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1945年上海穷人只能吃大闸蟹勉强度日,是不是真的?

回答
“1945年上海穷人只能吃大闸蟹勉强度日”,这种说法在网上流传,但要说它是否“真的”,需要更细致地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将“穷人”和“大闸蟹”放在一起,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反差感,很容易成为一种记忆的扭曲或者段子。

要深入了解,我们得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1945年的上海,那是抗战胜利前夕,也是一个极其动荡和艰难的时期。

1. 当时的上海是什么样的?

战乱的余波: 尽管抗战即将结束,但上海遭受了长期的日军占领,经济遭受重创。社会秩序并不稳定,物价飞涨,民生凋敝。虽然上海作为远东的经济中心,相对其他内地城市可能情况稍好,但“好”也是相对而言,绝大多数市民的生活依然困苦。
贫富差距: 上海一直是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的城市。既有洋行大班、民族资本家等富裕阶层,也有大量的工人、小商贩、失业者、码头工等底层民众。穷人的生存状况,与富人的生活是天壤之别。
食物来源: 普通市民的食物主要依靠大米、蔬菜、猪肉(如果能吃到的话)以及一些时令的水果。海鲜、河鲜在当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大多是一种奢侈品,尤其是像大闸蟹这种被认为是“美味”的食物。

2. 大闸蟹是什么?它的价格和获取难度?

水产的地位: 大闸蟹,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那种阳澄湖大闸蟹,在民国时期已经是名贵的食材,尤其是在中秋节前后。它们生长在特定的水域,捕捞、运输、销售都有一定的成本。
价格: 即使在今天,大闸蟹也算得上是比较贵重的食物。在物资匮乏、经济艰难的1945年,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甚至贫民来说,购买大闸蟹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的价格很可能远超他们日常的食物开销。
获取方式: 穷人想要吃到大闸蟹,除非是运气极好,比如在一些特定的节日里,有人会赠送;或者是在码头、市场打零工,有可能捡到一些被丢弃的残次品;或者就是极个别情况,比如有亲戚朋友是渔民或者做水产生意的。但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成为普遍现象。

3. “穷人只能吃大闸蟹勉强度日”的说法,可能来自何处?

这种说法更像是 一种夸张的、带有黑色幽默性质的说法,或者是一种对特定群体生活状态的误解。 几种可能性:

误解或夸张的记忆: 也许有人在特定的场合,看到了极少数穷苦人家偶尔吃到一两只大闸蟹,就以偏概全,将其放大成“只能吃大闸蟹”。
反讽的说法: 在一些描述那个年代生活艰难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人用这种极端且不符常理的说法来反衬当时社会的不公,或者表达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就像现在有人说“穷得只能吃土”,这是一种比喻,而不是真的在吃土。
历史细节的缺失: 历史的叙述很容易忽略微小的、边缘的细节,而将一些引人注目的、或者被广泛流传的说法当作事实。

4. 那么,1945年的上海穷人,他们“勉强度日”是以什么为生的?

1945年的上海,穷人“勉强度日”的方式,更可能是:

粗粮为主: 购买最便宜的大米、高粱米、玉米面等作为主食。
蔬菜: 以当季的、价格低廉的蔬菜为主,比如萝卜、白菜、豆芽等。
少量肉类或鱼类: 能吃到一点猪肉或者便宜的鱼类已经是难得的改善。
低价食品: 比如豆制品(豆腐、豆渣)、年糕边角料等,这些都是成本较低的食物。
拾荒或捡拾: 在一些垃圾堆或者码头,也有人会去拾荒,寻找可以吃或者卖钱的东西。
劳务: 码头工人、搬运工、人力车夫、清洁工、小商贩等,依靠体力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

