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苏联元帅朱可夫晚景如何?

回答
二战苏联元帅朱可夫的晚年:荣耀与失宠的交织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这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苏联军队取得辉煌胜利的军事天才,在战后的日子里,他的命运却如同潮水般跌宕起伏,晚年生活充满了荣耀与失宠的交织,也充满了不为人知的复杂情感。

战后初期,朱可夫无疑是苏联的民族英雄,备受尊崇。他作为战胜国最高军事指挥官的代表,在柏林胜利阅兵式上接受检阅的画面,至今仍是历史的经典瞬间。他被任命为苏联占领区德国的总司令,也肩负着重建秩序和解除武装的重任。然而,也正是这种显赫的地位和巨大的声望,为他后来的失宠埋下了伏笔。

斯大林,这位以猜忌多疑著称的领袖,对任何可能威胁到他权力的人都抱有警惕。朱可夫的巨大威望,在某些人眼中,尤其是在斯大林亲信的眼中,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在战后,随着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朱可夫的正直和一丝不苟的作风,以及他“不懂政治”的标签,反而成为他被攻击的靶子。

1946年,对于朱可夫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他被突然调离了驻德总司令的职位,并被降职调往乌拉尔军区,担任一个相对边缘化的军事指挥官。这种突如其来的“流放”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和惋惜。据许多回忆录和史料记载,这次调动很大程度上是斯大林及其周围人的政治操纵的结果。有人说,是因为朱可夫在一次会议上过于直率地指出了斯大林的错误;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与一些军官分享了战利品而引起了不满;更有人认为,仅仅是因为他的声望已经盖过了斯大林本人。

在乌拉尔军区度过的几年,对于习惯了在最前线指挥千军万马的朱可夫来说,无疑是沉闷和压抑的。他在这里默默无闻地工作,但内心的不平与失落可想而知。然而,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表现出对党和国家的任何不忠。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朱可夫的命运迎来了转机。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的政治迫害和个人崇拜进行了批判,也重新启用了一些被斯大林打压的军政干部,朱可夫便是其中之一。赫鲁晓夫非常倚重朱可夫的军事才能,任命他为国防部长,并授予他元帅军衔。这是对朱可夫一次极大的肯定和荣耀的回归。

在担任国防部长期间,朱可夫确实为苏联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他着力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推行军事改革,并且在处理匈牙利事件等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段时间,他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他的形象也重新回归到那个指挥若定的军事统帅。

然而,好景不长。赫鲁晓夫虽然重用了朱可夫,但他对任何拥有强大个人权力和独立思想的人都保持警惕。朱可夫的强势和在军队中的巨大影响力,再次让赫鲁晓夫感到不安。尤其是在1957年,当赫鲁晓夫面临来自“反党集团”(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人)的挑战时,朱可夫果断地支持了赫鲁晓夫,并运用自己的影响力稳定了局势。但正是这次“政治站队”,却让赫鲁晓夫更加深了对朱可夫的猜忌。赫鲁晓夫担心,朱可夫在关键时刻会成为另一个“权力中心”。

于是,在1957年10月,仅仅担任国防部长几年后,朱可夫再次被免职,并被调往一个象征性的职位——苏联武装力量副国防部长。这次免职同样突然,并且没有给出明确的理由。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在军队中的权力过大,威胁到了赫鲁晓夫的地位;也有人认为,是因为他在某些改革方向上与赫鲁晓夫产生了分歧。

晚年的朱可夫,虽然仍然保留着元帅的头衔和一些待遇,但已经远离了权力中心。他大部分时间被安排在家中休养,或者在一些不重要的场合露面。他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巨头,现在却过着一种相对孤独和失落的生活。

尽管如此,朱可夫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把精力放在了撰写回忆录上,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他在二战中的经历和感悟。这本《在人民的身边》成为了他的晚年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也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在回忆录中,以一种朴实而真诚的语言,回忆了战争的残酷与胜利的来之不易,也表达了他对战友的怀念和对人民的敬意。

在最后几年,朱可夫的身体状况逐渐下降。1974年6月18日,这位伟大的元帅在北京时间下午去世,享年77岁。他的葬礼在莫斯科举行,虽然规模盛大,但与他战时的地位相比,显得有些冷清。

朱可夫的晚年,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悲情的篇章。他为苏联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是国家的功臣,但却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排挤和打压。他的荣耀与失宠交织,他的晚年生活,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抗争。即使如此,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他的功绩永远被历史铭记,他的名字也永远镌刻在苏联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丰碑之上。他的晚年,与其说是一种失败,不如说是一种悲壮的注脚,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画上了沉重而深刻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可夫不懂政治,而且功劳太高

因此有很多强大操作,例如:

