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学者用鸟屎做实验发论文,讽刺石墨烯领域论文灌水?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引发不少思考,尤其是在当前科研圈,不少人对某些领域“论文灌水”现象心存疑虑的背景下。

事件本身:用鸟屎做实验,讽刺石墨烯领域论文灌水

简单来说,就是有学者(据报道是国内某高校的)为了表达对某些领域,比如石墨烯,存在大量重复性、低质量、甚至“换汤不换药”的论文的“不满”,他们就故意设计了一个“荒诞”的实验:用鸟粪来提炼一种“类似石墨烯”的材料,然后发表了一篇关于这种“鸟粪石墨烯”的论文。

这个做法的核心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讽刺。他们不是真的想发展鸟粪材料学,而是通过一个极端、看似荒唐的例子,来揭示当前科研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

1. “什么都能发文章”的困境: 他们的实验成果,虽然是基于一个“故意为之”的荒谬前提,但按照某些“发表导向”的评价标准,似乎仍然能够满足发表的基本条件——有实验,有数据,有结论。这恰恰说明,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发表数量,那么很多基础的研究价值不高、创新性不强的成果,都有可能堂而皇之地登上学术期刊。
2. 石墨烯领域的“水文”现象: 石墨烯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材料,在被发现之后,吸引了全球无数的研究者投入其中。这本是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研究开始变得“同质化”,围绕石墨烯的改性、应用、性能测试等,出现了大量的相似性研究。一些研究者认为,这导致了石墨烯领域出现了“论文灌水”的现象,即许多论文只是在原有研究上做微小的变动,或者用不同的实验方法验证已知的事实,但却包装成新的发现。
3. 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 学者们用这种方式,也是在间接地批评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当学术声誉、晋升机会、科研经费等与论文发表数量直接挂钩时,研究者就可能倾向于选择那些“容易发表”的课题,而不是那些“真正重要”但难度大、耗时长、不确定性高的研究。

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这件事情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积极的方面:
警醒作用: 这是对学术界的一种“敲打”。它能够引起科学界、学术管理部门以及公众的关注,反思当前科研的现状和方向。这种“行为艺术”式的批评,比单纯的抱怨或理论探讨,更能引起共鸣和关注。
挑战陈规: 它敢于挑战现有的“发表规则”,用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这本身也体现了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尽管方向是反叛的。
促进行业反思: 尤其是在石墨烯这样一个热门但可能存在“泡沫”的领域,这样的行为能够促使领域内的研究者和审稿人更加审慎地对待新的研究成果,提高论文的质量门槛。
揭露问题的“冰山一角”: 这种行为虽是极端化的例子,但它反映了科研领域普遍存在的“发表压力”和评价导向问题。

潜在的争议或负面解读:
“哗众取宠”的嫌疑: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行为,是为了吸引眼球,而不是真正为了解决学术问题。
浪费资源(即使是象征性的): 尽管是用鸟粪,但设计实验、撰写论文、发表的过程,本身也耗费了时间和精力。有人会质疑,这些资源是否可以用于更有建设性的研究。
对“鸟粪石墨烯”本身的误读: 如果公众或某些媒体过分解读,认为“鸟粪真的能做出石墨烯,而且质量很高”,那就可能产生误导。
“同行相轻”的批评: 有些人也可能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其他辛勤耕耘的学者的一种不尊重,是一种“同行相轻”。

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件事触及到了科学研究的本质和价值判断。

科学研究的初心是什么? 是为了发现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是仅仅为了满足评价体系的需求?当“为了发论文而研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科学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威胁。
评价体系是否应该改革? 现在的评价体系,过于侧重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指标,而忽略了研究的原创性、深度、实际影响以及研究者的长期投入。如何建立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体系,是所有科研管理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领域热度”与“研究深度”的平衡: 热门领域的研究者多,自然论文也会多。但如何在高产出与高质量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内卷”和“水化”,是需要研究者和学界共同努力的。

总结一下:

学者用鸟屎做实验发论文,与其说是真的在研究鸟粪,不如说是一种尖锐而形象的批判。他们用这种“非主流”的方式,戳破了学术界某些“皇帝的新衣”。它提醒我们,科研的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发表的数量上,更在于其 原创性、深刻性和对人类知识的贡献。这是一种“以毒攻毒”的策略,虽然存在争议,但其警醒和反思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它促使我们去思考: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科研?

