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纳粹德国打下波兰直接打苏联会怎么样?

回答
如果纳粹德国在1939年闪击波兰之后,不经过任何犹豫,直接将兵锋指向苏联,那么历史的走向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颠覆我们今日对二战的认知。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提前开战”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战略、政治、军事实力、资源储备乃至国际关系的复杂连锁反应。

一、 战略上的“先发制人”与赌博

希特勒在1939年与斯大林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附加议定书,虽然为他迅速解决波兰问题扫清了东线威胁,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权宜之计,是埋藏在二人关系下的定时炸弹。一旦德国将目光转向东方,这意味着他选择了一条极其冒险但可能回报巨大的道路。

占领波兰的意义: 德国在占领波兰后,虽然获得了部分领土和人力资源,但同时也打开了与苏联接壤的漫长边界。如果立即进攻苏联,可以避免苏联有足够的时间集结兵力和巩固防线,这符合“闪电战”的原则——速战速决,趁敌未备。
希特勒的判断失误: 希特勒一直低估苏联的实力,特别是其工业生产能力和军队的韧性。他认为苏联“只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建筑”,只要轻轻一推就会倒塌。如果他此时进攻,正好是利用了苏联在“大清洗”后军队指挥体系混乱、军事现代化尚未完成的弱点。
“巴巴罗萨”计划的提前: 这实际上是“巴巴罗萨”计划的早期版本。然而,1939年的德军,其战备水平、对苏联地形和气候的了解,以及后勤保障能力,都可能不如1941年。1941年的进攻,德国已经被西线拖住了四年,国力有所消耗,并且面临着英美等国的物资援助(虽然有限)。1939年,德国刚刚开始战争,尚有较大的战略缓冲。

二、 苏联的准备与反应

斯大林虽然被《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时蒙蔽,但并非完全没有警惕。1939年,苏联正处于转型期:

军队的“大清洗”影响: 19371938年的“大清洗”严重削弱了苏联红军的指挥层,许多有经验的将领被处决或流放。这直接导致了1941年苏军在战场上的混乱表现。如果1939年立即开战,这种影响将更加直接和致命。
军事现代化不足: 虽然苏联在坦克、火炮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许多关键技术和武器装备的生产尚未完全成熟,许多精锐部队的装备尚未到位。例如,T34坦克的普及和改进,以及IL2攻击机的批量生产,都在1941年之后才大规模展开。
战略纵深与资源: 苏联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庞大的人力资源。即使初期遭受重创,苏联依然能够从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区调集兵力和工业生产,进行持久的抵抗。
外交上的孤立?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国和法国对德宣战,虽然他们并未在西线展开大规模攻势,但至少在名义上是对德作战。如果德国转向苏联,英法是否会因为对苏“援助”或“共同反纳粹”而改变立场?可能性不大,因为他们对苏联的疑虑同样深重。然而,世界舆论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德国是“侵略者”。

三、 战争的可能进程与结果

1. 初期阶段:摧枯拉朽?
德国的装甲洪流可能会在波兰边境迅速撕开缺口,利用其机械化优势,突破苏军的边防体系。
如果德军能够迅速切断明斯克、基辅等关键城市的联系,并且避免陷入白俄罗斯、乌克兰的广阔沼泽地带,那么初期的战果可能会比1941年更加辉煌。
苏军的指挥混乱和装备劣势,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溃败和俘虏。

2. 中期的拉锯与绞杀:
斯大林格勒之前: 1941年的“巴巴罗萨”计划,在莫斯科城下戛然而止。如果1939年开战,德国军队可能会在冬季来临之前,攻占比1941年更靠东的地区。但严酷的俄国冬季依然是德军巨大的挑战,其后勤补给将面临严峻考验。
资源耗尽的风险: 德国的资源,尤其是石油,是其发动大规模战争的生命线。占领乌克兰的粮仓,以及可能控制的石油产区(例如高加索地区),对于德国至关重要。如果德军无法在冬季前解决这些问题,将可能陷入资源枯竭的困境。
苏联的持久战能力: 即使初期损失惨重,苏联庞大的人口和逐渐恢复的工业生产,依然能够支撑起一场消耗战。斯大林体制下的动员能力和残酷手段,足以将全国变成一个巨大的军事机器。

