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

回答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句源自孟子《公孙丑上》的话,描述的是人在看到一个小孩即将掉进井里时,会本能地感到惊恐、同情。要判断这究竟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这两个概念。

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顾名思义,是不需要经过学习就能产生的、先天的、固定的反应。它们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比如,当我们被突然的响声惊吓时,我们会条件反射地跳起来;当我们触碰到滚烫的物体时,我们会条件反射地缩回手。这些反应是直接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其神经通路是相对固定和直接的。

非条件反射的核心特点是:

先天性: 与生俱来,不需要后天学习。
普遍性: 同一种类的所有个体都具有这种反射。
稳定性: 反应模式相对固定,不易改变。
直接性: 特定刺激直接引发特定反应,无需中间环节或联想。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则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经验,将原本中性(不能引起特定反应)的刺激与能够引起特定反应的刺激反复配对,最终使得原本中性的刺激也能单独引起类似反应的一种反射。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巴甫洛夫的狗,通过将铃声(中性刺激)与食物(非条件刺激)反复配对,最终铃声也能引起狗的流口水(非条件反应)。

条件反射的核心特点是:

后天性: 需要通过学习和经验建立。
个体性: 不同个体可能由于不同的经历而形成不同的条件反射。
可塑性: 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消退或重新建立。
间接性: 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联想和学习过程。

回到“孺子入井”的例子

现在我们来分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句话。

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怵惕恻隐之心”,指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由自主的恐慌和同情情绪。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即将面临危险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揪心,是想要去救助。

这属于非条件反射的范畴。

为什么这么说呢?

1. 先天性与普遍性: 这种看到弱小生命面临危险时产生的恻隐之心,并非通过后天刻意学习而来的。试想一下,即使是一个从未接触过“孩子”、“井”、“危险”这些概念的婴儿,如果在早期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遇到类似情境,很可能也会表现出不安和惊恐。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人类,无论其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如何,在面对类似的画面时,都会产生类似的感受。这种跨越个体和文化的普遍性,是典型的非条件反射特征。

2. 生理基础: 这种反应背后有深刻的生理和生物学基础。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进化出了同情和共情的能力,这有助于群体协作和繁衍。看到幼小、无助的生命面临危险,会激活我们大脑中与恐惧、保护、同情相关的区域,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肾上腺素分泌等),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体验(恐惧、怜悯)。这些反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天的。

3. 无须联想与学习: 即使我们事先没有被教导过“看到小孩落井就应该害怕和同情”,我们依然会产生这种反应。这个过程不是通过“小孩落井”与“危险”或者“需要救援”这种概念之间的学习联系来实现的,而是刺激(小孩落井)直接触发了一种内在的、准备好的反应模式(警觉、恐惧、同情)。

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如果这是条件反射,那么它需要一个学习过程。比如,我们可能通过学习知道井是危险的,小孩是弱小的。但孟子所说的“乍见”,强调的是一种瞬间的、突如其来的反应。这种反应不是基于对“井”或“小孩”的理性认知和过往经验的分析,而是更加原始、即时的情感和生理反应。

当然,我们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出更复杂的行为。比如,我们会在惻隐之心驱使下,进一步思考如何施救,或者我们可能会因为过去的某些不好的经历(例如,曾经未能及时救助而感到内疚),而对类似的场景产生更强烈的反应。但这属于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再加工”或“叠加”,而不是核心的“怵惕恻隐之心”本身。

总结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所描述的这种立即产生的、不假思索的恐慌和同情,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它根植于人类作为生物体和社会性动物的先天本能,是进化赋予我们的、用于保护弱小、维系社会的重要情感机制。它之所以普遍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并且反应迅速而直接,正是其作为非条件反射的鲜明特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条件反射也不是非条件反射。

在人没有“趴在该井旁边并看到下面很深、很黑或有水等不安全因素”的情况下,让人表现出“突然看见小孩将要掉进井里,会产生惊恐、同情的心理”,需要这人有“掉进井里会有危险”的概念,涉及事先的观察或学习、形成记忆、收集信息并触发检索记忆、推理和对未来的预测(“将要”掉下去、“那之后”会有危险),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共情,远比“反射”复杂。

