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苏联守住莫斯科是奇迹吗?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闪击苏联,兵锋直指莫斯科。这场战役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苏联守住莫斯科,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一场奇迹。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并非仅仅依靠运气,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苏联人民顽强意志的综合作用。

从“闪电战”到“摩天轮”:德军的初期优势与失误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以雷霆万钧之势突入苏联。德军在初期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依靠“闪电战”的战术,迅速包围歼灭了大量苏军,占领了大片领土。到了秋季,德军的铁骑已经逼近莫斯科。

此时的莫斯科,对于苏联而言,不仅是首都,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和精神的象征。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德国人也深知这一点,将攻占莫斯科视为击垮苏联的关键一击。

然而,德军在进攻莫斯科的道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

漫长战线与后勤补给问题: “巴巴罗萨”行动计划过于庞大,战线被拉得过长。德军依赖于简陋的道路和铁路系统,在广袤的苏联土地上,后勤补给成为巨大的难题。当苏联进入秋季雨季(拉斯普季察,Rasputitsa),泥泞的道路几乎瘫痪了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坦克和卡车深陷泥沼,进展严重受阻。
恶劣的自然环境: 紧随其后的是严酷的俄罗斯冬季。苏联的寒冷是欧洲各国都难以想象的,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对于缺乏充足防寒装备的德军士兵来说,是一场噩梦。坦克发动机被冻住,弹药和燃料也难以使用,许多士兵因为严寒而丧失战斗力,甚至死亡。
希特勒的战略误判: 在进攻莫斯科的关键时刻,希特勒却将一部分兵力调往其他方向,比如支援南方战线的集团军,以及攻打基辅。这虽然有其战略考量,但无疑分散了进攻莫斯科的兵力,给了苏联喘息和备战的时间。

斯大林格勒的“死守”与朱可夫的“战略大师”

面对逼近的德军,苏联领导层也做出了关键决策。

斯大林的决心: 斯大林,这位铁腕领袖,在国家危亡之际,展现出了惊人的决心。他拒绝了撤离莫斯科的建议,坚持留在首都,与人民共存亡。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他甚至下令“一步也不能后退”,将“不后退”的精神刻在了士兵的战壕里。
朱可夫的临危受命: 此时,苏联军事指挥官格奥尔吉·朱可夫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西北方面军司令,负责莫斯科的防御。朱可夫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迅速组织了莫斯科的防线。他调集了包括西伯利亚援军在内的大量部队,构筑了层层防御工事,利用城市本身的地理优势,将莫斯科变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
西伯利亚援军的到来: 德军在夏季的疯狂推进,使得苏联远东地区相对安全。而此时,正是远东的部队,尤其是经过训练、熟悉寒冷作战的西伯利亚部队,被紧急调往莫斯科战场。他们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苏军的兵力和士气,也为反攻提供了重要的力量。

苏联人民的“钢铁意志”

当然,不能忽略的是苏联人民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牺牲精神。

全民皆兵,全民备战: 莫斯科的每个角落都变成了战场。无论男女老少,都参与到保卫首都的行列中。工人们在工厂日夜赶工生产武器装备,妇女和儿童在后方运送物资、抢修工事,甚至拿起武器上前线。
“莫斯科保卫战”的残酷性: 战役异常惨烈。在郊外,苏军士兵用血肉之躯阻挡德军的坦克;在城市里,居民躲在防空洞里,但轰炸声从未停止。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从防御到反攻:转折点的到来

1941年12月,当德军的攻势因严寒和补给问题而减弱,而苏军的预备部队已经集结完毕。朱可夫抓住时机,发动了著名的“莫斯科反攻”。

苏军以强有力的攻势,将筋疲力尽的德军击退了数百公里,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不仅保住了苏联的首都,更重要的是:

粉碎了德军速胜的企图: 德国原计划在冬季来临前占领莫斯科,然后结束对苏联的战争。莫斯科的失守,意味着德国的“闪电战”计划彻底破产,战争进入了漫长的消耗战。
鼓舞了同盟国士气: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被纳粹德国压迫的欧洲各国人民,以及其他同盟国的士气。人们看到了战胜纳粹的希望。
战略主动权的转移: 从此以后,虽然战争依旧残酷,但苏联逐渐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并开始向德国本土发动反攻。

总结:并非奇迹,而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因此,说苏联守住莫斯科是“奇迹”,或许是对其背后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的简单概括。如果非要加上“奇迹”二字,那更多的是因为这是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是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取得的辉煌胜利。