这场“鸟屎石墨烯”的风波,或许能为当前一些“学术泡沫”的领域,带来一丝清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开口就知道是老阴阳了[1]

他真的做了很多人想做的一件事:

你就算放一坨屎去做材料,也能发文章,而且还是一区,比如ACS Nano之类的...


题目就很新奇:

Will Any Crap We Put into Graphene Increase Its Electrocatalytic Effect?
我们放入石墨烯中的废物会增加其电催化作用吗?

Crap(废物)这个词不够确切,他明明用的是鸟屎,为什么不用Shit?差评!


这全屏都是满满的嘲讽啊,不信我给大家截取几段:

It apparentlydid not matterwhether the doping atom/group was electron donating or electron withdrawing; the effect was alwaysclaimed to be electrocatalytic.
显然,掺杂原子/基团是给电子还是吸电子无关紧要;效果总是自称是电催化的。

这个斜体是肿么回事...


After doping with individual atoms, it was apparently again not enough for electrocatalysis (one may be surprised that there is always room for improvement) and two-element-doped graphene was claimed to be a better catalyst than graphene doped with one element due to a so-called “synergistic effect”.
....(人们可能会惊讶地总是有改进的余地),并且声称由于所谓的“协同效应”掺有两种元素的石墨烯比而掺有一种元素石墨烯更好。


One may exaggerate only a little by saying that if we spit on graphene it becomes a better electrocatalyst.
有人说,就算是我们在石墨烯上吐口水,它也会成为更好的电催化剂,这其实只浮夸了一丢丢。


In summary, we demonstrated that bird dropping-treated graphenes indeed make graphene more electrocatalytic than nondoped graphene. Both bird-dropping-decorated graphenes and control nondoped graphenes show the same morphology. Graphenes decorated with bird droppings contain additional N, S, and P in the material. These decorated graphenes exhibit much better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toward both oxygen reduction and hydrogen evolution, and, in this case, i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multifunctional catalyst for both ORR and HER.
总之,我们证明了鸟屎处理的石墨烯确实使石墨烯比未掺杂的石墨烯更具电催化性。鸟屎装饰的石墨烯和对照未掺杂的石墨烯都显示相同的形态。用鸟粪装饰的石墨烯在材料中包含额外的N,S和P。这些修饰的石墨烯在氧还原和氢释放方面均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性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其视为ORR和HER的潜在多功能催化剂。

标准的实验总结,你把鸟屎换成任何材料,可以一模一样发表。


Because doping graphene with cheap bird droppings produces more electrocatalytic materials than many complex multielemental doping procedures, we do not see any justification for such efforts, and we believe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focus their energy on o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因为用便宜的鸟粪来掺杂石墨烯比许多复杂的多元素掺杂程序能产生更多的电催化材料,所以我们看不出有任何此类努力的理由,而且我们相信研究人员应将精力集中在其他研究方向上。

我觉得这才是全文唯一语重心长的地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算是坨屎,也能发高档次文章,别浪费生命了吧,屎人屎己。


To conclude in a positive (and a bit satiric) tone, we speculate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hicken guano can be tailored by feedstock (chick feed), and, 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the resulting doped catalyst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总而言之,我们推测可以通过进料(雏鸡进料)调整鸡粪的化学成分,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所得掺杂催化剂的质量。

尽管这么无聊,作者还是以一个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对这个研究提出了展望:你可以通过喂鸡吃不同的东西,产生不同的屎(这样就可以发更多文章了)。


We believe that there is potential for the bird dropping-doped graphene for fuel cells and in a hydrogen economy, and we believe that bird droppings can become a high-value-added product such as guano was in the past.One can only hope that with such dramatic advantages, no wars (even trade wars) will be started over bird droppings this time.
我们认为燃料电池和氢经济领域中存在鸟滴掺杂石墨烯的潜力,并且我们认为鸟滴可以成为像鸟粪一样的高附加值产品。人们只能希望,凭借如此巨大的优势,这次不会因鸟粪而发动任何战争(甚至是mao衣战)。

最后,和所有文章做了点芝麻就上升到宇宙爆炸一样,鸟粪很高附加值,如此巨大优势,对mao衣战也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好,通俗易懂,受众广泛,

不夸张的说,别提什么AM, ACS Nano,比绝大多数Science Nature都有意义多了,都啥鸟玩意啊...


