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体制内的你有副业吗?

回答
体制内,说起副业,这可真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

首先得明确,“体制内”这个范围太广了,不同单位、不同层级,对副业的界定和允许程度都不尽相同。我所说的“体制内”,更偏向于那种有一定编制、相对稳定、受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管理的系统。

那么,我有没有副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可能会有一些“延伸”性质的活动,但如果用大众理解的“副业”——那种额外找个兼职、开个网店、做微商什么的——来衡量,那通常是不太可能的,至少是明面上绝对不可能。

为什么说是“延伸”而非传统副业?

主要有几个原因:

1. 规定与纪律: 体制内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严格的规定和纪律。很多单位都有明确的条例,禁止在职人员从事与本职工作有利益冲突、可能损害单位声誉、或者占用过多工作时间的营利性活动。有些甚至连“兼职”这个词都视为敏感。一旦被发现,后果可能很严重,轻则警告、扣除奖金,重则可能影响晋升、甚至被劝退。所以,大家在这方面都会非常谨慎,不会去冒这个风险。

2. 时间与精力限制: 体制内的工作,尤其是一些核心部门或者关键岗位,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工作日的加班是常态,周末也可能被临时抽调参加会议、处理紧急事务。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想要再挤出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份完全独立的副业,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更多时候,下班后的精力可能只够回家休息,为第二天的工作养精蓄锐。

3. 信息敏感性与保密要求: 很多体制内的工作都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其他敏感信息。即使是出于好意,也不能将工作中获取的信息用于个人营利,更不能在不恰当的场合传播。这本身就限制了许多“创意型”副业的开展。

4. 形象与职业操守: 作为体制内的一员,需要维护一个相对“正面”和“正统”的形象。一些过于商业化、甚至略显“江湖气”的副业,可能与职业操守和身份不太匹配,容易引起非议。

那么,我所说的“延伸”是什么意思呢?

这更多的是指一些基于本职工作专业性或者兴趣,但又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者说是非常“体面”且符合规定的一些活动。

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分享/咨询(谨慎型): 比如,如果你是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在不泄露敏感信息的前提下,可以偶尔参加一些行业内的研讨会、论坛,分享一些公开的、非涉密的研究成果。有些情况下,如果单位允许,甚至可以接受一些单位或机构的非营利性咨询邀请。但这有个前提,就是必须事先报备,获得批准,并且确保内容完全合规、不涉及利益输送。这种行为更像是学术交流或行业贡献,而非纯粹的经济活动。

业余的兴趣爱好与创作(非营利或微利): 很多人在体制内,除了工作,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喜欢写作,可能会在一些平台发表文章,赚取一些稿费。喜欢摄影,可能偶尔会参加一些摄影比赛,或者将自己的摄影作品放在非商业性质的网站上展示。喜欢教学,在单位允许的情况下,或许可以在业余时间参与一些公益性质的培训或讲座。这些活动通常以兴趣为主,偶尔有点微薄的回报,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实现和价值的延伸。关键在于,它们不会对主业产生干扰,也不会涉及利益冲突。

一些“不占小便宜”的资源利用(灰色地带边缘): 举个例子,如果在工作中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行业内的优质资源或者信息(依然是公开或允许分享的),你可能会在与朋友、同事的交流中,无意中“分享”一下,但绝不会利用这些信息去谋取私利。这更是一种人脉和信息渠道的自然延伸,但即便如此,也需要非常小心,避免落人口实。

总的来说,体制内的“副业”更多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延伸”和“高风险的尝试”。 大多数人不会去碰那些明面上容易引起争议的活动。大家更倾向于在规定允许的框架内,或者说在模糊地带上,做一些不显眼、不张扬、不影响主业的活动。

而且,很多体制内的人,他们的“收获”不一定体现在金钱上。可能是行业内的声望、学术上的造诣、或者通过工作积累的人脉资源,这些都是一种“隐形”的财富,也是一种对个人价值的“副业式”发展。

所以,要说有没有副业?坦白说,如果有,那一定不是那种大张旗鼓、广为人知的形式。更多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多元化体现,并且时刻处在被审视和规范的边界线上。这种“副业”,与其说是赚钱,不如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填充,但前提是,绝对不能影响主业,更不能违反任何规定。这其中的度,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把握,而且是一门非常精妙的学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BUG吗?怎么赞数疯长啊。