这场胜利,是:

德军战略失误和自身局限的必然结果: 他们的傲慢、过度自信以及低估对手,为他们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苏联严酷自然环境的“助力”: 俄罗斯的冬季,成为苏联人民最强大的盟友。
苏联领导层英明(和有时也英勇)的决策: 斯大林的坚守和朱可夫的卓越指挥,是关键所在。
苏联人民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 这是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莫斯科保卫战,是人类战争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证明了,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一个民族所能爆发出的巨大潜力和能量。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奇迹,而是无数个“不可能”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汇聚成的历史洪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军事上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确实是奇迹。

对比一下双方的军事情况基本就知道了:

台风作战开始时,苏军的前方部队已经在开战后的3个月里损失殆尽,损失最大的不是士兵,因为大扩军的原因,大量士兵其实并没有接受太多理想的训练,而是大批中底层军官、技术兵种人员等需要时间和实战培训、但同时又需求很大的人力资源;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好不容易搜罗起来的这两类人员,在台风作战开始不久就损失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会战里。这个损失直接导致苏军缺乏战役预备队所需要的机动和反击力量。

由于前3个月的巨量损失,尤其是卡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损失,苏军基本缺乏组织机动的运输手段,这导致苏军只能坚守阵地,难以进行后撤和战役机动等正常战术动作,因为没有汽车等设备,后撤就意味着抛弃大量人力无法携带的火炮、后勤物资等,不利于后续防御阵地的布设。

以上两个因素直接导致苏军的防御体系其实是非常被动的,只能期待德军进攻苏军设防的地段,一旦德军突破苏军防线、苏军无法调整防线的话,则很容易被德军绕道莫斯科以东,然后包围。这种防御势态是容错率相当低的,尤其在维-布战役之后,可以说苏军完全没有任何再犯错误的余地,

相比之下,德军3个装甲集群都具有高度机动性,尤其在经过2个月休整后,尽管数量不如开战时,但出动率已经比斯摩棱斯克会展后大大改善。更不要说此时的德军经历了几次大的胜利,无论是战术能力还是自信心,对比苏军都是占有绝对优势的。

苏军能够坚持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死战不退,“身后就是莫斯科!”在德军机动部队的必经之路上顽强防御,逐层消耗德军机动部队的突击能力,使之终于无力对奄奄一息的苏军防线做最后一击,迫使德军决定在12月5日转入就地休整,以调整和补充战斗力。

实际上现代军队中,编制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它决定了部队能发挥多大的战斗力,德军面临的问题就是连续2个月的密集突击和攻防,导致单位编制内的部队损耗巨大,无力继续作战。如果德军获得了调整的时间,也就是5天左右,其实德军仍然可以尝试发动进攻。