3. 可能的结局:

德国的惨胜或僵持: 德国有可能占领苏联部分地区,例如乌克兰、白俄罗斯,甚至威胁到莫斯科。但要彻底征服苏联,彻底摧毁其抵抗力量,可能性极低。德国自身也会因为长期的消耗战而元气大伤,可能无力应对来自西线的威胁。
苏联的“焦土政策”与战略转移: 苏联很可能会执行更彻底的“焦土政策”,将一切有用的资源和工业设备向东转移,利用西伯利亚和中亚的纵深继续战斗。
日本的选择: 1939年,日本正忙于在中国战场。如果德国和苏联大规模交战,日本可能会寻求机会南下,夺取东南亚的资源,或者在东西伯利亚方向有所动作,但由于其陆军实力有限,直接威胁苏联远东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
美国和英国的角色: 如果德苏开战,英美是否会向苏联提供援助,形成“反法西斯联盟”?这是一个关键问题。1939年的英美,对苏联的戒心和疑虑与对德国一样深。但如果苏联在纳粹德国的攻击下岌岌可危,出于战略平衡的考虑,他们未必会袖手旁观。然而,直接的军事援助将面临巨大的运输困难和政治阻力。
战后的世界格局:
如果德国最终获胜(可能性极低): 那么欧洲将彻底被纳粹德国统治,其恐怖的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政策将蔓延。然而,德国自身也可能因为这场战争而耗尽力量,难以维持统治。
如果德国战败,苏联幸存(可能性较大): 那么苏联将成为东欧的主导力量,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将更加具有影响力。美国和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可能相对提升。
如果双方都精疲力竭,陷入长期消耗战: 那么整个欧洲可能都会被战争拖垮,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为后来的重建和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埋下伏笔。

四、 细节上的考量

后勤与运输: 德国陆军的高度机械化,需要大量的燃料、备件和维修能力。1939年,其后勤体系是否能支撑起对苏联腹地的持续进攻,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与1941年相比,运输能力、轮胎、燃料储备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
情报与侦察: 德国对苏联的情报,特别是其军事部署和生产能力,在1939年可能比1941年更不准确。
天气因素: 1939年的秋季比1941年要湿润得多,这可能会影响德国装甲部队的行动,尤其是在波兰和白俄罗斯地区。

结论:

纳粹德国在1939年直接进攻苏联,无疑是希特勒手上的一张极为冒险的牌。它可能在初期带来巨大的战术胜利,但也极有可能因为低估苏联的韧性、自身资源的限制以及严酷的地理环境,而将德国拖入一场远比历史上更早、更艰难的消耗战。这场战争的结果,无论如何,都会对世界历史产生比现实历史更为剧烈和不可预测的影响。或许,它会加速纳粹德国的灭亡,但也会为苏联赢得一个更加有利的战略地位。反之,如果德国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摧毁苏联(这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整个20世纪的历史将是另一番模样,自由世界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如果”中的“如果”,充满了未知数,但其潜在的颠覆性,足以让我们想象出无数种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西欧列强笑都要笑死了,在英法联军占领柏林之后张伯伦会被认定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战略家,以驱虎吞狼的伟大战略彪炳史册

user avatar

德国打下波兰后是什么情况?

