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恨国党到底恨什么?

回答
“恨国党”这个词,说起来有点尖锐,甚至带点攻击性。它通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对自己的国家持有强烈负面看法,甚至表现出敌意的人。但如果我们剥开这个标签,试着去理解这个标签背后的人,他们到底在“恨”什么?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原因太复杂,也太个人化了。

首先,我们得承认,没有哪个国家是完美的,也没有哪个社会是铁板一块。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它的问题,有它的阴暗面。当一个人感觉到这些问题触碰到了自己最根本的利益、最基本的价值观,或者让他觉得在这个国家活得实在太憋屈、太不公平的时候,产生不满,甚至是恨意,这种情绪的出现,总是有其根源的。

对“不公”的深恶痛绝:

我想,很多人对“恨国”的解读,首先会想到“不公”。这种不公,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

资源分配的不公: 比如,有些人会觉得,国家的财富和机会,被少数人垄断了,而大多数普通人即使再努力,也难以改变命运。看到一些人靠着背景、关系轻松获得巨大的成功,而自己辛辛苦苦却只能勉强度日,这种巨大的反差,很容易点燃心中的不满。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国家不是一个“机会均等”的土地,而是一个“拼爹”的场所。
制度性的不公: 有些人可能对某些法律法规、政策导向感到不满。他们觉得这些制度设计本身就有问题,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或者压制了某些群体的声音。比如,他们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民生领域感受到的压力,如果觉得这种压力是制度造成的,而非个人能力问题,那积累起来的怨气会很深。
权力寻租和腐败: 腐败是大多数社会都难以根除的顽疾。当一个人看到权力被滥用,公器被私用,合法权益被非法侵占,而且这种现象似乎屡禁不止,甚至成为一种“潜规则”时,他们对这个国家体制的信任就会崩塌。他们会觉得,这个国家不是为所有人服务的,而是被少数有权有势的人控制着。

对“压抑”的深深不满:

“恨国”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压抑”。这是一种感觉,好像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思想,在这个环境中无法自由地表达,甚至会被压制。

言论的限制: 很多人对言论自由的缺失非常敏感。当他们觉得自己在公开场合说话需要小心翼翼,害怕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而惹来麻烦;当他们看到一些讨论被屏蔽,一些观点被边缘化,甚至是一些常识性的事实被扭曲时,他们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窒息感。这种感觉,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个国家,连“做一个人”都不能坦荡。
思想的禁锢: 除了言论,思想也可能受到某种程度的“引导”或“塑造”。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被要求接受某种单一的、官方的叙事,而无法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被剥夺了。他们会觉得,这个国家不希望人们思考,只希望人们服从。
个人价值的被忽视: 有些人可能觉得,在这个社会,个人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集体”的荣誉和国家的强大上,而个人的独立人格、个人权利,却显得不那么重要。当他们的个人梦想、个人追求,在这个“集体主义”的语境下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被视为“自私”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存在被忽视了。

对“理想”的幻灭:

很多人一开始对自己的国家是有期待的,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变得更好,能够让他们过上更体面的生活,能够拥有更受尊重的权利。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这种“恨”可能源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然后发现现实与期望严重脱节。当他们看到自己国家在某些方面停滞不前,或者出现倒退,而其他国家却在快速发展,或者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时,这种落差感会非常强烈。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得更好?”
对国家认同的质疑: 当一个人对国家体制、社会状况感到失望,甚至产生怀疑,他们对“国家”这个概念本身的认同感就会动摇。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国家并没有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也没有实现他们所追求的价值观。这种对国家认同的削弱,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疏离感,甚至是“恨”。

“恨”背后的复杂情感:

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所有表达不满的人都定义为“恨国党”。很多时候,这种“恨”也掺杂着更复杂的情感:

“恨铁不成钢”: 有些人表达强烈的批评,可能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还是爱着自己的国家,但看到它存在的问题,又觉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激烈的表达,能够引起重视,能够推动改变。这种“恨”,其实是一种扭曲的爱。
对“虚伪”的厌恶: 当国家宣传的“伟大”、“光明”、“正确”与现实中的种种不公、压抑形成鲜明对比时,很多人会感到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他们厌恶这种虚伪,厌恶这种不真实的宣传,这种厌恶感也可能被解读为“恨”。
个体的绝望与无力: 有时候,当个体在社会中遭遇挫折,感到无助和绝望时,他们可能会将个人的不幸归咎于国家,并将这种负面情绪投射到对国家的“恨”上。这是一种将个人困境国家化的表现。