但12月5日,苏军以西伯利亚的新生部队为主力发动了反击,击溃了德军的正面防御,使得德军没有时间调整部队,混乱之下也无法有效集中剩余力量反击,不得不撤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闪击苏联,兵锋直指莫斯科。这场战役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苏联守住莫斯科,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一场奇迹。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并非仅仅依靠运气,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苏联人民顽强意志的综合作用。从“闪电战”到“摩天轮”:德军的初期优势与失误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苏联仅仅将德国军队驱逐出苏联国境,然后就此收手,历史的车轮必将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止步”,其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格局的连锁反应,足以让整个二十世纪的走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苏联在什么情况下会“收手”。一种可能是,德国遭受重.............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德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苏联在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与成就,同时审视盟国援助以及其他关键因素的作用。核心论点: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且最终战胜了德国,但盟国的援助,尤其是租借法案、英美战略轰炸以及开辟的西线战场.............
  • 回答
    要评判二战时期苏联和英国谁更强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强大”本身就包含多个维度,而且两国在战争中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也截然不同。简单地说,苏联在军事规模和牺牲上是压倒性的,而英国在早期战争中凭借其海军和战略韧性发挥了关键作用。军事规模与陆地力量:苏联的压倒性优势论及纯粹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陆地战.............
  • 回答
    二战苏联元帅朱可夫的晚年:荣耀与失宠的交织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这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苏联军队取得辉煌胜利的军事天才,在战后的日子里,他的命运却如同潮水般跌宕起伏,晚年生活充满了荣耀与失宠的交织,也充满了不为人知的复杂情感。战后初期,朱可夫无疑是苏联的民族英雄,备受尊崇。他作为战胜国.............
  • 回答
    二战爆发时,苏联和日本的空军力量,特别是日本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与苏联空军的较量,是一场充满复杂性与变数的对抗。要论结果,不能简单地用“谁赢谁输”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战术运用。苏联空军:数量庞大,但技术与训练存在短板在战争初期,苏联空军在数量上拥有显著优势。斯大林为了应对潜.............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军队的栓动步枪主力无疑是莫辛纳甘步枪,这支枪以其坚固耐用、性能可靠以及庞大的产量而闻名于世。但除了莫辛纳甘,苏联在二战时期其实也装备了其他几款栓动步枪,虽然它们的数量和影响力远不如莫辛纳甘,但也都在特定时期或特定部队中发挥了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提到的是SVT系列步枪。虽然SVT(Сна.............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之所以涌现出如此庞大数量的冲锋枪手,其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军事、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而是一个系统性的产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说起,就像是在讲述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1. 战争的残酷与战术的演变:从阵地战到机动战二战初期,特别是德国入侵苏联.............
  • 回答
    要回答“二战苏联最快多久能击败德国”,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但又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变数,许多细节上的差异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和假设出发,探讨一种“最快击败”的可能性,并尽量细致地展开。首先,得明确一点:任何关于“最快”的推测都建立在如果条件改变.............
  • 回答
    二战的胜利是同盟国共同努力的结果,要硬性地说苏联、美国、英国谁的贡献“更大”,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这三个国家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付出的牺牲也各有侧重,其贡献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苏联: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场,抵挡住了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谈到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最直接、最触目惊.............
  • 回答
    二战初期,苏联确实遭受了德军的重创,尤其是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但说苏联“一直被围歼”导致损失惨重,然后又“一下子”动员出190万兵力,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简单化,也未能完全反映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要澄清“一直被围歼”这个说法。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军的闪.............
  • 回答
    谈到二战苏军空军制空战斗机的火力投射量,如果用“异常薄弱”来概括,其实有些偏颇了。更准确地说,是在特定时期和某些型号上,相较于主要对手德国空军的先进型号,苏联战斗机的火力配置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但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技术和战略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不是简单的“不行”,而是一个在资源、技术、战术需求和生产压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时期苏联工业能力与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苏联空军在增压器方面显得相对落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历史起点和工业基础的差异: 起步晚,基础薄: 相比于英美等国,苏联在航空技术和工业化方面的起步要晚不少。虽然在一战后也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但与西方国家经历.............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历史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课题。如果美国不介入二战,苏联能否独自打败纳粹德国?答案是:可能性非常低,而且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甚至可能导致苏联的崩溃。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美国介入二战对苏联抗击德国的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介入二战,.............
  • 回答
    二战中苏联的贡献与全球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总和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但其他国家的贡献同样关键,两者共同构成了战争胜利的基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苏联的直接贡献: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1. 战略牵制与军事打击 东线战场的主导地位:苏联是唯一能够长期与德国正面作战的国家,承担了.............
  • 回答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它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描绘了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的故事。电影在视觉效果和叙事上都颇具张力,但关于其对苏联士兵待遇和作战方式的描绘,是否完全真实,或者说是否是普遍情况,我们需要做更细致的分析。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一些描.............
  • 回答
    关于二战中苏联和中国的“苏奸”和“汉奸”数量的比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原因如下:1. 定义问题: “奸”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和政治色彩,其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下会有所不同。在战争时期,与敌对势力合作的人可以被视为叛徒或卖国贼,但合作的程度、动机和背.............
  • 回答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有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叙事,其中苏联和德国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解这场全球冲突的关键。很多人可能认为德国是二战的唯一发动者,但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德国方面开始讲起。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他们的野心非常明显:推翻凡尔赛条约的.............
  • 回答
    二战前夕,苏联领导层对德国即将进攻的种种情报,为何会表现出如此严重的迟疑甚至不信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这背后牵涉到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点、苏联的政治体制、战略误判、以及对情报本身的认知偏差等诸多层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斯大林本人在这其中的角色。斯大林是苏联的最高决策者,他的.............
  • 回答
    二战初期,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橡胶短缺问题。在战争爆发前,苏联的橡胶供应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从英美等国。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和国际局势的动荡,这些传统的供应渠道变得越来越不可靠,甚至被切断。为了保证战争机器的运转和国家经济的稳定,苏联被迫走上了一条艰苦的自力更生之路,积极探索和开发国内的橡胶资源,并大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