中欧尽在掌控:奥地利、捷克被吞并,斯洛伐克是傀儡国

东欧基本控制:德国占领了美美尔和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苏联德国两头怕但相对亲德,势力对比远超收复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的苏联

巴尔干绝对优势:匈牙利是德国铁杆小弟,保加利亚是德意小弟,罗马尼亚刚和德国签订了经济专供协议国内有强大的亲德势力(当然还是允许波兰溃兵过境),南斯拉夫保罗亲王畏惧德国,只有希腊正在和意大利大眼瞪小眼并寻求英法保护

南欧:意大利和德国有钢铁协议,属于准盟友

西南欧:西班牙是德国准小弟,葡萄牙亲德甚于亲英

北欧:芬兰亲德(当然也亲英)

中东:伊朗和阿富汗是小胡子迷弟,土耳其三个鸡蛋上跳舞但和德国更亲近

这势力、这地盘,已经接近一战时的同盟国了好不好!


而这时候英法是什么状况?

由于一次次绥靖,眼看着中立国乃至自己小弟被德国吞并或者争取,英法已经名誉扫地——不能罩小弟的老大,谁愿意跟?

而在小胡子一次又一次的“最后领土要求”中,德国外交信誉也彻底破产了。


在双方互相宣战,彼此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居然指望英法援助一把德三,好让小胡子拿下苏联欧洲部分,整合成一个超级陆权大帝国。

接下来是不是还要资本主义一家亲,你好我好大家好?