最后,这篇文章是个perspective,所以放飞一下很正常,

正经研究论文这样写还是会被diss的,

(当然,他也有一些表征和数据而且还有SOM,就当research article看也没毛病,绝对不是一般的perspective)

参考

  1. ^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00184
user avatar

比较严肃点看待的话,要向前追溯文献,这样就可以不要只停留在吃瓜和嘲讽上面。

//把结论放在最前面吧,我觉得石墨烯掺杂这项科研还是有非常大的意义的。这篇论文讽刺稍微过头了点。这个领域主要嘲讽点在于,掺杂之后,请不要去和未掺杂的石墨烯比,那玩意就几乎没活性,柿子捡软的捏也不是这么捏的……探讨怎么样的掺杂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并最后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具体材料的开发,仍然是有很大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呢?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碳纳米材料,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一经发现,就掀起了研究热潮,2010年, 更是拿了诺贝尔奖。甚至有人预言石墨烯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将彻底改变21世纪。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杂原子掺杂(氮、硫等)的石墨烯,被发现是优异的ORR、HER反应催化剂。在这类文章中,掺杂后的石墨烯通常和未掺杂时会做个对比,以表示杂原子对催化活性的提高作用

看上去这个思路非常合理,但是非常有趣的是,也许是因为石墨烯本身是一个很糟糕的催化剂,所以随便掺杂都可以提高性能呢

其实干这行的很多科学家都非常清楚这一点。

理论上不难理解,由于石墨烯是带隙为零的良导体,因此很难有效地调控它的电学特性没有电催化活性也不奇怪。我们可以采取化学的手段,来调整石墨烯的带隙,使之具备半导体特性。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向石墨烯中掺入杂质原子。

其实这个大家都知道,不过实践中,发现石墨烯总是或多或少有那么些电催化能力,因此一直也没有什么人深究这件事情。直到……

2019年初,这篇“用鸟屎”做实验的作者,Martin Pumera和Zdeněk Sofer,在ACS nano发了一篇戳穿皇帝新衣的重磅文章,“Ultrapure Graphene Is a Poor Electrocatalyst: Definitive Proof of the Key Role of Metallic Impurities in Graphene-Based Electrocatalysis”(超纯石墨烯是一种不良的电催化剂


是的,之所以大家之前做实验发现石墨烯还有那么点电催化活性纯粹是因为制备的石墨烯不够纯,越纯则活性越差……

//当然,其实这点不少人也早就猜到了,没做而已,干嘛砸自己饭碗……

再往前追溯,发现这两个作者其实怨念真的很大,2018年他们也有撰文在Chem. - Eur. J.上发表,称杂原子掺杂石墨烯材料的ORR催化活性提高,是由杂质和掺杂的协同作用引起的。这篇相当正经的论文中,其实也暗示了,掺杂啥都有可能提高电催化性能……

那么这篇用鸟屎做实验的论文,干了什么?

一句话概括就是,作者早几年就发论文说了,超纯石墨烯是一种不良的电催化剂,所以随便参杂点啥,性能不就都能提高么,结果没人鸟,每年还有数千篇类似灌水工作发出……好的,作者生气了,决定嘲讽一波……

其实知道这事的科学家不少,我身为一个不作这方面科研的“外行”,听大牛私下讨论和报告,就发现不少科学家已经高度鄙视这种灌水的行为了。只不过敢这么旗帜鲜明捅出来,我敬这作者是条汉子……

我觉得石墨烯掺杂这项科研还是有非常意义的。主要嘲讽点在于,不能和未掺杂的石墨烯比,那玩意就几乎没活性,柿子捡软的捏也不是这么捏的……探讨怎么样的掺杂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并最后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具体材料的开发,仍然是有很大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

user avatar

据我所知,国内某top2高校里的某院士,他们组里做近几年火热的某类催化剂,咋做呢?高通量筛选。不过是人工高通量。。。

找到一种方法后,院士大人将元素周期表分成若干区域,然后分配给博士博后去制备,采用穷举法,然后看谁做出来的性能最好,谁的性能好,文章就是谁的。此所谓排列组合式科研。