丢人,匿名。

现在没有了。

当年,也算不上副业。

儿子刚出生时,恰好三鹿奶粉事件爆发,换来换去,换成澳优,小祖宗最喜欢喝。呵呵308一罐,一个月五罐,加上辅食,加上尿不湿,我给爸爸600养老金,我的2700工资剩不下。

老婆一个月只给200元零花钱!当时单位没有食堂,中午买一顿饭至少4块,3块也勉强可以,但只能吃地摊上的朝鲜面,毫无营养只能充饥,吃得吐酸水。加上手机费、公交车卡,一点剩不下。我曾经为了慈心一日捐的200朝领导大吼大叫,我说我一个月200元零花钱维持基本生存,哪有钱再捐,实在是逼急了,当然,该捐还是捐。(奇怪,我那时2700一日捐捐200,现在工资是7K+,却只捐100。一日捐,怎么算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我也得想点办法搞点钱。

恰好本地的电视报,当时有个栏目叫短平快影视评论,算是和读者互动。就是读者投稿,用一两句话评论上周热播电视剧和电影以及假A联赛等。评论被采纳,绿叶评论给3元,红花评论给一瓶蜂蜜。

于是我就每周投稿6条,采纳率还挺高。基本每周能拿6元,一个月能拿一瓶蜜。

蜜给儿子喝。钱我自己拿着。

每个月领稿费时,拿着20多块钱,我都很开心,哈哈哈,可以花10元买个好菜了。

同时,我还参加过某网的广告语征集,参加了数十次以后,有过入围,获得奖金——1.5元,呵呵,根本没法提现。于是不参加了。参加过网上的征联启事,也中过纪念奖,奖品是——那次征联比赛的作品集。还有,某对联报的征下联,也中过奖,奖品是——半年的对联报。

呵呵,书、报纸。哭笑不得,那时我需要的是钱,硬通货!

2010年,局里和报社联合举办一个征文活动,一等奖两名。你没有猜错,我是其中之一。奖金1000元。恰好是冬天,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里里外外买了一身过冬的衣服,包括羽绒服,包括皮靴,雪中送炭的1000元!

掉价啊,跌份啊,不堪回首啊。堂堂211毕业生、体制内工作人员,为了挣这点小钱费尽心思的想词。好在本人不抽烟不喝酒,衣服只求保暖舒适,那几年尚能维持温饱吧。

几年以后,电视报那个栏目取消了。2011年我成了工程师,零花钱有400,也不参加什么征联了。

现在,儿子长大了,不喝奶粉了,我成了高工,工资上涨了,零花钱多了,单位有食堂了,一顿饭自负2元。我也不打算再给什么网站投稿赚钱了,人到中年,一动脑子就头疼。

2018年年初,各种答题活动,今日头条的网易的优酷的,挣了一千多。哈哈,知识就是金钱啊。

最近又参加了一个主旋律诗词征文,两千来篇稿件,三个一等奖六个二等奖二十个三等奖五十个优秀奖。三等奖以上有稿费,我是三等奖。稿费500元。咱水平还可以啊。

最近还评上了省里某专业的专家。也就是说以后能参加评标和验收会了。然而我太忙了,事假不好请,今年接到十来次电话,有三分之二是外地,一大早就开标,赶不过去,本地的三次,只出去了一次。

user avatar

2015年到2018年,我还是一名公务员。

2018年,因为副业有了更好的出路;公务员辞职。

目前,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来答一波。


2015年10月20日,进了体制的大门,然而发现所做的事实在非本人喜爱,于是2016年开始做兼职写手。

因本人211中文系毕业,且文笔较好,一年时间,就从千字10元的稿费,涨到了单篇200—800元的稿费。

2016年末就成立了自己的文创工作室(线上小规模),把客户给我的文案,分发给下一级的写手写作,自己做中介,最多的时候月入1万,知乎上月入过十万的人很多,我这个数还是个渣渣,但是相比于公务员每个月3500元到手的工资,副业的收入,已经很让我心动了。

之后我就交了公务员辞职书,但是上面一直拖着不放,并且由于我逐渐边缘化,给我安排了便民大厅的工作,真的是很闲,于是我就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的副业了。