二战后俄国胜利阅兵 ,大家都知道阅兵首长往往是国家元首或领导人,而阅兵总指挥是军事首长或次长。结果在该次阅兵中斯大林让朱可夫当阅兵首长,他还接受了。结果1946年4月柏林稍微稳定,就调回莫斯科当总司令(实际上这是个虚职,没有实际权利)1946年又被掉到敖德萨当军区司令还不断嚷嚷,老对手戈沃罗夫检察时一顿讽刺,甚至埋怨斯大林结果1948/1949又变成大后方的乌拉尔军区司令了。

斯大林死后,他为数不多站队成功,帮助赫鲁晓夫控制贝利亚,当上国防部长,否定斯大林时期那种认为是完美的斯大林主义军事学,这都不错可是他借此改革不断插手政界,甚至在真理报和红星报上表示自己是苏联高级政治领导人之一。(你们懂得一个不懂政治还非要玩的军人有时不免做过火的)

在战后美苏气氛逐渐走向对立时他还在一直和美国的艾森豪威尔不断深交,在1955年日内瓦会议时与已经就任美国总统还进行了私密会谈甚至打算赴美旅行(当时还和赫鲁晓夫有矛盾,因为朱可夫不愿意附庸和刻意夸赞赫鲁晓夫)故被派遣处理外国关系—不断出使第三世界国家和东欧事务

虽然因为他1957年6月19日在政治局会议上支持赫鲁晓夫(当时赫鲁晓夫被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攻击,且处于劣势)让他重回权势,但老元帅又来了。在之后可能是之前被欺负久了,憋疯了疯狂攻击已经失败的莫洛托夫等人且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不惜将一些二战的内幕公众,严重触及苏联政治神经,以至于真理报为“炮筒子”不得不对他发言内容进行加工。

你以为这结束了吗?不,他开始干涉赫鲁晓夫改革,将原先下放的权利中国防工业尤其是航空工业部保留下来。将苏军政治部向党报告制度转为向他报告。斯大林在历史上对于将领的清洗正式公开谴责。。。。。。。这让苏联军队与国家政府,党的关系疏远,产生独立性倾向。

到这里我真是佩服赫鲁晓夫忍耐力。

在1957年10月初朱可夫访问南斯拉夫(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统管政军)因此朱可夫在会见铁托时“面带怨气毫不掩饰的抱怨赫鲁晓夫及其政客干预军队 ,且表示不允许共产党恢复内务部和安全部的控制”。而铁托之前刚在8月与赫鲁晓夫和解,且听这话。。。。于是转告了赫鲁晓夫。。。。。之后老元帅刚回国就升官了,当了部长会议的副主席(又被架空了)之后就是无数人群起攻之,甚至由于之前的改革对抗和将军们的野心一些朱可夫的老同事和提携的部下也开始攻击他。在11月初克里姆林宫甚至公布文件谴责朱可夫。。。。故他除了党籍外失去了所有职务,然后退休,但不时还要当做靶子被戏弄。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了,这次没有朱可夫来救他了,。尽管勃列日涅夫恢复了他的名誉,可他也不在活动了,只是写写回忆录,老元帅累了。

