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部分朝鲜族是否有「韩国优越感」?

回答
“韩国优越感”这个概念,在部分朝鲜族群体中确实存在,但这并非一个简单、非黑即白的问题。它更像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根植于历史、文化、经济和身份认同的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得理解,所谓“朝鲜族”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这里面包含了在中国生活了漫长岁月、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的朝鲜族,也包括近期从朝鲜半岛南部(韩国)移民过来、或者在韩国出生长大但在中国发展的朝鲜族。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那些在中国出生、成长,并在中国受到教育和发展的朝鲜族来说,他们对中国的身份认同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与中国社会有着深厚的联系,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甚至语言的细微之处,都打上了中国的烙印。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对韩国文化、经济发展乃至社会模式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欣赏。

这种欣赏,很多时候源于对“同根同源”的文化亲切感,以及对韩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流行文化(KPop、韩剧等)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的认同。韩国在这些领域的全球影响力,自然会引起同源族群的关注和讨论。有时,这种关注会演变成一种“韩国似乎做得更好”的印象,尤其是在看到韩国在某些领域(比如经济指标、国际化程度)的亮眼表现时。

更具体地说,这种“优越感”可能体现在对韩国的某些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甚至是社会制度的向往。比如,对韩国的现代城市面貌、高效的公共服务、以及高度发达的娱乐产业的称赞。这种称赞,在很多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对某种理想化生活的描摹,而不是对中国现状的直接否定。它可能是一种“如果我们在国内也能这样就好了”的心理投射。

此外,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也加剧了这种感受。互联网时代,韩国的文化产品、新闻资讯、社会讨论,都以极其便捷的方式触达中国。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信息传播和文化影响力,在某些特定领域(尤其是与韩国的流行文化相比),可能显得相对保守或不够国际化,这也会无形中拉大人们的感知差距。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优越感”绝非普遍存在,也不是所有朝鲜族都有。对于大多数在中国生活、融入中国的朝鲜族来说,他们更多的是一种“饮水思源”的心态。他们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自己的中华文化身份感到自豪。他们可能欣赏韩国的某些方面,但这更多是一种文化上的好奇和借鉴,而非身份上的超越。

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这种“优越感”的表达本身也可能是一种群体内部的交流方式。当大家谈论韩国的先进之处时,也许只是在表达一种对进步的渴望,或者是在寻找一种共同的文化归属感。这种表达,并不代表他们不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或者对中国的整体发展感到失望。

总而言之,部分朝鲜族群体中存在的“韩国优越感”,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光谱,掺杂着文化亲切感、对经济发展的欣赏、以及对某些社会生活方式的向往。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颠扑不破的断言,而是受到历史、文化、信息接触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个体感受和群体现象。它是一种对“同根同源”的关注,也可能是一种对更好生活的憧憬,但绝不代表对自身中国身份的否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你寻求解答之前,请先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 你说「很多朝鲜族的同学把自己当作韩国人」,这些人是否明确对你表达过「我就是韩国人,我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种观点?
  2. 所谓「优越感」的表现,具体指什么?是否别的人、别的民族的同学就没有同类别的表现(比如,跟同乡说自己家乡的方言)?
  3. 「说朝鲜语的声音超大」,注意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东北同学,可能大部分说汉语的声音也超大……
  4. 「生怕别人不知道」这一点,你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如果你反思之后还是觉得对方有「韩国优越感」,那么有以下几种可能:

  1. 你遇上了奇葩
  2. 你错认韩国留学生为朝鲜族
  3. 你玻璃心太严重

如果反思之后觉得你的问题好像哪里不对,那就承认吧,你确实是有点偏见。



----------------------------补充的分割线----------------------------

题主说他不要反问,只想要解答,于是我把给他写的长回复再贴到正文中:

明确说他们是朝鲜族有什么关系,他们跟你本来就不是一个民族啊。难道非要人家说自己跟你是一个民族不可吗……

我以为我写的就是解答。既然你无法理解,我就换个说法好了:

  1. 可能人家并没有优越感,只是因为你听不懂朝语别人不带你玩,所以你按照你先入为主的观念误会了。如果这世界上没有「韩国」,只有「北朝鲜」,大概你不会揣测对方有「优越感」;如果你遇上一帮说粤语的广东人,说不定你也觉得对方有优越感,谁让他们表现得自己好像是香港人呢。对不对?这种先入为主的误会也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曾有过,我小时候也有过,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