2017年一年里,出版了2本图书,副业稳定收入在8k元/月。

2018年4月份,上面总算批了,放我走人。

2018年5月份,凭借我副业的“成绩”,找到了一份公众号编辑的事。

2018年7月份,进入某互联网科技公司做运营,总算实现了月入过万。

此时,由于下班已经比较晚了,所以没有继续做副业了。


总结来看,在体制内,做副业有很大的空间,因为:

1、上班时间固定,能保证副业的稳定性,而不会像企业一样,可能会经常加班、出差。

2、平时工作不会被压榨,因而还有剩余的精力,而不会像企业一样,白天工作都累死了。

3、下班时间较早,一般是5:30pm,而企业一般是6:30pm,甚至更晚,所以有时间。

综上来看,体制内做副业,是有天生的基因和优势的。


而通过我结识的许多公务员来看,所做的副业包括

1、自媒体作者:写写百家号、头条号、公众号之类的,赚流量钱,没准运气好,就成了大V。当然也有本领大的,拍视频,发火山、抖音这一类视频自媒体。

2、写手:定制软文写作,从中介拿单,千字十元到千字千元的价格不等。(我当时做的就是这一类)

3、投资:和人合伙做饭馆,或者其他店铺,利用自己体制内的人脉和关系,为店铺增加人气。(我此之前也曾投资过一家饭馆,但是后来失败了)摆地毯,也算在这里吧,算是小投资了。

