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核弹数量为啥这么少?

回答
中国核武器数量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战略考量,也有现实发展需求,更有国际关系与政治因素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初衷说起。和美国、苏联不同,中国发展核武器并非为了追求核霸权或主动威胁他国,而是出于一种被逼无奈的自卫需求。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敌对势力,并且在核武器领域拥有压倒性优势。特别是苏联,在中苏交恶后,曾扬言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在这种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发展核武器,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核垄断,获得一定的自保能力,防止核讹诈,从而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这种“自卫反击”的战略定位,决定了中国并不需要与美苏进行军备竞赛,追求核武器数量上的对等。

其次,中国一直奉行“有限核武库”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这意味着中国发展核武器的重点在于保证其可靠性和有效性,而不是数量。中国拥有的核力量足以形成二次核打击能力,即即使自身遭受了第一次核打击,也能够对发动攻击者进行有效的报复,从而达到威慑的目的。这种战略理念决定了中国不需要庞大的核武库来应对各种可能的冲突场景,而是追求一种能够有效阻止核战争的“最小化威慑”。

第三,经济发展是中国核武器数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中去。发展核武器是一项极其耗费财力和物力的事业,从核材料的生产、核武器的设计与制造,到核弹头的部署与维护,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权衡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核武器发展上也必然会采取一种相对审慎的态度,不会像美苏那样不计成本地扩充核武库。

第四,国际条约和限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中国不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缔约国(中国认为该条约存在歧视性),但中国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了该条约的精神,并未积极推动核武器的扩散。同时,中国也支持并参与了许多国际军控和裁军进程,例如《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这些都表明中国在核武器发展问题上,并非为所欲为,而是考虑到了国际社会的关切。

第五,战略思想的演变也影响了中国对核武器数量的需求。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增强,中国的战略思想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全民皆兵,全民皆兵”式的核防御,逐渐转向更加精细化和现代化的战略威慑。这意味着中国更侧重于提升核武器的质量、投送能力和指挥控制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数量的增加。例如,中国在发展战略导弹、核潜艇等现代化投送工具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这有助于提高其核威慑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中国核弹数量相对较少,是其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战略定位、经济条件、国际环境以及战略思想演变的综合结果。它不是因为中国不想拥有更多核武器,而是基于“自卫反击”的战略需求,力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有效的威慑,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兼顾了经济发展和国际责任。中国的核力量虽然数量上不如美俄,但在其战略目标范围内,是足够且有效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投送工具。

根据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的数字,可以投放核武器的DF-3大约50多枚,只携带一个弹头,基本只能威胁苏联亚洲部分。此时美国还不是敌人,因此可用的洲际导弹要到1981年DF-5试射成功后才有,一直到1999年,全国在役的DF-5不过20多枚,需要的弹头也不超过50枚。至于092装备的巨浪-1,由于其过于短小的射程,实际上不具备威慑力,自然也没有生产太多,即使按照2艘092算,也不过24枚弹头。这样一算,在21世纪最初的那几年,100枚弹头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投送需要。

另外一个非常让人意外的现实是,在1999年中国队美国的核威慑几乎等于零:当时能打到美国的DF-5,正在经历全面技术升级,原因是96年发射失败的长征3号(DF-5的民用版)因质量原因导致DF-5全部检修故障部件,这意味着要把导弹从井里重新拉出来拆开检测,完毕后再放回井里组装。这也是为什么2000年美国废弃反导条约后中国反应极大的原因: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意味着至少10年内中国导弹不可能对美国本土造成威胁。现在再来看2005年“牺牲西安以东的城市”这个说法,真是酸甜苦辣。

一直到DF-31出现后,多弹头投送能力才得到真正实现,加上DF-21/26的某些战术用核弹头,这才需要开始增产核弹头。由于投送工具的生产速度限制,弹头的需求数量并不迫切,这也是21世纪初期生产速度不高的原因。