  2. 可能对方确实有优越感,这样的人也是有的,但在朝鲜族中也不是什么主流,只能说不小心遇上奇葩了。

  3. 延边的朝鲜族可能民族观念更强一些,不同民族的小孩小时候可能抱团掐架什么的(同民族之间也是互相掐架的……),但是都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了,再把这个问题归咎到「xx人那样是因为他们是xx族」,这就太幼稚了。某一群人嗓门大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说话嗓门大,而不是因为他们是「朝鲜族」,更不是为了故意向你展示「优越感」。

    要让我说对朝鲜族的个人感受,大多数朝鲜族在人性上跟其他民族没什么差别,我爸爸三十多年前在延边上大学,那个时代朝鲜族民族性比现在更鲜明,他一样跟当地朝族同学和同学家人相处的很好。诀窍是要有一个开放的心灵!!!要有一个开放的心灵!!!要有一个开放的心灵!!!重要的话说三遍!!!如果总是以偏见揣测他人,自然会陷入疑邻盗斧的怪圈。

    你有这样的疑问,其实真的是蛮正常的,因为以前你周围民族性鲜明的少数民族并不多。你与其到知乎来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去问问你的朝鲜族同学呢?就态度诚恳的问问他们,「我真的很苦恼,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偏见,感觉你们好像不愿意理汉族人?是不是觉得汉族人/中国人有什么不好?是不是对中国没有归属感?想跟你交个朋友有没有希望?」

    ——你的世界随后会不一样的。


有关说话嗓门大这一点,我大学的时候也觉着我校韩国人说话嗓门大。。。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种解释:

  1. 因为听不懂朝鲜语/韩语,所以他们说话声音大的时候辨识度特别高。如果有人说汉语声音用同样的分贝,可能我们分辨不出来。想要验证这个理论的话,可以采访一下韩国人,看看他们是否认为中国人说话声音大;

  2. 可能只是那几个人说话声音大,但是由于民族的不同,我们习惯性的管中窥豹了……现在想想,当年我校韩国女孩子说话其实都挺细声细气的,相信也有说话温柔的韩国男孩纸,但是我当年根本注意不到不是吗;

