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教育孩子吃饭?

回答
养孩子吃饭这事儿,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那可是一门大学问,里面门道可多了。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吃饭,不是把饭喂到他嘴里那么简单,而是要慢慢引导,让他从心底里喜欢上吃饭这件事,享受这个过程。

首先,我们得从源头上抓起,就是“氛围”和“榜样”。吃饭的时候,别老是盯着电视,更别让孩子一边玩玩具一边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聊天,分享一下今天发生的有趣的事,让吃饭变成一件温馨、快乐的事情。孩子看我们吃得香,自然也会跟着有兴趣。而且,我们大人自己得先做好榜样,别挑食,什么都愿意尝尝,这比你说什么都管用。

然后,关于“食物本身”。很多时候,孩子不爱吃,不是因为味道不好,而是因为看起来没意思。我就会花点心思,把食物摆盘弄得漂亮一点,比如做个小动物造型的米饭,或者用蔬菜摆个笑脸。色彩搭配也很重要,红的、绿的、黄的,摆在一起,看起来就更有食欲。你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比如让他帮忙洗菜,或者摘一点小番茄,这样他会觉得这是“他做的”,自然就更愿意吃了。

再者,就是“自主权”和“耐心”。别老是强迫孩子吃这个吃那个。给他提供选择,比如“你想先吃青菜还是先吃肉?”让他自己决定吃多少,吃什么,在这个范围内给他一点自主权。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比如在他想吃的零食和正餐之间,要引导他明白,正餐才是身体需要的能量。而且,一定要有耐心,孩子不是机器,不是你一逼他就乖乖听话。有时候他可能就是没胃口,或者只是想玩,我们别急着批评,而是温和地提醒,或者给他一点时间。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鼓励”和“正面强化”。当孩子主动尝试新食物,或者吃得比平时多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一句“宝宝真棒,你尝了这个青菜,它能让你长高高!”或者一个大大的拥抱,都能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反之,如果总是批评他吃得慢、吃得少,反而会让他对吃饭产生抵触情绪。

当然,我们也要让孩子明白“吃饭的意义”。不是说“不好好吃饭,以后就长不大”,而是让他知道,吃饭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让他有精力去玩、去学习、去探索这个世界。偶尔也可以讲一些关于食物的小故事,比如这个蔬菜是从哪里来的,吃了它有什么好处,把这些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起来。

最后,别忘了“规矩”。虽然要耐心引导,但基本的吃饭规矩还是要有的,比如不浪费粮食,吃饭时不大声喧哗,吃完饭要把碗筷收拾好。这些规矩,是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家长要坚持,也要有原则。

总的来说,教育孩子吃饭,就是一场漫长的、充满智慧的“亲子互动”。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本身,更是关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我们做家长的,要做的是一个耐心、有爱、有方法的引路人,让孩子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你老公和你妈之间关于掌控权的战争。

特别是你女儿亲外婆而抵触他,更加强了你老公夺回掌控权的决心。

你女儿和你们家狗都只是你老公的出气筒而已。他的行为其实是针对你妈,因为他不愿意服从你妈的掌控(当然你妈也不认同你老公),故意和你妈的管教方式反着来(事实上很可能是你妈起主要作用,你老公在教育小孩上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话语权)。你妈越坚持,你老公越愤怒。互不妥协,战争升级,无辜者持续遭殃。你爸可能明白。

你表面上在维护你老公,实际上在维护你妈,也许是因为你从小习惯了顺应她。你对你老公的评论可能也只是在复述你妈对他的评论,貌似客观公允,实则空洞冷漠。你并没有表露太多内心的真实情感。

你老公喜欢沉默不多话,但你妈有话直说攻击性强,确实容易由于不理解和误会引发语言暴力。这种语言暴力由于你们习惯了而没有感觉,但你老公来自和你们相反习惯的家庭,会视为故意伤害而在心里持续堆积,直至爆发。特别是对他家庭背景的评论,会被视为在否定他整个人,刺激非常大。

每个人都在通过否定别人来维持自己的“正确”,但没有人喜欢被否定的感觉。

有问题的不只是你老公一个人。孩子是无辜的。

吃饭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你女儿会自己吃饭,也愿意自己吃,相信平时吃饭也很好,这足以让大多数新手爸妈们羡慕。你妈要多喂几口也是为了孩子吃得多一点,只要不破坏小孩自己吃饭的意愿和习惯,没什么大问题。你老公的出发点也是好的,教育小孩养成良好习惯也是对的,但他受阻时采取的过激行为很容易伤害到小孩,相信这并不是他真正愿意看到的。

