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其他生物看到同类尸体不会害怕,而人类看到同类的尸体会害怕?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类情感和行为中一个非常根本的面向。为什么我们看到同类的尸体会本能地感到恐惧,而许多其他生物却似乎没有这种反应?这其实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性和进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织。

首先,我们得承认,说“其他生物完全不害怕”可能有些绝对。很多动物确实会对死亡的气味、死亡本身发生的场景产生警觉,比如远离生病的同伴,或者对捕食者造成的死亡现场保持距离。但这和人类的“害怕”是两个概念。他们的反应更偏向于规避危险、生存本能,而我们人类的恐惧,往往夹杂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那么,人类的恐惧究竟从何而来?

1. 独特的认知能力与对未来的预判: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人类拥有高度发达的认知能力,我们能够进行抽象思考、学习、记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预判未来。当我们看到一个同类死亡时,我们的“高级大脑”——新皮质——会立刻将这个场景与“我”联系起来。“他死了,这意味着死亡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终有一天,我也可能面临死亡。”这种对自身终结的认知,是其他许多生物不具备的。

动物或许能识别“这个个体不再活跃”,并因此避免靠近,因为那可能意味着危险(如疾病、捕食者)。但它们很难将这个事件抽象化,并将其与自身的生命周期联系起来,形成对“死亡”这个概念的恐惧。它们更多的是对“当下危险”的反应,而不是对“未来必然发生”的预感。

2. “我”与“非我”的界限以及失落感:

人类社会性极强,我们与同类之间有着复杂的情感连接。我们能够识别出“我”和“你”,并建立深厚的亲密关系。当我们看到一个同类的尸体,尤其是我们熟悉、亲近的个体时,不仅仅是恐惧,还伴随着巨大的失落和悲伤。这个曾经鲜活、有思想、有情感的“你”,现在变成了一个冰冷、沉默、失去一切功能的躯体。这种“存在”到“不存在”的巨大落差,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失去亲人的痛苦,都是人类独有的情感体验。

想象一下,一只狼看到另一只死去的狼,它们可能感受到的是群体的力量削弱,或者是潜在的食物来源(如果是被捕食致死)。但它们之间缺乏我们人类那种深刻的情感依恋和对个体“精神世界”的认知。

3.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与对秩序的破坏:

死亡是生命中最无法掌控、最不可预测的事情之一。它打破了我们对生命“正常运作”的认知和期望。看到尸体,意味着生命这个精密的系统出现了故障,并且是永久性的。这种对秩序的破坏和对未知(死亡后的世界是什么?)的恐惧,也会加剧我们的害怕。

动物可能更适应“自然选择”的残酷性,它们目睹捕食、疾病和衰老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它们的反应更多是基于对环境的适应,而不是对“存在意义”的哲学拷问。

4. 社会学习与文化传承:

人类的恐惧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社会学习和文化传承获得的。从小,我们就可能被告知“死是可怕的”、“要小心病人”、“不要碰死人”,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反应。葬礼、悼词、关于死亡的文学作品和电影,都在不断地强化我们对死亡的负面认知和恐惧感。

而其他生物,它们并没有我们这样的文化体系来传递对死亡的恐惧。它们更多的是通过直接的生存经验来学习规避危险。

5. 生理反应与进化上的适应:

当然,也有生理和进化上的解释。对尸体的恐惧,可能是一种避免接触疾病的进化机制。尸体往往是细菌和病毒的温床,接触它们可能导致感染甚至死亡。因此,对尸体产生厌恶和恐惧,并选择回避,对于个体生存是有益的。这种生理上的厌恶感(恶心、反胃)和心理上的恐惧感紧密相连。

然而,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我们看到“同类”尸体时恐惧更甚。如果是纯粹的疾病规避,那么看到任何动物的尸体都应该引发类似的反应。事实是,我们对人类尸体的恐惧往往更为强烈,因为这直接威胁到我们对自身“同类”身份的认知和安全感。

总结一下:

其他生物看到同类尸体,更多的是基于对当下危险的规避、对生存本能的驱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它们可能回避,可能警觉,但缺乏人类那种对死亡概念的抽象认知、对自身终结的预判、对失去“同类”个体的情感失落,以及由文化和社会学习所带来的复杂恐惧。