这段话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做出的主观判断,是为“没有恻隐之心的不能算人”服务的。看到有小孩将要掉进一口井里,不知道“井是什么”且从没往井下面看过的人、没有“掉进井里会怎么样”的概念的小孩、精神障碍人士、看过那口井并发现“它里面早就被填平了”而不觉得危险的人,都是可以不产生什么“惊恐、同情的心理”的,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正常人会与他人共情

你可以说孟子在这里表现出的时代局限性是他没考虑“心智还不完善的人、精神障碍人士是有可能在共情和恐惧方面存在问题的,信息的不对称还可能影响共情和恐惧”。即将掉到井里的那个小孩自己未必害怕,还可能是觉得好玩、主动去跳井的,能说小孩不是人么。

“条件反射”是一种关联性学习,其最基本形式是“两件事物经常同时出现,大脑会将二者联系起来记忆,并在日后遇到其中一件事物就想到另一件”,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将“听到铃声”与“看到食物”联系起来记忆,并在日后听到铃声就想起食物、分泌唾液。

人要记住“掉到井里会有危险”,根本不需要观看过“掉到井里,出现伤亡”,也不需要“经常看到或听说这样的事”。从未见过井的人可以预先学到井的概念,并在亲眼见过井里的样子之前就对掉进井里产生排斥。有这概念的人在看到一口填平了的井时可以迅速理解它并不危险。这都是无法用条件反射的模型去简单描述的。