至于以后会不会增加,我的看法是肯定会的,毕竟现在核力量出现不平衡,美国已经在公开讨论在实战中使用核武器的可行性,要遏制美国的冒险倾向,最好的办法就是恐怖平衡,所以无论是导弹还是弹头数量肯定是要提上来的。


赠品:

美国科学见联合会关于中国核力量的描述:

中国被认为具有“数百枚弹头,“远远低于一些人提出的1,600-3,000弹头。没有任何弹头被认为是完全部署的,而是在中央控制下保存。中国非战略核武库的存在尚不确定。随着DF-31A / 41和DF-26导弹新型弹头的生产,中国军火库正在增加。



这是今年5月31日,美国情报界对中国核投送力量的分析

有兴趣可以看看

user avatar

1982年,宜昌827厂氚生产堆下马。1984年,建成80%的重庆816厂钚生产堆下马。1987年,404厂钚生产堆停堆,转产钛白粉。兰州504厂、和平814厂停止生产高浓缩铀。1987年,广元821厂钚生产堆停堆。武器级裂变材料生产至此告终。

据美国推测,中国钚产量至高不过2.8吨,约能生产400个W88初级(英国钚产量4.1吨)。

两弹一星完成后,中国嘴上说最低限度核威慑,而事实上是唯恐核弹太少,在尽全力极速扩充核材料生产能力。结果,全国人民忍饥挨饿当掉裤子搞出来的东西,还没生产几天就没了。。。。

后续:

