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苏联除了莫辛纳甘还有什么栓动步枪?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军队的栓动步枪主力无疑是莫辛纳甘步枪,这支枪以其坚固耐用、性能可靠以及庞大的产量而闻名于世。但除了莫辛纳甘,苏联在二战时期其实也装备了其他几款栓动步枪,虽然它们的数量和影响力远不如莫辛纳甘,但也都在特定时期或特定部队中发挥了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提到的是SVT系列步枪。虽然SVT(Снайперская винтовка Токарева 托卡列夫狙击步枪)最初设计为一款半自动步枪,但其衍生型号,特别是SVT40步枪,在二战中的苏联军队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SVT40步枪: 严格来说,SVT40不是一款栓动步枪,它是半自动步枪。但因为其设计和生产在莫辛纳甘生产的同时期进行,并且在军队中也有装备,所以值得一提。SVT40的设计是为了取代莫辛纳甘成为制式步枪,它的射速更快,火力更猛。然而,SVT40在实战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对弹药的敏感性、在寒冷环境下的可靠性以及制造工艺相对复杂等。尽管如此,SVT40在战争初期和中期仍然是苏联军队装备的重要步枪之一,尤其是在狙击手和一些精锐部队中备受青睐。其生产规模虽然远不及莫辛纳甘,但其现代化设计在当时是具有代表性的。

提到“栓动步枪”,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栓动式武器。在这一点上,除了莫辛纳甘,苏联军队装备的其他栓动步枪数量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老式莫辛纳甘型号: 在莫辛纳甘定型为M1891之后,又经历了几次改进,例如M1891/30。在二战爆发前,苏联军队仍旧装备着早期版本的莫辛纳甘步枪,这些步枪可能在一些次要战线或者后备部队中继续服役。它们虽然不如M1891/30先进,但在性能上依然能够满足基本的战斗需求。

缴获的外国步枪: 像任何一个参战大国一样,苏联军队也会使用战场上缴获的武器。在与德国及其盟友作战的过程中,苏联士兵可能会缴获并使用德制毛瑟步枪(如Kar98k)、匈牙利35M步枪等。这些步枪的性能通常也相当不错,但由于弹药通用性、后勤保障等问题,它们不可能被大规模装备,更多的是在特定情况下被临时使用。

其他试验性或小批量生产的栓动步枪: 在莫辛纳甘成为制式步枪之前,沙俄时期也有过一些栓动步枪的设计和生产,比如伯丹步枪系列。虽然这些步枪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逐渐被莫辛纳甘取代,但在一些边远地区或者非正规部队中,它们可能还残留着一些。但这些数量非常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总的来说,二战时期苏联军队的栓动步枪领域,莫辛纳甘是绝对的主角,没有其他任何一款栓动步枪能与其规模和影响力相提并论。SVT系列虽然是半自动步枪,但其在当时也代表了苏联轻武器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他任何栓动步枪的存在,更多的是作为过渡、缴获或者极少量的特殊用途。因此,当谈论二战苏联的栓动步枪时,莫辛纳甘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手机码字,简单答一下

缴获的轴心国武器不算,那个说起来就太多了,我说几个冷门的。

列宁格勒民兵在领取武器,他们拿的步枪是一种比较少见的Ross步枪,原产国是加拿大。

这种步枪原本是加拿大军队的制式步枪,参加了一战,使用直拉式枪机而不是常见的旋转后拉式枪机。




也正是因为用了这种另类的枪机,造成在泥泞的堑壕里故障率很高,很快就被宗主国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取代了。Ross步枪曾经出售给拉脱维亚,1940年拉脱维亚被吞并入苏联,拉脱维亚军队的步兵武器被苏军接收。