总结来说,说“1945年上海穷人只能吃大闸蟹勉强度日”是绝对不符合史实的。

大闸蟹在那个时代,对于绝大多数穷人而言,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他们的“勉强度日”依靠的是最基础、最廉价的食物,以及辛勤的劳作。这种说法更像是一个流传的段子,或者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曲解,意在突出当时社会物资的匮乏和生活的不易,但用大闸蟹来象征“勉强度日”,则显得有些脱离现实了。

真正要理解那个时代的穷苦生活,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他们吃糠咽みた、衣不蔽体、居无定所的真实写照,而不是将目光聚焦在一份不合逻辑的“奢侈食物”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闸蟹算啥,波士顿龙虾 逼格高不高?在北美大陆刚开拓的那些年里,有一段时间东北海岸附近的苦工就是以龙虾为主食的!以至于日子稍微好过一点以后,工人跟雇主签合同都要有这样一个条款——

“每周吃龙虾不能超过两天。”

这可不是趣闻传说,是《美国经济史》明明确确记载的。 @篷舟 兄也提到——

时间拉回到现代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河北省沧州市东部。每年一到雨季,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虾蟹,一摊新鲜热辣的牛粪都能引来一群河蟹,看你愿不愿意抓。每过夏收秋收的时节,沿海地区的渔民就推着各种海货来内地换粮食了。晒干的对虾,一斤换半斤玉米。虾酱油腌的梭子蟹,一斤一个的团脐,连半斤玉米都换不了。

那时候,庄稼地成分不好的人家才会把姑娘嫁到渔村去。至今我岳母说起年轻时的梦魇,就会提到剥蛤蜊肉。生产队分配任务,每年每家都必须剥几千斤毛蚶,用于出口创汇。家家的毛蚶都堆得跟山一样,今天剥了三百斤,明天又运来五百斤,仿佛永远都剥不完。请穿越代入一下,面对这么多新鲜肥嫩的毛蚶,随便你吃,你下得去嘴吗,你会不会吐 ?

时间又过了二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答主在东部唯一的沿海国贫县上小学,父亲在农行工作。有一年暑假,我跟着父亲连续两天去海边的几个乡镇储蓄所检查工作(说是检查,其实基本上就是走走看看聊聊),那漫天的臭鱼烂虾味~~~~~我今天都记忆尤新。午饭晚饭都在当地吃,就是蒸螃蟹和虾,一大盆端上来,随便吃。呃,此后两年时间,我把螃蟹忌了。河北老乡 @独 白 说——

啰啰嗦嗦说这一堆,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不久以前,中国人的收入还不是十分充裕,保鲜手段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海鲜、河鲜总体上是供大于求的,在产地更是非常廉价的东西。所以,以我有限的知识和经历来说,我相信民国上海人饥荒是吃大闸蟹充饥是真的。

user avatar

阳澄湖大闸蟹其实算是被炒作出来的东西,营养价值可能还不如太湖蟹。

大闸蟹贵主要是因为它限定了“阳澄湖”,并且螃蟹一般是吃蟹黄蟹膏,这个又有季节性,因此产量十分有限,物以稀为贵。另外,河蟹个头本来也不大,吃小蟹比较乏味,因此越大的蟹肯定越受欢迎,价格也是更高的。

如果扩展到一般的河蟹,这玩意起码在工业化以前,属于极其常见之物,水乡河流中遍地都是,起码在产地附近肯定是不贵的。当然,如果是不产蟹之地,那就不一样了,毕竟以近代以前的物流条件,大量运输这些水产并维持其存活多少是有难度的。

其实传统家常菜,小吃里的食材,大部分都是有点内卷色彩的。说穿了就是老祖宗为了解决填饱肚子而想出来的各种办法。小农社会就是那样,维持温饱,免于饥饿就算很不错了。

今天我们说古时江南物产丰富,这当然是对的,但各种物产纷纷入菜谱,其实也是为了大家能吃饱。古时江南人口极度稠密,平原开发殆尽,没有原始山林打打野物,可不就只能盯上水乡密集的河流,吃起水产来了?