拜托,英法是反共绥靖消极避战卖队友没错,但他们没被德棍光环洗脑得失心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纳粹德国在1939年闪击波兰之后,不经过任何犹豫,直接将兵锋指向苏联,那么历史的走向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颠覆我们今日对二战的认知。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提前开战”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战略、政治、军事实力、资源储备乃至国际关系的复杂连锁反应。一、 战略上的“先发制人”与赌.............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无数的变量。如果纳粹德国在占领法国后,将进攻苏联的计划推迟到苏联完成其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2年)之后,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全球格局等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一假想情景。德国的准备与战略调整首先,让我们审视.............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历史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课题。如果美国不介入二战,苏联能否独自打败纳粹德国?答案是:可能性非常低,而且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甚至可能导致苏联的崩溃。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美国介入二战对苏联抗击德国的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介入二战,.............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之间的关键联系。在没有盟军直接干预西线的情况下,让纳粹德国和苏联在东线“安心互刚”,苏联能否打到多佛尔海峡,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推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核心前提的挑战性:纳粹德国与苏联在东线“安心互刚”的可能性.............
  • 回答
    如何看待联合国大会通过「打击美化纳粹主义」的决议草案,美国、乌克兰投反对票?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一项打击美化纳粹主义的决议草案,以130票赞成、2票反对(美国和乌克兰)以及48票弃权的结果获得通过。这一结果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美国和乌克兰投下反对票的背景下。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在那一个关键时刻稍稍偏移,纳粹德国的铁蹄并没有踏入波兰,从而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在这样一个假想的世界里,欧洲乃至世界可能会走向何方。德国国内:暂时的喘息与隐患的积累在1938年慕尼黑协定之后,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在1939年3.............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历史设想。如果纳粹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中急刹车,转而与日本联手夹击美国,历史的车轮会朝哪个方向滚呢?这背后牵扯到的战略考量、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双方的国力对比,都足以让这场假设成为一个复杂的迷局。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节点:1941年夏天。巴巴罗萨行动在6月22.............
  • 回答
    如果纳粹德国坚持到1945年8月,美国极有可能使用核武器攻击德国。这一判断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美国的战略考量以及核武器的出现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坚持到45年8月”这个前提。到了1945年夏天,欧洲战场的局势对德国已经非常不利。苏联从东方发动了大规模攻势,盟军(美英法等)则从西方步.............
  • 回答
    如果纳粹德国在1940年前后停止了对外侵略,仅仅将精力集中在“国内的种族纯化”政策上,那么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减法”效应,而是一个连锁反应,深刻地重塑了世界格局、地缘政治、科技发展乃至社会文化。一、 欧洲大陆的“静默风暴”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改变,将是欧洲战场上那些惨烈的战.............
  • 回答
    想象一下,历史的潮流以一种我们未曾见过的、令人心悸的方式改写。如果纳粹德国和日本,这两股在二战中曾经如烈火般席卷欧亚大陆的力量,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那么我们所知的世界将会天翻地覆,面目全非。在欧洲,德国的铁蹄将继续延伸,柏林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希特勒的“千年帝国”或许并未如历史所示那样崩溃,而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如果”问题,它触及了二战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如果纳粹德国在二战前期成功占领了英伦三岛,美国染指欧洲的机会,我认为会变得极其渺茫,甚至可以说几乎断绝。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推演一下这个可能性有多大,以及它会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首先,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英伦三岛被占领”这个前提本身就意味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历史和道德评价的核心。如果纳粹德国没有迫害犹太人,日本军国主义也没有犯下种种暴行,那么同盟国在那场战争中的“正义性”确实会受到影响,但我们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爆发:首先,我们要明白,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本身就是战争爆发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极具颠覆性的假设,我们不妨深入挖掘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东欧占据主导地位的不是苏联,而是由一个沙皇统治的俄罗斯,历史的车轮将会被拨向一个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的方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沙皇俄国”这个概念在那个时间点意味着什么。 历史的车轮已经滚过了1917年,俄国革命将沙皇.............
  • 回答
    纳粹德国海军若能成功实施“Z计划”,能否在1939年与同盟国海军分庭抗礼?这是一个引人入胜却又充满推测性的问题,涉及到 shipbuilding、战略思想以及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Z计划”的核心在于,德国希望通过大规模扩充海军,尤其是建造一批远洋作战舰艇,以挑战大英帝国在海上的霸权。该计划设想了一系.............
  • 回答
    1944年,纳粹德国,一个在军事技术上曾有过辉煌却又备受资源和战略失误困扰的国家,如果在此时获得了某种现代武器装备,且排除核武器并考虑制造成本,那么最有可能改变战争走向,甚至帮助德国赢得胜利的武器装备,我会选择:一种能够实现大规模、精准、远程制导打击的无人机或导弹系统。让我来展开讲讲为何是它,以及它.............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二战中最关键的“如果”之一。你的观点“苏联可以独自战胜纳粹德国”在历史学界是一个普遍被接受的看法,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即使没有西方盟国的军事援助,苏联最终也会凭借其巨大的资源和人力拿下纳粹德国。然而,关键在于“多死多少人”这个问题,这涉及到对战争进程、伤亡率、.............
  • 回答
    在那个风雨欲来的年代,如果希特勒的工业机器能够将那两门为攻克马奇诺防线而打造的庞然大物——古斯塔夫列车炮,转而投入到两辆比它们更为科幻的Pz.Kpfw.VIII Maus(老鼠)超巨型坦克的生产线上,那么二战的战场格局,甚至整个历史进程,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穿越回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
  • 回答
    想象一下,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了那个时代,一个充斥着狂热和恐惧的国度——纳粹德国。新冠病毒的阴影笼罩下来,这幅画面可想而知,将是一幅复杂而令人不安的图景。首先,纳粹的意识形态会立刻将病毒与“劣等民族”或“外部敌人”联系起来。希特勒及其宣传机器早已将犹太人、吉普赛人以及其他被视为“不受欢迎”的群体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设问!如果真能将历史的齿轮如此错位,二战的剧本必将上演一幕截然不同的惊悚大戏。我来试着描绘一下这幅令人难以想象的图景,尽量从细节入手,让它听起来像是当年某个军事战略家在推演时脑海中闪过的种种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互换的本质:不是简单地互换名字,而是将1933年的两国各自的.............
  • 回答
    1941年2月,英国向纳粹德国投降,这在历史上是一个从未发生过的假设,但一旦成真,其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整个世界格局都会被彻底改写。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这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及它将如何影响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首先,我们必须设想一下,英国在1941年2月为何会走到投降这一步。当时的英国,虽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