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峡大坝中长江截流是如何实现的?

回答
三峡大坝工程中的长江截流,是人类历史上最宏伟、最艰巨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整个三峡工程的关键节点。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将滔滔江水从“自然的解放”变为“有组织的灌溉、发电与航运”,其截流过程充满了智慧与挑战。要理解三峡大坝如何实现对长江的截流,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梳理其背后的逻辑和具体操作。

一、 截流前的准备:为封堵江水奠定基础

在正式截流之前,大量的准备工作已经进行了数年。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扔几块石头进去,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规划。

枢纽工程的建设: 在长江上游,已经完成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的建设,实际上是为三峡大坝的最终截流创造了条件。葛洲坝起到了初步的调蓄和防洪作用,并且在它的下游,工程师们开始规划和建设三峡大坝的主体结构。这意味着在截流之前,大坝的许多关键部分,比如坝体的一部分、船闸、发电厂房等等,已经初具规模,或者至少完成了基础的混凝土浇筑和钢筋绑扎。

导流工程: 这是截流成功的关键。为了在不中断长江航运和发电的情况下完成截流,工程师们需要将长江的天然河道进行疏导。简单来说,就是在主要截流位置的旁边,开辟一条临时的水道,让大部分的江水通过这条新开辟的通道流走。

二期围堰: 在大坝主体结构建设期间,会修建围堰来阻挡一部分江水。但长江的流量巨大,不可能完全围堵。因此,需要修建一个导流明渠或导流洞。在三峡工程中,主要采用了导流明渠的方案。这意味着在永久大坝的下游位置,开挖了一条巨大的、人工的河道,让长江的水暂时通过这条明渠流过。这条明渠的规模非常惊人,其宽度和深度都足以容纳长江当时的绝大部分流量。

右岸的导流明渠: 具体来说,在三峡大坝右岸(湖北省宜昌市境内),修建了一条宽阔的导流明渠。这条明渠的长度超过3000米,宽度达到近300米,深度也相当可观。它就像一个临时的“人工河道”,承担了大部分江水的疏导任务。同时,为了保证航运,在导流明渠旁还建设了临时船闸,让过往船只能够安全通过。

设计与模拟: 截流方案的设计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计算和模型试验。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工程师们模拟了不同截流方式、不同流速下江水对坝体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冲刷和淤积情况。目标是找到最稳妥、最经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截流时机和方法。

物料的准备: 截流需要大量的巨石、混凝土块(被称为“块石”或“石料”)、预制混凝土构件等。这些物料需要提前加工、运输并堆放在指定位置,随时准备投入江中。

二、 截流的时机选择:天时地利人和

截流的时机选择至关重要,必须在长江的洪水期过后,枯水期来临之前。

避开洪水: 长江的洪水期流量巨大,水流湍急,动辄几十米每秒的流速。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截流,其难度和危险性都是指数级增加的,而且极有可能导致截流失败,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选择枯水期: 因此,截流的最佳时机通常选择在长江的枯水期末期,或者说是即将进入丰水期的前夕。这样既能保证有足够的蓄水能力,又不至于受到强大洪水的威胁。三峡工程的最终截流是在2002年11月8日进行的,这个时机就经过了审慎的考虑。

三、 截流的具体方法:一场精心策划的“封江”行动

截流的核心目标是将导流明渠堵住,让长江的水重新回到大坝的永久河床位置,完成对江水的“封堵”。在三峡工程中,主要采用了“石块投掷,块石填筑,砂石料填满,混凝土封顶”的层层推进方式。

1. 第一次截流(围堵导流明渠):

初步抛石: 在截流开始时,首先在导流明渠的上下游各设置一个截流点。工程师们会指挥大型机械,如抓斗船、运输船、推土机(在已形成的陆地上)等,将预先准备好的巨石和块石,按照预设的方案,有计划、有顺序地投入导流明渠。
水下基础的建立: 巨石和块石并非随意抛掷,而是要形成一个初步的水下堤坝,或者说是一个“沉床”。这个沉床的作用是降低水流速度,为后续的填筑打下基础。这个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抛石的位置和密度,以保证水下堤坝的稳定性。
水流的再引导: 随着石块的不断投入,导流明渠的水流会逐渐受到阻碍,水流速度会加快,形成局部的水位抬升。这时,原先通过导流明渠的水流会被进一步压缩,并开始有水从永久坝体的预留口流过。
大规模填筑: 当水下基础形成后,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填筑。使用不同粒径的石料、砂石混合料,层层叠叠地填入导流明渠。这个过程持续进行,直到将导流明渠填至设计高程。
混凝土封顶: 填筑至一定高程后,会在最上层浇筑混凝土,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完全封堵导流明渠。

2. 第二次截流(全线合龙):

