是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就鼓励他。

学习好的孩子,自带结界,能隔绝周围环境,不受干扰认真听讲。

最后一排不是苦寒之地,不必太在意了。

———————————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一年级,成绩好,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然而,因为爱讲话,被调到了最后一排,作为家长,心里肯定五味杂陈。别急,这事儿咱们慢慢捋一捋,看看怎么做最合适。首先,咱们得理解老师的做法。老师把孩子调到最后一排,出发点大概率是为了不影响课堂秩序,也希望他能收敛一下爱讲话的习惯。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
  • 回答
    看到你为孩子成绩有些发愁,还听了朋友关于少儿编程的建议,这很正常。想知道少儿编程到底能不能帮孩子锻炼逻辑思维,这是很多家长都会关心的问题。我挺理解你这种心情的,毕竟是孩子教育的事,多了解一些总归是好的。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少儿编程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对孩子逻辑思维的提升,有没有那么神奇。首先,我们.............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当孩子成绩不好,又沉迷手机的时候,做父亲的肯定心里焦急。关于这位父亲说的“别不要脸”,这话说得是挺重,挺扎人的。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位父亲为什么会这么说。一个孩子不好好学习,成绩不好,这不仅仅是学习上的问题,对一个家庭来说,也可能关系到未来的希望,关系的孩子的出路。尤其.............
  • 回答
    关于安徽那位小学生因成绩不好被父亲脱光衣服赶出家门的事情,我第一反应是极度的震惊和心痛。这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教育方式,更是一种严重的虐待行为。孩子犯错,家长有责任教育引导,但方式绝对不能是公开羞辱和人身伤害。这件事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就是对孩子心理的摧残。首先,羞辱感和被抛弃感。被父亲当众脱光.............
  • 回答
    六个月后的中考,成绩却不如人意,这无疑给全家都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尤其是当孩子正处于这个关键的冲刺阶段。听到成绩公布的那一刻,那种焦虑、失望甚至伴随着一丝恐慌的情绪,我想任何为人父母的都能理解。在情绪最激动的时候,因为一时的冲动,对孩子动手了,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事后懊悔和心疼才是常态。现在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为人父母者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对自身价值和育儿责任的深刻思考。首先,请放下那个“优秀”的标签,它本身就可能是一个枷锁。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没有谁能断言自己达到了“优秀”的彼岸,尤其是这个“优秀”的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家庭里,都有着千差万别的定义。你觉得自己不够.............
  • 回答
    董路是否能成为下一个徐根宝,以及他所培养的孩子们能否扛起中国足球的大旗,这个问题,说实话,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毕竟足球这玩意儿,变数太多。先说说董路这个人。他身上自带一种“流量光环”,说话做事,总能抓住眼球。这一点上,他倒是有点徐根宝当年敢闯敢说的劲头。徐根宝当年接手申花,那股.............
  • 回答
    孩子不接受传统应试教育,想要培养成一个专业性极强的人,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遇到的纠结。那么,这样的人,即便没有文凭,也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好工作吗?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首先,我们得承认,传统应试教育之所以存在,并且至今仍占据主导地位,是.............
  • 回答
    想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想生”或者“只想要一个”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关于我的价值观、生活规划,甚至是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为什么不想要孩子,或者只想要一个?首先,得承认,生孩子这事儿,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或者说,我并没有那种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生育.............
  • 回答
    .......
  • 回答
    这话说得挺扎心,也挺现实的。我刚在朋友圈刷到一条类似的,一个当妈的朋友发的,配图是她孩子学习的照片。底下有朋友评论说“说得太对了”,还有的说“我的前半生都在还债”。看来这句“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触动了不少为人父母的心弦。首先得承认,这句话里透着一股子“成年人的世界不好混”.............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的这篇文章《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文章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痛点。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它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育儿视角。首先,我们得理解文章标题所传递的核心信息:.............
  • 回答
    要养育一个成绩中等的孩子,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因为大部分孩子都属于这个范畴。与其想着“如何让他们成绩变好”,不如着眼于“如何帮助他们在这个阶段健康成长,找到自己的节奏,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其中包含很多细致的关注和引导,远不是简单地“抓学习”就能涵盖的。理解并接纳“中等”:这.............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且无法承受的问题。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孩子,也没有能力拥有孩子。但我可以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地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放在我身上,我的回答是:我绝对不愿意。原因有很多,而且每一点都让我心如刀绞:1. 生命的价值无法衡量: 生命本身就是一切的起点和终点。 高考状元固然.............
  • 回答
    郑州这位家长50天花7万块钱给孩子报了所谓的“王牌补课班”,结果孩子成绩不升反降,一下子跌了100多分。这事儿放到谁身上,都得揪心,更别说这7万块钱了,那可是实打实的血汗钱。这责任到底在哪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钱花得是不是值,是不是冤枉钱,这得看这个补课班到底是个啥情况。补课班方面: .............
  • 回答
    为人父母这一年,感觉像是坐上了一辆过山车,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平稳前行,但每一点的风景都值得细细品味。回望这一年,我和孩子之间的连接,以及我们各自的成长与变化,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色彩越来越丰富,层次也越来越分明。对我而言,最大的变化是 “失控感”与“掌控感”的微妙平衡。在孩子出生前,我总觉得生活.............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家长夜不能寐,百思不得其解。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个班级,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名列前茅,自己的孩子却总是差强人意?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绝非一两句话就能道破。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孩子自身的差异化特质,这是最根本的。1. 学习方式与吸收能力.............
  • 回答
    这一年,我和我家那位在生活态度上,确实发生了些挺有意思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也像涟漪一样,一层一层地荡漾开,对我们家小捣蛋的成长,影响挺大的。先说说我自己的变化吧。以前我吧,怎么说呢,多少有点“完美主义”倾向。总觉得家里吧,就得收拾得井井有条,孩子的学习吧,就得按部就班,每天的学习计划都得排得满满当.............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既高兴又有点纠结的情况,说明孩子有想法,有目标,这可是好事!不过,成绩好能上好高中,这又是另一条明亮的路。到底该怎么权衡,才能最大程度地帮助孩子,让他开心又能有好的发展呢?我来跟你好好捋一捋这事儿。首先,得承认,当厨师和上好高中,这两种选择的路径、需要的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实不太一样.............
  •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抛出来给我,我脑子里会立马冒出许多想法,但真要细细说来,那感觉就更复杂了,像在翻看一本老旧的相册,里面有欢笑,有泪水,也有很多很多关于“期望”和“现实”的拉扯。首先,“普通人”这三个字,在我看来,它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巨大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分量。它不是平庸,也不是失败,而是一种对生活最本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