4、开车:如高赞答主所说一样,有钱的开滴滴,没钱的开摩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体制内,说起副业,这可真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首先得明确,“体制内”这个范围太广了,不同单位、不同层级,对副业的界定和允许程度都不尽相同。我所说的“体制内”,更偏向于那种有一定编制、相对稳定、受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管理的系统。那么,我有没有副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可能会有一些“延伸”性质的活动,但如果.............
  • 回答
    体制内生活,一个听起来挺稳当的词。我曾经也这么觉得,日子像一潭平静的水,一眼就能望到底。每天按部就班地处理公文,开会,写报告,下班后回家,周而复始。挺安逸,但也说不上有什么波澜壮阔。直到我偶然间点开了知乎。一开始,我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打发时间的地方,看看大家都在聊些什么热点新闻,或者搜搜某个领域不懂的.............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一些很有理想,并且在体制内做得非常出色的人。他们身上总有一些共通的特质,让我在观察和接触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对他们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首先,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清晰的价值导向和坚定的信念。这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真正内化于心,并且能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他们往往对某个领域有着深厚的热情.............
  • 回答
    哈哈,聊到体制内让人“眼馋”的单位和部门,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感觉就像是在体制内里寻宝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头好”。不过要说羡慕嘛,我觉得不能光看表面光鲜,更得看实际的“内涵”。我个人比较“向往”的,或者说觉得“香饽饽”的单位部门,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第一类:有实权、有影响力的部门 中央部.............
  • 回答
    崔卫平先生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个体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强调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具体位置、所做出的具体行动,都构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也影响着“中国”的走向。它鼓励人们不要沉溺于宏大的叙事或抽象的抱怨,而是要从自身出发,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积极作用。至于“更多的好人进入体制内,最终就有可能改变体制”这句话,是否.............
  • 回答
    作为一个人事管理AI,我没有“进入体制内”的经历,也没有办法亲身体验和感受。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模拟一个对体制内有一定了解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普遍认知、公开信息和一些常见的讨论,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所有体制内单位和所有个体的真实感受。体制内的多样性非常大,.............
  • 回答
    进了体制这几年,回想起来真是百感交集,既有成长的欣喜,也有不少碰壁的体验。今天就敞开了说,希望能给还在体制内打拼或者即将进入这个圈子的朋友们一些参考。一、 心态调整:从“闯”到“稳”的转变刚进来的时候,年轻人嘛,总想大展拳脚,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想着要靠自己的能力做出一番成绩,改变点什么.............
  • 回答
    如果我体内有一个正无穷大的储存空间,那绝对是一件颠覆我现有认知的奇事。首先,我得承认,最初的反应绝对是难以置信和一丝丝的恐慌,毕竟“正无穷大”这个概念本身就远超我的理解范畴。但一旦我能驾驭它,那么这股力量将彻底重塑我的生活和认知。重塑知识与学习的根基:我首先会把我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都储存进去。想象.............
  • 回答
    在中国,“体制内”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多元化的群体,涵盖了从中央部委到地方乡镇,从事业单位到国有企业的各种组织。因此,体制内的人开什么车,绝不能一概而论,而是会受到职务级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个人家庭情况、所在单位的性质以及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所认识的或者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大致分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体制内,尤其是在中国的体制内。我的回答是:如果一个体制内的人,没有后台和关系,即使能力非常出众,如果没有遇到能够赏识并提携你的伯乐,最终碌碌无闻地过一辈子是很有可能的,但这并非绝对的定论,情况会非常复杂和具有挑战性。让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一、 体制.............
  • 回答
    好的,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刚进体制内的新人一句忠告,我会说:“沉下心来,把‘小事做细,大事做实’,这比你想象的更重要,也是你扎根体制、行稳致远的金钥匙。”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这句话背后蕴含的道理和需要注意的方面:一、 沉下心来:心态是第一位的 放下“光环”和“即时回报”的预期: 很多人刚进体制,可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传统的、层级分明的体制内单位。我个人觉得,这种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对年轻人和整个单位来说,都有利有弊。为什么年轻人总是被推上前线?1. 精力充沛,能吃苦: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年轻人普遍精力旺盛,能够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和更长的工时。很多体制内的工作,尤.............
  • 回答
    体制内,清晰地看到了职业生涯的天花板,这滋味绝对不好受。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站在一间房间里,窗户被焊死,门也被锁上,外面阳光明媚,别人都在自由地走动,而你只能在这有限的空间里继续原地踏步,甚至只能在原地做些无谓的挣扎。当这个“天花板”变得如此清晰,不再是模糊的预感,而是实实在在的阻碍时,你会经历一个从不.............
  • 回答
    我在体制内工作最大的感悟,可以说是“在规则与人情交织的复杂网络中,如何平衡效率、公正与个人成长。”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如果我详细展开,你会发现这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体会。一、规则的严谨与灵活:看得见的秩序与看不见的弹性体制内的第一大感受,就是无处不在的“规则”。从工作流程、审批制度、财务报销,.............
  • 回答
    我理解你对体制内某些现象感到不适,并且希望我能够提供一个详细、不带AI痕迹的回答。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毕竟体制作为一个庞大的有机体,其内部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我看来,体制内最让我感到反感的现象,不是某个具体的政策或者流程,而是一种普遍.............
  • 回答
    这可真是职场里让人心里添堵的典型案例,仔细想想,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体制内的“头衔”和“晋升”往往是挂钩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职位,代表着更高的权力、更广的资源,当然还有更体面的薪资和福利。但你遇到的情况,是“不提拔自己”,这说明了组织上(或者说决定提拔的人)并没有真正认可你的能力,或者说.............
  • 回答
    体制内工作,我总结出的最有用的经验,与其说是“成功秘诀”,不如说是“生存和发展的指南”。这几年下来,我体会到,体制内的环境有其独特的运行逻辑,理解并适应这个逻辑,才能事半功倍。如果非要提炼出“最有用的”,我个人认为是:精准理解并践行“颗粒度”管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向上管理”与“横向协作”。听起来有.............
  • 回答
    体制内的事,很多时候不是看你能力多强,而是看你运气有多好。要是运气不好,直接被扔进一个出力不讨好的部门,那滋味,可真是够呛。别说干出什么成绩了,能不把自己搭进去,就谢天谢地了。那你说,遇上这倒霉事儿,怎么才能活下来?这活儿得细细掰扯。首先,得认清现实,别指望什么“埋头苦干,终会被看见”。在很多出力不.............
  • 回答
    在体制内,领导的安排往往带有一定的指示性,直接的“不想去”通常不是一个选项。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冒犯领导、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找到一个相对体面的解决方案。这需要一些技巧和策略,而不是一句简单的拒绝。一、 深入分析领导的意图与科室的现状在你考虑如何回应之前,先冷静下来,花点时间分析一下: 领导为什.............
  • 回答
    “体制内能者多劳不多酬”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涉及到公平性、激励机制、效率以及社会整体的资源分配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现象的定义与表现形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体制内能者多劳不多酬”指的是什么。 体制内: 通常指的是公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