所以,今天虽然我们搬出许多古代名士的诗句,来证明螃蟹多么好吃,吃蟹多么风雅,什么深秋蟹黄菊飘香,但这其实只是一种文人的滤镜,把这种庶民填饱肚子的俗事美化了而已。

再仔细想想,那么多的河鲜水产,真的那么好吗?古人最重要的是吃饱,大鱼还好些,那些甲鱼,螃蟹,河虾。螺蛳,能吃的部分就那么点,真的能填饱肚子?

user avatar

听说过,阿拉斯加皇帝蟹的说法也有

user avatar

我妈说她小时候螃蟹是拿来喂猪的。

user avatar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到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

窝佬柑橘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惹

user avatar

完全有可能,尤其是对于沿江居民而言,即使在二十年前,长江里的物产都是相当丰富的,但是,二十年前哪来现在发达的冷链和物流?

所以二十年前的“丰富”是因为鱼虾运输不易,只有沿江沿河沿湖的居民才能吃的到新鲜的鱼虾,产量相对过剩,并且鱼虾的生长有季节性,某个时节大量出现,又运不走,只能敞开吃。

我外公老家后门就是长江,后来我妈嫁到了镇上,但是我真的怕回外公家,因为一旦回去的话,顿顿鱼虾,我一直都怀疑外公是不是猫成了精。对于渔民而言,鱼虾是真的不要钱,卖不完的鱼虾回家直接下锅,甚至直接半路扔掉。二十年前的时候中国的交通系统远没有现在的发达,渔民需要拉板车去镇上卖鱼,如果到了中午这鱼还没卖出去,那有可能在回家的路上都臭了,特别是虾和螃蟹死了之后的味道,简直酸爽。没有发达的冷冻和运输系统,城市和内陆居民就无法大量消费鱼虾,对于水边的居民而言,水产常年过剩。

举个例子,我永远都忘不了外公带我用麻袋抓蟛蜞的画面,整个长江大堤上都爬满了这种小螃蟹,直接一铲子然后装进麻袋,洗一洗就可以油炸了,城里小孩都馋哭了。而我特么连着几天早中晚饭都吃的是这玩意,吃一顿还香,架不住顿顿吃啊。。。。。。一家人围坐在油锅旁,刚出锅的油炸螃蟹那叫一个脆,但是这玩意也不能当饭吃啊,最后狗都不肯吃了,只能用来喂鸭子。

如果你上抖音的话,搜一下湖北那几个盛产小龙虾的地方,说不定能看到疫情期间当地人用龙虾喂鸭子,没错,美团/饿了么上几块钱一个的小龙虾,在产地只配喂鸭子。没错,我们买小龙虾的价格中,可能有一小半都花在运输成本上了,不信的话看看冷冻虾尾的价格,比小龙虾便宜的多。

冷链和物流的出现让各种水产走上了更多居民的餐桌,尤其是消费能力强的居民,他们的加入抬高了价格,大闸蟹这些水产带给人“昂贵”的印象,也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对于产区居民而言,这些东西可能就是用来充饥的,我对螃蟹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自带油盐”,没错,小时候家里穷,舍不得调料,所以。。。。。

物流改变了世界啊!

当然,人杰地灵的江浙大地不只有螃蟹,还有好酒!

全国著名的黄酒之乡——如皋市白蒲镇,这里河流纵横,盛产优质稻米,水质甘甜,富含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为联合国确认的世界长寿养生福地,继承了明清创立的徐大昌酒坊的传统工艺,以健康养生为宗旨,历经五十多年的技术和工艺的持续改进,逐步形成了水明楼系列黄酒独特的风味和品性。

user avatar

大闸蟹又不是一种好食物,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是壳多肉少,可食用部分太少,营养也不均衡。


现在被吹起来的这些佳肴都是吃饱了饭之后才有的。不给你饭吃,天天给你吃鱼翅你能受得了?