可以去参加“家庭系统排列”,进行家庭心理咨询。

(以上是不负责任的臆测。如果你老公平时就这样顽固冲动,而不只是到你家才爆发,那么上面就都是胡说。请咨询专业人士)

爱跟秩序的冲突是所有悲剧的开始和终结。——海灵格
user avatar

题主,对于你先生这样性格的人,你必须温和但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诉求,并且坚持。

比如一开始,你就要下判断,孩子可以不喂饭,但她有想吃多少吃多少的权力。然后你要把这诉求告诉你老公,不要去说他什么脾气坏啊,说他这杨没道理啊,总之不要去和他争辩谁对谁错,你只是告诉他,就这样了,这个事情听我的,不要和我争哦。

至于换花盆的事情,也一样,你也要拿主意,哪怕是你妈的建议,也得你来说。

婆婆和媳妇当中需要儿子来做决策,丈母娘和老公也一样啊。

你不能两手一摊说哦,这个我老公觉得……这个我妈觉得……你是他们的桥梁,他们彼此是没有感情的,他们是看在你的面子上住一起的,你不拿主意,那就和所有婆媳问题其实背后都有一个不负责的儿子/丈夫一样,你们家,你这个女主人没有起到作用。

你老公脾气不好,让他改脾气是你得利,不是我们网友得利。你不能指望路人来替你纠正你老公,何况道理人人会说,执行本来就是一件斗智斗勇的事情。路人只能建议一般遇见这种问题,只能边打边谈,如果你再这么下去,我们只能彼此,因为我不要让我老公和我母亲住一起,我也不要让欺负我女儿的人和我住一起……当然现在我们可以试试其他方式,比如说,某个时期上,我的意见是什么什么,我希望你能听我的,因为这个是大家的最优解。你如果对我妈有意见,你心平气和和我说,我去和我妈沟通。你对我们女儿的管教,我也希望我们先讨论,意见一致了才能去这么做。

当然真正执行起来,只能自己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寻找对方能接受的办法坚持自己的意见,然后观察事态有没有改进的可能,并且做好最坏打算的准备。