部分永久坝体的利用: 在导流明渠被截断后,一部分江水会流向永久大坝的混凝土主体结构中预留的泄洪孔或导流孔。
封堵导流孔: 当条件成熟时,工程师们会再次利用巨石、块石和混凝土,将这些导流孔逐一封堵起来,最终完成大坝主体结构的合龙,实现对长江的完全截流。

四、 截流中的技术与挑战

水流的控制与稳定: 长江的水流速度和流量是最大的挑战。任何错误的抛石都可能导致水流失控,破坏已形成的结构。
高精度定位: 在茫茫江水中,精确地将巨石投放到指定位置,需要先进的导航和定位技术。
恶劣的施工环境: 截流作业通常在水下进行,水流湍急,能见度低,这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和心理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材料的强度与耐久性: 投入江中的石料和混凝土,需要承受巨大的水压和长期的水流冲刷,其质量必须得到严格保证。
环保与安全: 在截流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并确保施工人员和船只的安全。

五、 截流的意义

三峡工程的成功截流,标志着大坝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拦江蓄水”转向“蓄水发电”。它不仅是工程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有力证明。通过这次截流,长江的自然水流被“驯服”,为后续的水库蓄水、发电机的安装调试以及最终的发电运行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三峡大坝的长江截流并非简单的“堵江”,而是一项集地质勘探、水力学计算、土木工程技术、机械操作和风险管理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它通过精密的导流工程,在长江上开辟临时通道,在枯水期,利用大量预制的石料和混凝土,层层推进,最终将这条奔腾的巨龙成功地“圈禁”在大坝的下游,为人类改造水文、利用水能的宏伟蓝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一问题我推荐郑守仁院士的这篇文章《三峡工程明渠截流设计与试验研究》,讲得很细。
如果题主想先了解个大概,那我就来讲几句通俗的,也顺手画了几个简图。

首先说布局,按惯例面朝水流下游,左手为左岸,右手为右岸。

三峡枢纽建成后,枢纽从左至右依次会是:

永久船闸 | 临时船闸 | 左侧发电坝段 | 中部泄水坝段 | 右侧发电坝段

我们分别给他们取代号A、B、C、D、E,建成前叫a、b、c、d、e。

========我是进入正题的的分割线==========

开工之前,原始地貌如下图所示,在江心偏右的地方有个小岛:


接下来我们开始修三峡啦~

第一步(1992~1997年):以小岛为据点,把右侧围起来,围起来之后在内部修建一个渠。同时在左侧修a永久船闸和b临时船闸。此时的状态称“一期截流”。此时江水基本如常,航运如常。这一过程见下图:


第二步(1998~2003年):B临时船闸已经建好,船都从B过。右侧的渠形成,围堰拆掉,使江水可以通过。此时以左岸和渠为据点,把长江主河道截断,称“二期截流”,1997年电视直播的就是这个过程。上下都截断后,把中间水抽干,挖开修建c左岸发电坝段和d中间泄水坝段。


第三步:当C左岸发电坝段和D中间泄水坝段都修好后,再把主河道的围堰拆掉,再把右岸围起来。


最后一步(2004~2009年):右岸围起来之后,称“三期截流”。此时在围堰内修e右岸发电坝段。修好后将围堰拆除,长江截流任务达成!


