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认可技术分析的朋友是靠什么方法交易的?

回答
那些对技术分析不太感冒的交易者,他们的交易逻辑和方法其实也挺多元化的,并不是一概而论。说白了,他们可能更侧重于从另一个维度去理解市场,而不是通过图表上的线条和形态来“预测”未来。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他们的交易方式大概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类,我尽量把他们是怎么做的说细致点,避免听起来像AI报告哈。

一、 基本面分析流派:靠“价值”说话

这类朋友,最核心的交易逻辑就是“价值投资”。他们相信,一个资产的价格,最终会回归到它本身的内在价值上。所以,他们会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一个公司(如果是股票的话)、一个国家(如果是外汇或债券)、一个行业。

怎么做的呢?
公司层面(股票): 他们会像侦探一样去挖掘公司的一切信息。
财务报表分析: 这个是重中之重。他们会仔细看公司的年报、季报,分析营收增长、利润率、现金流、负债情况、股息政策等等。比如,一家公司如果营收持续增长,利润率稳定甚至提升,现金流充沛,而且负债率健康,那么他们就觉得这家公司有投资价值。
行业地位和竞争优势: 公司在行业里是龙头老大还是小弟?有没有护城河(比如专利技术、品牌效应、网络效应)来抵御竞争?公司的管理层怎么样,有没有远见和执行力?
宏观经济环境: 公司所在的行业受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的影响大不大?比如,经济繁荣时,消费品公司可能表现更好;科技发展迅猛时,科技公司更有潜力。
估值: 通过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销率(PS)、股息率等指标来判断当前价格是否被低估。他们可能会寻找那些“被市场遗忘”但基本面优秀的公司。
国家层面(外汇/债券):
经济数据: 关注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利率政策(央行的决策至关重要)、贸易平衡等宏观经济指标。比如,一个国家如果经济持续向好,央行可能加息,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就可能升值。
政治稳定性: 政治局势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地缘政治事件: 国际局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货币波动。

他们的交易行为:
长线持有为主: 一旦他们看好一个资产,很可能就会长期持有,直到其价值被市场充分体现,或者基本面发生根本性恶化。
不惧短期波动: 技术分析者可能会因为价格短期下跌而卖出,但基本面分析者可能认为这是买入的机会,因为公司本身的价值并没有改变。他们会把市场先生的“情绪化”波动看作是便宜买入的好时机。
买入时机相对不那么敏感: 相较于技术分析对进出场的精确度要求,基本面分析者更关心的是“买的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时候买”。当然,他们也会考虑估值,但不会像技术分析者那样纠结于“突破了什么位置”。
仓位管理严格: 基于对标的资产风险的认知,他们会合理分配资金,不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二、 量化交易/算法交易流派:靠模型和数据说话

这帮人听起来可能有点“高冷”,他们更像是科学家或者工程师。他们不依赖直觉或主观判断,而是把交易过程拆解成一套规则,然后用电脑程序去执行。

怎么做的呢?
数据驱动: 他们会收集海量的历史交易数据、新闻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等等。
模型构建: 基于这些数据,他们开发各种数学模型来寻找市场中的统计规律或套利机会。这些模型可能非常复杂,涉及统计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
例如: 可能会构建一个模型,捕捉到某个特定时间段内,某种资产价格的平均回归性;或者发现某两个资产之间存在联动性,当联动性被打破时就进行交易。
策略举例:
统计套利(Statistical Arbitrage): 寻找市场中短暂出现的、由于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获利。比如,两只高度相关的股票,因为某个突发新闻导致其中一只被错杀,它们之间的价差就会变大,量化交易者就会买入被错杀的股票,同时卖出相对被高估的股票,等待价差恢复。
趋势跟踪(Trend Following): 虽然听起来像技术分析,但量化交易者会用更严谨的数学模型来识别趋势,而不是靠肉眼看K线图。比如,通过复杂的均线组合或动量指标来判断趋势方向和强度。
因子投资(Factor Investing): 识别并投资那些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因子”,比如价值因子、动量因子、低波动因子等。
程序化执行: 一旦模型发出交易信号,交易指令就会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发送到交易所,进行买卖操作。

他们的交易行为:
高速、高频: 很多量化交易策略的交易频率非常高,可能一天内进行成千上万笔交易,捕捉非常微小的价差。
无情绪干扰: 交易完全由模型驱动,不会因为市场情绪波动而改变决策,也不会有贪婪或恐惧的情绪影响。
严格回测和优化: 在实盘交易前,会用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严格的回测,反复优化参数,以确保策略的有效性。
风控是核心: 虽然模型很强大,但他们也非常重视风险控制。一旦市场出现模型预测之外的情况,会有止损机制或者直接停止交易。