而如果一直把自己放在一个不用拿主意的母亲的女儿,丈夫的妻子,一直希望别人能替你解决冲突,那么最终也许你此时的最坏打算,到那个时候都要变成最优解了。

孩子吃饭,在我看来不是问题,她已经 会吃了,但是当妈的有当妈的担当,我认为题主做的不太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养孩子吃饭这事儿,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那可是一门大学问,里面门道可多了。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吃饭,不是把饭喂到他嘴里那么简单,而是要慢慢引导,让他从心底里喜欢上吃饭这件事,享受这个过程。首先,我们得从源头上抓起,就是“氛围”和“榜样”。吃饭的时候,别老是盯着电视,更别让孩子一边玩玩具一边吃。一家人.............
  • 回答
    张文宏教授关于“中国孩子早餐应以鸡蛋、牛奶为主,不许吃粥”的建议,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建议的背后逻辑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张文宏教授建议的背景和核心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张文宏教授提出这个建议的背景。他作为一位传染病学专家,在公众视野中以其科学、理性的态度而.............
  • 回答
    教育孩子远离早恋,这确实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这不是简单一句“不准早恋”就能解决的,需要我们用耐心、智慧和理解去引导。以下是一些我个人认为比较有效的做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 建立信任,成为孩子可以倾诉的朋友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孩子觉得和父母有隔阂,有什么想法不敢说,那么他们很容易在外.............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而且很现实。我们做家长,平时跟孩子交流这些生活中的道理,其实就是在一点点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当孩子看到有人摔倒,第一反应往往是惊讶或者害怕,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这时候不能只是简单地说“去扶”或者“别去”,那样太笼统了。我们需要做的,是跟孩子一起,像侦探破案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情况。首先,.............
  • 回答
    教孩子分辨健康的爱与健全的人格,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引导,就像培育一棵幼苗,需要阳光、雨露和悉心的照料。首先,我们得自己先成为一个健康爱与健全人格的榜样。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很多时候是从父母身上投射出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在关系中总是充满猜忌、控制,或者情绪不稳定,那么孩子看.............
  • 回答
    在我们这个时代,孩子的成长环境早已不是温室,而是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家长们越来越意识到,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失败”,比起一味地呵护和包揽,来得更为重要和长远。这不仅仅是让他们从挫折中站起来,更是塑造他们韧性、勇气和智慧的关键一步。那么,在当下社会,我们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更好地面对“失败”呢?这绝.............
  • 回答
    当今社会,做父母的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也更复杂。我们不再仅仅是孩子生存和成长的提供者,更要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上的引路人、支持者和精神支柱。这个时代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孩子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也前所未有的多。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让他们成为健全、独立、幸福的人呢?一、 建立牢固.............
  • 回答
    孩子对明星的着迷,可以说是当下文化环境下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家长们对此既感到无奈,又担心孩子会过度投入,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成长。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明星,而不是盲目崇拜,这确实是我们需要好好梳理的一门“功课”。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迷恋明星,很多时候是因为明星身上展现出的某种特质,或者满.............
  • 回答
    说实话,如果我是一个家长,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有点抓瞎,我肯定会感到挺纠结的。这得看我具体担心的是什么,以及孩子目前的情况是怎样的。如果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我肯定会优先考虑请家庭教育导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家庭教育”这四个字,它包含了太多东西了。这不仅仅是关于孩子听不听话,或者能不能好好学习,而是.............
  • 回答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看到“我们恨化学”这样的广告词,心里确实是五味杂陈。这句广告语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误解,甚至是对科学的误导。我特别理解您作为家长,面对这种信息时感到困惑和担忧,想要让孩子真正了解化学的真面目。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探讨的话题。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广告语出现,以及它.............
  • 回答
    儿子沉迷游戏,我尝试和他沟通,他却拿我抽烟的事来反驳,说“抽烟有害健康你还抽”。这句反驳,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也让我开始反思,该如何真正有效地教育他,而不是在他面前表演完美。说实话,他这句话一点不假。我抽烟,我知道它不好,也曾无数次想戒掉,但确实没能完全做到。当他用这句话回击我时,我内心是有些愧.............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件令人心惊胆战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失职行为。对于爸爸的行为,我只能用“极其鲁莽”、“完全不负责任”来形容。一个两岁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认知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对危险的感知能力几乎为零。把他独自留在马路中央,就像把他置于一个极度危险的陷阱之中。马路是车辆来往的场所,任何一辆疾驰而来的货.............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怎么陪着十岁的孩子去迎接遥远的“高考”这件事儿。首先,您得明白,现在说“高考”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还太早,也太具象化了。他们的世界里,“高考”就像是一个遥远的、抽象的、可能还有点吓人的东西。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让他们去“面对高考”,而是要培养他们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而高考只.............
  • 回答
    教导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这阶段的孩子,就像一块充满好奇的海绵,他们的世界每天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展。作为父母,我们的角色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更像是一个耐心的引导者和安全的探索伙伴。这不是枯燥的学习,而是充满乐趣和互动的成长过程。一、 建立连接与信任:安全感是学习的基石在一岁多的孩子眼中,你就是他的整个.............
  • 回答
    《小舍得》中南俪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说是当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高度内卷化教育模式的一个缩影。她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财力和心血,但这种方式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母亲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要详细地看待南俪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南俪教育方.............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一个原本充满爱的互动,却以如此令人扼腕的方式结束,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对教育方式的沉重拷问。我们必须正视“打孩子”这个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危害,并积极探索更理智、更有效、更充满爱的教育之道。“打孩子”的危害,远比你想象的要深远得多很多人认为,偶尔打孩子一下,是为了“.............
  • 回答
    对于“大妈疑不满小孩闹腾当街怒摔婴儿车”这件事,我的看法是: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非常痛心和愤怒的事件。无论孩子多么吵闹,成年人以如此暴力的方式对待婴儿车,其行为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这不仅仅是对财物的破坏,更是对弱小生命的潜在威胁,也暴露了施事者内心极度的失控和对他人的漠视。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在公共场合享受.............
  • 回答
    孩子学习的事,真是操碎了父母的心。天天盯着,耳提面命,结果孩子该不学还是不学,甚至跟你对着干,这滋味可不好受。你想换换方法,这想法太对了!说明你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方式。咱们先别急着否定过去的那些“唠叨”,想想为什么它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什么“唠叨”不管用了? “唠叨”本身就是.............
  • 回答
    儿子最近回家时总闷闷不乐,问他什么也不说。直到有一次,我无意中翻到他的日记本,才明白了一切。原来,他在学校因为我的职业被同学嘲笑,说我是送快递的,丢人。孩子那颗幼小的心灵,就这样被无知的言语刺伤了。看到儿子的日记,我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难受。我是一个快递员,我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为千家万户送去生.............
  • 回答
    重庆那个十岁男孩被父亲“哄骗”去自家餐厅打暑假工的事,听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一方面,父亲可能想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家庭责任感,这本意是好的。但另一方面,用“哄骗”的方式,而且还是在孩子应该享受暑假、好好休息和玩耍的年纪,确实不太妥当。怎么看待这件事? 劳动观念的错位: 父母希望孩子懂得劳动的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