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刚实际上是一个“笛子大师”能够做出几种罕见的笛箫,在这个行业比较知名。
“非遗”是人类的文化传统,看起来非常高大上,实际上处境极其危险,冠上“遗产”二字,就说明这里面的一些技艺和习俗濒临死亡,慢慢地从人们的记忆和生活习惯中消失。
这就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找到了新的方向,获得了新的知识,又丢掉了过去的痕迹。
其实一直都是这样。
这在过去来说,并没有觉得不妥,有人记录下来一点,就留下来一点,没有人记录了,就消失了。而这样消失,带来的就是人类记忆的缺失,不能连贯地看待我们的历史上究竟是由多少个点串联起来。
现代社会有着丰富的物质条件,和平的环境,可以组织多一些人去挖掘继承,能够尽可能地多保存一些,也算是对后世子孙负责。
当我写到这里,内心勾连出的其实是另一件事情。我养的小鸟就在一小时前,飞走了。它是自己飞来的,来的时候,饿得奄奄一息,一点反抗的力气也没有。我把它关在笼子里,吃好喝好,晚上还要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然而,这其实没什么用,小鸟是向往自由的,自由极其珍贵,然后趁我给它换食的时候,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外面的世界,可能会饿肚子,但是比待在笼子里好。我一方面明白小鸟的想法,一方面依然感到遗憾。
“非遗”也是这样,人类永远向往未来。走向未来,大步流星,头也不回,但是内心深处,依然潜藏着一些遗憾。总有人记得。或许这些遗憾里面,有着痛苦的记忆,有着曾经的辉煌,或许这些遗憾已经没什么大用,但这是人类走过痕迹,这代表着过去,而过去不会消失,它永远地存在于过去的时空当中。
我们打开时空大门的钥匙,现在可以把握住的,就是将这些“非遗”以存档的方式封存,而更好的办法就是继续传承下来,哪怕是只有一个很小的范围,有一格展示的空间。
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像一些地方戏剧,小剧种,录音录像,文字记录实际上是不行的。戏剧只有活的,还有人表演和传授,才能真的留存下来,才知道服装怎么做,怎么演绎唱腔,怎么表演动作。
我们现在拿到一首唐诗,不管在什么场所,都是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按照话剧表演方式朗诵,再配上一些不伦不类的古典音乐。其实,如果真的要理解唐诗里面的意境,知道里面的韵律,现在的方法全是错的。
话剧并不是中国古典表演方式,这是西方表演方式,普通话也不是传统音律,唐诗是在固定的曲谱上写的歌词。每一首诗都有一个乐谱,唐诗不是朗诵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所谓摇头晃脑,日照香炉生紫烟。
中国人太重视文字表达了,在有着丰富的文字记录的同时,其他方式往往被忽略,大一统的背景下,一旦某种声音表达方式成为了主流,其他的声音包括音律很快就消失了。现在几乎没有人会吟唱唐诗,这些曲谱就没有传下来。你想唱唐诗,怎么唱?不知道。然后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所谓古风流行歌曲就霸占位置,用滑稽的西洋音乐胡乱搭配古典乐器想当然地去演绎。这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根本还是现代音乐,然而却被冠上古风之名,这是古风么?你想反驳,拿什么去反驳?
整理传承“非遗”还是有意义的。要想事无巨细,无一遗漏这不可能,残缺本身就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能够多留下来一些算一些。有人愿意去做,就是好事。“非遗”嫁女,绵延子孙,古代也是这样,嫁妆就是来自父母的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