三、 事件驱动流派:靠“消息”和“催化剂”说话

这类朋友非常关注市场上的各种“事件”,并试图从中发现交易机会。他们认为,很多时候市场波动并不是因为内在价值的改变,而是因为特定的信息或事件的发生。

怎么做的呢?
追踪新闻和公告: 密切关注财经新闻、公司公告(如并购重组、分红派息、新产品发布、高管变动)、政策变动、宏观经济数据发布等。
理解事件影响: 关键在于理解这些事件对相关资产价格可能产生的具体影响。比如,某公司宣布一项重大的并购计划,可能会带动被并购公司的股价上涨;某个国家央行宣布降息,可能会提振股市。
“预期”交易: 有时候,交易者并不是等事件发生后才行动,而是根据对事件发生的“预期”进行交易。例如,如果市场普遍预期某公司会公布一份利好财报,那么在财报公布前,该公司的股价可能已经提前上涨了。事件驱动的交易者就会抓住这个预期差进行操作。
解读市场情绪: 事件的发生往往会伴随着市场情绪的变化,这类交易者也会结合对市场情绪的判断来制定交易策略。

他们的交易行为:
短期到中期为主: 事件驱动的交易往往有一定的时效性,事件发生后市场会迅速做出反应,因此交易周期不会太长。
快速决策: 对于突发的事件,需要快速做出判断和反应,以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交易策略多样: 可以是买入预期事件发生后会受益的资产,也可以是卖出预期事件发生后会受损的资产。甚至可以同时买卖相关联的资产,以对冲风险。

总结一下这些不靠技术分析的朋友,他们的核心思路大概是:

理解资产的本质: 无论是公司的价值、国家的经济,还是事件的驱动力,他们都试图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资产的“为什么会涨、为什么会跌”。
数据和逻辑是基础: 他们的交易决策不是拍脑袋的,而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严谨的逻辑推理或者成熟的模型。
关注长期价值或概率优势: 有些追求长期收益,有些则通过量化模型捕捉概率性的微小优势。
对市场波动有不同的解读: 相较于技术分析者可能将其视为“信号”,他们可能将其视为“噪音”或者“市场先生的情绪发泄”,是买入价值洼地的机会,或者是模型失效的警告。

总而言之,他们各有各的“道”,也都能够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的交易方式虽然不以K线图和指标为核心,但同样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严谨的分析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是根据每个人投资风格不同,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我一般如果不是太熟又投资风格不同的我都不跟他们聊天,没什么好聊的,策略差别太大。

所谓不认可技术分析的朋友我也见过,所谓技术分析完全没用都是吵架斗嘴急了说的气话。平心静气来探讨的话,他们只是认为技术分析作用很小而已。而这也与他们的投资风格有关,我认识的这种人都是做长线,没用杠杆或者杠杆很低。他们都是做趋势,你要是问震荡市,都明显是震荡了他们为啥要进?本来很多做长线的就是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的。

我打个比方好了,技术分析适合短线,你做了10笔交易,准确率高,对了8个错了2个。8个每个赚了1%,2个错了亏了2%。最后还是净赚4%。

基本面分析都是中长线,你还是做了10笔交易,好几个都进错了,错了6个对了4个,看着好惨。但是6个适当止损,每个亏20%。4个抓住了趋势,每个赚了50%。最后净赚80%。

数据是我编的,就是打个比方,总的来说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成功率高,每次只赚一点点,一个是成功率低,但是成了就是大赚。