2010年,404厂开始乏燃料后处理。

2013年,江门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因群T事件被叫停。

2016年,连云港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因群T事件被叫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核武器数量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战略考量,也有现实发展需求,更有国际关系与政治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得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初衷说起。和美国、苏联不同,中国发展核武器并非为了追求核霸权或主动威胁他国,而是出于一种被逼无奈的自卫需求。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敌对.............
  • 回答
    中国核武库的建设与发展,与俄罗斯和美国之间存在的核力量对比,以及中国自身的国家战略和安全关切息息相关。要探讨为何中国不选择像俄罗斯那样大幅增强核武库以与美国达成“核平衡”并有效威慑,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核平衡”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核平衡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关于中国核弹数量的公开信息确实不多,外界普遍认为其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比如300枚左右。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深思熟虑的战略和国际考量,而非简单的“不想”扩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发展和维持核武库的核心逻辑是什么。中国一直强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这意味着中.............
  • 回答
    您好!关于Zen 4规格的提升以及在与Intel 12代、13代酷睿处理器竞争中的多核表现,我来为您详细剖析一下。首先,关于Zen 4规格是否会有提升,答案是肯定的。每一代AMD Ryzen处理器在设计上都会寻求进步,Zen 4自然也不例外。虽然我无法透露具体的内部规格信息,但我们可以从AMD过往的.............
  • 回答
    中美爆发核战,美国现有防御系统能否抵御中国发射的核弹?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技术、战略博弈以及情报评估等多个层面,目前无法给出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其结果会受到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美国现有的核武器防御系统美国一直以来都在投入巨资研发和部署针对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以应对潜在的核打击.............
  • 回答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假设性情境,涉及地缘政治、国际法、安全战略等多个层面。如果台湾在自称中国一部分的前提下发展核武器,这无疑会彻底颠覆现有的地区力量平衡和国际秩序。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尝试剖析可能出现的应对方式,并力求分析的细致和深入。一、 事件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及其影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国人都在思考的现象。我们确实看到,在航天和核技术这些需要极高技术门槛、长期投入和严密组织的领域,中国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强大的执行力。从“两弹一星”的艰苦奋斗,到如今空间站的稳定运行、探月探火的稳步推进,这背后是对国家目标的高度认同、对科学精神的极致追求,以及跨越几.............
  • 回答
    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计算,确实存在一些误解,需要详细地澄清。结论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并非“用算盘算的”,而是运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方法。但是,在早期以及某些特定的辅助计算环节,算盘确实在项目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段历史,解释算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计算的真.............
  • 回答
    中国目前确实没有公开展示过类似美国“100吨级”微型可调当量核弹(这里指的可能是美国早期的 Davy Crockett 或 W54 等小型战术核武器,当量通常在百吨至几千吨TNT当量之间)的产品。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小型化技术不行”。这背后涉及的是核武器发展战略、技术路径选择、军.............
  • 回答
    巴黎和会那年,我们没核弹。但如果真有,还真能随便扔,这事儿可够人琢磨的。 当时的情景,就像一团乱麻,各国心里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而中国,夹在中间,就像个小小的点,被无数双眼睛盯着。你说扔哪儿?这个问题要是放在当时,那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不是随便就能回答的,得仔细想想,这颗“核弹”能改变什么,.............
  • 回答
    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和全球格局变化,其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演进。但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我们可以将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并进行详细阐述:一、 庞大且不断壮大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 人口基数和庞大的劳动力供给: 尽管人口增长放缓,中国依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
  • 回答
    中国能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积累了数十年,并仍在不断演进的复杂体系。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概括,或许“韧性”能描绘出它最鲜明的底色。但“韧性”之下,是一系列相互支撑、相互强化的核心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强大生命力。首先,我们得谈谈那无可比拟的“超大规模市场”。 这不仅仅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要说美国掌握了哪些中国“没有”的核心科技,其实用词需要更精确一些。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很多领域都存在竞争和差距,但很少是完全的“没有”。更准确的说法是,在某些关键领域,美国在技术深度、成熟度、生态系统构建以及前沿研究的持续投入上,目前可能还领先于中国,或者说拥有.............
  • 回答
    日本国会众议院的预算委员会上,一名议员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捐赠的核酸检测盒,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关于这批检测盒的一些情况,这使得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微妙。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加藤胜信大臣,这位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并没有立刻给出任何回应。时.............
  • 回答
    “插眼踢裆”这个说法,在讨论中国传统武术时,很容易引发误解,甚至将其归为核心技能,这其实是对传统武术的片面理解。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剥离掉那些标签化的、带有耸人听闻色彩的表述,回归到武术本身的技击原理和训练体系上来。首先,中国传统武术的“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深入探讨。如果我们将“核.............
  • 回答
    要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核心,这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更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它如同蜿蜒流淌的大河,承载着千年的积淀与变迁,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若要细细道来,我认为其核心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维度:一、 天人合一:对宇宙秩序的认知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最古老的思想源头,便是对自.............
  • 回答
    中国核电的未来,在我看来,注定是沿着一条既审慎又积极的轨道前进的。它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摸索前行的阶段,而是站在一个更为成熟、也更具战略高度的起点上,去迎接能源转型和国家发展的双重挑战。趋势一:规模扩张的必然性与“稳中求进”的基调中国对核能的需求,就像一张不断增长的地图,而核电正是这张地图上必不可少.............
  • 回答
    夜色如墨,吞噬了曾经繁华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尘埃和一种挥之不去的金属焦灼味。在这里,在新中国曾经的乡镇,在摇摇欲坠的工厂里,幸存下来的人们,用他们仅存的智慧和勇气,试图在这片破碎的大地上,找到一条生存下去的路。武器,是他们最直接的需求,也是他们对抗未知威胁的屏障。这些武器,不可能像战前那样精密度高、.............
  • 回答
    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核心区别,这些区别源于它们各自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哲学基础、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结构。要详尽地阐述这些区别,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核心区别概述: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 西方政治思想 更侧重于个体权利、政治秩序的建构与制.............
  • 回答
    对于“中国面壁者:西南大山深处的核九院年轻人”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某个具体院所或个体的故事,更是一个折射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群体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窗口。首先,从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来看,这样的描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中后期,国家“三线建设”的大背景。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