正在用Ross步枪练习刺杀的苏联民兵。

--------------------分割线--------------------

一名苏军士兵在看守一架击落的德机残骸,他手中的步枪是英国生产的P14步枪。

这种步枪是英国在布尔战争中被布尔人的毛瑟步枪打惨以后的产物,布尔战争的挫折一度让英国人对枪机后端闭锁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不信任,认为应当研制毛瑟式的枪机前端闭锁步枪,成果就是P13步枪,还搭配研制了威力很大的.276英寸步枪弹。但是.276步枪弹内弹道性能不好,后坐力、枪口噪声和火焰太大,加上一战爆发英国人来不及继续改进,于是继续装备李恩菲尔德步枪,又因为轻武器短缺,把P13步枪口径改为.303英寸,命名为P14步枪并委托美国生产。波罗的海三国在1940年以前都装备了不少P14,并入苏联后也一并被苏军接收。此外,波兰在1939年灭国之前也装备过P14步枪,在1939年波兰东部被苏联占领后,一些波兰军队的P14步枪也被苏军收缴。

--------------------分割线--------------------


还是列宁格勒动员起来的民兵,镜头里有一支法国生产的M1886Lebel步枪。

M1886Lebel步枪在轻武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因为这是第一种小口径(相对于过去的黑火药步枪)、无烟火药发射药步枪。它使用8发管状弹仓供弹,弹仓布置在枪管下方,使用8x50

mmR Lebel步枪弹。

这种子弹弹壳锥度很大,是它的识别特征。

8mmLebel步枪进入苏军主要是两个途径,一个是一战时期沙俄军事工业薄弱,轻武器供应不足,饥不择食采购协约国各国武器,就包括一部分Lebel步枪;还有一个来源还是波兰,1939年被苏军收缴。

--------------------分割线--------------------

苏联民兵在教官带领下训练,他们拿的步枪有上面提到的M1886Lebel步枪,还有同为法国生产的Berthier步枪,左起第二名士兵手里拿的就是。

Lebel步枪虽然是第一种使用无烟火药步枪弹的步枪,但是设计上还是存在诸多局限,主要的不足就是那个管状弹仓,管状弹仓在射击时随着供弹,重心发生变化,对射击精度不利;加上使用尖头弹后管状弹仓有潜在危险。当时法国参考了使用盒式弹仓漏夹供弹的奥匈帝国曼利夏步枪和德国M1888委员会步枪,研发了3发弹仓的BerthierM1907-15步枪,后觉得3发弹仓太少,又改进成5发弹仓的M1916步枪。