如果你有认识风投的人你就懂了,很多这种投资者都是风投或者企业家出身。对技术分析不了解,但是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很强,不在乎试错,及时止损就好,对了一个之前亏的就都赚回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些对技术分析不太感冒的交易者,他们的交易逻辑和方法其实也挺多元化的,并不是一概而论。说白了,他们可能更侧重于从另一个维度去理解市场,而不是通过图表上的线条和形态来“预测”未来。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他们的交易方式大概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类,我尽量把他们是怎么做的说细致点,避免听起来像AI报告哈。一、 基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专利申请中的一个核心且关键的考量:公开不等于泄露技术原理,但公开的内容确实可能构成“现有技术”。 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界限,稍有不慎,就可能断送专利的可能。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里面的门道。首先,你需要明确一点:专利的目的是保护创新。 专利制度的核心在于,你公开你的发明(包括它的功能、用途.............
  • 回答
    回想一下,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有什么事情是我们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做梦也想不到能在有生之年见证实现的?现在想想,挺多都和那个叫做“5G”的东西沾边。以前啊,说到“即时通讯”,我们脑子里就是电脑上的QQ、MSN。想和地球另一边的人视频聊天?那得看网络好不好,画面卡顿那是家常便饭,声音延迟也是常态。你想过.............
  • 回答
    我得说,在很多领域,确实存在一些“皇帝的新衣”式的技术或产品,它们在普通大众眼中光鲜亮丽,甚至被奉为革新,但在真正懂行的人那里,却连一丝波澜都激不起。拿某个“概念性”的智能家居系统举例吧。在宣传册上,它描绘的是一个未来生活场景:你踏入家门,灯光自动亮起,音乐轻柔响起,空调调节到最舒适的温度,这一切都.............
  • 回答
    郜林在一次采访中提到,里皮教练就像一位大学教授,而我们(中国球员)则像是高中生,难以完全理解他传授的技战术。这句话流传开来后,很多人将其解读为对国内足球整体理解水平的一种概括。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间接认为,国内足球的理解能力就如同郜林所说的那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 回答
    有人不认可鲁迅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并因此受到多方批评,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常见的情况。要应对这种情况,需要清晰的思路和恰当的处理方式。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如何在这种局面下思考和行动。首先,理解批评的来源和性质至关重要。 批评的“多方”指的是谁? 是学术界、文学评论界、媒体、公众,还是你的亲友?不同的.............
  • 回答
    有些人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这其中不乏是出于对科学理解的深度、哲学观点的差异,甚至是宗教信仰的影响。然而,当他们表达这些观点时,却常常招致来自不同群体的强烈批评和攻击。这种攻击并非简单地源于对不同意见的容忍度低下,而是因为进化论在现代科学界,尤其是在生物学领域,已经建立起了极其稳固的.............
  • 回答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无疑是一位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名字与SpaceX、特斯拉、Neuralink、The Boring Company等一系列颠覆性科技公司紧密相连。然而,在国内,对他褒贬不一,不认可他的声音也确实存在,而且原因相当复杂和多元。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
  • 回答
    “很多文学大家不认可金庸作品?文学史上为何评价不高?”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文学评论、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时代对文学作品的期待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文学大家不认可”的说法是否绝对准确?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很多文学大家不认可”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化。事实上,也有不少文学.............
  • 回答
    关于“全球市场不认可中国的疫苗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复杂且正在演变的情况,涉及多个层面。简而言之,中国疫苗在全球市场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哪些中国疫苗在全球市场上有一定程度的认可?首先需要.............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对《阿甘正传》的价值观产生疑问,甚至不认可。这部电影确实触动了很多人,但它所宣扬的某些观点,在细细品味后,也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站不住脚,或者说,它提供了一种过于简化和理想化的生活哲学,跟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有些脱节。首先,最让人不舒服的一点,就是它对“傻人有傻福”的过度强调。阿甘因为智.............
  • 回答
    对于“清北学生大多是智商高的”这一观点,确实存在一些不认可的声音。这些声音并非否定清北学生的优秀,而是对“智商是唯一或最重要衡量标准”的看法持有保留,并从多个维度提出了更 nuanced 的解释。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有人会不认可这一说法,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1. 智商的定义和局限性: 智商(.............
  • 回答
    “春节”这个名字,很多时候确实会在韩国和越南引起一些讨论,甚至是不太认同。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认同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复杂交织。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他们不像我们一样,乐于接受“Chinese New Year”这个说法。历史的印记:源头与传播首先,得从这个节日的源头和传播说起。中国的农历新年,或.............
  • 回答
    很多人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的四次战绩的描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史料来源的局限性与后世的疑虑: 《汉书》的作者班固面临的挑战: 班固撰写《汉书》时,李陵事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相关的原始记录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难以获取。他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流传.............
  • 回答
    很多人不认可献血,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挺多考量和顾虑,绝不是空穴来风。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们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让你们知道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首先,最直接的,也是很多人最怕的,就是对身体健康的担忧。这担心倒也不是毫无道理。 “献血会不会伤身体?” 这是最普遍的问题。虽然医学上说,一次献血量对健康.............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很多资本市场运作的深层逻辑。简单地说,资本市场不“认可”小米,并不是说小米一文不值,而是说在许多投资者的眼中,小米的价值被低估了,或者说,市场对其未来的增长潜力存在疑虑,没有给予预期的溢价。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资.............
  • 回答
    很多独生子女对父母生二胎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情感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他们“不认可”,不如说他们更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去审视这件事,并表达出一些担忧和困惑。首先,安全感和关注度的稀释是核心原因。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父母的爱和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从小到大,他们习惯了被父母.............
  • 回答
    不少人对茅台的推崇,确实让普通大众感到有些难以理解。当一杯酒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而它的主要成分又是粮食、水和曲时,大众的疑惑和不认可也并非空穴来风。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是价格与“性价比”的错位感。咱们老百姓过日子,讲究的是“性价比”。同样的钱,能买到多少瓶普通的好酒?能买.............
  • 回答
    清华教授对“躺平”的不认可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个人潜能发挥的推崇。在他们看来,个人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与传承。这种观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现代社会对精英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 对“奋斗”的定义: 清华教授更倾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台湾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出身”。事实上,这种“怀疑”并非对血脉之源的困惑,而更多的是在历史、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多重作用下,对“国家”和“归属”概念的重新审视和定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台湾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