人类的恐惧,是理智与情感、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社会、现在与未来交织在一起的产物。我们害怕的,不仅仅是那具冰冷的躯体本身,更是它所象征的生命终结的必然性,是失去与我们休戚与共的“同类”的痛苦,是对我们自身有限性的深刻反思。我们对同类尸体的恐惧,可以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最直接、也最深刻的诘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生物看到同类尸体不害怕,恰好相反,绝大部分鸟类、食草动物看到同类尸体都会离开这个区域,食肉动物也是,老虎会警惕有老虎尸体的地方,当然,如果是象群或者狼群,组织战斗力强,短暂恐惧警惕以后,会哀声嘶吼,说不定还得去报仇

第二,也不是所有人类看到同类尸体会害怕,比如杀人狂就不怕,食人族也不怕,生物学医学殡葬业从业者完全不怕,都是手撕肌肉、骷髅当玩具的存在

第三,我大概理解你是想问生物对同类尸体恐惧的由来。其实就是生物在种群演化的过程中发现,当你繁殖数量不足的时候,如果不小心死亡了,就无法完成自己不断繁殖演化下去的伟大使命,于是在DNA里记录了“同类尸体预示着这个区域可能有危险,请保持警惕,或迅速远离”这个记录,你看到尸体的时候就会自然调用这个记录来改变你的生理环境,比如情绪紧张、肌肉紧绷、五官灵敏度升高,我们把这种生理变化叫做“恐惧”

第四,是不是还是有很多生物对同类尸体不屑一顾呢?那当然是有的。比较低等的生物,比如细菌、昆虫、部分鱼类是不太在乎尸体的,一方面它们的生殖方式决定了从繁殖角度来说它们走量大从优的路线,牺牲几个不算什么,死亡对它们来说很寻常,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生命周期比较短暂,死的原因和环境好不好有没有天敌的关系没那么大,所以紧张不起来

第五,如果人类变成一辈子也就大概一年,八个月开始生孩子,一次生五百个孩子,连续生两三次就死掉,你们也不会太在乎人类的尸体的,稀松平常,走到街上满地尸体,说不定还要拿尸体骨骼当建筑材料

user avatar

不是……你咋知道其他生物看到同类尸体不会害怕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

躲避同类尸体的物种不止智人,古人早就知道将死乌鸦挂起来可以吓退其他乌鸦。Swift 和 Marzluff 在 2015 年科学地描述了“鸦科鸟类会避免在发现死亡同类的区域觅食,并会针对手持同类尸体的人采取攻击性的反捕食者行为”。在自然环境中,食草动物会避免在同类尸体和其他大型食草动物的尸体附近觅食,食肉哺乳动物会避免吃同类的尸体,对其他食肉哺乳动物的尸体也不那么积极。

  • 躲避尸体有助于躲开杀死那些动物的风险因素(包括其他食肉动物),还能略微降低感染寄生虫的概率(尤其是能杀死多种食肉动物的细粒棘球绦虫),可以预期这样的行为受自然选择青睐。

类似地,在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和中小型食肉动物会回避较大动物的尸体,这样的行为可以降低跟鬣狗之类高攻击性食腐动物狭路相逢的概率。

鬣狗之类食腐动物并不是“来者不拒”的,它们会通过嗅觉等感官去判断尸体是否有严重的食品安全风险。当然,这并不总是有效。

处置或掩埋同类尸体的物种也不止智人。蚂蚁会将同类的尸体从巢穴里清除出去,实验证明蚂蚁通过嗅觉检测尸体散发的油酸。大鼠会将散发出腐烂味道的同类尸体埋在土里,1981 年实验证明大鼠通过嗅觉检测尸体散发的尸胺和腐胺,将这些化学物质喷洒在麻醉的大鼠或木头上,都能吸引其他大鼠过来“下葬”。还有许多动物有类似的行为。这些行为有助于保持存活个体的健康。