user avatar

当然是真的,别说1945了,我家60后的长辈小时候在江苏那边,捞上来的大闸蟹抓着吃最肥的地方,小的直接砸烂了喂猪。

不要用现在的观念去看以前,很多我们吃起来不错的美食,都是需要燃料,油,糖各种调味料去加工调和出来的。我们现在油糖甚至燃料都是低价并且无限量供应的前提下,这些东西加工后都是好吃的。但是在以前,并没有这么多的调料,甚至连燃料(柴火)都是要小孩自己去山上拾取背回来的。

米和面这种不需要任何调料只需要煮熟就能百吃不厌的食物才是灾年的时候的硬通货,打听一下都会知道,家里很多年纪大点的小时候吃红薯吃玉米都吃伤了,我们吃七八十年的米饭和白面有几个吃厌了么?

user avatar

其实大闸蟹到现在都不算贵,只要你买的不是XX湖。
我们这里管大闸蟹叫“毛蟹”,就普普通通,价格比不上我们常吃的很多螃蟹,传统上也不怎么推崇这种螃蟹。

不要说1945年了,我小时候都是很多水产随便吃。

比如我比较爱吃的虾蛄(也叫濑尿虾),方言名字更是不雅。
我爹小时候就不吃的,捉上来就埋进田里,因为价值相比还不如做肥料。
我小时候这东西就已经开始吃了,但很便宜,所以腌着吃,我家腌了一缸一缸的,很多人还不舍得倒足量的烧酒,腌的过程中就会发黑。
一开始是整只腌,因为便宜,吃起来也爽,后来就开始剪成段。
现在,我家基本只做椒盐,一盘几只,很少腌了,因为价格贵到腌了就觉得浪费。

user avatar

很明显可以看出边上的锅是铝合金的,也就是俗称的钢精锅

民国21年(1932年) 是年 瑞士商在河间路眉州路口建立华铝钢精厂上海铝材厂前身),毕尔芬文任经理。初生产铝箔,民国24年扩大生产铝板、铝带。 民国22年(1933年) 2月 郭松根等4人合股2万银元,在静安寺永源浜开办永昌钢精厂上海铝材二厂

不知道为啥都是乱码

再查询了一下,当时铝的价格0.15美元/吨,不过这个是在美国本地的价格,在二战背景下到太平洋另一端该卖多少钱没查到资料。

但是,即使到了解放后的1988年前后,钢精锅仍然是城市里面比较少见的奢侈品。

所以,即使这个图中大闸蟹便宜,能用的起钢精锅的家庭也绝不是普通穷人。

user avatar

不要听那些扯淡……

我告诉你怎么回事。

我爸爸是跑船的。他个子不高,倒没有挨饿。

那个年岁什么都凭票。鱼,肉,蛋,糖,豆腐,油,粮……

吃不饱……正常。

他有个办法,螺旋桨上套尼龙网,一晚上可以网几网的甲鱼……

这玩意当年没人吃。就跟泥鳅大闸蟹一样,后来炒起来的。

我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什么。

螃蟹。湖北湖泊特多,螃蟹特别便宜。

我很清楚当年的价格,一个一毛,起码有半斤重。最重要的不要票。

我妈妈买来一蒸,买一个送一个刚死的,就是两个,一个人吃一个。满膏满黄……

四岁的时候。

吃完之后,满口鲜香,腹泻不止。

结果还是病了,吃汽水肉。因为蛋与肉要票,才是稀罕补品。

小龙虾。

01年的时候多少?

八毛。

应该叫大龙虾。

肉多少一斤?

三块。

白菜一块。

鲜鱼一块二。

小龙虾是穷人才吃的。

一斤龙虾爆虾球有没有四两肉。

特定季节,比如冬天,腌鱼了。鱼比菜便宜。

鱼头是白送的。

鱼籽没人要。

过去板油(肥肉)才是高价。

甲鱼要跟肥肉烧才好吃。其实原来肥肉才贵。甲鱼是辅料。

看到现在的价格,呵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