因为用了5发弹仓,M1916步枪扳机护圈前面突出来一块。

Berthier步枪进入苏联的途径和Lebel步枪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军队的栓动步枪主力无疑是莫辛纳甘步枪,这支枪以其坚固耐用、性能可靠以及庞大的产量而闻名于世。但除了莫辛纳甘,苏联在二战时期其实也装备了其他几款栓动步枪,虽然它们的数量和影响力远不如莫辛纳甘,但也都在特定时期或特定部队中发挥了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提到的是SVT系列步枪。虽然SVT(Сна.............
  • 回答
    关于战俘佩戴袖标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录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盟军战俘佩戴特定标识的情况,但其性质和普遍性与苏军战俘佩戴的“我为国防军服务的”(Ich diente der Wehrmacht)白袖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战俘佩戴“我为国防军服务的”白袖标的背景。在战争初期,由于.............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苏联仅仅将德国军队驱逐出苏联国境,然后就此收手,历史的车轮必将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止步”,其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格局的连锁反应,足以让整个二十世纪的走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苏联在什么情况下会“收手”。一种可能是,德国遭受重.............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德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苏联在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与成就,同时审视盟国援助以及其他关键因素的作用。核心论点: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且最终战胜了德国,但盟国的援助,尤其是租借法案、英美战略轰炸以及开辟的西线战场.............
  • 回答
    要评判二战时期苏联和英国谁更强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强大”本身就包含多个维度,而且两国在战争中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也截然不同。简单地说,苏联在军事规模和牺牲上是压倒性的,而英国在早期战争中凭借其海军和战略韧性发挥了关键作用。军事规模与陆地力量:苏联的压倒性优势论及纯粹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陆地战.............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闪击苏联,兵锋直指莫斯科。这场战役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苏联守住莫斯科,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一场奇迹。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并非仅仅依靠运气,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苏联人民顽强意志的综合作用。从“闪电战”到“摩天轮”:德军的初期优势与失误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
  • 回答
    二战苏联元帅朱可夫的晚年:荣耀与失宠的交织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这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苏联军队取得辉煌胜利的军事天才,在战后的日子里,他的命运却如同潮水般跌宕起伏,晚年生活充满了荣耀与失宠的交织,也充满了不为人知的复杂情感。战后初期,朱可夫无疑是苏联的民族英雄,备受尊崇。他作为战胜国.............
  • 回答
    二战爆发时,苏联和日本的空军力量,特别是日本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与苏联空军的较量,是一场充满复杂性与变数的对抗。要论结果,不能简单地用“谁赢谁输”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战术运用。苏联空军:数量庞大,但技术与训练存在短板在战争初期,苏联空军在数量上拥有显著优势。斯大林为了应对潜.............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之所以涌现出如此庞大数量的冲锋枪手,其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军事、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而是一个系统性的产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说起,就像是在讲述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1. 战争的残酷与战术的演变:从阵地战到机动战二战初期,特别是德国入侵苏联.............
  • 回答
    要回答“二战苏联最快多久能击败德国”,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但又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变数,许多细节上的差异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和假设出发,探讨一种“最快击败”的可能性,并尽量细致地展开。首先,得明确一点:任何关于“最快”的推测都建立在如果条件改变.............
  • 回答
    二战的胜利是同盟国共同努力的结果,要硬性地说苏联、美国、英国谁的贡献“更大”,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这三个国家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付出的牺牲也各有侧重,其贡献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苏联: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场,抵挡住了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谈到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最直接、最触目惊.............
  • 回答
    二战初期,苏联确实遭受了德军的重创,尤其是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但说苏联“一直被围歼”导致损失惨重,然后又“一下子”动员出190万兵力,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简单化,也未能完全反映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要澄清“一直被围歼”这个说法。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军的闪.............
  • 回答
    谈到二战苏军空军制空战斗机的火力投射量,如果用“异常薄弱”来概括,其实有些偏颇了。更准确地说,是在特定时期和某些型号上,相较于主要对手德国空军的先进型号,苏联战斗机的火力配置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但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技术和战略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不是简单的“不行”,而是一个在资源、技术、战术需求和生产压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时期苏联工业能力与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苏联空军在增压器方面显得相对落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历史起点和工业基础的差异: 起步晚,基础薄: 相比于英美等国,苏联在航空技术和工业化方面的起步要晚不少。虽然在一战后也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但与西方国家经历.............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历史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课题。如果美国不介入二战,苏联能否独自打败纳粹德国?答案是:可能性非常低,而且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甚至可能导致苏联的崩溃。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美国介入二战对苏联抗击德国的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介入二战,.............
  • 回答
    二战中苏联的贡献与全球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总和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但其他国家的贡献同样关键,两者共同构成了战争胜利的基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苏联的直接贡献: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1. 战略牵制与军事打击 东线战场的主导地位:苏联是唯一能够长期与德国正面作战的国家,承担了.............
  • 回答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它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描绘了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的故事。电影在视觉效果和叙事上都颇具张力,但关于其对苏联士兵待遇和作战方式的描绘,是否完全真实,或者说是否是普遍情况,我们需要做更细致的分析。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一些描.............
  • 回答
    关于二战中苏联和中国的“苏奸”和“汉奸”数量的比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原因如下:1. 定义问题: “奸”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和政治色彩,其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下会有所不同。在战争时期,与敌对势力合作的人可以被视为叛徒或卖国贼,但合作的程度、动机和背.............
  • 回答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有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叙事,其中苏联和德国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解这场全球冲突的关键。很多人可能认为德国是二战的唯一发动者,但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德国方面开始讲起。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他们的野心非常明显:推翻凡尔赛条约的.............
  • 回答
    二战前夕,苏联领导层对德国即将进攻的种种情报,为何会表现出如此严重的迟疑甚至不信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这背后牵涉到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点、苏联的政治体制、战略误判、以及对情报本身的认知偏差等诸多层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斯大林本人在这其中的角色。斯大林是苏联的最高决策者,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