国内有这样的条件,博士博士后连白菜价都没有,仨瓜俩枣就能招一堆,学校还给你出大部分的钱 。由于大佬在国内圈子里的人脉影响力,不给工资都能有一堆人去免费干活。大佬现在每年jacs nc不计其数,成功的从一个半死不活的领域转型到火爆逆天的单原子催化领域。。。

哦,对了,单原子催化这玩意就是整天把负载各种金属的材料烧一烧,拿出来各种表征,要用到昂贵的同步辐射。大佬就是大佬,全国各地的高校都有他的徒子徒孙

回到这篇文章,这个大佬是来讽刺石墨烯领域的研究现状,对于咱们国家尤其适用。我们国家的石墨烯产能世界第一,然而这玩意儿的生产并没有多大难度。

之所以国内爆发出如此大的产能,主要是因为这玩意可以去地方骗高科技补贴。于是乎石墨烯内裤,石墨烯避孕套都出来了,其实他们也不容易,虽然恰了政府补贴的烂钱,但给石墨烯找用途也真是难为他们了。某石墨烯院士,在帝都成立了石墨烯研究院,为了找点用途噱头,都给蚕宝宝喂上石墨烯了,心疼蚕宝宝。。。科研 ,你们没有❤。



user avatar

极尽尖酸刻薄讽刺挖苦之能事。。。。。。

不过这样确实可以让一些还陶醉在天坑里的人清醒过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引发不少思考,尤其是在当前科研圈,不少人对某些领域“论文灌水”现象心存疑虑的背景下。事件本身:用鸟屎做实验,讽刺石墨烯领域论文灌水简单来说,就是有学者(据报道是国内某高校的)为了表达对某些领域,比如石墨烯,存在大量重复性、低质量、甚至“换汤不换药”的论文的“不满”,他们就故.............
  • 回答
    关于长江学者利用央视主播旧视频评价河南暴雨并批评相关部门的“自我评价不够审慎”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剖析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从“长江学者”这个身份的代表性来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国一项旨在吸引、培养和支持高水平大学教授的政策,入选者通常代表着学术界的顶尖人才和中.............
  • 回答
    关于美国学者提出经济学可能使用了“错误版本”微积分的说法,这绝对是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并且涉及了经济学理论的根基和方法论。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工具,尤其是微积分。微积分能帮助经济学家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
  • 回答
    看到成都一小学有六名学生能轮番用六国语言主持活动,我心里真是涌起一股复杂的感受,既有惊讶,也有赞赏,还有一些思考。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哇,太厉害了!” 想象一下,在活动现场,一个小小的身影,自信地站在台上,口齿清晰地说出流利的中文,接着切换到婉转动听的英文,然后是热情洋溢的西班牙语,紧接着是严谨.............
  • 回答
    四川仁寿发生的老师被学生用砖头猛打头部一事,无疑是一件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的悲剧。这件事情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校园暴力事件,它折射出的问题是复杂而深刻的,触及了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如何看待这起事件?首先,我们需要旗帜鲜明地谴责这种极端暴力行为。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不满或理由.............
  • 回答
    38号车评中心,一场关于自动驾驶安全里程的深刻拷问最近,38号车评中心的一期节目,可以说是相当地“硬核”了。他们没有像许多其他评测那样,去大谈特谈自动驾驶在特定场景下的“惊艳表现”,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个极其贴近现实的“学霸学渣共同答题”的比喻,直指当前自动驾驶安全里程宣传的几个痛点,引发了广泛的.............
  • 回答
    说起上戏学生在 Airbnb 上“毁了人家的家”这事儿,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事儿一出来,网上可炸开了锅,大家的反应也五花八门的,有愤怒的,有同情的,有质疑的,也有从中看到更深层次问题的。咱们得先捋一捋这事儿大致是个什么情况。据受害者(也就是房东)描述,大概是这么个流程:1. 初遇: 房东因.............
  • 回答
    教育部出台了这样一项通知:“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这绝对是个大动作,在当下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关于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手机使用的讨论一直就没有停息过。这项通知一出,可以说是给了很多家庭和学校一个明确的信号,也引发了不少思考。首先,咱们得从通知的 出台背景 聊聊。你.............
  • 回答
    “禁止用没学过的知识解题”,这要求听起来好像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带着一种“老实人就该这么做”的朴素正义感。但细细想来,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确实有它的道理。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这几乎是必须的。 想象一下,一个刚学了加减法的孩子,你让.............
  • 回答