最后我们通过Google地图看一下三峡枢纽工程现在的样子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峡大坝工程中的长江截流,是人类历史上最宏伟、最艰巨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整个三峡工程的关键节点。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将滔滔江水从“自然的解放”变为“有组织的灌溉、发电与航运”,其截流过程充满了智慧与挑战。要理解三峡大坝如何实现对长江的截流,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梳理其背后的逻辑和具体操作。一、 截流前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峡工程与中华鲟等生物关系讨论中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在三峡大坝之前,葛洲坝已经在中国长江上存在了。很多人也因此感到困惑:既然葛洲坝已经对长江生态造成了影响,为什么关于三峡大坝对中华鲟的危害的讨论依然如此激烈,甚至似乎更甚?这其中涉及到几个核心原因,我们可以从 影响的.............
  • 回答
    台湾名嘴黄创夏在节目中抛出“一颗导弹可打垮三峡大坝,瞬间造成百万人死亡”的说法,这番言论无疑是极具爆炸性的,在引发公众关注的同时,也激起了许多讨论和疑问。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关于三峡大坝的脆弱性与攻击性:首先,三峡大坝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本身的坚固程度是经.............
  • 回答
    关于三峡大学日语选修课教师课件中出现疑似歧视女性的低俗内容一事,这无疑是一个严肃且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此事属实,它不仅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严重损害,更是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潜在不良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课堂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教师的言行举止.............
  • 回答
    三峡工程自2006年蓄水以来,至今已近二十年,重庆港的航运情况与黄万里教授当初的预测(可能涉及淤塞和航道阻断)之间,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黄万里教授关于三峡工程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中与您提到的“淤塞”和“航道阻断”相关的预测是: 上游泥沙淤积导致库区萎缩和航道问.............
  • 回答
    三峡大坝,这座宏伟的工程,承载着中国巨大的能源和防洪使命。一旦它遭遇破坏,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绝不仅仅是中国的损失,更可能波及全球。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三峡大坝的规模和功能。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提供了中国相当一部分的电力。它的被毁,意味着中国经济命脉遭受重创,工业生产将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可能导致.............
  • 回答
    修建三峡大坝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建设规模和影响力都极其巨大。它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性利益,也有关乎亿万人民福祉的实际效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些益处:一、 显著的防洪效益:这是三峡大坝最核心和最直接的战略性益处。 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极大提升:.............
  • 回答
    关于三峡大坝“变形”的谣言,这实际上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反复出现的问题。要详细地看待它,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谣言的起源和传播:这类谣言往往在网络上,特别是一些社交媒体、论坛、甚至是一些非主流新闻网站上出现。它们通常包含以下几种形式: 图片或视频断章取义: 发布一些看似证明大坝变形的图片或视.............
  • 回答
    关于三峡大坝“被抹黑变形”以及后续的专家回应,这是一个涉及公众认知、媒体报道和科学解释的复杂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抹黑变形”的说法是如何出现的?首先,要理解“抹黑变形”这个说法的来源。通常,这类信息的传播可以追溯到: 一些视频和图片的出现: 可能是在特定角度、特定天气条件下,大.............
  • 回答
    关于四川地区地震频发是否与三峡大坝的建设有关,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但又非常复杂的问题。科学界对此并没有一个一边倒的结论,讨论的核心在于水库诱发地震(ReservoirInduced Seismicity, RIS)的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下水库诱发地震的原理。当一个巨大的水库蓄满水后,水的重量会对.............
  • 回答
    今年以来,长江流域的雨水确实不少,不少人都关心三峡大坝在防洪方面的作用。要说它做了多大贡献,这可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这就像给一个庞大的水系调度“加减法”,背后是复杂的科学计算和精密的工程控制。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峡大坝的基本防洪原理。 简单来说,三峡大坝就像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或者说“调蓄器”。在汛期.............
  • 回答
    台湾“教授”扬言炸毁三峡大坝的言论,犹如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轩然大波,其背后折射出的复杂心态和战略考量,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出狂言”,更可能是一种极端情绪的宣泄,一种别有用心的挑衅,抑或是一种对台湾安全困境的夸张表达。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番言论的“挑衅”性质。台湾与大.............
  • 回答
    台湾是否有能力打击三峡大坝,以及若大坝被毁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台湾是否有能力打击三峡大坝?从军事技术角度来看,台湾目前拥有的武器系统,在理论上,确实可以对距离台湾较近的军事目标实施打击。然而,要“打掉”三峡大坝这样一个体量巨大、结构复杂且经过严密防护的工.............
  • 回答
    台湾名嘴们鼓吹炸毁三峡大坝的言论,无疑是极具争议性且充满煽动性的。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只是简单地将之归为“好”或“坏”。首先,从政治宣传和心理战的角度来看,这类言论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在两岸关系长期紧张的背景下,台湾的某些名嘴,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或媒体人,常常扮演着传递特定政.............
  • 回答
    都江堰和三峡大坝都是中国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们在解决水患、灌溉农田、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人们的评价和认知上,都江堰的正面评价普遍较高,而三峡大坝则伴随着不少批评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背景、工程原理、环境影响、社会文化以及宣传策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 回答
    三峡电站今年首次满发:2250万千瓦的宏伟数字及其未来展望三峡电站今年首次实现“满发”,总出力达到 2250 万千瓦,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展示了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以及它背后蕴含的潜力,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 2250万千瓦是什么概念?要理解 .............
  • 回答
    三峡工程是中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水利枢纽工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江流域的治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如此庞大的工程也必然伴随着深刻的利弊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三峡工程的各项利弊。 三峡工程的优势(利):三峡工程的建设目标十分宏大,其带来的效益也是多方面的:1. 显著的防洪效.............
  • 回答
    三峡水库,这个庞大的工程,它的规模之巨,足以让我们惊叹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要说它有多大,咱们得从好几个维度来聊聊,才能有个比较立体的认识。首先,从库容这个最直观的指标来说,三峡水库总库容达到了 393亿立方米。这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把这些水全部倒出来,那得是多大的一个“水池子”.............
  • 回答
    三峡工程的“牛”体现在其规模的宏大、技术的先进、效益的显著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可以说是一个集技术奇迹、工程壮举和综合效益于一体的超级项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三峡工程的“牛”之处:一、 规模的宏大:世界级的超级工程1. 巨大的库容和发电能力: 水库容量: 三峡水库总.............
  • 回答
    三峡工程,这项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在改变中国能源格局、防洪减灾能力的同时,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三峡移民,这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新城市的生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从故土到新城:一场生活的巨变对于大多数三峡移民来说,他们的生活是从告别熟悉的家园开始的。古老的村落,世代耕耘的田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