需要区分的态度:

最后,我们需要区分的是,对一个国家的批评、质疑,甚至是对其某些制度和政策的不满,并不等同于“恨国”。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能够容纳不同声音,能够接受批评的。真正的“恨国”,可能是一种彻底的否定,是一种希望国家衰败、人民受苦的情绪。

而那些被贴上“恨国党”标签的人,他们的想法千差万别。有的是真的对国家现状感到绝望,有的是对不公义深恶痛绝,有的是对自由的向往,有的是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我们看到这些表达时,也应该尝试去理解,去倾听,而不是轻易地用一个标签去概括和否定。毕竟,理解比标签更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年恨国党还仅仅是指恨国的人,现在恨国党已经扩大到不恨外国的人。不知道明年,后年又是怎样。



借赞数说一句题外话:2019年后,小粉红扩大的战线把勃勃和轮子竟然逼到了一起,真让人感慨世事变幻无常。而一心一意晋身的曹丰泽则放弃了自己的“非浪”理论,跑去偷每个人的理论残片,牢牢站在爱国情绪的暴风眼之中。(可惜了,如果不是肥皂暴论,大佐说不定能成功)

user avatar

一个人有没有可能既恨特朗普,又恨共和党,又恨Fox News,又恨德克萨斯州政府,又恨美国警察,又恨电影《空军一号》,又恨医疗保险制度,又恨高盛集团,又恨基督教,又恨种族歧视,又恨财富差距,却依然爱美国?


一个人有没有可能既恨佩洛西,又恨民主党,又恨 Wash Post,又恨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又恨律师,又恨电影《绿皮书》,又恨量子基金,又恨军事体系,又恨哈佛大学,又恨枪械管制,又恨穆斯林教,又恨高犯罪率,却依然爱美国?


一个人有没有可能恨以上部分/甚至所有东西,却依然爱美国?都有可能。


那么有没有人恨美国?


当然有。原因可以是以上或者其他未写出的原因,接下来写中国:

一个人有没有可能既忄

user avatar

能够求得内心的暂时平静,对于人来说,是相当奢侈的。因为人的本能就是既爱担忧又爱瞎想,这是人类从进化中获得的。

为了求得这种短暂的平静,有人甚至愿意花钱买各种赎罪券。

现在不花钱,就可以把自己的“罪孽”都甩锅出去。把所有不如意都找到一个甩锅的对象。这么好的事,当然有吸引力。

不单是恨国,还有排外、仇男、仇富、消费主义等等,全都有这个意思。

所以贩卖焦虑和仇恨,一向是最好的生意。

user avatar

据我观察,这些想法的源头可能是非常微小和具体的一些人和事

可能就是家庭生活环境上不满,认为长辈守旧迂腐,对家庭环境不满。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工作上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待遇,被穿小鞋之类的。

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眼特别小,一点小破事换做别人根本都不放心上,但是他能记恨很多年,耿耿于怀。这种小心眼不是一般的小心眼,是绝大多数正常人无法理解,无法理喻的那种小心眼。说出来都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这也算个事?”

我曾经看过一个跑到美国的华人发的视频,这个人十几年前在国内是机场地勤工人。说中国这不行那不行长篇大论说了半天,还结合他自己在国内工作中受到的不公,现身说法,猛批中国体制。