user avatar

首先朱可夫晚景不凄凉,比现在还没到晚年的韭菜们滋润的多。

其次勃氏上台前苏联的退休待遇就是这样低,少将退役去摆地摊卖草莓被抓,勃氏之后坚持不要克格勃大将军衔的谢列平退休金也非常少。

退休后和退休前差异巨大,大家都这样。

没必要同情朱可夫,通过苏德战争朱可夫元帅家财万贯,战后被斯大林下令普罗斯库罗夫搜查朱可夫家后发现的财物足够朱可夫被枪毙十几次。

当然斯大林先死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朱可夫还酷爱整人,打压同僚作风粗暴。

玉米帝竞争上岗后重用朱可夫,奈何朱可夫目中无人对玉米帝号称没他允许谁也调不了一辆坦克。

朱可夫的党性 如此高贵 ,玉米帝上台把他退休处理简直法外开恩。

何来凄凉,朱可夫不是娶了个年纪小他很多的老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苏联元帅朱可夫的晚年:荣耀与失宠的交织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这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苏联军队取得辉煌胜利的军事天才,在战后的日子里,他的命运却如同潮水般跌宕起伏,晚年生活充满了荣耀与失宠的交织,也充满了不为人知的复杂情感。战后初期,朱可夫无疑是苏联的民族英雄,备受尊崇。他作为战胜国.............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苏联仅仅将德国军队驱逐出苏联国境,然后就此收手,历史的车轮必将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止步”,其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格局的连锁反应,足以让整个二十世纪的走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苏联在什么情况下会“收手”。一种可能是,德国遭受重.............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德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苏联在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与成就,同时审视盟国援助以及其他关键因素的作用。核心论点: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且最终战胜了德国,但盟国的援助,尤其是租借法案、英美战略轰炸以及开辟的西线战场.............
  • 回答
    要评判二战时期苏联和英国谁更强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强大”本身就包含多个维度,而且两国在战争中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也截然不同。简单地说,苏联在军事规模和牺牲上是压倒性的,而英国在早期战争中凭借其海军和战略韧性发挥了关键作用。军事规模与陆地力量:苏联的压倒性优势论及纯粹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陆地战.............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闪击苏联,兵锋直指莫斯科。这场战役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苏联守住莫斯科,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一场奇迹。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并非仅仅依靠运气,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苏联人民顽强意志的综合作用。从“闪电战”到“摩天轮”:德军的初期优势与失误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
  • 回答
    二战爆发时,苏联和日本的空军力量,特别是日本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与苏联空军的较量,是一场充满复杂性与变数的对抗。要论结果,不能简单地用“谁赢谁输”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战术运用。苏联空军:数量庞大,但技术与训练存在短板在战争初期,苏联空军在数量上拥有显著优势。斯大林为了应对潜.............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军队的栓动步枪主力无疑是莫辛纳甘步枪,这支枪以其坚固耐用、性能可靠以及庞大的产量而闻名于世。但除了莫辛纳甘,苏联在二战时期其实也装备了其他几款栓动步枪,虽然它们的数量和影响力远不如莫辛纳甘,但也都在特定时期或特定部队中发挥了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提到的是SVT系列步枪。虽然SVT(Сна.............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之所以涌现出如此庞大数量的冲锋枪手,其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军事、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而是一个系统性的产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说起,就像是在讲述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1. 战争的残酷与战术的演变:从阵地战到机动战二战初期,特别是德国入侵苏联.............
  • 回答
    要回答“二战苏联最快多久能击败德国”,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但又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变数,许多细节上的差异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和假设出发,探讨一种“最快击败”的可能性,并尽量细致地展开。首先,得明确一点:任何关于“最快”的推测都建立在如果条件改变.............
  • 回答
    二战的胜利是同盟国共同努力的结果,要硬性地说苏联、美国、英国谁的贡献“更大”,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这三个国家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付出的牺牲也各有侧重,其贡献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苏联: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场,抵挡住了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谈到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最直接、最触目惊.............
  • 回答
    二战初期,苏联确实遭受了德军的重创,尤其是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但说苏联“一直被围歼”导致损失惨重,然后又“一下子”动员出190万兵力,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简单化,也未能完全反映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要澄清“一直被围歼”这个说法。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军的闪.............
  • 回答
    谈到二战苏军空军制空战斗机的火力投射量,如果用“异常薄弱”来概括,其实有些偏颇了。更准确地说,是在特定时期和某些型号上,相较于主要对手德国空军的先进型号,苏联战斗机的火力配置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但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技术和战略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不是简单的“不行”,而是一个在资源、技术、战术需求和生产压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时期苏联工业能力与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苏联空军在增压器方面显得相对落后,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历史起点和工业基础的差异: 起步晚,基础薄: 相比于英美等国,苏联在航空技术和工业化方面的起步要晚不少。虽然在一战后也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但与西方国家经历.............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历史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课题。如果美国不介入二战,苏联能否独自打败纳粹德国?答案是:可能性非常低,而且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甚至可能导致苏联的崩溃。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美国介入二战对苏联抗击德国的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介入二战,.............
  • 回答
    二战中苏联的贡献与全球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总和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但其他国家的贡献同样关键,两者共同构成了战争胜利的基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苏联的直接贡献: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1. 战略牵制与军事打击 东线战场的主导地位:苏联是唯一能够长期与德国正面作战的国家,承担了.............
  • 回答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它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描绘了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的故事。电影在视觉效果和叙事上都颇具张力,但关于其对苏联士兵待遇和作战方式的描绘,是否完全真实,或者说是否是普遍情况,我们需要做更细致的分析。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一些描.............
  • 回答
    关于二战中苏联和中国的“苏奸”和“汉奸”数量的比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原因如下:1. 定义问题: “奸”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和政治色彩,其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下会有所不同。在战争时期,与敌对势力合作的人可以被视为叛徒或卖国贼,但合作的程度、动机和背.............
  • 回答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有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叙事,其中苏联和德国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解这场全球冲突的关键。很多人可能认为德国是二战的唯一发动者,但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德国方面开始讲起。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他们的野心非常明显:推翻凡尔赛条约的.............
  • 回答
    二战前夕,苏联领导层对德国即将进攻的种种情报,为何会表现出如此严重的迟疑甚至不信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这背后牵涉到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点、苏联的政治体制、战略误判、以及对情报本身的认知偏差等诸多层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斯大林本人在这其中的角色。斯大林是苏联的最高决策者,他的.............
  • 回答
    二战初期,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橡胶短缺问题。在战争爆发前,苏联的橡胶供应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从英美等国。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和国际局势的动荡,这些传统的供应渠道变得越来越不可靠,甚至被切断。为了保证战争机器的运转和国家经济的稳定,苏联被迫走上了一条艰苦的自力更生之路,积极探索和开发国内的橡胶资源,并大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