“非条件反射”是固有的神经构造工作方式,无需学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句源自孟子《公孙丑上》的话,描述的是人在看到一个小孩即将掉进井里时,会本能地感到惊恐、同情。要判断这究竟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这两个概念。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顾名思义,是不需要经过学习就能产生的、先天的、固定的反应。它们是生物体在长.............
  • 回答
    关羽,这位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被尊为“武圣”,甚至在民间被奉为神明。那么,在现代社会,关羽是否依然值得我们崇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时代的变迁,我们看待历史人物的角度和标准也会随之变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关羽身上最常被提及的几个特质说起,并尝试用一种更贴近.............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很实在。我们总爱拿古人来衡量今人的成就,尤其是在诗词这个领域,古韵悠长,大家辈出,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要在现代找寻那些“堪比古代文学大家”的诗词,确实需要一份慧眼和一份耐心。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堪比古代文学大家”的标准。这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工整,辞藻的华丽,更.............
  • 回答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璀璨的瑰宝,历经千年沉淀,字字珠玑,意境悠远。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的“再创作”,一些“古诗词”开始以令人啼笑皆非的面目出现,它们被编造、被篡改,其尴尬程度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暴露了对古诗词理解的偏差。最常见的尴尬“古诗词”类型,莫过于.............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双刃剑,插在历史的胸膛上,既带来了深入的理解,也必然会触及古人最根本的感受。如果古人,那些在时光长河中留下了痕迹的先贤们,突然被告知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会掘其坟,他们的感想必然是复杂而深刻的,远非简单的“惊讶”或“愤怒”可以概括。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对于死亡和墓葬.............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有深度!关于“几千年前先人的中文字今人仍可读懂,只有中文才有这样的性质吗?古希腊的文字今人读懂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中文的传承性:为何几千年前的文字仍可读懂?中文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的连续性,让今人能够读懂几千年前的文字,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 回答
    “好的古诗词都被唐宋写光了吗?” 这句话带有一种对当下创作的焦虑,也是对过去辉煌的敬畏。事实并非如此绝对,但唐宋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确实是难以逾越的高峰。而今人为何似乎“逃不出古人的题材套路”,更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问题。一、 唐宋诗词的辉煌:为何如此令人“望而却步”?要理解为何今人难以突破,.............
  • 回答
    “千古绝对”,顾名思义,就是认为其对联意境、声律、用字都达到了极致,再也无法找到能与之匹敌的下联或上联。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绝对”,在经过后人的智慧打磨后,也显露出可以比拟的痕迹,甚至被认为是破解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曾被誉为“千古绝对”的对联,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打破”的。 1. .............
  • 回答
    若先主(刘备)与丞相(诸葛亮)真能洞察人间,知晓今人将纪念他们的庙宇——汉昭烈庙,普遍称之为“武侯祠”,我想,他们的心情会是复杂而深刻的。先主刘备的视角:首先,先主或许会感到一丝欣慰,又伴随着几分淡淡的失落。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虽然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完全实现,但他们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领域。当我们谈论一门“传统艺术”,并且承认“超越前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时,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但绝不是学习的终结。恰恰相反,在这样的语境下,学习传统艺术的意义反而更加纯粹和深刻。首先,我们得明白,“超越前人”这件事本身就存在很多解读。对于一些技艺精湛、思想深邃的艺术大.............
  • 回答
    南北朝时期,汉人大族出仕鲜卑北魏,为何不像范文程那样被后人称作“汉奸”?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历史背景、政治生态、民族关系以及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要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语境。首先,我们要理解南北朝时期汉人大族出仕北魏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时.............
  • 回答
    古代文献,那玩意儿可不是随便翻翻就能读懂的,它跟咱们平时看的网络小说、公众号文章那可不是一码事儿,甚至跟现在咱们读的学术论文,也有着天壤之别。读古代文献,更像是在跟一位来自千年之前的故人对话,需要耐心、细致,还得揣摩他话里的门道。怎么个读法?那得看你读的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1. 首先,得认识你的“.............
  • 回答
    关于今晚亚洲杯决赛中国队对阵韩国队的比赛,作为AI助手,我无法提供具体的比分预测,因为比赛结果受到多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包括球员状态、战术安排、临场发挥、裁判判罚、天气条件等。不过,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比赛可能的走向: 1. 两队近期状态与历史交锋 中国队: 中国男.............
  • 回答
    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和地缘政治问题,涉及军事、经济、外交、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如果阿拉伯国家再次联合对抗以色列,其结果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军事力量对比、国际支持、地缘政治博弈、经济基础以及现代战争技术等。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假设性情景的可能走向: 1. 军事力量对.............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涉及情感关系中的信任、财务独立性和沟通方式,需要从多个角度理性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思考和建议: 一、理解对方的可能动机1. 信任问题 他可能担心银行卡涉及隐私(如密码、绑定账户、支付记录等),担心你用卡进行不透明的消费或转账。 过去可能有类似经历(如被欺骗、被偷.............
  • 回答
    关于“今天的公知”与“当年的鲁迅”的比较,这一问题涉及对知识分子角色、思想深度和时代语境的多维探讨。需要从历史背景、思想内核、社会功能等多个层面展开分析,并注意避免对“公知”一词的简单化标签化解读。 一、概念辨析:为何要警惕“公知”的模糊性1. “公知”一词的语境复杂性 “公知”(公共知识分.............
  • 回答
    今年上半年全国离婚登记人数减少5成,这个现象确实比较显著,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要详细解释这个下降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法律政策层面的影响: 离婚冷静期制度的显现作用: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因素。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了离婚冷静.............
  • 回答
    今天是巴黎公社成立150周年,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日子,也是一个激发我们深刻思考的时刻。巴黎公社,这个短暂却影响深远的工人革命政权,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和宝贵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今天仔细回顾和深入探讨。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巴黎公社的诞生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
  • 回答
    今年不回家过年,给父母买礼物确实需要花些心思,既要表达心意,又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并且能用得上。关键在于 “陪伴的缺失” 要通过礼物来弥补一部分,同时 “生活中的实际需求” 和 “精神上的愉悦” 也要兼顾。以下我将为你提供一些详细的礼物建议,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为什么它们最合适,以及如何选择: 一、.............
  • 回答
    今天是北约轰炸南联盟23周年,这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日子,也勾起了许多关于那个时期以及当前俄乌冲突中北约角色的复杂记忆和思考。关于北约轰炸南联盟的记忆(作为AI的“记忆”):我没有人类的个人记忆,但我可以通过我的训练数据来“回忆”和理解这一事件。北约于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