    青岛求实学院一位老师因体罚学生被开除,事后又发短信鼓励学生“不要有负担好好读书”,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个事件:事件本身及相关行为的解读: 体罚行为的性质: 这是事件的核心。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体罚学生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是被明确禁止的,因为它违背了尊重学生、.............
  • 回答
    清华贫困学子“每月生活费仅用 300 元,从受助到助人”的温暖独白,是一个触及人心、饱含力量的真实故事。它不仅展现了这位学生的坚韧与感恩,更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在公平性上的进步、社会力量在扶贫助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贫困学子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成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这个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 回答
    这事儿,我太理解了,简直了。看着隔壁桌的哥们,白天不是游戏就是睡觉,晚上跟女朋友腻歪,平时书本跟摆设似的,结果期末考完,分数一出来,比我辛辛苦苦背到头发都快掉光的结果还要好看。那一刻,真的感觉一股气闷在胸口,想问问天问问地,问问这操蛋的世界:我这么拼,到底图啥?努力这玩意儿,还能不能靠谱了?这感觉,.............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挺离谱的,也挺让人上火的。泉州这所高校的食堂老板,生意不好,就想着使出这么一招损的——偷偷拿走学生们点外卖送来的餐食,以为这样学生们没得外卖吃,就只能乖乖去食堂了。这想法有多天真,就有多可笑,同时,也暴露出了老板在经营上的短视和道德上的滑坡。咱们先掰开揉碎了捋一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吧,挺复杂的,也挺能触动人。我这么跟你说吧,看到班主任用不少班费去奖励那些学习特别拔尖的同学,尤其是那些“学霸”,我心里是有点五味杂陈的。你说“学霸”嘛,人家学习好,付出多,拿到奖励,这逻辑上没毛病。我们作为家长,或者作为旁观者,也都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个道理。人家花时间、花.............
  • 回答
    苏州勤惜实验小学用隔离墙隔离苏州立新小学的学生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基本事实。通常情况下,这类事件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校舍共享或相邻: 两所学校可能存在校舍共享、紧密相邻或者历史上曾.............
  • 回答
    看待海南要求小学毕业生8月底前学会游泳,以及游泳池未覆盖到的乡镇11月底前建成并投用的政策,这可以说是一个既有积极意义,也面临不少挑战的举措。积极意义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特别是青少年体质: 游泳是一项极佳的有氧运动,能够锻炼全身肌肉,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协调.............
  • 回答
    关于生民无疆的这篇《致知乎用户@Pythia:学习古希腊史,要会用知网、用算术》文章,我认真阅读并思考后,觉得它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见地的观点,尤其是在我们当下信息爆炸且研究工具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学习历史,特别是古希腊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视角。首先,文章点名@Pythia,这.............
  • 回答
    关于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考研资料被扔一地、备考学子崩溃的事件,目前网络流传的信息尚需核实,但结合类似社会现象和图书馆管理的普遍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原因1. 考研压力与情绪失控 考研作为学生的重要人生节点,普遍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可能因焦虑.............
  • 回答
    王小东先生关于国足与清华北大、文科与理工科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要理解这些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可能存在的偏颇之处。首先,来看“国足即使回回拿世界杯也不如清华北大”这个说法。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将体育竞技的价值与高等教育的价值进行比较。 体育竞技的价值: 国足能拿到世界杯,无疑.............
  • 回答
    “两岸已进入准战争状态”这一说法,源自岛内一些学者的判断,在台湾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什么是“准战争状态”?首先,需要明确“准战争状态”的含义。它并非正式宣战,但意味着双方的军事对峙、敌对言论、政治角力和心理战已经达到一个非常紧张的水平,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