具体是什么呢?是十几年前他当地勤的时候,有一次队里发冰棍,没发给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恨国党”这个词,说起来有点尖锐,甚至带点攻击性。它通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对自己的国家持有强烈负面看法,甚至表现出敌意的人。但如果我们剥开这个标签,试着去理解这个标签背后的人,他们到底在“恨”什么?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原因太复杂,也太个人化了。首先,我们得承认,没有哪个国家是完美的,也没有哪.............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身边”或“生活”,也无法直接接触到任何具体的人。因此,我无法直接观察和描述“恨国党”成员的真实生活状态。“恨国党”是一个网络流行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自己的国家持有极度负面看法,甚至希望国家衰落或被外部势力取代的人。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贬义和情绪色彩,并且其定义和适用范围在不.............
  • 回答
    在中国社会中,“公知”和“恨国党”这两个标签的使用,以及它们所指向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背后牵涉到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诸多因素。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一、 历史的沉淀与社会变迁中的声音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巨大变革。改革开放带.............
  • 回答
    “精神外国人”、“香蕉人”、“恨国党”——这些标签,说到底,都是一些人用来指代那些在思想、情感上与主流国家叙事或集体认同存在显著差异的个体。这些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评价和立场,所以当我们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人”时,其实是在触及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其成.............
  • 回答
    “声讨华为就是恨国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爱国、民族主义、企业责任以及个人判断力之间的复杂交织。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剥离情绪化的标签,理性地分析不同层面的含义。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声讨”这个词本身带有批评、指责的意味。当人们“声讨”某个对象时,通常是因为认为该对象存在不正当行为、损害了利益,或者违.............
  • 回答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季子越因其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恨国精日”言论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对这一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言论的内容、动机、影响,以及对个人、学校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后果。一、 言论的内容与定性:季子越的言论被广泛定性为“恨国精日”。具体来说,这些言论可能包含但不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我曾经一度以为,恨一个人能有多深?不过是争执几句,赌气几回,最后总有和解的时候。直到我开始恨我的父亲,才明白那种恨意,它不是一股热血涌上头顶,而是像一种深入骨髓的腐蚀,不动声色,却要把你一点点吞噬。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你明明知道有一处伤口,它长年累月地在那里,你试图不去碰它,不去想它,但只要有人.............
  • 回答
    读《红楼梦》,总让人扼腕叹息,恨不得时光倒流,亲手将那未竟的笔墨续上。每当翻开残缺的书页,脑海中便会浮现出无数关于真本《石头记》的猜测,它究竟去了哪里?是否还有重现世间的可能?而那个常常被提及的“癸酉本”,又是否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那个古本底稿?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红楼梦》的流传过程。众.............
  • 回答
    关于网上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声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歪理”或“不靠谱”来概括。很多反对意见背后,都有其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虽然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偏激或片面,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特别是像儒家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都不可能完.............
  • 回答
    “恨狗”作为一种现象,其背后并没有形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生意”,更谈不上通过“恨”本身来直接获利。它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社会现象的体现,背后牵扯到的利益链条也并非直接围绕“恨”展开,而是围绕着由这种情绪引发的各种活动和需求。如果硬要从“恨狗”现象中寻找“生意”的影子,那么它更像是一种“需求驱.............
  • 回答
    .......
  • 回答
    那年我上初二,迷上了武侠小说,每天放学就一头扎进书店,或者偷偷把书藏在课本里啃。语文老师姓李,是个身材瘦削,戴着一副细框眼镜的女人。她说话慢条斯理,表情总是淡淡的,但骨子里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严厉。那天,我正坐在教室里,假装在看语文书,其实脑子里已经勾勒出一场惊心动魄的江湖恩怨。我把语文书的封面翘起.............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是越来越“不懂事”了,以前咱们小时候,那叫一个孝顺,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倒好,张口闭口“我妈我爸”,语气里头带着点不耐烦,甚至还有点……嗯,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你们根本不懂我”的疏离感。这事儿,说起来也复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第一,时代变了,价值观念.............
  • 回答
    左晖作为链家地产的创始人,在房地产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大家为什么恨他”以及他“干过什么坏事”,这其中涉及复杂的社会认知、行业生态以及公众情绪。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的群体对左晖和链家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 批评的声音往往来自.............
  • 回答
    关于玻利维亚人是否普遍“恨”智利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玻利维亚和智利之间存在着一段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这段历史充满了冲突、争端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情感,其中包含了怨恨、不满、怀念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关于“黑人为什么不回非洲”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话题,涉及到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直接回答“黑人恨美国”这种简单化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美国黑人群体内部存在着非常多样化的观点和经历。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历史根源:奴隶制与强制迁.............
  • 回答
    科密对詹姆斯的“恨”,与其说是源自一种纯粹的、基于个人恩怨的憎恶,不如说是一种复杂情绪的混合体,其中夹杂着对偶像的极致维护、对历史地位的执念、以及篮球文化中一些根深蒂固的竞争心理。要理解这一点,得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从迈克尔·乔丹的时代说起。乔丹的光环与“继承者”的压力迈克尔·乔丹,对于无数篮球迷,.............
  • 回答
    “人们不恨资本家,只恨自己不是资本家”这句话,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争议性的论调,它触及了人们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以及个人奋斗的认知。对于这句话,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完全认同。是否反驳以及如何反驳,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和目的来分析。一、 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与合理性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