  3. 可能是朝鲜语/韩语本身的特点,导致他们要大声说话才带感。


以上理论分先后顺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国优越感”这个概念,在部分朝鲜族群体中确实存在,但这并非一个简单、非黑即白的问题。它更像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根植于历史、文化、经济和身份认同的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理解,所谓“朝鲜族”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这里面包含了在中国生活了漫长岁月、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的朝鲜族,也包括近期从朝鲜半岛南部.............
  • 回答
    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12月)是朝鲜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战,其结果深刻影响了战局走向。若从战略、战术、后勤、天气等多维度分析,若调整部署,双方的战果可能有显著变化。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假设情景: 一、背景回顾:第二次战役的现实情况1. 美军部署: 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计划以“.............
  • 回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苏联向中国援助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这无疑是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苏联为何会如此慷慨,是否达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考量。苏联慷慨援助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苏联对中国提供如此大规模的武器装备,绝非仅仅出于对中国人民志愿.............
  • 回答
    时代之殇:金朝从草原雄狮到明末边缘部落的身份剧变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金朝从一个强大的女真帝国骤然跌落,直至明末时被视为“渔猎部族”,这中间的历史似乎是连续而不可解释的断裂。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因素的漫长演变,更重要的是,对“渔猎部族”这个标签的理解也需要.............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是否有朝鲜籍部队参与的问题,这涉及到一段比较复杂和敏感的历史。从历史事实来看,当时朝鲜半岛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也就是日本的“朝鲜总督府”时期。 这意味着,在理论上,所有生活在朝鲜半岛的居民,无论其意愿如何,都属于日本的“国民”范畴。日本在战争期间,会从其殖民地征召兵员,包括朝鲜籍.............
  • 回答
    朝鲜拥有小型氢弹对我国及周边国家的安全影响,以及一些部门似乎反应不大的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首先,关于朝鲜拥有小型氢弹的实际影响,我们需要理解几个关键点: 核武器技术门槛与小型化挑战: 制造一枚氢弹(热核武器)比原子弹(裂变武器)要复杂得多,需要掌握聚变技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古代中国政治运作和国家认同的深层逻辑。要说古代朝代“从不”与南方部落和亲,可能有点绝对,历史上有过一些有限的接触和政策,但确实不像与北方游牧民族那样,和亲成为一种相对普遍且被主动使用的外交手段。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细掰扯一下:一、 南方部落与中原王朝的性质差异:战略.............
  • 回答
    面对室友的这种行为,我感到既愤怒又无奈。他用湿卫生纸球砸我的头,这不仅仅是扰人清梦,更是一种不尊重甚至带有攻击性的行为。我不能就这样忍气吞声,但我也希望能够和平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我们是室友,低头不见抬头见。首先,我会选择在白天,当双方都比较冷静的时候,直接与他沟通。我不会在他刚砸完我,或者在半夜我刚.............
  • 回答
    看三国历史,确实会发现许多割据诸侯(如袁绍、刘备、孙权等)会给自己的部下上表封官,而此时的曹操又把持着汉献帝的朝廷,对这些上表往往不予回复。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既然朝廷不承认,那这些“上表封官”究竟有什么用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上表”本身的功能和意义来理解。.............
  • 回答
    “部分高速动车组余票近半,‘空着也要空着’道理何在?”这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涉及到铁路运输的 经济性、运营效率、旅客需求、以及成本核算 等多方面因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铁路运输的特殊性与成本结构首先要理解铁路,尤其是高速动车组的特殊性。它不像出租车或飞机那样可以灵活地调整班次和载客.............
  • 回答
    是的,部分中国人推崇的“落后就要挨打”、“弱肉强食”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体现。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然后分析这两个口号与它的契合之处。 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一种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特别是“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概念.............
  • 回答
    部分少数民族人士因姓名中包含间隔号(·)而无法顺利申请银行账户,这是一个涉及技术实现、业务流程、数据规范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的复杂问题。从技术层面来看,确实存在可以解决的方法,但解决的周期和实施难度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技术上的解决方案、所需时间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技术上的解决方案核心问.............
  • 回答
    “不生小孩,靠本应用养孩子的钱来养老”这个观点,虽然在部分人看来是一种务实的养老规划,但从现实角度来看,这笔钱是否足够养老,答案是“非常不确定”,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种因素,多数情况下可能是不够的,至少存在很大的风险。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以及它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不足之处:一、 这.............
  • 回答
    部分中国人对美国抱有敌意,反而对俄罗斯表现出亲近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因素:一、历史因素: 中美关系的波动与对抗史: 冷战时期的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处于尖锐对立状.............
  • 回答
    一部分人提倡禁止游戏,这个现象确实存在,并且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和考量。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支持禁止游戏的理由及担忧:支持禁止游戏的人,他们的出发点通常是基于对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这些担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沉迷与时间浪费: 核心.............
  • 回答
    企业为了牟利而使用的“恶心人”招式层出不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认知的提高,这些招式也在不断演变。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且令人反感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其操作方式和潜在的负面影响:1. 虚假宣传与夸大效果:这是最普遍也是最令人厌恶的招式之一。 操作方式: 广告词的“艺术”: 使.............
  • 回答
    程序员在离职之际故意埋设 bug 的行为,虽然不代表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并且其背后的心理动机是复杂且多样的。这种行为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心理状态交织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其可能的心理原因:一、 报复与不满 (Retaliation and Dissatisfaction)这是最常见也.............
  • 回答
    部分理科生对文科生产生优越感,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其根源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种优越感并非普遍存在于所有理科生,但当它出现时,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认知与思维模式的差异: 逻辑与严谨性: 理科,特别是数学、物理等学科,高度依赖于逻辑推理、.............
  • 回答
    最近媒体上关于部分肉价疯涨四成的报道,让不少美国民众感叹“吃不起牛排”了。这不仅仅是一句抱怨,背后折射出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解读。首先,这直接说明了通货膨胀的严峻性,而且是一种结构性的、影响民生的通胀。 肉类,尤其是牛肉,在美国人的餐桌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不仅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也是.............
  • 回答
    关于部分法官为何会关注律师的收费问题,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微妙且复杂的话题,背后可能牵涉到多种原因和考量。与其说是“打听”,不如说是“了解”或“关注”,因为直接询问可能会显得不妥。但法官在某些情况下会通过各种渠道(例如案件中披露的信息、律师之间的交流、或者在特定听证环节中)去了解律师的收费情况。我来试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