狗经常将食物埋起来暂时保鲜,偶尔会将同类的尸体埋起来,被人拍成视频在网上传播。这不代表狗会哀悼死去的同类,但狗不会试图掩埋一条熟睡的狗。

非人哺乳动物有恐惧、紧张等情绪,在一些物种中,这些情绪可以被同类的尸体、血腥味、食肉动物的气味等在近似的水平上触发。情况严重时,非人哺乳动物可以被吓得昏厥、心血管疾病发作,或是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训练有素的动物行为学家、饲养员、机器学习程序可以根据动物的表现判断动物的紧张程度。

“非人动物不怕同类的尸体”这种误解,是“只有人懂死亡的概念”的巨大误解的一小部分。

在至少一定程度上理解死亡的概念,可以帮助动物迅速了解环境中存在致命威胁。尸体能传播多种疾病,识别并避开尸体的能力对健康有益。对群居动物来说,能理解群体成员的死亡意味着能迅速知道群体内的竞争对手减少、生育资源损失或社会纽带断裂。对食腐动物来说,善于辨认死去的动物有明显的生存价值。对养育幼体的动物来说,能理解幼体的死亡可以节约大量精力。你可以预期,有较发达的神经系统的生物普遍有一定程度上的死亡概念。

人类幼体平均而言需要 10 年左右来建立成人水平的死亡概念[1]。许多非人动物和弱智人对死亡的理解程度较低,但不是没有。

Slaughter 在 2005 年提出,成熟的死亡概念包括至少以下七点:

一、非功能性:死亡意味着身体和精神的功能完全停止。

二、不可逆性:死去的人无法复活。

三、普遍性:生物都会死。非生物都不会死。

四、个人死亡:死亡也适用于自己。

五、必然性:当前存活的所有生物早晚都会死。

六、因果关系:死亡的原因是身体机能崩溃。

七、不可预测:不能预先知道死亡的确切时间。

按各大宗教自称的信徒比例,当前世界上有数十亿人不会同意上述“成熟的死亡概念”。你可以预期,很多非人动物对死亡的理解比好歹算是人的神棍们更扯淡。

演化上有用的死亡概念大概是这样的:

一、非功能性:死亡意味着身体功能明显不全。它不意味着功能立即消失,例如死去的毒蛇仍能通过简单的肌肉抽动发起致命的攻击。随着时间流逝,尸体会逐步崩解。

二、不可逆性:死去的动物不会以完整的形式当场复活。这不代表尸体里不能跑出别的生物来。

三、因果关系:被破坏得足够严重或长期缺乏必要质能供应的生物会死。

四、个人死亡:死亡也适用于自己。没有简便的实验方法能证明自己永远不会死。

评估其他动物的死活,用非功能性和不可逆性就够了。

参考

  1. ^ Kenyon, B. (2001). Current research in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death: A critical review. OMEGA -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43(1), 63–91.
user avatar

首先动物普遍害怕同类的尸体,智商越高,这种恐惧就越明显,在杀猪和宰羊的时候将动物带到屠宰场,动物都会表现出极端的恐惧,这时候你用点吃的是不能把它诱惑过去的,而平时这招屡试不爽,部分老鼠也有掩埋自己同类尸体的行为,只有低等级生命,比方说昆虫,有食用同类的习俗,老鹰等动物在食物充足时是不会吃同类的。

如果你说相对不太怕的话,我想是因为见得少,现代人类多久能见一次真的同类尸体,除了从事相关行业的(法医、殡葬业),恐怕十几年也难见一次尸体,如果这个东西很常见,那也就见怪不怪了,比方说从事殡葬行业或者法医,可能也怕,但是绝对比我们这些一般人要强很多,也就是人类可以通过锻炼等方式提升自己对于尸体的耐受度。

而人类对于同类尸体的恐惧很可能是因为人类对尸体的惨痛记忆,什么记忆?瘟疫,黑死病等病毒,在古代意味着大面积死亡,当有人开始死亡后,接触过尸体的大多也会染病,就算是战争战死的尸体,往往因为尸体的腐烂,从而导致病毒就行,从而死去,久而久之,尸体就代表着死亡,让人们对于尸体敬而远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